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教育研究-萧望野5-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39:44

用旋律来引导节奏

最后,我们来看,教室里的设计是和一天的活动联系起来的:和老师一起走山路来学校,春天有野草梅、有蝴蝶;夏天有蝉鸣、也有蝇虫,还有烂泥路;秋天有落叶和果实;冬天有暖阳,只有在冷的天气里,我们才会意识到阳光的温暖。

在枫树下,我们牵起手,用呤唱来晨祷。 进教室,自由活动,也许,有孩子在昨日回去之前,刚照顾小宝宝睡觉,这时,他最想做的是去看看她醒来 了没有。有的小孩可能最想把他昨天以颜色来分类的豆 子,今天要把它们以种类来分类。(请看,“自我协调身 体、精神和灵心”其中讲到适合孩子的“玩具”。) 这样的舒缓地做完了事情。

接下来,老师开始轻轻 地唱起来: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照顾你,爸爸收拾家。 有的孩子就开始做妈妈,帮助娃娃睡觉,有的孩子 开始做爸爸,收拾积木…… 有的小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老师就把布的一角放在他的手里说:来,和我一起把它叠起来。看,老师 没有唤醒他,而是用自己的意志来代替他的意志。孩子 有时就是需要成年人的自我,来引导他们。 而有的小孩总是什么也不想做,有的是要挑战老师,等等。(请看“第一个叛逆期后的自我与意识”其中讲到 如何面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时候,有的孩子已经把祈祷的角落,摆放好凳子。

为什么,他们这样主动地进入到下一个静的节奏中去呢?因为-“规律”。 规律,孩子的身体里就藏着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而大自然就有动-静-动,日出-日移-日落,春-夏 -秋-冬。生-死-生。 在这个每天都重复地节奏中,孩子们本能的去服从 这个规律。这就是“睡眠状态的意志”。

祈祷结束后,我们在这个心安宁下来的状态下,听一个有精神内涵的故事。(请看,“关于故事”)也只有在 安宁的状态下,才可能去感受。所以,接下来,我们感受水彩或者其它的艺术形式。(请看,“色彩的灵动”)

孩子们会“告诉”你,什么是恰当的时间来结束, 而交换到下一个动的节奏里面。 接下的动,是放射状的,是去参与到外面的世界的。 我们就到室外去劳动或者爬树、修路、洗布等等。

接下来,是吃饭和睡觉。由于,我们这里,孩子们不用在学校吃饭,所以,我无法帮助他们。不过,在城 市,我就觉得,要把吃饭看成是重要的事情,但不是紧 张的事情,更不是隆重的事情。

而睡觉就是要学习放弃自己。在帮助小孩睡觉时,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要放弃自己。

下午,孩子醒来后,我们慢慢的花时间地帮助孩子起床,慢慢地醒过来。喝一点水。反正,我们这里没有 点心。每天都是两顿饭,能吃饱就很好。这样,孩子们 也很简单。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请祥看,“睡 觉是学习放弃自己”“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下午,我们就要安排时间一起做事,比如:织毛衣。用泥巴来做东西。剪纸。编篮子、做木工。根据每个孩 子的意识发展给他们不同程度的意识的产物。不要标准 地给一个5岁的小男孩,玩没有眼睛的布娃娃。要满足不同的他们的构建自我的需求。否则,孩子就会空虚和 乱。

而这些事情,我们不让孩子以随便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来做。为什么呢?(请看“灵性带来的意志”,里面讲 到,不能完全让孩子从情感的欲望来发挥意志。)

最后,整理,告别。 每个环节都是由旋律来引导的。对于一个自我意识和心理动力都很有力量的老师来说,每一个环节都会是 轻松、自然又愉悦的。

睡觉是学习放弃自己

一位精于教诲之道的老人说道:“儿子啊,你若能不睡,你就能不死,若你睡后不能醒来,你死后便不能复生。” 睡觉就是要学习放弃自己。在帮助小孩睡觉时,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要放弃自己。孩子要在睡眠中把白天过多的印象通过睡觉来处理掉,就像食物过多引起不适要消化掉一样。睡觉就是进入精神世界。许多帮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进入世界的力量都是在精神离开身体的时候,在精神世界里获得的。只是,这些感受,由于,我们在深睡以后,自我消失(离开)了,所以,我们意识不到。

