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证券内参2010-11-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41:38
首席证券内参
2010-11-22
【财经纵横】
谢国忠:通胀已危机 越早加息越好
再调准备金,机构无一看衰股市
汇市坦然应对准备金上调
中国通胀 让世界股市“不安”
外国投资者转向美国股市
中金:价格临时管制措施利空A股
【观察与思考】
张维迎:行政手段干预物价是倒退!
【焦点透视】
华夏基金意外遭遇赎回
“双规”基金大佬——不是“传闻”
“严打”檄文:《广发基金恶炒东方园林》
打击内幕交易,或令部分机构出逃!
【热点聚焦】
每周例会主要观点通报(11.21)
【首席视点】
新一轮结构化布局机会已来临
“没有菜价上涨、何来股价涨停?”
【财经纵横】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日前表示,目前通胀已经处于危机状态,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缓兵之计,最终还是要加息,而且加息越早越好,其他的动作都不能解决问题。
谢国忠表示,中国现在通货膨胀程度已经非常高,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一个信号,中国现在的利率偏低,至少偏低3个百分点。央行当前应果断大幅加息,一次性加到位,让存款利率一次性抵消通胀。如果央行再不采取措施的话,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谢国忠表示,中国现在的货币供应量是10年前的4.6倍,还只是银行表内业务的增加,加上表外业务,货币供应量超过5倍。现在中国的通货膨 胀、炒房、炒地的程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房价有一定的影响,但房价慢慢下跌只能依赖加息,同时,政府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如果人民 币大幅贬值,会造成热钱外流,房地产市场将会崩盘。
T O P ↑
准备金上调对A股有何影响?
博览的观点是,行情正式进入“流动性通胀行情”第二阶段的调整期,中期市场的反弹空间并没有关闭,新一轮结构化布局机会已来临。与此同时, 各路专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谈及对资本市场影响时,业内人士均是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此前的调整已经基本反映了市场对紧缩政策 的预期,并继续看好A股的中期走势:
李稻葵:上调准备金率应对美国QEⅡ影响
央行政策货币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央行此次上调准备金率,是为了应对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QEⅡ)的有预见性的调整。
李稻葵指出,选择调整准备金率的方式,是对市场影响最小的一个措施,对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因为目前各银行整体的流动性还不错,对于上市银行的影响也将十分有限。
而对于央行为何频繁上调准备金率但却不加息,李稻葵指出,本轮通胀主要是成本上升推动的,仅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只能起到预防作用,而不能治本。不过李稻葵同时呼吁,在适当时机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也是必要的。
谢国忠:上调存款准备金应对通胀不够,应加息
谢国忠表示,尽管央行本月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通胀形势,早在10月20日央行决定加息时谢国忠就曾表示,0.25个百分点的上调幅度过于保守,并且认为年底前还会再次加息。
他表示,只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加息,反而会给存款人带来恐慌。央行当前应该果断大幅加息,一次性加到位,让存款利率一次性抵消通胀,让存款人能够安心的将钱存入银行。
他认为,很多国家的央行的第一任务就是应对通货膨胀,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央行就做得很好。而中国央行的货币利率政策往往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实际行动容易产生扭曲。中国央行应该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与独立性,不要等问题已经严重了再采取措施。
桂浩明:上调准备金缓解加息预期 股市影响不大
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标有三个:1,马上就到年底了,要收紧银行银根;2,为对冲热钱的流入,防止我国外汇占款上升;3、防止通货膨胀,CPI上涨过快。主要目标不是针对股市。
对于上调准备金对股市的影响,桂浩明表示,对股市的资金面不会有大的影响,股市对从紧政策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对银行、地产板块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后市的走势,桂浩明表示,股市跌到2800已经差不多到位了,未来可能会盘整一段时间,中长期看好。
李迅雷:市场跌势已反映预期,继续看好A股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目前市场流动性性压力较大,央行继续上调的可能性较大。这一措施对A股只有短期影响,继续看好A股。
李迅雷表示,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在预期之中,这一周A股的走势对此已经有所反应。目前市场流动性性压力较大,央行继续上调的可能性较大。
他说,鉴于导致通胀形势比较严峻,上调存款准备金政策可以直接回收流动性。问及央行为何不直接加息,他表示,加息有一定的副作用,另外,我 国的利率市场并未完全市场化。而且最近欧洲债务危机波及到了爱尔兰,有恶化趋势,央行可能担心刚性的直接加息措施对经济复苏产生影响。
谈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业的影响,他认为对银行业有一定影响,但不大。至于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他认为,近期A股跌势已经对这一消息有所反映,总体看影响将是暂时的,继续看好A股未来的走势。
李大霄:上调存款准备金将延后加息预期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本次上调再次表明目前货币政策从过度宽松向稳健转变。
李大霄称,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目前打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目的就是结合之前推出的一系列行政手段来实现对市场调控。而过于市场之前预期的加息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迟加息政策的出台。
李大霄同时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影响是偏负面,但因为目前市场的调整来看,已经对加息有所预期,所以在这个预期之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并非绝对负面影响。不过,加息是一个大的趋势,低利率的市场环境目前已恢复到常态,因此未来“加息是个大概率事件”。
王剑辉:下次加息之后市场才能真正好转
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表示,央行是想在明年两会前遏制通胀预期,形成高压态势。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刚刚有企稳迹象的大盘来说将会有小的冲击,但是继续向下调整空间有限,大盘合理估值在2700点--2800点之间。
对于央行近期不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王剑辉认为央行力度空前,想形成对通胀的高压态势,遏制通胀预期,预计下月初将再次加息。
