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四)-乘物以游心-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54:32
(二)密教超三妄

  密教为何以超三妄执为成佛之所必须?
  《大乘起信论》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一者“无名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不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境界妄现。又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一者,智相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心起住持苦乐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此之所谓三细六粗。前三细相属第八识摄名阿赖耶后六种粗中,第一种智相,以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而起念相属,故说为“意”,梵名“末那”,属第七识。于第八识中虽生境界相,而未起分别,而末那识,心起妄念而生分别,实则分别乃分别自心,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可见末那则以第八识相分为见分,而第六意识,即以相续识,对外随事攀缘,分别六尘,计我,我所,种种妄执,转计转深,见爱烦恼,不断增长,苦境日深。而前五识原来无执,却受五俱意识所操纵,因此即受六尘所缚,堕于六道之中,不得自由了。
  上述一切之所缘起,冯达庵大法师特入三摩地观察,结果知是“末那”(译曰意)留滞于清净法体,经五步作用,遂由本觉心,开出虚妄世界。末那五步作用简介如下:
  第一步成无明业相
  阿赖耶乃众生心之所寓,内与清净本体相应;外与六尘境界相熏,惟感一道净性流行,不致缘起世界假相,惟“末那”识停滞其间,幻成妄念,掩蔽清净本体,遂呈无明业相。
  第二步成能见相
  无明业相,即众生心动机所在,依之活动,发为气分,则为色法质素,原属根性,皆不可识,“末那”复执持其间,便幻成能见相,能见之者,带迷“觉性”转而为细识也。
  第三步成境界相
  众生根性,以同类气分互相融合,则锺成众力共举之客体境界,势力浓厚,有性无相,本亦无迹。以“末那”从中提挈,乃幻成境界相,而为五尘所依,然未落五尘粗迹。
  第四步成智相
  境界相祇摄浑略质素,欲观其祥。须由“末那”逐步采取局部材料加以“识量”展开观察,浑略质素遂得借空间形式显示排比有序之色相,以属现略,假名智相,意识从而出现矣。
  第五步现相续相
  采取材料过多,非一见所能顿了。而仗“末那”之不断注审,而轮流认识,无量智相遂得借时间形式鱼贯出现,是名相续相,意识由此攀缘不断。永无了期。
  有情经以上五步作用,意识又结合前五识,世界假象遂告成立。观《起信论》所言,“三细六粗”的开展以及“末那五步作用”由法身演成人身由法界演成世界,其中有三个关键, 一是意识的分别攀缘与流注,二是末那的五步执持作用,三是阿赖耶识,出现无始无明,有自他能所之异,这就破坏了法界一相,破坏了如来平等法身。
  这三个关键,被称为三妄执《大日经》称彼为“粗执,细执,极细执”。《住心品》云:“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大疏》三云:“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即名出世间心生。”所以《住心品》十住心中除前三个住心(异生羝羊心儒童持斋心婴童无畏心)外,其他七个住心,都是出世间心生。《大疏》二,又云:“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如  此不同的说法不少,乍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所以要弄清楚:
  唐密宗是怎样超越世间三妄执?又超越各个妄执时,可能发生怎么样的道果?
  《大日经·住心品》有曰:“谓如是解:
  (一)唯蕴无我(第四住心)是淹留在六根与外境,十八界的关系中修行。(小乘)拔除业力引生的烦恼根株,(二乘)脱离无明种子所生的十二因缘连自己是什么宗也不加留意,如是湛寂为外道所不能知。若于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能执所执皆离,证寂然界,是名出世间心。唯蕴无我心行者,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网,是超越一劫瑜祇行。”属破粗执。这和禅门“知有”破初关等级相同,不过叙述不同,禅门“即心即佛”是从菩提方面去说,这里是从涅槃方面去说,因为小乘二乘的声闻缘觉,皆以灰心灭智以趣其无余涅槃。而禅门则在使菩提日日长。当代唐密,根据胎藏曼荼罗释迦院,与禅宗同样采取表德法门,不遵正法。而以强大菩提心力,直破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破除意识障碍而达此境。
  (二)经云:“大乘行者,发无缘乘心(不以他缘而心遍一切处)观察阿赖耶和五蕴,知自性如幻,法无我性,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以心前后际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如此法无我性,觉自心本不生。即是破除俱生我执,破细执可入生空真如,住出世间心,禅宗名为翻身,破重关得般若波罗密,唐密认为这是初得无生忍。
  (三)经云:“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五根诸识,极无自性心生。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如此不但空其主体亦空客体,不但破俱生我执,亦破俱生法执,可得二空真如。继续进修必定即身成佛,此为破“极细执”,禅宗称此为“牢关”,但从未有能超越牢关者,最多能达到牢关,称为踏牢关,又称脚跟点地,叫做“末后句”。既然“踏牢关”称为“末后句”,当然到此为止了。禅宗学人于破重关后,但求脚跟点地,不为外境所动摇,所以只以般若破得第八识中的“藏识”,而未破第八识中的异熟识,便回转头来进行六度(六波罗密)万行而度众生了。唐密则在三密加持下,彻底超越“极细执”还进一步超越“微细执”,以父母所生身,证无上大觉位,然后倒驾慈航普渡一切有缘的众生。
  上面密宗所讲的完全是根据《大日经·住心品》及其注疏,《住心品》就是讲十住心不是讲十地心,因为依照大乘正法,凡夫要经历五十个阶位,始可到“等觉”,其中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共五十位。“住”与“地”不同,“住”是到达那个阶次,地是指菩萨在某法位上有如在那地上开发一切宝藏而圆满俱足,万德出生,所以,十住心是在地前,三僧祇劫也是在地前,只有尽破一切异熟种子,才能“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菩萨如是知识其心,此为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始能迅速成就。以前有人将第二、第三两瑜伽行作为登地,这是将住位作为地上的错误。
  从上可知,禅密两宗,虽然宗趣不同,但有一段宗要是相同的,禅宗叫破三关,唐密宗叫做越三妄,都是要超越常途的三大阿僧祇劫。而且禅与密两宗,都是经龙猛菩萨(旧译龙树菩萨)传下来的,有很大的互相资助作用。禅宗在我国,于六世纪中叶已经传来,差不多已一千五百年了。其中很多经验可以借镜,以增多渡生手眼,密宗可修达金刚波罗密,可以资禅宗以向上。唐密胎藏曼荼罗其中有释迦院,所以对释尊的教外别传也是同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