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八线到越南----忆我的两次出国作战---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7:01:19
  去图书馆 - 书籍搜索 - 每日新闻 - 贺卡中心 - 四海纵谈 - 聊天广场 - 商务助理 - 亦凡软件工作室 作家专栏>>原草专栏>>收藏文集>>从三八线到越南----忆我的两次出国作战
                   2、回师北上鸭绿江畔列车上“回老家”的声音不断        1950年7月中旬,我们团编成几个开进梯队,相继从武昌过江至汉口登上        火车,我在第一梯队,与司令部机关和一营一道率先出发。我们的炮和牵引车装在        平板车上,人员一部分同炮和汽车在一起,另一部分坐闷罐车厢,每列车有一节车        厢供机关和后勤人员坐。        列车在京广线上一路向北飞驰,沿途大站都设有兵站,每逢军列一到就送上开        水、馒头,还有油饼、火勺。当时除了我们以外,还有好多的部队从中原地区调往        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我们则抓紧在乘车途中,继续进行政治动员教育。好在我        们这些部队都是原四野的,1948年底东北全部解放后挥师入关,又经过一年多        的转战,相继解放华北、华中和南方大部地区,现在又要回到东北去,绝大多数老        兵和基层干部都是东北籍人,他们更是高兴些,说这是回老家了。全团上下的情绪        很高,车厢中传出阵阵嘹亮歌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说到回老家,我想起几个月前团里送走一批朝鲜籍同志的事情。在我中国人民        解放军队伍里,有许多的朝鲜籍干部战士,他们有的一直在东北地区进行抗日武装        斗争,有的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就在华北地区同我们并肩战斗,我在晋察冀三分区时,        就听说军区有一支朝鲜义勇军支队,全都是朝鲜人,搞对敌宣传很有成效,当时在        报上还看过他们的事迹;到延安炮校学习后,又知道八路军炮兵团第一任团长武亭        是朝鲜人,他原是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后来我们炮校从陕北到东北来,在承德        还是和朝鲜义勇军同乘一列火车到的锦州沈阳;现在部队正高唱着的“向前向前向        前……”军歌,作者郑律成也是位朝鲜人。我们四野部队中的朝鲜人更多,光我团        就有百十名朝鲜藉的干部战士,包括在团后勤担任财务出纳的团政委张佩同志的爱        人郑东顺、团司令部通信股股长金钟鸣、供给处汽车队队长李根先,还有团部小车        司机小姜等。        二月份春节刚过的时候,就曾经根据上级的指示统计上报过团里朝鲜籍干部战        士数量,并有风传说可能要组织朝鲜籍的干部战士回朝鲜,那时有不少留守广州的        同志们上街去照了合影相以备分别留念。部队解放海南岛撤回广州后,上级布置我        们,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要求,动员征求这些同志意见,自愿要求回朝鲜的可安排其        回去。于是团政治处就向这些同志集中传达上级这一指示,当时他们绝大部分人都        说这是要回老家去,都准备走,“打回老家,统一祖国”。        三营七连是个从组建时就以朝鲜人为主的连队,该连是北满合江军区东安(即        密山)军分区一个连。因当地朝鲜族人较多,所以这个连百分之八十是朝鲜族青年。        1947年11月底由傅明贤副团长带到牡丹江炮校,在谢家沟编成高炮一团        三营七连,第一任连长赵建基、指导员刘志永,副连长郑成根、副指导员李润俊。        郑和李二人都是朝鲜籍。后来随着部队不断扩编发展,这些朝鲜籍干部战士作为骨        干大部分都分散到了全团各个连队,主要是在一、三营。这次听了传达上级指示,        他们几乎一致要求回国去。团里根据上级精神,对要求回朝鲜的朝鲜籍干部战士按        早先他们来到高一团时的样子,又统一编成一个七连,连长指导员是郑成根和李润        俊,全连共97人,还有17名团里其它各处的朝鲜籍女同志,郑东顺也在其内。        6月下旬,在他们走时团里各级都召开欢送会,征求意见和勉励他们。