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1997版) 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0:14:4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有计 
划地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建国几十年来,人民解放军 
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成为国 
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50 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简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就是人民解放军大批部队戍边屯垦的代表。 
 
  新疆,自西汉以后就曾是进行屯垦的地方,历代藉此以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以保 
卫疆土。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屯垦的意义和规模都远不能与当代人民解放军 
的屯垦相比拟。1949 年9 月,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6 万余人,在第1 兵团 
司令王震率领下进驻新疆。当进疆部队与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武装民族军和 
新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的第23 兵团胜利会师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赋予他们 
双重任务:既保边疆又实施屯垦。1950年初春,屯垦部队开始了新疆地区亘古未有 
的大规模垦荒生产。不长时间,沿着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的边缘出现了绵延数 
千里的一个个垦荒点。在渺无人烟的万古荒原上,10 多万指战员穴地为居,化雪 
为炊,艰苦创业。当时,许多连队几个月没有经费,生活上只能以盐水、辣椒面拌 
饮,生产上则完全靠搜集报废的汽车零件和破铜烂铁自制农具。多数单位马匹不足, 
战士们就用芨芨草搓绳,用人拉犁,硬是在大片的荒原上开出了一块块农田。1950 
年11 月,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给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写信,指示新疆屯垦的部 
队要大搞水利,并利用自然条件,种好棉花,为支援国家建设多作贡献。 
 
  这一要求迅速得到落实。从1950 年至1952 年,人民解放军驻新疆部队开垦 
了10.6 万多公顷荒地,办起了43 个农牧场,共为国家创造了2. 27 亿元的财富, 
为争取新疆地区财政经济的好转,推动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屯垦部队在采用先进耕作技术、使用新式农机具、培养优良品种等方面,对新疆地 
区发展农牧业起了示范作用。同时也给国家组织大规模农业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经 
验。 
 
 
 
 
 
  在新疆的屯垦开发建设中,人民解放军先后调入了10 个农业建制师和4 个相 
当于师的工程部队。1954 年8 月6 日,总参谋部同意将新疆军区第22兵团部与生 
产管理部合并改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机构。1954 年12月5 日,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成立。陶峙岳任司令员,王恩茂兼任政治委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文革”期间遭到极大破坏,1975 年被撤销。1981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机构。 
 
  几十年来,兵团已成为一支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工农商学兵全面发展的农垦 
大军,在繁荣新疆地区的经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全军干部实行薪金制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具备了集中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和各项军事建 
设的有利条件,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 
 
  1953 年12 月7 日至1954 年1 月26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军事 
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四年来军事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军 
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会议确定军队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是:解放军要在现有基 
础上,学习苏联军队的先进经验,积极地有步骤地将自己建设成为一支优良的现代 
化的革命军队,为解放台湾,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保 
卫亚洲和世界和平而奋斗。这次会议讨论了实行三大制度(义务兵役制、军衔制、 
薪金制)、全国军区的划分、公安部队的整顿、军事训练和培养干部等问题。关于 
实行三大制度问题,彭德怀指出实行三大制度对解放军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是 
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起点,同时也涉及到每个干部军士和士兵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 
益。 
 
  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长期实行志愿军兵役制和供给制。在革命战争年代,军 
队是靠动员群众自愿参军补充扩大兵员的,参军之后,长期在军队服役。当时,全 
军上下都过着艰苦的生活,要靠自己筹粮筹款,甚至动手生产,才能维持最低限度 
的生活供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按照一定的 
计划征集兵员和实行军官薪金制提供了条件。1954年11 月,国防部颁发了《中国 
人民解放军薪金津贴暂行办法》,于1955 年1 月开始实行。军官薪金暂由级薪、 
军龄补助两部分组成。级薪分为19 级: 
 
  正排、副连、正连、副营、正营、准团、副团、正团、准师、副师、正师、准 
军、副军、正军、准兵团、副兵团、正兵团、大军区、军委主席副主席。 
 
  同时,军龄在5 年以上至10 周年补助级薪的10%,军龄以5 年为段,每进入 
新龄段增补5 %,最高者补30%。 
 
 
 
 
 
  1955 年开始逐次实行的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和颁发勋章奖章,是中 
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步骤,涉及到全军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它的实施给军队政治工作带来了极为繁重的任务。1954 年12月,总政治部发出《 
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和颁发勋章奖章的工作指示》,要求全军各 
级党委和政治机关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周密细致的组织准备工作。通过反复 
的思想动员、政治教育和党团会议的讨论,广大干部战士认识到实行由志愿兵役制 
到义务兵役制的改变,是缩减常备军,训练和储备强大的预备兵员,加强国防建设 
的重要措施,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和对有功人员颁发勋章奖章,是国家对军人政治 
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有利于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推进军队的现代化 
正规化建设。 
 
  在实施中,毛泽东、中央军委和各总部一些领导人带头压低自己的薪金级别, 
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切实执行政策,掌握原则,力求做到对干部的评级定衔公道合 
理,大力宣传了一些战功卓著或有其他重大贡献的老干部主动要求降低授予自己的 
衔级的高尚风格,注意克服部队因长期实行供给制带来的平均主义思想,批评争名 
争利的个人主义倾向。四项制度的改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使解放军的 
正规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实行军衔制度,是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战争年代,我军 
曾于1939 年和1946 年两次拟议军衔制度,但因“超过现有物质基础”和大规模 
内战的爆发而中止。 
 
