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洲的想象、颂歌或练习曲(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5:44:12
关于亚洲的想象、颂歌或练习曲(二)(2009-05-25 00:22:17)   分类:电影和戏剧

2、戏剧的爱丽斯奇境

 

我在坂手洋二的磷光群剧团做身体训练的工作坊,东京爱丽斯艺术节艺术总监丹羽文夫来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丹羽先生,没有想到,之后,却由此生发了我的另外两次日本戏剧之旅。

 

爱丽斯是一个小剧场,位于东京新宿三丁目,由丹羽文夫先生和他夫人西村博子女士创办于1983年。他们后来以剧场为基地,又创办了爱丽斯艺术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爱丽斯艺术节开始致力于亚洲的戏剧交流活动,先后邀请上海曹路生的《大劈棺》、北京孟京辉的《思凡》和《我爱×××》去东京演出,并组织东京新宿梁山泊剧团的《人鱼传说》和大阪南河内万岁一座的《问问嘴唇》到上海和北京演出。

 

后来,我曾经对丹羽先生做过一个长的访谈,发表在1998年第3期《中国戏剧》杂志上。在访谈中,我请丹羽先生向中国戏剧同行介绍当代日本戏剧环境和爱丽斯艺术节的情况,以及他个人的经历。

 

丹羽先生和西村女士都是老人,当时已在六十左右,他们是亲密伴侣,却并没有结婚。丹羽先生在东京管理剧场,西村女士在大阪的大学里教书。1983年4月,他们创办爱丽斯,一是为增加城市间的交流,二是为发现有戏剧才能的新人。一九八零年代初期,光在东京,就有2000多家剧团。爱丽斯剧场创办的第一年,每年有70到80部作品上演。那时,日本的第一代剧人已呈现颓势,第二代和第三代正风起云涌。

 

丹羽先生说,日本战后第一代剧人的作品大多是直接批判社会、干涉生活的姿态,而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更多的是转变为内省和反思自己,戏剧内容已经引入了大量小市民情趣的生活状态。

 

丹羽先生是名古屋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兴起安保运动,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如火如荼。他从大学退学,回家继承家业,经营一个工厂。西村女士那时从早稻田大学毕业来到名古屋。他们两人一起去投考民艺演员剧团,当时的民艺非常难进,600人报名,只取1名的比率,结果两人都录取了。

 

丹羽先生在民艺干了10年,深受严重的论资排辈问题困扰。1969年,他独自跑去夏威夷打工,积累一笔钱后,开始周游列国,美国、西欧、东欧、苏联,看了300多部各国的戏剧,接触了世界各地很多剧团。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丹羽又得到一次政府资助,又有了一次世界戏剧之旅。当时,日本的戏剧和欧美还有很大差距,丹羽通过周游列国,逐渐改变了比较保守的现实主义戏剧观,转向新戏剧。他想着把国外的先进资讯带回国,就可以独立导戏了。两次去海外以及回来后,丹羽都没有离开民艺剧团。但是后来,他发现民艺这样传统的大型剧团是非常保守的,只允许他用新戏剧的一些形式去改造传统戏剧。丹羽先生那时年纪虽然已经大了,还是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毅然脱离了民艺剧团,与西村女士一起,到东京,创办了爱丽斯剧场。

 

头三年,爱丽斯主要演他们自己创作的戏。丹羽先生意识到,作为导演,他不可能把精力既用在剧场管理上,又用来导戏。三年后,他不再导戏,开始专心负责剧场的全面运转。

 

作为外省人,丹羽先生对东京的首都文化一直有很强的批判和挑战意识,他们开始和日本国内的地方剧团进行交流。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开始尝试国际间的交流。1990年,他们筹办了小型的日中戏剧研讨会。之后,他们开始与韩国交流,在三、四年间,邀请了三个韩国剧团到日本演出。再之后,开始邀请中国的剧团。

 

丹羽先生经营爱丽斯,如果是日本国内的演出,收支可以持平,但如果是国际交流,就得靠基金会,如果还入不敷出,就得靠西村女士。西村女士在大学做教授,年收入1000万日元左右,老两口没有孩子,把钱都用在艺术节上了。

 

我问过丹羽先生,为什么给剧场和艺术节取名“爱丽斯”?丹羽说就是因为那部著名的英国小说《爱丽斯漫游奇境》。

 

他说,“它是在现实主义风行的年代里一部风格迥异的作品,看上去像是童话,而实际上是非常有政治寓意的书。这部书的作者也非常有趣,他是个男的,却用一个女的笔名。小说中的许多情景是表现非常恐怖和残酷的东西。这些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一个小剧场的名字。取这个名字的是西村博子,她在大阪的大学里教书,每个周末都要坐新干线从大阪到东京来,就把新干线当作爱丽斯掉下去的那个隧道,那个黑洞。这样,她就想到了这个名字。”

 

丹羽先生看过我的训练,也看了录像展放映的我的作品《零档案》。他希望邀请《零档案》去爱丽斯艺术节演出。我和丹羽先生交流,说我更想为爱丽斯创作一出新戏,由日本演员演出,在日本排练和演出。丹羽先生和西村女士都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很快就决定,邀请我在当年8月去东京,为爱丽斯戏剧节排演一出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