王剑辉认为,在下次加息前,大盘会维持窄幅震荡,由于近期大盘快速大幅下跌,两天来大盘显示出企稳迹象,沪指在2860点附近支撑强烈,但 是周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对2800点进行考验。“预计下周一将低开震荡,但是不会大幅下挫,市场真正好转可能要等到下次加息之后,向上空间也不大。” 王剑辉表示。
T O P ↑
中国上周五的紧缩之举并不是许多人预料的那颗重磅炸弹。
对中国相关消息一直很敏感的澳元应声大幅下挫,美元(对也好,错也罢,仍被面临压力的交易员当作避险资产)则走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起初被误报成基准利率上调,似乎放大了美元最初的反应。
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仅仅持续了一分钟左右,之后美元又重拾跌势。伯南克前夜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宽松政策所作的辩护、人们广泛期待的爱尔兰银行救助方案以及普遍高涨的投资者信心均对美元构成拖累。欧元上探日内新高,而澳元回调至之前水平。
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市场来说无关紧要,而是因为收紧信贷条件与提高基准利率在力度方面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影响较小。目前仍然预计央行将在未来几周内上调基准利率,此举几乎肯定会对市场构成重大影响。
而且,市场似乎正在转变看法,认为中国收紧政策对市场人气而言是好事、而非坏事。因为这表明,至少有一个大型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增长之中。按照一般观念,对贷款环境进行微调不太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事实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消除全球经济的一大风险--中国经济过热。关于这一点如果有什么要说的话,那就是中国央行似乎行动有点晚。
西太平洋银行驻悉尼的分析师Robert Rennie称,中国央行的举措对他们而言是项积极的行动。中国央行在经济过热问题上行动已经滞后,需要跟上步伐。更大的风险或许在于中国之前并未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行动落后。
上述观点将在中国央行未来数周和数月的接连加息中得到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带来不安情绪。但就现阶段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显然并没有带来大的冲击。
T O P ↑
18日,英国《金融时报》刊发题为“通胀之忧将影响中国经济”的报道。报道说,10月,中国“令人意想不到”的物价上涨让全世界的股票和期货市场都“寝食难安”,“当中国政府刚释放出将控制物价的信号时,全球投资者们都开始抛售手头的股票和期货,他们预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实质性减缓。”
文章称,最首要的因素是中国过去数年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保持低位的利率及大规模增长的信贷成为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但这也加大了通胀的压力”。此外,文章认为,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变量。
另一英国媒体的报道也认为,此次物价上涨,货币是主要背景。报道称,同2007年的物价上涨不同,那时因为蓝耳病导致生猪产量下降,而此次 并没有主要物资的供应量下降问题。“此次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基本与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一样———巨大的国内流动性过剩,它对中国食品价格构成了巨大的影 响”。
T O P ↑
今年九月,外资净买入美国长期证券总额810亿美元,比八月份的1370亿美元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海外买家放慢了购买美国国债的步伐。外资净买入的美国国债总额在十月份下降了一半多。
不过海外投资者同时加快了购买股票的速度,这表明美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即将恢复的希望。
IHS全球透视的经济学家格里高利•达可指出:“这一转变说明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恢复的前景抱有信心。展望未来,美国的长期外国投资的构成将取决于以下两种力量哪一种占了主导地位: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日益明显,这将提高对股票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欧洲主权债务的担忧再度兴起,将导致外国投资者再度回到安全的美国国债上。”
由于人们担心中国可能不再支持美国人过度消费的恶习,因此美国财政部的月度国际资本报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过最近的数据表明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的,这些数据表明,投资者们可能下注美国经济复苏,因而他们正在将阵地从债券转移到股票上。
T O P ↑
11月17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称将采用包括进行临时价格管制、打击投机等措施来抑制物价上涨。
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认为,价格临时管制措施利空A股。原先通胀预期对于股市而言是利好,而现在由于担心政府出台更严厉的通胀抑制措施,通胀预期上升对股市而言将成为利空。尽管预期大宗商品包括农产品价格可能会继续上升,但市场预期对此将变得难以乐观对待。
中金公司还表示,从过去的几次价格管制及其结果看,对于通胀压制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却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灵,部分产品发生短缺、掺假、以次充好等变相涨价行为,最终导致居民对于物价管制能力信心下降,从而迫使政府出台更为直接和严厉的信贷和货币管制措施。因此不认为价格管制措施能够成为货币紧缩政策的替代品来抑制通胀,相反,这可能成为未来出台比市场预期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催化剂。
T O P ↑
【观察与思考】
2010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表示,要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价,实际上说白了,计划经济时候的价格管制。张维迎呼吁大家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重新读一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以下是张维迎发言实录: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我们这次会议是经济理论创新奖,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代表 着进步,在科学研究当中,有一个词叫科学使得回归主义。回归主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今天比昨天的好,晚来的比早来的好。但是我们看一下 历史并不成立,在自然科学当中这个也不成立。我们大家知道,哥白尼最早提出日心说,这是不对的,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两百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阿 利斯塔克最早就提出来日心说,大家都认为它错了,不对,地心说统治世界,1600年的历史,最后又回到日心说。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上也是一样的,凯恩斯经济 学理论大体类似这样的状况。