这些朝        鲜籍同志特别团结,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很强,在工作和战斗中求上进、争第一,        表现都很好。三连观测班长和连部军械员和司号员是朝鲜籍,连队开欢送会征求意        见时,十七八岁的小司号员因为自己还是非党非团的“群众”,便有点意见。他在        会上用生硬的汉话说:“我别的什么都没有,党员团员的都不是,像个王八的一个        样。”这一下子把大家都搞愣了,经过军械员的“翻译”,大家才弄清了他这话的        原意,原来他是嫌自己进步太慢就像是跑不快的乌龟一样。大家顿时都哈哈大笑了        起来,连长和同志们赶紧鼓励他别生气,好好干,将来回国后立功加入朝鲜劳动党。        当时有个做法是把他们当中中共党员的党籍改为朝鲜劳动党党籍,这有些同志        也不干,说什么“你当你的劳动党,我当我的共产党。”对这些反映,我们负责此        项工作的同志也都理解,没有强求,毕竟是在中国的党和革命军队里干了这么多年,        有些感情难以割舍。在团里召开的欢送七连大会上,团政治处李仁鑫主任和三营魏        毅政教、高茂营长参加大会,李主任代表团党委授旗、致欢送词,并同营长教导员        一起把他们送至广州车站。后来听说,这些朝鲜同志回国后便扩编组建了人民军高        炮独立大队,金钟鸣、郑成根、李润俊分别任正副大队长,七连这些战士大都担任        了军官职务,还在战斗中涌现出不少英雄模范,其中的李润俊曾荣获了两枚勋章。        我和张政委在武汉师里开会时,张政委就托我同其爱人谈谈,尽量做通她的思        想,不要回朝鲜去。回广州后我谈了几次也没谈通,她还是坚决要走。他(她)们        走后,我们几个团干劝张佩政委说应当同郑东顺办理离婚手续,不然一个在朝鲜一        个在中国,那算啥呀!张政委想想也是,就请示获准后追到沈阳找郑东顺办理离婚        手续,那时的干部结婚离婚都在部队办手续,张政委到沈阳时正好这些朝鲜籍同志        尚在此集中,东北军区机关负责组织保障,所以办得也很顺利。        说起这次北上回家,还有一段要交待:从武汉出发时,张政委特别告诉我说:        “这次路过你家门口时你可不能请假回家。咱们团不少人都是此行路过家门口,要        是大家都要回家,那就不好办啦。所以你要带个好头。”我说“你放心。我知道怎        样做。”        列车经过河北定县清风店车站,距车站不远的西仝房村就是我自打1939年        初参军起就一直没有回去过的老家。那天,我坐在车窗旁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象转        盘一样旋转着的大地,阳光下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际,偶尔几棵铁路旁护路树飞速        向后退去,远处不时现出一丛丛书林掩盖着的房屋,那便是一个个的村庄。也不知        家里现在怎么样了?我这样想着。        还是在一年多前的1949年5月,我在高二团三营带着部队进驻北平西山执        行保卫党中央防空任务时,父亲从三百多里外的老家找到部队,我们见过一面。那        次还是父亲先找到了北平军管会的接待站,拿出我在东北时写给家里的信让人家给        查找,第一次未查到,他回去不久又来查,这才找到了我。我留他住了几天,后来        因部队要进北平城里保卫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典礼,他就回家乡了。这一晃儿        又是一年多过去了,开国大典之后,我又跟着部队到武汉,然后调到高一团打到了        海南岛、解放了大片的国土,现在,尽管我在军中不能回家去看一眼,但我相信早        已解放的家乡想必会更好了。        车进入保定车站,我们被通知说在保定停留的时间比较长,部队要吃饭、机车        要加水等。于是我下车后就向兵站接待我们的一位同志打听我的妹夫王志清,王志        清在抗日战争时就是当地我党的一个区长,解放后调在专区工作,正好还是市里负        责兵站事务的领导小组成员,我问的那位同志自然认识,他连忙去找。王志清听说        是从未见过面的舅哥路过到此,很快便来到车站看我,还说什么也要请吃顿饭。我        请了一会儿的假,被他拉着到了车站旁边的小饭馆,我们俩要了两个菜和油饼面条,        边吃边聊。他告诉我他现在市里负责商业工作,我妹妹生了小孩还在乡下老家没过        来,老家父母一切都还好,等等。