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教育研究-萧望野5-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02:39

母亲的灵性直觉力

可以影响小孩的灵性能力的主要是母亲。母亲是小孩的第一个教师,如果母亲有灵性就会把小孩引向灵性 之路。对母亲教育小孩起作用的是母亲的“灵性直觉能 力”。 这是一个当过母亲的人都已经体验过的事实。这里, 不是想证明这个事实。而是想帮助在我们“不自信”的 时候,面对越来越多的“学术”、“技巧”、“方法”、“劝 戒”……中能清楚自己的这一中心精神灵性力量。如果, 不发展自己的灵性直觉力,会不会越来越迷惑或迷信?

小孩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从认知母亲开始的。能感受到母亲的精神世界,也能感受到宇宙中的精神。这 种感受对个体来说是最真实的。这样,母亲就成为小孩 与精神世界联系的桥梁。她的乳汁也是唤醒小孩精神的 能源。这就是“恩赐”的意义。乳汁代表着精神世界里 的一个任务。它是精神世界进入自然世界里一个不可估量和抗拒的对婴儿的保护力。 那么,想想,如果,她把自己看成是这样的桥梁, 那么精神世界就会帮助她教育精神世界自己的小孩,也是人类的小孩。并且整个创造界都会获益。而这些小孩将是整个世界发展的酵素。这胜于拥有血缘上的关系, 和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血缘上的孩子在物质上满足 也不会感激母亲和父亲,而会觉得不论他们做了什么, 只是不得不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他们都不会在意。然而,灵性的孩子总是很感激父母亲的精神养育 和慈爱。

“恩典之子啊!从空无之荒野,以我命谕之泥土,我使你显现,并为你的教化注定了存在的每种原子和一 切造物之精华。如此,在你自母腹降世之前,我为你命 定了两股闪亮的乳泉,和看顾你的眼及爱你的心。出于 我的慈爱,庇荫以我的慈悲,我养育着你,并以我仁惠和恩宠之精华守护你。我这一切的目的是要你能到达我 永恒的领地,并配得我无形的赠礼。而你却留于无觉, 乃至成年,你忽视了我所有的恩典,自顾忙于你的空想, 如此,你变得全然忘怀,甚而离弃朋友之门,住进了我敌人的庭宇。”

为了避免人类的局限性,在“母亲”这一特殊的时 期,宇宙的精神赐予人类超越“心理动力”的范围,也 是超越“同感”和“反感”的情感。而是在“一夜之间” 被一种“宇宙之无限爱”的精神力替代。 如果有人问:被精神修炼后的改变心理动力范围的 状态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一种。只是,母亲的“无限爱” 的精神已被赐予,而发挥的精神力量却是需要有意识地 发展的。否则,这种“做梦状态”的精神力会萎缩掉。

做过母亲后,就有了一种“母性”的精神地看世界 的方式。通过这样的看世界的方式,就有了一种内在的 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做过母亲的人更适合做幼儿园里的老师。这个教室里还有一个老人就更好。

如果我们要想利用别人来教育自己的小孩(特别是 0-7岁)要清楚,别人是永远也无法获得这种“上帝” 给予你及你的小孩之间的这种神秘的爱的礼物。0-7岁 的小孩的生命构造力还被自然遮掩保护的同时,也还在 母亲的生命体内。母亲可以像感受到自己一样地感受自己的小孩。小孩同样也是如此。过早失去与母亲的亲密 接触,会形成肤浅的人际关系和依赖。也可以说属于他 在母亲、精神、生命体内的另外一个自我,始终无法进 入他的生命。精神好象浮游在宇宙中,总是在迷失中苦恼。只有母亲才能准确识别自己小孩的特殊的灵心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此时的母亲更容易因自己小孩而与社会 对自己及小孩的不理解形成冲突。

这个“礼物”--无限爱的精神力,也从物质身体 上表现出来。从而使身体、心灵、精神都强大起来。即 使母亲经历了极大的创痛,也意识不到自己身体的疲劳。但是,物质主义者认为是“激素”的增加才使母亲 拥有这种不同能量。

在不同级别的动物身上,也能看见 这种现象。那么,动物也有这种“精神”吗? 动物也是有这种精神力的展现,并根据这个物质世 界的统一的完美、和谐,给予不同层级的动物注定的“分 量”。但是,动物身上展现出来的是精神世界直接的精神 力。人,却是可以自由地发展这种“精神力”,并且可以 发展进入无限的精神层次。