我们要讨论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别是最近提出增长模式的转轨,我给大家比较一下,从亚当斯密的角度和凯恩斯的角度,有一些什么样的不一样?亚 当斯密的理论也蛮简单的,经济学家应该关心什么?关心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和发展从何而来,来自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生产力 创新又依赖于分工,由于有分工,才有专业化,才有专心致志的研究和开发,最终才有发明创造。分工深度由什么决定呢?由市场的交易,包括市场的规模决定,市 场规模的扩展本身导致分工提升,导致技术进步,又导致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再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规模,这样就形成正的循环。从这个模型理解中国这30年的变革 以及现在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这30年里边,重要的就利用市场,包括市场的规模。当我们走向国际,我们利用全球市场之后,可以利用全球分工上 的优势导致他们的发展和进步。未来我们的潜力在什么地方呢?仍然是在利用市场和利用市场的规模。去年我在这里讲的,中国过去利用国际市场应该是比较有效 的,但是国内市场开发可能是不够的,未来怎么样开发国内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认知,我们用凯恩斯理论理解的话也蛮简单,凯恩斯一个公式,GD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进出口,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写上政府部 分。GDP怎么样增长呢?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三驾马车,这驾马车跑不动让那驾马车跑,出口不行了,我们去年靠投资,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现在投资不行了, 太多了,靠什么?靠消费,这就是理解我们增加的基本模式。从这两个角度理解未来转型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用亚当斯密理论理解的话,中国需要做的是开发国内市 场,但是用凯恩斯理论主义的话,就变成增加内需,凯恩斯说增加内需,这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概念。下面我从这两个政策的含义,让我们分析一下,它有什么大的 不一样。亚当斯密的理论来讲,它实际上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但是从凯恩斯角度来讲是宏观经济学的概念。进一步讲,亚当斯密来看的话,企业家来创造新的产 品,创造新的需求,从凯恩斯角度来说,开发国内市场变成增加需求,变成政府的功能,特别是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或者财政刺激政策增加总需求。打一个比方要更 好的理解,凯恩斯主义需求不做了,大家都买电脑,政府补贴,原来一个人一台电脑,现在让你买两台,或者让电脑提前退休,从亚当斯密的角度来讲,什么叫增加 需求呢?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就是真正的增加需求,真正开发国内生产。进一步延伸,开发国内市场必须要靠创新,这是从亚当斯密的角度来看,从凯恩斯角度 来讲,开发国内市场并不需要创新,更多需要的是货币政策刺激它。货币政策的刺激抑制创新,但是一个企业家发现东西靠货币的扩展可以很容易卖的时候,没有企 业家会真正认真搞创新,因为创新是持续长期非常冒风险的行动。
从亚当斯密的角度来看,要开发市场,要靠企业家,而企业家靠什么呢?靠激励机制,产权就必须要有安全的保证,创新应该得到有效的回报。我们 再看投资,在亚当斯密来看,投资为了什么?投资是为了增加未来生产率,我今天放弃一百块钱的消费,未来投资后能不能带来110、120,所以投资本身为了 提升效率,如果不能提升效率的话,投资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来看,投资就是为了增加需求,无论有没有效率,只要投资,就可以增加总需 求,所以需求那一块就会上去,所以GDP就会增加。按照凯恩斯主义增加的总需求是浪费性的,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好多是完全是浪费。
我们再进一步看贸易,用亚当斯密的观点来看,充分利用市场,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工,进一步创新,市场靠自由的贸易,自由贸易是没有制度性的 限制,尽量把交易成本降低,这样的话,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发展。但是从凯恩斯的角度来讲,大家可以看到,只有进出口在增加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如果说净进 口是正的话,对经济的贡献是负的,好比说这个国家出口了100万美元,但是进口了90万美元,净进口10万美元,一算一驾马车出口对GDP的增加是正的, 另一个国家出口是100亿美元,但是进口101亿美元,进出口是负的,算出来发现贸易对GDP增长是负的,今年贸易不仅没有增加GDP,而且减少了 GDP,非常地荒唐。从凯恩斯理论主义来讲,一定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只有少从我们这儿进口,从我们这儿出口才能增加GDP,从亚当斯密角度来讲这是 完全错误的。
比如转型、发展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如果用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话,不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要有需求就好,在法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什 么是增加总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国有企业,去年中国经济刺激当中大量的贷款都留给了国有企业,从亚当斯密来讲这些国有企业本身是没有创新的动力,经济持 续的增长是具有巨大的伤害,而不是积极的意义。
从增加消费的角度来讲,如果说国有企业占到经济的比重那么大,现在仍然在35%以上,国内市场是没办法开发的,为什么?GDP不能真正变成 老百姓的购买力,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十几年发生的现象,特别是过去几年发生的现象,居民的收入份额不断萎缩,“弹劾”了经济的转型。刚才讲到了持续的问 题,我们在讨论的时候,经济学家都知道,凯恩斯主义关心短缺问题,不关心长期问题。我们要考虑到,如果一个短期的政策,没有给这个国家长期发展带来伤害的 时候,为什么仍然要坚持这样一种政策呢?唯一的理由是政治上的考虑,因为政治家一般只考虑短期的事情,不考虑长期的事情,凯恩斯主义也就适合只考虑短期利 益的政治家使用,非常不幸,短期有时候太短,来不及逃的时候就发生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关心怎么样提高总需求,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增加货币,增加贷款,降低利率,各种补贴等促进我们的需求。上个礼 拜国务院刚开完会,最担心的是什么问题?物价问题,甚至有必要的时候,要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价,这是一个新的说法。实际上说白了,计划经济时候的价格管制。 去年为了把经济提到8%,我们要付出不仅仅是通货膨胀的代价,还有国有企业规模份额在扩大的代价,还有体制上的改革可能出现倒退的代价,所以我再次呼吁大 家,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让我们重新读一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谢谢大家!