在陪伴孩子睡觉(进入精神世界)时,用“圣诗” 的旋律,来安抚他们。也就是去掉最强的两个音。一 个代表极乐,一个代表痛苦。他们脱离物质世界的感受越多,进入精神世界就越深,醒来时就越有进入物 质世界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通常我们会把 没有梦的觉,和睡得很深的觉,称为“无忧觉”,醒来 时就会“神清气爽”。 婴儿由于刚从精神世界里来,所以他们需要睡眠 的时间更长。 下午,孩子醒来后,我们慢慢的花时间地帮助孩 子起床,慢慢地醒过来。看上去,他醒过来了,其实,他身体却还是睡着的。是精神先回来,然后是自我,包 括灵心,最后才是身体。 然后,喝一点水。反正,我们这里没有点心。每天 都是两顿饭,能吃饱就很好。这样,孩子们也很简单。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由于,我们这里,孩子们不用在学校吃饭,所以,我无法帮助他们。不过,在城市,我就觉得,要把吃饭看成是重要的事情,但不是紧张的事情,更不是隆重的事情。 食物要简单,一顿饭,最多两种菜。而且,最好不要把食物混在一起做。让孩子感受最简单和最本质也是最美味的感受。不要让孩子面对一桌的菜,烦躁不安。不要让他浪费他的精力来做太多的选择。要营养全面,可以每天变化。

但这个变化还是要有规律。将来要面对世界做的选择的能力,是由现在的简单和稳定带来的。又由于 从简单中感受到的满足,使小孩在将来面对青春期时, 不用越来越依赖刺激。

如果没有饿,最好不要进食。

体验饿、冷、困、 痛……这些身体感受,都是引起灵心感受力的。但, 要在适度的范围内。极大的“苦”则会“枯”,极度的 “勤”则会“乏”,极强的“痛”则会“弱”。反之依 然。 适度的感受则会让孩子学会“爱”和“体验”自 己。培养他的高级的自我意识。虽然,这个自我意识 是在他21岁后,才获得独立。但在它独立的时候,他就可以去驾驭它。因为,一直是他自己在引导自己的 身体。而不是,由别人或者物质来控制他的身体。

我们通常误会的是,给孩子许多的满足,让孩子爱自己,得到温暖。可是,这并不是结果。后面还要 发生的是:这个“爱”,能带来多大的创造、文明和自由。 这个“爱”与“体验”却和由于过多的满足引起 小孩爱自己和体验自己是相反的结果。

我们听教育家说:最重要是培养和建构孩子的身体。我们就误会地,不断地给他满足。把他搞得不清 楚自己的身体在哪儿。更不清楚一个西红柿真正的味 道。当然,也不会为了这个对他来说根本还算多余的 西红柿感恩。那么,就算完了!多可惜,这些范围只有“人”才有资格,他却失去了!

所以,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却是:最重要是培养和建构孩子的身体,是要从精神的科学的研究来看。这 样,我们就知道真正的培养是怎样一会事。从物质主 意的角度来看,却完全相反了。也完全误会了。你们 看,我们从精神的角度来看,却并不会让我们失去物质,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可以把物质利用的更好,更 科学。

一种隐秘的知识
――
给“家庭儿童班”的建议

这是2005年3月份的课程,现在有了更多的自由。 由于那时每日只有一小时与孩子们教课的时间,我把课 程的主体放在最隐秘也是最光明的真理知识上。

在造物 主知识的宝库中有一种隐秘的知识,当它得以应用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一种恐惧感。但是,这样的知识 应该从童年时以适合他们天性的教育方式教起。

而我详细地记录这个过程,是想帮助一些热心于在家庭里组织“儿童班”的朋友们,也许对他们是有用的。

3月17日,寒假结束了,我们把那个堆着柴、猪草和垃圾的学校(其实就是两间用黄土堆成的房子,其中 一小间是以前远道的学生用来中午做饭的)变成了一间 “艺术工作学习室”。一间隐藏在大山里的“灵性学校”。这里一共有16个学生(加上我的女儿),有时屯子里 还会来3、4个3、4岁的孩子。他们的年龄从3岁到8 岁。从5岁开始就正式接受1年级的教学要求,这是我 目前无法改变的。如果屯子里没有老师,孩子们就只能 离家去乡里的中心小学上课,附近的屯子早就没老师了。在我还没有来之前,这里有一个老师,他用全天的时 间只教数学和语文。没有游戏、手工、音乐、色彩…… “课”。我现在就负责所有这些内容,也负责所有这些课 的教学材料的费用。