有些心理医生也发现激素与身体、心理、精神的关系,就利用药物或者物质来激发人的健康,使得病人被 这种药物控制,被一种表面的精神力充电。这时的身体 “要求”病人“精神”起来。 可是,“精神”是宇宙精神的力量,要求病人假想精 神力来对抗因为精神的萎缩而引起的身体、心理疾病,只会使病人越来越依赖药物和心理医生的精神力。

当我尝试从以上的角度来思考母亲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想,如果作为母亲要是能认识到自己的超凡而特殊的使命,用灵性的 眼光看到女性的特殊才能。就能发展具有精神意义的“女权运动”。 就能找到属于女性最特殊及伟大的使命――“母亲是人类的第一 个老师”。

只为了女性的地位而努力的行为,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它不 能带来女性的幸福,可能会加速女性深深地失落感。因为还有更 高级的,不那么自私的动机。就是为了团结。是男人和女人的和谐。看到这一点,我就感谢我们的母亲,是她们的忍耐和牺牲, 建构了今天的社会。

但,我们要努力达到的是,“团结”的真实性。在精神灵性 的路上,我们会发展出完全不同于此之前的看问题的方式。所以,这里要写的内容不是要像心理医生那样帮助解决心理 问题,或者像教育专家那样帮助分析,提供教育的“技巧”、“方 法”;也不是像一些精神力的朋友那样给予精神力的依靠。而是把个体的精神力引向“太阳”,寻求照耀和生长。所幸,这种“向光 性”是非个体的意志而早就存在我们人类的意志里。 这样,我就想去说明一些不是能说明的范围。因为过多的探寻之门是禁闭的。但祂的表征和现象却是清晰而明白无误的。

危机中的深层次模仿

母亲认识到自己是小孩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并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精神力。这样,才有了“值得模仿的灵 性环境”的最基本的特质。

追求精神的母亲,就能知觉到两个环境。一个是正在发生的物质世界的环境,一个是平常隐藏起来、而现 在同时显现的精神环境。

危机中的深层次模仿。在小孩身边做有道德、有追求的事情,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中。有人希望提供 完美的环境给小孩模仿,可是不能忘记只有不断追求完 美的过程,才是完美的环境。一个又一个危机,就是为 了满足这种需要不断追求的渴望。

这样就能理解,为什 么即使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小孩的问题还是越来越多。咨询了很多心理医师、教育专家,使用了一套又一套的 技巧、方法,小孩的问题还是在发展着,并且他擅长模 仿教育者的一套又一套的技巧和方法。

但是,如果发展灵性之眼,把意念集中于深层次的精神指导意义,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教育者与小孩要在这 些问题中学习(模仿)的灵性品质,及家庭与这个小孩 之间的精神内在关系;还有,引发这些危机的一层又一 层的其它因素。我们必需面对它,“至到,把这些包裹我 们的硬茧一层层剥落。”

如果总是想解决表面问题,宇宙中的精神就会总是把问题引入更深的局面中,从而问题更加难、更加复杂。 不要以为问题是一种模式出现的,它是根据每个人的生 活任务、精神能量、命运而出现的。那么,谁能解决个 体的困难呢?

这里,所说的“精神”是一种“实体”。要用物质世 界中的文字来形容非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无法完全描述 的。教育者言行的效力大小有赖于心灵品质的优劣、精 神力的卓越。通常,教育中所使用的技巧、方法如果没有纯洁的 动机、态度,这些技巧、方法往往令人憎恶。而动机、 态度需要真理中的原则来指引。如果没有找到真理中的 原则,动机、态度往往依循的只是个人的还未成熟的价值观、道德观。

找到了真理中的精神原则,才能把技巧、方法、态度、动机协调起来。通过精神上的修炼,还能发展灵性 的知觉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超越技巧、方法、态度、动 机。这是一种很实际的力量,比如,感受一个有精神力 的人不依靠表面的做法,就发挥的“安慰”人的力量。

在这里介绍一种最基本的精神上的修炼,但是,这里写的内容是给那些对“祈祷”“精神”这些词语没有过 敏症状的人阅读的,它只能在心与心之间吐露:

反省。这里所说的反省,与平常在生活中发生的反思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反省就是要认识自己和环境。先 要让事情和自己联系起来思考,然后,还要让自己离开 自己的身体,好象是另外一个人来看自己。不要认为, 这样的做法很玄说。只要体验过在一、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令你痛苦不堪的往事,在两年后,重新回忆和反省, 就是在体验这样一种离开自己看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这 时,要修炼的就是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这就是把情感中的意志慢慢地发展成情感中的思考。