T O P ↑
【焦点透视】
作为业内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意外成了近期赎回的“受伤者”,尽管赎回的金额和是谁赎回没有透露,但市场均传闻为机构赎回,而且赎回的金额不低。
日前,就在A股连续重挫之际,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出现传言,称国家监管部门重点治理内幕交易,其中有两名基金公司总经理被调查,另有一名基金公司总经理被双规,该传言越传越烈,并把目标锁定在包括华夏基金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大公司身上。
对此,位于深圳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公开亮相接受媒体正式采访,表明自身不在接受调查之列。而华夏基金新闻发言人张后奇也于日前正面澄 清,针对华夏基金和范勇宏总经理的谣言完全是无中生有,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而这种无中生有、毫无根据的谣言对公司的品牌和各项业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连日来,机构客户、银行渠道和众多个人投资者通过电话、邮件等各种方式与公司联系,也有少数基金持有人甚至因此赎回了基金。
T O P ↑
此时此刻,必须提醒各位机构投资人——密切注意中小板或创业板个股上存在的“双规风险”,特别是个别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扎堆的小盘“成长股”。甚至不排除,突然强化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引发存在嫌疑的部分机构“临阵脱逃”。
博览研究员所独有的政治敏感性,让我“不能不”把近来连续发生的三个事件合并起来“考量”。
●11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内一家公募基金的大佬已经“被双规”,“其影响远远超过李旭利”。市场一度怀疑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是传闻主角,事后证实,传闻主角范勇宏,暴跌前一天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做喉咙的息肉手术,全天关机,或许是因为关机的缘故,外界无法联系上,因此让外界产生了“被双规”的猜想。
●11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要求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涉嫌内幕交易的行为,对已立案稽查的上市公司,要暂停其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行政许可。
●11月19日新华社旗下《瞭望东方周刊》的一篇评论文章引起了博览研究员的注意——题为《广发基金恶炒东方园林》的文章,揭示了“东方园林所暗藏的诸多重大风险,广发、易方达等基金公司视而不见,它们一边大规模抛售低市盈率的大盘蓝筹股,一边把巨资囤积于东方园林等高市盈率的小盘股,令A股市场估值的结构性失衡越来越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文风犀利,用词极为尖锐,矛头直指“对于基金公司的相关监管”不力。“基 金公司为何如此疯狂?这主要是因为近十几年来,券商、基金等机构涉嫌操纵股价的现象屡见不鲜,惩罚力度却微乎其微……正是由于一些人长期在A股市场为非作 歹,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今年以来,像东方园林这样的小盘股被恶炒的现象再度愈演愈烈。面对资本市场这股狂暴的歪风,有关职能部门应本着对市场和投 资者负责的精神,尽快予以深入调查。”
山雨欲来风满楼。博览研究员相信,一场针对基金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监管风暴已经箭在弦上,而《广发基金恶炒东方园林》的发表,只是一个起点,更是导火索。
综合上述迹象,博览研究员的基本判断是:
此次由国务院亲自“督军”的监管风暴,从行政级别上远高于证监会此前发起的数次监管。因此,无论是牵涉范围、惩罚力度、“涉水”之深,不容小视。抓几只前两年犯事的“小老鼠”出来谢罪的结局,绝不会是此轮监管风暴的闭幕之作。
甚至,有理由相信,“公募基金大佬”或都只是“开胃菜”,顺藤摸瓜牵出一条条隐藏在乌纱帽下的大鱼才是本轮监管风暴的高潮。《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中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写着“各级监察机关、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对泄露内幕信息或从事内幕交易的国家工作人员、国有(控股)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球员、教练不是原罪,原罪是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和那些腐败的官员……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战斗。”名嘴李承鹏在其博客中这样来评述“反赌风暴”。
另一个“更大的赌场”是否也到了最后的“审判日”?“天”知道……
T O P ↑
对于东方园林所暗藏的诸多重大风险,广发、易方达等基金公司视而不见,它们一边大规模抛售低市盈率的大盘蓝筹股,一边把巨资囤积于东方园林等高市盈率的小盘股,令A股市场估值的结构性失衡越来越严重。
经过9月至10月上中旬的短暂调整之后,备受质疑的高价股“东方园林”再度反弹,截至11月16日,该股以119.60元收盘,市盈率高达215倍。
谁在狂炒东方园林?东方园林的三季报显示,地处广州的两家基金公司广发和易方达是主导力 量。截至9月30日,广发策略优选、广发聚瑞各持有169.49万股、62万股,分列第一和第九大流通股股东,易方达行业、易方达科汇、易方达积极成长各 持有150.11万股、131.40万股、129.58万股,分列第二至第四大流通股股东。
东方园林的高成长神话,是广发、易方达两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扎堆,联手推高该股股价的表面理由。据东方园林公布的财务数据,今年1至9 月,该公司取得营业收入9.40亿元,同比增长129.6%,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增长173.5%。“对于高成长公司,给予高溢价”,在这样的逻辑 下,广发、易方达把巨额资金砸进东方园林。
然而,多种迹象显示,在东方园林靓丽的高成长数字背后,潜伏着巨大风险隐患。今年1至9月,东方园林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为3.41亿元,现金流出却高达6.6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26亿元,该公司赢利的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纸上富贵。
作为受托管理巨额公众资金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广发和易方达背负着大量中小投资者的信任和期望,其专业能力和诚信度与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但这两家基金公司为何会被东方园林的表面利润数据“迷惑”,变得“很傻,很天真”呢?