我把一个月四个星期的课程(上午10:00-11:00) 的时间安排为“灵性引言”的学习时间。每一个星期重复学习一则“引言”,并且都重复同样的节奏和做法,所 有的做法里(包括所有的生活中)都包含着这一则“灵 性引言”。

例如,先确立这个星期要感受的引言内容: “仁慈的语言是人心的磁石,它使文字有了内涵,它 是智慧和理解之光的源泉。”

节奏:室外游戏;我和孩子们手牵手围成一圈(他们听不懂我的普通话,不过,只要我轻轻开始唱歌,他们 就自动围过来抢着牵我的手)。 我们开始一边律动一边歌唱: 仁慈的语言,是一道清泉,带来了纯洁,带来了爱。 仁慈的语言,是一缕阳光,带来了光明,带来温暖。 朋友啊,朋友! 我们一起努力 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仁慈的语言,是人心的磁石 它是智慧和理解之光的源泉 朋友啊,朋友! 我们一起努力 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唱这样的歌的时候,我常常被他们认真、心灵愉悦的样子感动。我也要求我自己要做到这样的灵性追求。我 也从不解释引言带来的道理,而只是感受。由于我对此 真理的崇敬和信任,在没有任何解释翻译的情况下,孩 子们流露出追求真理的认真和充实的快乐感来。我很满意我不会讲壮话的现实,学生接受的过程,完 全是受“引言”带来的真理的那种宇宙力量,也用整个生命来接受我的自我意识(高级的)、心理动力。

然后, 我们进入教室,把板凳围成一圈。在搬凳子的乱的过程中,我就轻轻地哼唱这首歌,学生们就自发地跟我一起 轻轻唱。等他们坐好以后,我开始讲故事: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叫“佛陀”的有着神奇力量的人。 他有很多很多的学生,这些学生非常非常敬爱他。有一 天,他给学生上完课之后,走在一条又斜又长的山路上。突然,山路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穿着黑衣服的人。其中, 有个长得很像蛇脸的人牵来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有教室 这么高,有教室一半这么大,它尖尖的牙齿有板凳这么 长。另外长得像狼脸的人说:“哼!那个佛陀有那么多学 生敬爱他,真让人生气。我们用鞭子打它,把这头大象 赶下去,让它撞死他。” 佛陀好象完全不知道这一切,还是那样安宁地、慢慢 地走着路。只听见大象痛苦地尖叫一声,从山上冲了下 来。眼看大象尖尖的牙齿就要穿过佛陀的身体。(停顿一会)佛陀慢慢地、慢慢地举起手,再缓缓地把手轻轻地 放在大象的头上,仁慈地说:“你忘记你的温柔之心了 吗?”大象这时像小猫咪一样安静下来,还用它长长的 鼻子轻轻地碰佛陀的衣服,好象是说:“我很喜欢你,很喜欢你。” 山上的那些人(不能说山上那些坏人)惊呆了,他们 看见佛陀仁慈的力量。

我给他们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想到,他们集体鼓起掌来。 当然,老师要不要决定用这样的引言,是根据他自己 的内心感受,选择的。这样,才是有用的。他的声音才 会带给孩子灵性的感受。旋律才会优美。对孩子起作用 的旋律是与文字的内涵(灵魂)不能分开的。

有一次,帮我做翻译的老师不在,我就请一个7岁的 调皮小孩做翻译。结果,使这个小孩突然认起真来。我 最担心那个老师忍不住就利用故事来教训(教育)小孩 或者解释故事给孩子听,使孩子在用整个身、心、灵感受故事的时候,不断地被断开(破坏)。我并不想马上得 到结果,不是让故事的灵性力量停留在思考的范围内, 而是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对于7岁以前的小孩是 最有效果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跟着我一起朗诵这一 则“引言”。不要求他们背下来,也不把字写在黑板上。 如果他们看见字,就把注意力放到去认字上,而且“记 忆力”也很依赖看见的文字。

然后,我们站起来,手牵着手围成一圈,唱我们这个星期的歌。

最后,我们坐到桌子旁,用三原色蜡笔随意画画(越能帮助想像的工具越好)。由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里,视 觉的力是最强的,所以在孩子没有自由之前,我不让他 们根据一幅标准的画,来填颜色。就像我不用我有限的 理解来解释“真理”一样。

