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借用思维”之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45:06

金融危机,“借用思维”之殇?

2010-09-29 作者:张华强 来源:中国管理网 

导读:  美国次级债这只“蝴蝶”煽起的金融风暴,商业层面上看是金融衍生品的问题,深层次上当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当初在借用思维的盛宴上就演绎出了资本运作的一个个“神话”;因此当我们反思经济全球化问题时,不能忽视其中的 

  美国次级债这只“蝴蝶”煽起的金融风暴,商业层面上看是金融衍生品的问题,深层次上当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当初在借用思维的盛宴上就演绎出了资本运作的一个个“神话”;因此当我们反思经济全球化问题时,不能忽视其中的借用思维之殇。如果不能在借用思维上拨乱反正,将难免重蹈金融危机覆辙。

  金融衍生品滥觞于借用思维

  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风暴,忙坏了世界各国领导人。不同形式的首脑峰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动因,力图从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方面寻找出路。然而,如果说金融衍生品作为华尔街精英们“创新思维”的结果,那么其中思维机制的作用就不容低估。清理一下借用思维这个潘多拉的盒子是十分必要的。

  有学者认为,借用思维是指,当自己的资源有限或者思路不明时,借助相关资源或者利用其相似性,突破现实瓶颈的思维方法。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但是在商业的运用中,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关于借用的思维,表现在“借”字上做文章。例如借脑袋、借人才、借资金等等。如果说借用思维没有尊卑,只有成败,那么对它的娴熟运用,的确需要上升到实现思维方式变革的高度来认识。但是当借用思维忽视了事物的相似规律,仅限于一个“借”字时,那并不需要进行思想解放的启蒙,因为连动植物都有这样的本能。乌拉圭丛林里的巨蛙捕蛇,就知道借用环境资源,常常占据灌木丛等有利位置司机而动。蛇被袭击时本来要缠绕巨蛙,可是因为有灌木丛,蛇身往往死死缠在树枝上,巨蛙就可以从容享用它的美餐。

  与一般借用思维不同的是,金融界把借用叫做信用。比如一家银行不存在自有资金,银行的账面利润为零,只向个人用户推出一年期的存款产品,年初存,年底还(不考虑利息)。当这家银行每年年初都能获得一千万的存款时,这一千万就成了该银行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也就是说只要“银行每年年初都会获得一千万存款”的条件存在,那么该银行便可以在一千万资金的额度内挥霍而不会陷入经营困境。现实中的金融行为固然要比这复杂的多,但依然是对这种“信用”的多元组合。

  为了赚取利息差,金融系统还需要将借用思维推广到需要贷款的对象那里去。于是在企业、企业家急需的资本运作中,借用思维受到热捧。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虽然不失为一种借鸡生蛋的好办法,可是问题在于当借用思维被绝对化时,往往潜伏着危机。正如我国古人所云:“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当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时,往往忽略了特定气象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气象条件不具备的草船“借”箭无异于刻舟求剑。次贷获得者本来就不具备贷款能力,如果人人相信由它形成的垃圾债券都能换来真金白银,当大批次贷者失去付息能力时,次贷“衍生”的空中楼阁必然会倒塌。金融机构资金短缺、资产缩水,导致大批企业资金断链,金融危机延伸至实体经济在所难免。

  借用思维的底线不能突破

  正如所有的科学工具一样,借用思维也是中性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账不能全算在借用思维上。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借用思维有一个需要“善假”的问题,《荀子•劝学》中在列举了登高博见、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的事例后,给我们提出的忠告是“善假于物”。“善”与“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防邪辟而近中正”应当成为借用思维不能突破的底线。