何巧女长袖善舞
东方园林主营园林设计、园林建筑与苗木销售,于2009年11月27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何巧女、唐凯为夫妻关系,何巧 女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持有8078.71万股,占总股本的53.77%,唐凯任公司监事会主席,持有1703.08万股,占总股本的11.34%。
据公开资料,何巧女于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92 年,何巧女与另外4名自然人集资15 万元,设立集体所有制的北京市海淀区东方园林艺术服务部,即为东方园林的前身。
截至2009年9月30日,东方园林总资产5.28亿元,净资产2.44亿元。
2009年11月18日,经证监会批准,东方园林公司公开发行145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8.95%),发行价格58.60元/股, 募集资金总额8.50亿元,在扣除保荐和承销费用、审计费用、律师费用、发行手续费等各项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8.01亿元,超额募集资金5.15 亿元。发行前市盈率36.17倍,发行后市盈率50.96倍,发行市净率2.89倍。
在新股发行所募集的8.01亿资金到位后,东方园林的净资产大幅上升,一举突破10亿元。
2009年11月27日,东方园林登陆深交所,上市首日开盘价99元,最高价118.50元,收盘价116.50元,收盘后的总市值达58.34亿元。
自东方园林上市以来,何巧女长袖善舞,继续迸发着巨大能量。在她构建的高管团队中,武建军、方仪两位董事副总经理曾分别在联合证券、中信证券任职,擅长与基金等各类机构建立亲密关系。她熟谙资本市场的喜好,在接受《理财周报》采访时,她说:“我想当苏宁、万科那样被人学习的公司”,并表示要用10年时间做到市值1000亿元。
在何巧女的频送秋波之下,易方达、广发等公司的基金经理们纷纷拜倒,投入巨资追捧,制造出一个令人瞠目的巨大泡沫。
东方园林风险巨大
从2009年11月27日上市至今,东方园林的股价一路上涨,截至11月16日,该股复权后的收盘价为359.40元,不到1年的涨幅高达208.50%。公司总市值接近180亿元。
在广发、易方达等基金公司利用巨额公众资金一路推高东方园林股价的过程中,何巧女心领神会,自2009年年底以来,已先后签订了8个项目, 总金额超过50亿元,它们分别是:湖南株洲神农城景观项目(总金额4.32亿元)、上海览海乡村俱乐部36洞球场项目(总金额9480万元)、大同文瀛湖 项目(总金额12亿元)、张北县东洋河与玻璃彩河景观绿化工程(总金额1.8亿元)、张北风电基地园林景观工程(总金额5970万元)、鞍山市城市景观项 目(协议总投资约16亿元)、衡水市滏阳河市区段景观工程(总金额4.46亿元)、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沈溪新城景观工程(总金额约12亿元)。
接连不断的园林工程大单,是东方园林今年以来账面赢利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这些项目的施工周期大多较长,而交易对方在建设期通常按工程进度的50%拨付工程款,全部款项须在工程竣工后两至三年再付清,东方园林所隐藏的风险巨大。
首先,东方园林存在着高估营业收入、低估营业成本,从而导致利润虚增的风险。以张北县东洋河、玻璃彩河景观绿化工程为例,该项目于2010 年5月9日签约,协议总金额1.8亿元,在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中就确认了5035万元的收入。从签约到确认收入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且确认收入的比例 竟接近整个工程的1/3。
第二,东方园林去年年底以来的签约项目大多位于中小城市,交易对方的财务状况比较紧张,都需要东方园林垫资完成工程,存在着较高的坏账风 险。以大同文瀛湖项目为例,该项目合同金额12亿元,交易对方为大同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是一家集体企业,注册资本仅20万元。
第三,东方园林的多个项目的获得都没有通过正常的招投标程序,存在违规甚至违法的法律风险。招投标是保障市场公平竞争、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何巧女热衷于通过“找市长”获取市政项目,所承接园林建设工程的毛利率超过30%,远高于同类企业的正常投资回报率,其背后原因绝非施工方垫资可以解释。
广发易方达缘何疯狂
对于东方园林所暗藏的诸多重大风险,广发、易方达等基金公司却视而不见,它们一边大规模抛售低市盈率的大盘蓝筹股,一边把巨资囤积于东方园林等高市盈的小盘股,令A股市场估值的结构性失衡越来越严重。
基金公司为何如此疯狂?这主要是因为近十几年来,券商、基金等机构涉嫌操纵股价的现象屡见不鲜,惩罚力度却微乎其微。
以广发基金董事长马庆泉为例,早在1997年,他就曾因涉嫌操纵股价,被免去广发证券总裁职务,并受到记大过处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于 1999年出任嘉实基金董事长。在2000年的“嘉实地震”中,他又伙同董事王少华等人,图谋接庄亿安科技,令公募基金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基金黑幕”曝光后,A股市场于2001年7月步入漫漫熊途,基金操纵股价的行为因失去市场大环境的配合而有所收敛。
不过,在2006年至2007年,随着股市的上涨,基金涉嫌操纵股价行为死灰复燃。以中国船舶为例,该股曾于2007年10月11日一度高见300元/股,南方、广发、易方达等基金公司都曾在高位重仓该股,具有明显的操纵股价的嫌疑。然而,对于这种恶劣行为,有关监管部门依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予以必要的立案调查。2008年10月28日,中国船舶最低见30.58元,大量普通投资者损失惨重。
再以杭萧钢构为例,2007年,该股曾以百亿大订单为题材,连续涨停,部分基金亦涉身其中。但其后的事实证明,所谓的天价订单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正是由于一些人长期在A股市场为非作歹,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今年以来,像东方园林这样的小盘股被恶炒的现象再度愈演愈烈。面对资本市场这股狂暴的歪风,有关职能部门应本着对市场和投资者负责的精神,尽快予以深入调查。(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T O P ↑
虽然本内参在上周报道了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一文,但我们并未加以解读,市场对此文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个值得揣摩的细节是,打击内幕交易一直是证监会职责,而《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为何要通过国务院转发?此其一;其二,这一“打击和防控”文件,是否是针对二级市场的炒疯?为什么行为中将矛头重点指向国家工作人员?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虽然从市场的直观感受看,这是监管层间接对二级市场炒作的打压,但从消息的实质内容看,却是一次对股市内幕交易之根源的纠偏和肃清!文件打击的对象上至国家执行机构,下至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均提出严令,且矛头重点指向国家工作人员及国企高管。