我也会在黑板上根据灵性引言的内容,创作一副粉笔画。(孩子们可能是第一次亲自看见一副画是怎样画出来 的,并且看见我不断地修改,一点一点,慢慢地越来越 美,使得他们也越来越自信(刚开始,他们总是临摹书 上的标准的画)。他们很欣赏我的画,也很爱护它,没有一个学生去把“它”擦掉。他们把书撕下来贴碗柜。我 也很爱护他们的画,收集起来,每个月装订一次,做成一本画集。)

放学之前,我们就复习轻轻地唱以前学习过的“灵性 引言”改编的歌曲。 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会在山坡上不断地喊:再见!再见!每天如此。 以上这些文字就是描述我每一天上午的课程。

而下午 的课程(16:00-17:00)我又是怎样设计的呢?

室外,课间游戏。

通常,我会根据观察到的学生需要 学习的、出现的问题来设计游戏内容。比如,他们不会分享玩具,抢来抢去,打架。那么,这个星期的下午课 间游戏部分就专门玩一种新游戏叫“分享”。传统玩球的 时候是抢球,现在,我们的游戏规则是谁得到球,要以 最快的速度扔给别人。

得到释放之后,我们进教室围坐成一圈,听故事。下午的故事与上午的故事特点不一样。上午是真实的精神 领袖的故事,下午的故事是为了让孩子的感情进入这个 星期的“主题”也可以说是“人文”的,但还是精神的,因为只有精神进入人类的文明,它才是“文化”。

比如,这个星期是感受“色彩”。第一天,天正好下 着雨,我选择了“蓝色”。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有着蓝色 气质的故事。如果是9岁以后的学生,我就给他们红色, 因为9岁以后是发挥意识的年龄,在冷的天气中感受对比的红色会引起他们心理上较强的对比感受。而这些学 生是还活在环境里,与环境融为一体,所以让他们感受 自己的内心与环境融为一体应该是美好的感受。

“在一个森林里,有一片沼泽地。每一年冬天都会飞来一群丹顶鹤。它们在沼泽地旁边的芦苇坡休息过后, 就会继续朝南方飞去。 有一天,有一个穿着白衣服的女孩路过这里,她听见 天空里传来悲伤的丹顶鹤的叫声。接着,在沼泽地里也传来绝望的丹顶鹤的声音,那是一只陷入沼泽地的年轻 的丹顶鹤。那个声音好象在说:“朋友们啊!你们先离开 吧,我已经不能再飞翔了。”而天空中不断盘旋的丹顶鹤 的兄弟姐妹们却不愿离开,他们想和它一起飞到南方去。 这个女孩找来一枝树枝,她慢慢地靠近丹顶鹤,想把它救上岸。可是,就差一点点,就可以救起丹顶鹤来。眼 看着丹顶鹤就要全沉入沼泽地,小女孩迅速往前……终 于,年轻的丹顶鹤被救上岸,又自由地飞翔在天空。可是,小女孩却再也没有起来,她永远地被埋在了沼泽地 里。 第二年,这个沼泽地里,就是小女孩没有起来的地方, 盛开了一朵洁白的莲花。每一年,这群丹顶鹤都要在洁 白的莲花上空,不断地盘旋和鸣叫。”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非常注意地感受到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忧伤、同情的蓝色气氛里。可是,痛苦是带来 意识的。对于这些7岁之前的小孩,我想让他们最后进 入明快的蓝色气氛里。所以,我把故事的结尾改编成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感受。

有时候,我也觉得要让小孩了解 人死之后的精神状态,是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在这个故事里,“洁白的莲花”就清楚地让小孩的灵心感 受到精神世界的真理。对这个故事的描述中,有些词汇是小孩还无法通过智力接受的。并且,他们也从来没有 听过这些新的词汇。不过,在不解释的情况下,我只注 意故事的精神和优美和我的心理动力所发挥的如万有引 力一样看不见的力量。结果,使我的声音也很优美,小孩接受的很好。我不认为,小孩子只喜欢听小猫、小狗 的故事……

接着,我轻轻唱这个故事改编的歌,让孩子们欣赏:走过那片芦苇坡,你有没有听说,有一个女孩,她曾 经来过。为何片片白云,为她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 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然后,我请小孩们回到课桌边。同时,继续轻轻地唱这首曲子,也一边分配感受“蓝”色水彩的材料(当然, 在感受快乐和力量的“红”色时,课程又是另一种气氛)。 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感受完色彩之后,我再请他们和我一起唱这首歌。(由于在2004年的4月份,我也在这里 与四年级9岁以上的小孩做过教育实验活动,并且也利 用了这个悲伤的故事来唤醒9岁小孩自然出现的“意识” 状态。所以,我也担心,是不是课程有一些“意识”成 分太强了?并不适合7岁以前的小孩?