家里一切都好,我也放心了,我想给父母、他和        我妹妹以及他们的小孩送点礼物,可身上啥也没有,只好让他把我的情况转告父母        老人,然后便告别回队,登车继续北进。        车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境内,当我们在沈阳南的苏家屯车站停车时,我去向上级        报到,见到了东北军区作战科长王云峰,他是代表军区在这儿负责接待北上部队的。        他简要地告诉我接上级命令让我团直接开到中朝边境城市安东,到安东市内下        车后,有当地接待同志安排我们的宿营和任务。他说你们是先期到达的部队,后面        大概陆续有不少的部队要去安东,所以你们展开时的行动要快一些,以便为后续部        队腾出驻地。这时我看到不仅兵站食堂里有烧好的开水、油饼和馒头,而且还有鲁        迅艺术学校师生们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就在站台上朝着列车为我们演出说唱、舞蹈        和活报剧等节目。        列车继续前进,前方就是本溪站了,这可是我军高炮部队的诞生地:1945        年11月我跟随延安炮校初到东北组建炮兵旅一团时就在此接收日伪武器。当时我        在桥头车站日军仓库发现了8个崭新的炮架,但不知是什么炮的,正好上级让我去        宫园(本溪)车站刘奠西那里拉他们找到的野炮,我去后见了已经组建起高炮大队        的刘奠西队长和刘益民政委。他们已接收到4门日伪军75高炮,正在为8个还装        在木箱里没拆封的20毫米机关炮炮身到处找炮架。这种德国造的勃朗宁机关炮是        当时最新式的对空对地两用炮,所以他俩一听我说桥头发现有炮架的话就乐了,马        上派人跟着我到桥头拉回炮架装到炮身上,正好配套,于是高炮大队又成立了两个        连队。后来根据东满战场形势变化,这个高炮大队与炮兵旅一团合编成为辽东军区        炮兵团,1946年冬在我军首次歼敌一个整师的新开岭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曾同兄弟部队不断向来犯敌机开火,11月1日有1架敌机被我击中,落于宽甸县        的牛毛坞地区;1947年5月底夏季攻势梅河口战斗时,担负掩护步兵作战,又        打下敌人P-51飞机1架,为此受到军区首长陈云和萧劲光的通报表扬。194        8年7月整编时,该团拨走了两个地炮营,留下的两个高炮营又改编成为了高射炮        二团。        一路顺风,经过几昼夜的铁路输送行军,7月20日前后,我们第一列车梯队        到达了中朝边境城市—安东。自徐闻算起从南到北历时近两个月、行程四千公里。        我在安东市内的沙河镇车站下车后,在上级来人指点下,径直上到车站西面的        元宝山,把团部设在了半山腰的辽东省师范学校院内。紧接着,后续梯队陆续到达,        全团部队顺利地在五龙背、蛤蟆塘分别下车宿营。        团部山下八道沟一所据说是丹麦医院的洋楼大院里,后来驻扎着同样是从广州        北上到此的一一八师师部。这个解放海南跨海作战的主攻师,当初在徐闻前线海滩        大练兵时,我团主要就是保障他们。那次在春节前邓岳师长还请我们几位团领导吃        了顿饭,说是过去在抗大时曾同我团王团长、张政委在一个队,还是他二人的队长,        现在又并肩打海南,所以照八路军“上级请下级”的老规矩要请客。吃饭时,大家        在一起忆昔抚今,感慨颇多,该师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三纵的七旅,从1945年        底起我就常配属其作战,后来我那个连还编为该旅炮兵营二连,我是连长,张力是        指导员。那次吃饭大家还谈了协同作战的打算,都表示要紧密配合,争取早日渡海        成功、解放海南。从那以后,跨海战事紧张,战后我团又迅速出关,我们基本上就        没机会再坐在一起畅谈,这次又到了一处还将要并肩作战,可能邓师长又要请我们        的客啦!        事实上这次的客就没请成,因为时间、任务和精神上都太紧张了。        下一章 回目录        


      请到原草专栏讨论区发表您的评论

返回页顶


主目录 - 书籍搜索 - 讨论区 - 读者信箱 - 征OCR - 刊登广告
Shuku.Net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