我认为,之所以由国务院转发此文,或许表明证券监查机构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其它部门或地方职能部门的配合,但配合的力度不够,或者是涉及内幕交易的人员已超越了证监会的管辖范围。因此,需要证监会从国务院获得“尚方宝剑”。实际上,由国务院转发此文,是对证监会的正式授权。
我注意到,文件中“证监会要会同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等部门抓紧开展一次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专项检查,查办一批典型案件 并公开曝光,震慑犯罪分子”的表述可看出,证监会作为与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等各部委的平级部门,根本没有权限要求各部委的工作核心和重点,阶段性转向 “打击资本市场内幕交易”。但同时,内幕交易问题的根本又不在二级市场内部,而在股市以外,以证监会现有的职能范围,已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国务院正式授 权,打击内幕交易才能实质性的展开。
我还注意到,文件内容中针对各部委,有倾向的提出严令,且重点“肃清”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各级监察机关、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据 职责分工,对泄露内幕信息或从事内幕交易的国家工作人员、国有(控股)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则暗含两层意思,“敲打”各地方监察机关和地方国资委在 打击内幕交易时,可能出现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情况,此为其一;其二,需要重点调查、处理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及国企高管可能参与内幕交易的行为,这也是证监会在尚未拿到尚方宝剑之前,难以撼动之处。
另外,文件最后两段强调,各地区、各地方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并指出在“案件移送,执法合作,情况沟通”三方面做好工作,这 表明,由于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与所在地方的利益一致,在查处上市公司内幕交易问题时,相关地方部门不作为的动力更大——在案件披露,信息沟通上并不积极。
博览研究员认为,此次对内幕交易的打击,绝不同于证监会此前任何一次“浅水区”的“打黑”行动,其规格之高,职责之清晰,分工之明确,目标之集中,都预示深潭擒“大鱼”的雷霆行动即将开始!
相信,文件一出,有关正在谋划、或正在二级市场配合内幕交易的机构、个人将不得不收敛、出逃!
T O P ↑
【热点聚焦】
例会背景:
●17日,国务院宣布4招调控物价措施,主要是从保供应、增加补贴、控制公营领域收费、加强市场监管等4方面着手;
●18日,国务院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
●19日,央行月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日,国务院公布16项措施稳定物价(下称“国16条”)。
对宏观经济与政策的主要观点
关于国务院近日出台调控物价的诸多措施,以及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动因、影响、作用等,博览资讯研究团队本周将从七大要点展开纵深研究,今天首先公布主要研究线索和初步判断结论。
1、对“国16条”有效性的评估:
“国16条”主要侧重以行政措施干预物价,短期内可能有助稳定通胀预期,但对中长期控制通胀很难有效。
政府的举措旨在安抚城市居民,表明政府是在积极干预上涨的物价,降温对通胀的担忧,降低居民抢购动机。同时对囤积居奇构成威慑,对流通环节的人为涨价会有所抑制。
2、对通胀成因的评估:
我们认为,中国通胀攀升除了西方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国内物价外,国内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货币泛滥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加之,政府对通胀预期管理的失控令状况加剧,而随着内需扩张、居收入持续上升,中国的通胀具有长期化趋势。
但从目前中央的思路来看,因此,以直接的行政管制对终端价格进行限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应对通胀,将面临空间难度。从长期来看,仍有赖于增加关键短缺商品供给和资金紧缩效果。
3、对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动机的评估:
此次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两种可能性动机:一是,基于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考量;二是,基于引导通胀预期下降的考量。
动机的不同决定了政策调控的节奏不同。如果是基于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考量,则后续政策紧缩的频率、节奏可控,有规律可循;如果是基于短期抑制通胀预期的考量,则政策紧缩的频率、节奏取决于国务院对通胀的判断,更多跟随行政口风决定,频率不可控。
我们认为,此次央行再调存准率,二者兼而有之,在货币政策回到正常轨道之前,货币紧缩工具的使用频率将高于以往。
4、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估:
1)货币供应量的压缩,意在针对通胀,但短期内,紧缩对M2的作用强于M1,高度关注“以通胀为纲”的高节奏紧缩会否导致经济动能下降,可用的观察指标包括PMI、信贷和投资。
2)在货币收缩的量和频率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有限;
3)从市场预期上,收缩信号可以暂时令市场预期冷却,但真正起作的还是物价是否得到抑制。
5、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与货币政策“一刀切”的矛盾:
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结构失衡,使用总量性调控工具针对核心问题(如物价)进行调控往往会产生负面作用。中国经济需要总量调整,但更需要结构性调控。当前针对物价更应采取结构化手段,而不是“一刀切”的货币总量收缩。
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回到应有的正常化轨道,回到央行在经济职能的正常定位上,而不是仅仅围绕即期通胀进行政策调整。
6、对全球经济所处阶段的评估:
我们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通道上寻求新的经济平衡点的博弈阶段。08年后,全球经济依旧在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当前 只是不同各国恢复经济的快慢不一,而出现的货币战、贸易战、转型战。在持续近20年的原有经济平衡打破后,需要一段通过博弈后,达成新的经济经济平衡,从 而确立各国在新经济下的国际地位。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都是处在寻找新的经济平衡点的阶段。
7、对中国经济所处阶段的评估:
货币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有1-2个季度的时滞,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量依然强劲。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半年内(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可能的状况仍是高增长与高通胀并行的阶段。