常人的反省围绕着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而思考的本质不是发生在物质身体里面(头脑),而是灵性的力 量。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把灵性的思考力集中于探 求宇宙本身就包含的真理。这样,得到的结果不仅“温 暖”还会有“亮”的,来照亮别人和自己。

仅仅靠人的思考,要找到依循真理的做法,是多么不切实际。怀着探求宇宙本身真理的反省,才能引来宇 宙精神的“注目”,引发崇高、智慧的感受,激起行动的意志,培养高级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这一点,人类 的思考是以最自私的方式联系到欲望。不管它表现得有 多高级,最终它会以说服自己的动听的方式把我们引向 “无力感”。

冥想和祈祷,

“祈祷可抹去所有世俗的欲念。它所带 来的喜悦,可以消除个人的俗念。无论在深夜和破晓时分,要如同一个渴求者般乞求祂。人类永远地活在一种 祈祷状态下,并随时与万善之源灵交。祈祷是最崇高的 境界,它即是与精神世界沟通的方式。”“……就像亲近 祂的人一般……你甜美的韵律将点燃你的灵魂……并使 每颗正直的心为之悸动。初时,祈祷者或许未能察觉其 效能,然而惠赐于他的恩宠与美德,终会影响其灵魂。 这就是由威权和智慧之源的意志所命定启示的奥秘。”

冥 想是灵心的渴望,可以带来安宁和内心深处的满足。还与环境溶为一体的小孩,他们就是生活在一种祈 祷状态中,成为宇宙精神的一部分,陶醉和满足。他们 的天性是认为万物是活的。是有道理的。是有智慧的。 是美的。是充满希望和爱的。这些属性都是精神世界的本质。所以,他们跟世界的联系的方式更高级。他们对 周围的人更信任。他们把我们当成“上帝”。因为我们是 被“上帝”托付来照料他们的。这样的联系,就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确是用一种“信仰”的方式来爱我们。 特别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里面,顽强的忽 视这一点,那么,我们一定会失去这个孩子。如果,在 我们的精神活动中,没有真正“祈祷”过,我们就不能 把精神世界给予我们的精神能量带到地球的发展中。

只 有人才有在生活中以很有活力的方式不断的转变。如果,我们自己具有敬畏和崇敬的含义进入祈祷中,并让我们 的每一个行为具有祈祷的美丽,这样,在我们身边成长 的小孩就获得了一种“祝福”。我们说出来的话,做出来 事才会以很有活力的,以灵性的方式感动和温暖别人。 相反的话,我们说出来的话就是标语,做出来的事就是形式。以物性的方式要求和冰冻别人。

服务、行动,

在反省、冥想、祈祷之后,精神会渴 望服务这个世界,并且通过行动来改造精神以下的范围:自我意识-心理动力-生命构造。对于21岁自我意识独 立的成年人,在服务中的行动-冥想-祈祷-反省-行 动,这个修炼的循环过程就可以改造自己,成为灵性的生命、有精神追求的人。

它的重点是:你重新认识了你自己。因为你追求,那个力量就伴随着你。

这几个步骤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它就是所有精神活动要联系到物质的做法的必然规律。并且它是一种有活力的培养“意志”、 “思考”和“感情”的手段。只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表 达它。我自己在这样做的时候,就觉得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步, 也就不会对精神世界有怀疑了。我们常常隔离在与精神的联系中,使我们变得憔悴和焦躁。

你做的是不是宗教教育?

在决定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收到这样的问题:你在文稿中,大量地运用"灵性"这个概念,不知出版社对此有无顾忌。这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说不定会引来麻烦。是否可以出书时,有意地淡化这些宣教点?教育部的人,对这类"鼓动"用某种带有宗 教色彩的理念去教育低幼孩子的内容,可能会有异议?你再考虑一下,问问相关人员。在文字上作些巧妙 地处理,会更好些。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对那些没有接触到佛陀的人来说,看到这类宣教,会觉得突兀。建议在具体表述的过程中,适当含糊些。

有一个问题可能真的蛮大的,关于你时不时推崇宗教理念的问题。你一定要想清楚。因为这不是一本个人散文集,而是一个教育心得集。你知道,国家对小孩子教育,是有明确纲领的。 看到你这样宣教,怪怪的。 教育方面的书,一定要注意理念啊。万一扣上一顶什么大帽子,你不是找罪受吗?所以说,你在写书时,要"注意技巧"。出版社认为精神性太强了,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些妥协?而你在书中强调“灵性”,这也带来误会。

我就这样回答她 如果《那美》没有了“灵性”,那么,它还有什么价值呢?就是因为大家那么容易误会“灵性”和“精 神”,我才觉得有意义去帮助大家了解它。你觉得呢?如果我们社会大众总是避而不谈,那么会不会让我们 越来越不敢、不能去科学的研究它呢?

