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连载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53:55
《竞底战略》连载:首次以统一理论,综合分析中国历史社会华为联想蒙牛黑煤——转天涯_17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12:51

案例:任正非VS王永庆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于2008年10月辞世,其老友曾整理出十四点“王永庆成功的一生的基本哲理”,广为世人认可,现以此为基础,与任正非比较如下:
  第一、他是一位有头脑又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任正非也是如此)
    第二、愿意接纳雅言。(任正非极少给人这种印象)
    第三、用功不倦。我是怎么知道王永庆很用功?有一次他跟我说,会把我写的文章剪下来放在床头,到了晚上就寝时,拿出来阅读。(任正非是学“毛选”积极分子,据称经常抽时间学英语,但他似乎很少向身边人学习,更不会如王永庆那样,他似乎更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第四、严以律己,家教甚严。我到王永庆家中作客吃饭,他的几位小孩都会自动帮我和我太太添饭倒茶。我跟王永庆谈到台湾或经济大事,他也会叫小孩过来听我分析讲解。(从未听说任正非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无法评论。但一般中国竞底者的孩子都是“二世祖”,要他们为别人添饭倒茶,难。)
    第五、他总是默默行善。王永庆在大陆兴学至少一万所,据我所知,他办校的钱都不是台塑公司的钱,都是拿自己的私房钱办校。(坊间对任正非的慈善事业报道不多,可能他也在默默行善。)
    第六、为人厚道,热爱台湾。王永庆发现原住民的生活很苦,特地在他创办的长庚护专招收原住民生,而且全部免费。(几乎没有人认为任正非和“厚道”二字沾边,其实,似乎内地知名的企业家从未有以厚道著称的,厚道人是无法竞底的。任正非也相当爱国,经常号召员工为此努力。)
    第七、不沾政治,不搞意识形态。(任正非常提醒员工远离政治,但显然他极富政治敏感性,善于操作企业层面的意识形态。)
    第八、正派经营,不搞官商勾结。(中国人对此心知肚明,在此不予评论)
    第九、不对抗政府权威,恪遵法律。(2007年华为“万人大辞职”事件显示,任正非倾向于有选择地遵守法律,并有技巧地规避法律。不过他玩大辞职这件事,不小心触碰了底线。)
    十、了解劳资和谐,重视员工福利。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处处为员工权益着想。(华为频繁的横死事件,以及“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地狱”的言论,显示任正非在此方面有较大的的差距)
    十一、不会剥削卫星工厂。从来不会仗着自己的权势、地位,欺负卫星工厂,所以他们都乐于为王永庆拚命。(没有外协厂抱怨华为的报道,但也没有他们乐于为华为拚命的评论)
  十二、不搞独占,不以大吃小;(华为对港湾的残酷竞底,说明任正非的行事完全与此相悖)
  十三、精通规模经济;(同样,任正非精于此道。)
  十四、重视企业文化。 (任正非尤其长于此道,尽管对什么是企业文化,可能与王永庆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人虽然善于考试,但考试者的命运,永远都是出考题的人主宰的。如中国虽然是DVD生产大国,而DVD的产业标准却掌握在老外手里,他们随时可以修改许可证资费(出题),玩弄中国的生产商(考试者)于股掌之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方向看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正是在形成问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才变得清晰,创造性才得到激发,人们才会强化、表达自己的个性,那些细微的差别才被人注意到。而形成问题,尤其是独创性的问题,最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反思能力。
  只有想象力发达,才能进一步带动创造力强大。
  只有创造力强大的人,才能创造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才有真正的智慧。
  只有创造知识的人,才能竞优。
  只有竞优的民族,才能在人类世界领袖群伦,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
  犹太人牢记历史(如全球追捕纳粹战犯),善于创新,所以在现代的各类教科书上,不断发现他们的名字,可以说,犹太民族出了大量人类的精英人物。
  为什么人们喜欢拿一个国家是否有人获得诺贝尔奖,来评说这个国家的能力呢?就是因为,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拥有多大程度的竞优能力。
  
  而记忆力发达的人,由于不能创造知识,永远只能记住别人创造的知识。他们在世界分工中,只能从事竞优者懒得从事的工作,如低附加值的加工业。而竞底者从本质上说,由于善于记忆别人制定的操作规程,习惯于服从别人的指挥,也很适合于做操作工,也就是打工仔。
  中国人由于长期的思想束缚,从小强化死记硬背,因此广泛地缺乏想像力,只有短期记忆力(中国人似乎从来不能从历史长河中吸取教训,中国人的精神从未突破儒教的束缚),因此没有高水准的创造性。中国以血汗工厂为主的世界制造业,扮演的正是为世界从事低附加值打工的角色。
  本书将在第四章“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中,以一章的篇幅,论证由于从古到今,中国人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正由于没有科学精神,所以中国人缺少改造自然,提升国民价值的有效手段(和产生工业革命的西方人相比),因此落后的生产力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竞底!
  
  中华民族以前是给皇帝打工,现在是给洋人打工。皇帝以前用鞭子、锁链、连坐法等奴役中国人,洋人现在用ISO标准、WTO框架、反倾销调查以及各种产业、政治标准(如人权大于主权、维持台海均势)来管理中国人。虽然形式变了,但实质没变,中国人还是被竞底者,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没有改变。
  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就是这个民族的DNA。生物学早已表明:DNA不改变,品种就不会改变,品种不改变,命运也不会改变。兔子生来就是被掠食者吃的,即使没有华南虎,也会被西北狼吃掉,这是兔子这个物种的既定命运。
  在可预见的将来,如果不升级中国民族的文明、战略和思维模式,中国人还将长期扮演这样的被竞底者角色。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在这一段,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似乎是:中国人很聪明勤劳,所以能成为优秀的打工仔;中国人缺乏大智慧,所以也就只能成为世界的打工仔。
  仰望天空,有时会发现天空是灰色甚至黑色的,所以很多人干脆不作仰望,只埋头过自己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地终其一生,不必作此痛苦的努力,正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鲁迅在《呐喊》自序就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对于这个问题,鲁迅自己回答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为了重新进入世界先进文明行列,中国人剪掉了辫子,放开了小脚,将文言改成了白话,改变过政体(民国、共和国),玩过各种经济形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但黑屋子打破了吗?没有!
  因为这间黑屋子,是无形中束缚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竞底!它从中国人的胎教时代起,就开始对中国人进行熏陶、感染了,中国成人生活在一个竞底角斗场,为了生计和成功,不得不磨练竞底功夫,一起到死,还惦记着重孙子能不能传宗接代。
  竞底,早已是一个深深沉淀在中国人头脑中的基因。
  如果不打破这个思维的“黑屋子”,提升民族的DNA,那么中华民族在世界社会的形象,虽然有时是对抗的、反叛的、抱怨的;有时是非主流的、想成为老大的;有时是低调的、内敛的;有时是负责任、合作的(如200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时的中国)。但在这些形容词后面,跟着的永远是“打工仔”这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