对证券市场的主要观点
8、短期:行情正式进入第二阶段,仍需要时间消化对货币收缩影响。
我们宣布,行情正式进入“流动性通胀行情”第二阶段的调整期,新一轮结构化布局机会已来临。
通胀预期下的流动性由强走弱,以流动性过剩令大宗商品上涨带动资源为主体的炒作风格,暂告段落,其持续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美元走势。
央行继续采取收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预期强烈,目前正处于对利淡消息的过度反应和宣泄之中。
我们认为,近期市场需要寻找带动上行的新热点,行情演绎的逻辑转换需要新动力,预料短期反弹的高度不乐观。
9、中期:市场的反弹空间并没有关闭。
全球及中国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未改,好转的基本面和充裕的流动性并未出现趋势性的拐点,工业生产过去三个月的环比数据显示回升速度较为平缓,其增长是可持续的,基本面、流动性、估值等三个重要支撑因素并未发生改变,驱动市场的根本因素仍然存在。十月居民户存款减少7003亿元,创单月存款增加额的历史新低,居民资产配置方向正在偏离银行存款。“储蓄逃亡”将提供股市流动性支持。因此,市场的反弹空间并没有关闭。
10、中长期需要关注点:
1)货币收缩的频率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2)“毛利率下跌”情况是否恶化;
3)囤积和企业加大库存的行为是否将逆转。
11、中央出手打击内幕交易对股市炒风有抑制影响。
从消息的影响层面,会令市场预期对二级市场炒作受到打压,但从内容的实质上,是对上市公司、国家执行机构、中介机构的严令。
T O P ↑
【首席视点】
我们宣布,行情正式进入“流动性通胀行情”第二阶段的调整期,新一轮结构化布局机会已来临。
但这一观点,并没有改变我们对股市中长期行情的趋势判断,我们只是将向上突破3180点的阶段性的时间,在原来“一周左右”结束下跌并转为反攻的时间加以延后。市场需要时间消化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是,对“国务院宣布4招调控物价措施”重新解读,具体内容见上文;二是,对18日,国务院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的重新解读,具体内容见下文专题;三是,19日央行加快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
本文只是结合上下两文的结论,对当前行情作出明确的趋势判断与条件选择。
我认为,在流动性通胀行情的第一阶段,国内对双重通胀预期(国际资源商品价格的大幅并全面飚升和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的骤然提升,加剧了国内流动性泛滥的态势,并强化了国内资金炒作资产价格的预期。
但国务院近日出台调控物价的诸多措施,以及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确认“防通胀”成为经济政策的核心。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短期内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对流动性的刺激作用开始得到削弱,流动性通胀行情的第一阶段宣告终结。而随着通胀预期下的流动性由强走弱,以流动性过剩令大宗商品上涨带动资源为主体的炒作风格,暂告段落,其持续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美元走势。
博览研究员对于短、中期行情的看法是——
短期:继续反弹,但反弹高度不乐观
央行继续采取收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预期强烈,目前市场正处于对政策利空消息的过度反应和宣泄之中。但我们认为,A股自11月12日以来近 400点的大幅调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基本消化了市场对于政策紧缩的过度恐慌预期,而上周五(11月19日)盘中行情的“V”型逆转也表明,市场的人气已 经开始恢复。
对本周一的行情,我们认为,将是低开高走,近日总体行情特点将显现出振荡格局。也就是说,行情暴跌阶段可告结束,但上冲阶段尚待时日。
其主要理由是,由于市场对货币政策紧缩早有预期,央行再次上调准备金率不会打断A股修复性反弹的进程,但近期市场需要寻找带动上行的新热点,行情演绎的逻辑需要转换新动力,在市场能够对新的炒作热点(来替代流动性通胀行情第一阶段对资源股的炒作)达成共识后,行情仍将选择向上的突破方向。
从近日市场表现来看,以科技股代表的中小盘开始受到资金关注,能否成为市场新的炒作热点值得观察!市场能否加快并成功完成炒作热点的风格转换,而且在没有其它新利空因素干扰下,将是再次暴发上冲行情的核心问题。
对于短期行情,还需要关注的是:
1、近日国务院转发了证监会等五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要求构建对内幕交易“齐抓共管、打防结合、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势必会在短期内强化市场炒作资金的谨慎心态。
2、从目前的市场状况看,工行复牌补跌的可能性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市场整体处于回调中,银行股重心下移,相应的金融指数在工行停牌期间下跌幅度已超过3%;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支持大盘股走强。
中期:市场的反弹空间并没有关闭
虽然市场主流意识预期政策会持续紧缩,但人们并不认为紧缩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的通胀。因此,中央政府近期出台的干预物价和货币紧缩政策只会影响A股阶段性的波动(第二阶段的调整期),不可能改变流动性通胀行情的中期趋势。
中国首席财经认为,“国16条”以行政措施干预物价,短期内可能有助稳定通胀预期,但对中长期控制通胀很难见效。尽管市场可能因疑虑而观望,但如果11月CPI再创新高,通胀预期可能继续上升。
●一方面,基本面、流动性、估值等三个重要支撑因素并未发生改变,驱动市场的根本因素仍然存在。
全球及中国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未改,好转的基本面和充裕的流动性并未出现趋势性的拐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量依然强劲,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半 年内(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可能的状况仍是高增长与高通胀并行的阶段。工业生产过去三个月的环比数据显示回升速度较为平缓,其增长是可持续的。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紧缩对流动性的影响需要时间积累,而“储蓄逃亡”将持续为股市提供流动性支持。10月居民户存款减少7003 亿元,创单月存款增加额的历史新低,居民资产配置方向正在偏离银行存款。
货币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有1-2个季度的时滞,而目前正处于通胀鹊起的初期阶段,政策也才刚刚开始加力。
我们认为,在流动性通胀行情的初、中期阶段,通胀“红利”效应〉货币政策紧缩。即便对未来3-5个月之后的流动性不乐观,但我们没有必要现在悲观。因此,市场的反弹空间并没有关闭!