人们对于宗教的误会或者迷信,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使人们远离了通过它而带给人类的真理和力量。当然,我说的宗教是与科学一致性的宗教。即使,是冒充的宗教,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它,就更会造成更大的 灾难。由于这样的误会,使人们完全不去理会精神世界通过显圣者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这样的误会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灾难。请以没有偏见的来看《那美》及以上的这段话,它并是要去说服别人去 加入某个宗教组织,显然的,它也把对话面向了不是根据清醒的认识、跟随和吸引就加入某种组织的人们。

也许,有人可以确定的说:我不需要宗教信仰。那么他可以确定的声称,我认为人类也不需要宗教信仰!这样的话吗?好好想想吧!我的朋友们。我们有没有试着去理解宗教给人类带来的意义?比如,书里 提到的通过耶酥基督让人们看到如何让精神面对死亡。我们才可能被精神感动。

又比如,人们说:我给年幼的小孩讲佛陀的故事,让出版社紧张。我就感到抱歉。可是我不知道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换成是“雷锋”又如何?如果他们知道小孩需要精神的权威,而这个权威又必需是发挥过精神作用的话,他们就知道,给小孩讲佛陀不是为了佛陀而是为了小孩。通过感受小孩是如何接受 精神的权威而得到的满足感,这样的观察,我们甚至就能理解对于人类发展的幼年期时,佛的精神和特点带给那时人类的教育和文明。

可见,现在的最大的混乱就是人们之间的不理解。那么,《那美》不是在试图用最温柔的话来促进这样的理解吗?如果书里由于作者的缺陷有冒犯社会的地方,我感到不安。其实,我与社会中的任何人是一 样的,我也对太多的事物有太多的误会和偏见。所以,我怎么能去更加的误会和偏见的去判断没有理解《那美》书的朋友们?

我是不是带给大家这样的误会?我是在为了宗教去教育小孩?还是为了小孩,让宗教的精神成为教育的艺术的一部分。请大家注意的是,我说的重点是“精神”不是“宗教”。

对我来说,《那美》一书不是要劝人加入某种宗教组织,或者脱离某种宗教组织。而是要去寻找“自 由”。

人们碰到这样的书,那么警觉,让我即在意料之中,也让我故意表现诧异。我问自己说:是因为我的言辞没有通过做法去努力实现,因而不够真挚,或是观点过于儿戏,或是书中的“真理”是没有根据的骗局?我想,会不会是刚刚相反呢?我们要不要问自己: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太变态了?我们要不要继续变态 下去?抑或,面对精神、面对死亡、面对自由本身就是一个我们不敢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的教育永远不会纯洁!

我们随处可见瘫痪的人们,随处可听人们发出呻呤声:社会需要精神!我们需要精神!我们的文化需要精神!我们的教育需要精神!但当有人大声的呼喊出来时,人们就瞪着不安的眼睛用一根苍白而无力的 手指按在抹着口红的嘴巴上,好心的说:小声点,他们受不了这个!我就问:“他们是谁呢?”“他、她……” 我说:“你去真正的了解他们吧!昨天,我还听见就是他们在呼唤。”其实,这些“他、她……”就是我 们。

我自然知道,你的朋友及想保护我的人提出的忠告。如果有人要给我帽子带,我应该退缩吗?

不!只有我们愿意承担后果,后果才会有意义。

最后,我其实最要澄清的事实是:《那美》是在谈灵性教育,不是在谈宗教教育。灵性是人的一种区别于其“它”的特性。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你都是一个灵性的生命。我们就要发展灵性的教育来教育不是动物的人类。 而人们提到“灵性”就会想到宗教,可见,会不会是宗教优于人类早就给人类社会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性?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又多了一些可以互相理解的因素?可惜,有人发展宗教团体却不发展灵性的生 命。或者用宗教的教育道德来强加给小孩,又或者完全不给小孩神圣的引导。

如果你们仔细去看《那美》, 会发现我是在努力帮助我们从这种宗教紧扝咒和无精神论(死亡既绝望)的不安中解脱出来。从我们发展的灵性教育的路来说,《那美》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小到它还没有发芽,也许就将永远 在黑暗中。

由于它出自于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之手,请朋友们原谅它的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