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报道当举报 记者情何以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57:05
    “蜗居”和“蚁族”的隐喻,曾激起许多无力购房者的悲鸣,如今又出现一个更让人唏嘘的“蛋”。北漂小伙戴海飞在公司楼下搭建了一个“蛋形小屋”,并于夜间“蜗居”于此,被围观者称为“蛋居”。“蛋居”经媒体报道后,海淀城管大队相关人员表示,小屋涉嫌私搭乱建,应自行拆除。最新消息是,“蛋居”已搬离,建造者拒作任何解释,同事称其压力过大。(《新京报》12月6日)

    不少网友看到“蛋居”报道之初,就担心它会像以往一样招来城管;当“蛋居”引发舆论关注后,它将很难存续。先有媒体报道,再有城管干预,因此许多人将矛头指向媒体报道,认为如果没有记者报道,“蛋居”就不会引起城管关注,“蛋居”就会“蛋”定而不会被“扯蛋”。网友的逻辑是,媒体报道客观上成了举报——这真是媒体无法承受之重。有关部门总把报道当举报,你让记者情何以堪?

    媒体报道“蛋居”,显然只是想借此表现高房价下民生的困顿和民众的无助:偌大城市,他们买不起一寸立锥容身之地,政府无法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底层民众只能依靠艰难的生存智慧挤在集装箱中,蜗在下水道中,蚁在狭窄逼仄的“蛋”中。记者报道“蛋居”,显然是想引起舆论注意,提起政府对低收入者的关注。

    可尚未提起官方同情,就先招来了城管。英勇的城管敏锐地从报道中看到了“蛋居”的违法性,看到了“蛋居”对城市形象的破坏,第一时间表态称“涉嫌私搭乱建,应自行拆除”。城管说得对吗?城管说的也许没错,他们是在严格执法。可这样的“依法”让人悲愤:买不起房的穷人无处容身,没人关注;媒体报道寄望官方救助,没人关注;“蛋居”中民生的困顿,没人关注。他们惟一关注到的是:“蛋居”违法。

    相关部门,你们为何总是读不懂民众的困顿?你把困顿当违法,这让蛋居者、蜗居者、蚁居者情何以堪?你把媒体报道当举报,又让媒体报道情何以堪?这种错位的关注视角,让充满善意和关怀的媒体陷入深深的不安甚至不道德中。这是故意装傻,绑架媒体的善良。

    这样的错位在现实中何其多。媒体报道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不好,引来的不是教育部门的关爱,而是“违法办学,限期整改”的命令,让校长和孩子们欲哭无泪;媒体报道农民工医院的卫生医疗环境很差,唤起的不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民工医疗的关注,而仅仅是一纸“没有执照,非法行医”的通知书。报道前,医院和学校的条件虽然不好,但低收入者起码还有地方可以上学和就医,可媒体一报道,他们反而失去了廉价的上学和就医途径。

    正因为有关部门总把报道当举报,媒体很多时候陷入无比尴尬之中。我的一位采访唐家岭蚁族的同事,就遭遇过“蚁族”的白眼和村民的鄙视。他做了许多反映唐家岭“蚁族”艰难生存状态的报道,寄望引起官方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可唐家岭的许多蜗居者和村民对记者充满“敌意”。有一次,同事去采访他们,走到十字路口,当地村民就指着记者的相机戳戳点点:又是记者。就是你们这帮记者,拍拍拍,把我们的房子拍没了!同事当时低着头像逃跑一样离开了那个路口,事后他不断追问:我们的关注错了吗?同事纠结的背景是,在媒体报道该地区“蚁族”的生活后,有关部门对该地区实施旧村整治改造,“蚁族”再也找不到那么便宜的房子了。

    正因此,当年前有记者关注深圳那名集装箱中的蜗居者时,对方害怕媒体关注,因为他知道,媒体一报道,城管就会来。

    怪媒体吗?当然不能怪,媒体对这样的新闻视而不见,才是失职。问题出在有关部门在回应民生疾苦上那种错位的反馈机制上,他们在同情弱者和扶助贫困上缺乏悲悯之心和制度准备,因为那需要政府掏腰包。可在严管百姓、掏百姓腰包、严苛治民上却有一套异常敏锐和发达的体制,城管闻风而动,警察听风就是雨。这种制度下,他们常会与媒体和民众有完全相反的反应。蛋居,民众看到的是住不起房的困窘,官方看到的则是违法,影响城市形象,是刁民让政府难堪。

    民主的体制下,民众的选票压力会迫使官员想民众之所想,与民众保持一种共同的利益感受,与民众在情感和利益中有共鸣。如果政府部门远离了民众监督,陷于对私利的追逐,自然就会鸡同鸭讲,对牛弹琴,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