于是,我通过观 察发现这种在感情里发生的意识是每个小孩(每个人)的灵性特点,也可以说是灵性意识。“它”不同于智力意 识,不是通过反省、分析教育出来的的道德意识。虽然,这种9岁以后通过教育手段教育出来的“道德意识”也 会提升一个人的灵性心智的才能。可是,9岁以前的小孩 却是同感到进入这些灵性空间(气氛)里。

我觉得,这 样的课程设计如果避免分析、反省带来的思考意识。就是可以很好的让小孩发挥他们天性的“灵性同感才能”。 不过,很多大人不敢这样教育小孩,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思维里低级的“人”的状态。所以,对“人” 的认识的不同,将带来做法的根本的不同。

下午放学了,小孩子们通常帮我捡柴。之奴现在也习惯了和他们相处,在山坡里跑来跑去,也可以说是滚来 滚去。他们帮我拿柴进我家的时候,就会被墙边的一张 桌子吸引。那张桌子上放满了之奴的“工具”:刀、剪子、 木头、土、石头、菜叶等等。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已 经是非常的熟悉了。可是,他们看上去好象很陌生的样子、好奇的样子。

于是,我想到,原因是,它们从未这 样出现在一个“工作台”上。并且,也从未由一件自然 的状态成为一件“艺术品”。他们的生活也和“美”联系 不起来。虽然,这里的“美”随处可见。如果,问一个年轻人,你的理想是什么?或者,你上学时最喜爱什么 课程。他们不知道你在问什么。 是不是,这里的小孩没有一个灵心环境给他们模仿及 玩一种可以随意组合的“想象工作游戏”?

所以,从3 月初开始,我就和另外那个老师开始把学校里堆着柴、 猪菜、养蚕的3平方米的小房间收拾出来。我也去集市买来亮瓦,使昏暗的教室亮一些。设计了陈列着大自然 捡来的“玩具”的“工作间”。孩子们可以随意组合、交 流、自由走动,做“想象性工作游戏”。而外面的教室还 是保留整齐的一排排桌子、板凳。

开始,我觉得这些应 该上幼儿园的小孩,应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可是,我也认识到这样规矩、严谨的环境使小孩的服从意志特 别坚强。另外,这个老师还要上传统的数学和语文课。 如果,总是这样,小孩的生命构造的活力和心理动力就 好象被关进黑屋子一样。那么,我就尽量使轻松、自由、自发与严谨、服从达到平衡,也是意志、情感、智力的 平衡。而它们的中心支柱是“灵性”的亘古力量,这些 力量是那些不渴求者无法感觉到的。

也就是: 8:30--9:00自由在“工作间”工作
9:00--10:00传统的语文或数学课。
10:00--11:00“灵性引言”感受。

11:00--14:30放学回家,到田间劳动,喂猪等等。
14:30--15:00“自由”在“工作间”工作。
15:00--16:00传统的语文课或数学课。

16:00--17:00“灵性艺术感受 ”

这一部分,在一个月内,每个星期的主题都不一样,第一个星期:色彩;第二个星期:泥;第三个星期:手 工(编织、木工、布艺……请当地的农民来指导,我也 和学生一起学习,提供一些艺术感受的建议。并且,在5 岁以上的小孩,我要求他们真实地学习技能,而不单是 感受和游戏。其实,他们的态度也是极其认真,只是成 年人想象他们不行。)第四个星期:前两天,把这一个月内做的手工选择一些来完善和结合。第三天,用这些“道 具来表演。第四天,到自然界感受并带回一些“天然材 料,有时也带一些食物去(煎黄豆)大家一起在草地上 吃,也吹笛子给他们听。第五天,把一个月来的画装订 成册,这个装订的过程意味着一个总结和一个结果,会给小孩带来有根据的满足的感受。 17:00以后,放学回家,田间劳动,找马,喂猪,喂牛,烧火煮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