《竞底战略》连载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6:06:06
《竞底战略》连载:首次以统一理论,综合分析中国历史社会华为联想蒙牛黑煤——转天涯_16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12:49
案例:竞底者黄光裕和国美的竞底战略
1987年1月1日,汕头孩子黄光裕在北京珠市口,开了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国美电器宣告成立。
为什么要特别指出黄光裕是汕头人呢?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汕头一直是中国走私最猖獗的地区之一,而家用电器又是走私物品中的主要产品,据报道,直到1996年,国美才从单纯经营进口家电转向兼营国产合资品牌家电。
国美创立当初,并没有明显的实力和经营技巧,他只有对自己进行残酷的竞底,他的销售策略和别的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的商家不同——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尽快将进口家电卖给消费者。
黄光裕唯恐消费者不知道国美的销售价格最低,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的中缝直接登出进口家电的价格广告,即向自己竞底,也向其他商家竞底,使北京的消费者在购买进口家电之前都要参照国美的价格,进行对照,由此国美开始在众多商家中脱颖而出。1993年,国美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门店,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国美的经营战略有着特别典型的竞底色彩,他简直可以被称为在家电领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竞底特性,这种竞底特性,极其简单明了,那就是“便宜,便宜,再便宜”。
国美凭借着他通过对内竞底而形成的市场控制力,首先对家电制造企业进行赤刀见红的竞底。国美的大部分利润并不是来自正常的销售环节,而是来自上游制造企业的销售返利。向供应商收取的进场费、广告推广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占据了公司利润的很大比重。国美以低于供应商定价的方式推动销售所产生的亏损,甚至要供应商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则对供应商的货款久拖不付,让供应商生存在叫苦不迭的底线状态。
为了加强自己的竞底实力,国美采取了竞底战略中最常用的手法——扩大规模,因为规模扩大后,就可以增加销售。
2006年,国美以53亿收购另一家电销售巨头——中国永乐;
2007年,以36亿收购大众电器;
2008年,则曲线收购三联商社。
在不断收购的同时,国美还大规模地开设新店,但由于内部管理水平的局限,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2003年至2006年,国美单位面积销售额一直在向底线下滑,2005年的营业面积增加了108%,但营业收入却只增长38%。
管理界有句行话说:货架上是买不来核心竞争力的,靠购并和开设新店这种扩张模式,国美的竞底之路似乎慢慢走向尽头。也许此时更应该转身变为对内竞底,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
但此时的黄光裕已不是1987年那个汕头孩子了,他还能真正坐得下来对自己进行竞底吗?
黄光裕早年从底层做起,虽然是个小小的竞底者,但所处的位置基本等同于一名被竞底者。因此,他对被竞底者所有的使奸耍滑的伎俩都清清楚楚,这使得他习惯性对下属不信任,爱用亲戚及潮汕老乡。一次,某同行企业的一位高管由猎头公司推荐到黄光裕面前进行面试,这位高管的感觉是“黄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看着你,让你感觉自己仿佛是笼子里的一头猎物,你不可能有和他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是我几十年工作中最紧张的一次面试。走南闯北几十年,我也和不少大老板直接共过事,但是黄光裕是最不可捉摸的人。”
这位高管所感到的芒刺在背和手足无措,其实就是黄光裕等竞底者所刻意追求的竞底效果,我们在万科王石对自己在谈判时也看到了相同的策略:“”
2004年,黄光裕发现国美总务部有个别员工吃拿卡要,借此在国美上下刮起一股总务风暴,几乎所有在总务部工作过的人员都被撤换,接着又进行全国性的组织架构大调整,而这些只是国美公开的频繁人事大手术之一。这种大手术使得人人自危,大家时时都在等待着下一次人事大调整,而手上稍有权限的员工,就抓紧时间能捞就捞,据说有些卖场的销售毛利,连支付电费和租金都不够。
对许多家电供应商来说,国美也是他们的竞底舞台,他们一方面哀叹自己养虎成患,另一方面却不断和国美合作,割肉喂虎,期望在这一过程中能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其他的家电供应商打到底线,最终选择离开。到了那时,自己就有向国美竞底的资本。
黄光裕进去,显然是在玩竞底战略时,不慎击穿了底线,这底线至于是资本运作方面,还是市场操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信息确认。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竞底者击穿底线,那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