  善假当然包括能假的意思,一方面主观上不要拒绝借用,借力者强,借智者王,似乎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所要“假”者能否靠得住。这就不能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要善于识别。用荀子的话说,慎选“所系者”。荀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就告诉我们,在借用思维中除了驱利还要避害。即使对于可以借用的选项,也要有限度,适可而止。巨蛙捕蛇,在借用灌木丛等有利地形时,就不捕长于一米的蛇。因为巨蛙很难吞下超过一米以上蛇,弄不好自己反而会送命。 善假还包括借用思维应当具有善意的要求,在“善假于物”的同时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不能够回馈自然,而是透支未来,超过了所假之物的极限,不仅会弄巧成拙,而且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借用思维的善意表现在金融领域,就是信用意识的强化,否则就会出现华尔街最大投资银行高盛那样的“道德破产”。如果说美国的超前消费是建立在借用思维基础上的,那么将次级贷款包装成金融衍生品卖出去就很难说是善意的。没有善意的善假,很容易导致造假。例如为了鼓励人们购买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在贷款人没有财产抵押也没有人担保的时候,投资银行的信贷员就帮助造假,编写计划书“骗”去贷款。正是这种不思回报,一环套一环的借用思维,酝酿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土壤。

  善假是建立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将命运系于所借对象身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通过借用思维突破现实瓶颈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就有可能是转移矛盾、粉饰现实,甚至是一种借酒消愁,最终将导致自己主体地位的丧失。交大昂立曾经以“昂立一号”口服液等保健滋补品及保健食品雄居市场,稳居我国保健品行业大佬的头把交椅。但随后该公司产品营销萎缩,漏洞越来越大。困境中的昂立掌舵人兰先德公开表示,需要借力房地产来推进主业的发展。由于房地产需要巨额资金,兰先德便开始和上海众多房地产公司进行一些秘密的资金拆借。在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中,保健品和保健食品的业务彻底沦为配角,公司偏离了核心竞争力,兰先德也因涉嫌受贿、挪用公款等被刑拘。

  给借用思维本身上一套保险

  美国监管机构最近向十数家金融机构传出接受调查的通知,撒开了向抵押贷款相关产品的审查大网。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借用思维的一种秋后算账。而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企业,已经没有这种接受审查的“幸运”了。痛定思痛,与其在借用思维中亡羊补牢,不如在借用思维决定我们的行动之前,就给借用思维本身上一套保险,跳出借用思维的误区。

  在进行借用思维时放弃侥幸心理,防止被忽悠。当事业发展遭遇瓶颈时,历史上不乏由借用思维获得成功的案例。正是因为这一点,借用思维的合理性容易被人们利用。当企业家因为自负,有过成功的经验时,更容易在判断上出现失误,轻易相信一些并不专业的亲友的煽情或者咨询机构的策划,即使后来发现被忽悠,也有苦难言。反思华尔街精心设置的圈套,资本的贪婪告诉我们,应该时时在借用思维中设防,比如:考虑借用对象的可持续性,防止被眼前利益所惑;坚持借用思维的自主性,防止在战略上受制于人;在一种借用倾向被热捧时保持警惕,防止出现雪崩,慎用尾随策略,避免被假象迷惑等等。

  在进行借用思维时别忘了收敛思维,防止败走麦城的连锁反应。如果说在借用时需要开放思维,那么在情急过后就要进行收敛思维,即及时偿还,兑现承诺。一般情况下,开放思维与收敛思维应当兼顾,考虑借用的权力义务对等。因为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借用关系中如果权力义务悬殊,往往其中一方有诈。即使自己处于某种强势,在借用思维中如果不有所收敛,道义上的失分往往会带来行动上的失措。刘备借荆州是先占为王,此后久拖不还,导致吴蜀之间的联盟面临一次次危机,加上关云长连部分归还都“恃顽不肯”,结果被渔人得利。刘备咽不下这口气,暴师于野,被东吴火烧联营七百里,最后命殒白帝。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在借用思维中要有对相关利益主体负责的精神,兑现承诺时要有忍痛割爱的魄力,以避免将善“借”变为零和游戏中的恶性博弈。

  善假于物贵在认识规律,防止主观能动性的动摇。借用思维的运用远不限于金融领域,但是即使在可以共享的资源中借用,也应当有所节制。古人所谓善假于物,主要指得是体力的延伸;而我们今天在市场竞争中的善假于物,应当靠智力的延伸取胜,即在有形物的消耗中进行包括知识、专利等在内的无形资产的积累。这实际上是在借用思维中创新,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为我所用,而不是为物所累。这种借用思维在理论上似乎多多益善,在实践中则需要“术业有专攻”,见异思迁往往很难奏效。借用思维中无疑应当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过与其弄巧,勿宁守拙。正如荀子所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可以防止在借用思维中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