T O P ↑
外敌热钱、内防通胀,收缩货币、扩大供给。这一系列矛盾,不仅困扰着政府,也纠结着股民。到了菜市,希望物价不上涨;到了股市,希望股价不下跌。“没有菜价上涨、何来股价涨停?”,尽管这是一个谬论,但多少反映了中国“结构化”矛盾的“情结”。
在博览首席研究员看来,这一“情结”更多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政策的导向出现紊乱。
我尚且不敢高估,国务院有关四大举措对抑制物价,进行价格干预的最终效果,但我注意到,福州在全国首开政府干预的蔬菜“限价令”,在福州的 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大卖场也全面跟进“限价令”,一周后,尽管菜价已重返久别的“一元时代”,但部分菜价近期已处于下行趋势,加上实施限价令,菜农埋怨“赚不到钱”。
我认为,中国物价上涨的关键,有两方面,除气候因素外,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价差太大,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农产品生产的成本持续上升。虽然目前猪肉的价格在攀升,但一袋饲料都是二百多块,(猪)卖到六块四、五,基本上够本。一位在双汇集团生猪收购 点从事收购的业内人士表示,往年进入11月份,集团的收购点前会排起长龙,前来售猪的农户要排上半天的队才能进门,今年却显得门可罗雀。
因此,我认为,“限价令”并不是抑制当前物价上涨趋势的主要办法。
从历史经验上看,限价令不但会导致黑市市场出现,更会扰乱产品生产与供应,如严控成品油价,过去经验是令上游减产,供不应求更甚。换言之,限价令最多只可将问题暂时掩盖,更可能使之恶化。
从实质上讲,我认为,政府深知限价令只能治标,但通胀往往是民怨爆发点,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二月直言,他几十年政治生涯,懂得通胀与贪腐两个问题可以危及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他是从这个高度看待物价问题。
关键是,温总理提出的“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其实有些虚无飘渺,这个时机、节奏和力度,究竟如何量化呢?各地方政府会浍将此办法作为主要手段来实施,甚至操之过急,事与愿违、事得其反呢。
因此,我们只能将“限价令”视之为在政治上要安定民心的动作,但难以收到实质成效,更严重的是物价反弹会更快、更猛!
更值纠结的是,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正在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必要时将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并在会议中指出,七月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
而前一晚发改委还在表示“不会草率实施价格管制措施”,更有意思的是,在物价狂飙问题已持续三个多月下,国家统计局的官员此前还一再信誓旦旦的指称不存在通胀超标等问题,甚至指“物价猛涨不可持续”、“不赞成价格管制”。
说到底,通胀是钞票过度印发的问题。回顾上一轮通胀时的2007 年,当时一波接一波的价格轮番上攻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宗农副产品主导整个物价走势的,猪肉、食用油、牛奶……其背景有真实的供应短缺作支持,更有流动性过剩的推动,当年采取了行政手段并配合人行六次加息应对,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效果。
我们不能忽视,当前物上涨,既有货币推动,也有“成本推动”,从中长期看,还有因居民收入上升的“需求拉上”的多重原因。通胀长期化趋势不可避免!
因此,我认为,扩大供给手段要远大于行政价格干预,货币总量回归央行职能定位,要远大于一时针对物价上涨。
股市近期以来的大幅波动,与我上面所谈的通胀上升、货币紧缩的双向市场预期失控,有着密切关系。
从深层的根本性讲,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如果紧跟物价,是难以让市场有明确预期的,则央行政令的随意性,将让股市长期处在极度恐慌之中;如果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回归应有的职能,则突发性会大大降低。
同样,针对通胀,如果是以扩大供给、疏导物流快速平抑物价,则央行的货币政策就会减少许多随意与盲目性。反之,如果“限价令”不见效,则物价将强烈反弹,“菜价上涨、股价涨停”将令“储蓄逃亡”股市现象再度暴发。“用股价对冲菜价”将是可供老百姓选择不多的途径。
[●本周起投放大豆和植物油储备:为稳定市场价格,中国国家粮食局从本周起,陆续安排一定数量的食用植物油、大豆市投放场,以增加市场供给。据悉,此前粮食局已每周安排销售政策性小麦450万吨、秈稻200万吨、粳稻10万吨、玉米180万吨.
●周其仁称关键要增加资源供给: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称,流动性多商品少是导致通胀的原因,仅靠加息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要增加资源供给,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实现“积极的平衡”。
●李稻葵称通胀仍是成本推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20日表示,中国目前仍然是成本推动型的、结构型的通胀压力,而并非需求拉动型的通胀。他建议解决这个问题要在财政政策上下功夫。]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