  新中国诞生后,随着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共中央、中央军 
委开始把全军实行军衔制度,提到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从1952  
年冬开始,总干部部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对实行军衔制度开始进行 
了研究,并拟定了初步计划,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了对军衔等级设置、评 
定军衔的组织领导、标准条件等意见。同时,总干部部于1952 年11 月26 日, 
向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副主席报告,建议中央军委成立军衔工作委员会,领导实施 
军衔的准备工作,和对高级干部军衔等级的评定与审查工作。1953 年2 月17 日, 
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萧 
华为副主任,委员有张宗逊、萧劲光、刘亚楼、杨立三、赖传珠、徐立清、苏静、 
孔石泉。3 月7 日,在实施委员会之下,成立军衔审查研究组,负责实施军衔制度 
的具体工作,中央军委原拟于1953 年7 月份全军实施军衔制度,后中央军委决定, 
将评衔工作延迟到军队组织编制确定,兵役法颁布实施后再实施。1955 年1 月23  
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在《指示》中,就实行军衔 
制度的意义与目的作了详细阐述:“实行军衔制度,是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措施之一。授予军人军衔,是为了确定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也是给军人的一 
种荣誉。军衔制度的正确实施,将提高各级干部的组织性、纪律性;并鼓励各级干 
部努力上进,从而促进部队的军事、政治水平的普遍提高,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2 月8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 
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条例第二章专门写了“军衔和肩章符号”。8 月11 日,国 
防部发出《关于军士和士兵评定军衔的指示》。全军按照《指示》和《条例》开始 
评定军衔。1955 年9 月17 日,国务院第18 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从1955 年 
10 月1 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佩戴军衔肩章,军兵种和勤务符号,按照国家 
规定的新的服装制式着装。这是我军实行军衔制度的正式标志。 
 
  评定、授予军衔工作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主要是评定、授予现役军人(包括 
军官、军士和兵,下同)的军衔。第二期是评定和授予预备役军官的军衔。军衔等 
级、专业区分及军衔的评定具体规定: 
 
  军衔等级的区分: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空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在军衔立法文件里没有准尉军 
 
  衔,但实际上授有此衔)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军兵种及专业勤务军官按业务性质区分八类:指挥军官、政 
治军官、技术军官、军需军官、军医军官、兽医军官、军法军官、行政军官。 
 
  指挥军官和政治军官衔,设少尉至大将3 等12 级。指挥和政治军官区分为步 
兵、骑兵、炮兵、装甲兵、铁道兵、通信兵、技术勤务兵、公安军、空军、海军海 
上、海军海岸及防空军等12 种。1963 年《军官服役条例》合并为陆军军官、空 
军军官、海军军官3 种,空海军衔称前冠本军种名称,如空军少尉、海军大将等。 
 
  技术、军需、军医、兽医、军法军官衔,设少尉至上将3 等11 级。衔称前一 
律冠本专业勤务名称。 
 
  行政军官设少尉至大校2 等8 级,衔称前冠行政二字。 
 
 
 
 
 
  军衔的评定。《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授予军官军衔的条件有:①现任职务;② 
政治品质;③业务能力;④在军队的服务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具体规定: 
 
  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兵团、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 
 
  正团级,多数可评为中校; 
 
  副团、准团级,多数可评为少校; 
 
  正、副营级,多数可评为大尉; 
 
  正连级,多数可评为上尉; 
 
  副连级,多数可评为中尉; 
 
  正排级,任军官职务者可评少尉,任军士职务者一般评为准尉。 
 
  军士和兵的军衔,根据所任职务的编制军衔的规定评定。 
 
  1955 年9 月23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 
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9 月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授予朱 
德等10 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下午5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典礼 
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典礼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宣布典礼开 
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 
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 
 
  接着,毛泽东主席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 
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同日 
下午2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隆重举行了授予将官军衔典礼。 
 
  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官将官军衔的命令,接着,周恩来总理分别把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 
命令状,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有:粟裕、徐海东、黄克诚、 
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 人。9 月28 日,国 
防部举行受衔典礼,彭德怀授予在京部分校级军官军衔。1955 年11 月至1956  
年初,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分别在北京、南京、 
成都、兰州、沈阳、广州、武汉等地,代表周恩来总理授予各地驻军将官以上军衔, 
代表彭德怀国防部长授予将官以下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海军、空军、公 
安军、防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军兵种的领导机关也都在机关所 
在地举行了校官、尉官的授衔典礼。 
 
  1955 年首次授衔时,共授予元帅10 名,大将10 名,上将57 名(其中1955  
年9 月27 日授予55 名,1956 年1 月授予1 名,1958 年1 月授予1 名),中 
将177 名(其中1955 年9 月授予175 名,1956 年1 月授予1 名,1958 年授予 
1 名);少将806 名(其中1955 年9 月授予802 名,1956 年授1 名,1957 年 
授2 名,1958 年授1 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历时10 年。1965 年5 月22 日,第三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衔制度的决定》。至此,第一次军衔制结束。

《解放军报》出版 
 
  《解放军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政治部领导,由解放军报社编辑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迫切需要出版全军性的统一报纸,以便中央军委通过报纸加强对全军思想政治工作 
的领导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指导。1955 年8 月经国防部长彭德怀请示毛 
泽东主席批准,决定创办《解放军报》,当年9 月试刊。 
 
  1956 年1 月1 日正式创刊,始为周三刊,内部发行,1958 年起改为日报, 
对开四版。该报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人民武装警察、国防科 
研、军工战线广大工作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和军烈属以及其 
他关心国防事业和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广大干部群众等。1987 年1 月1 日起开始向 
国内外公开发行,以便更好地传播国防建设最新消息,报道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 
展示当代军人生活风貌,传播世界各国军事动态,探讨现代军事科学理论。 
 
  《解放军报》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中国共 
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中央军委以及各总部的 
命令、指示;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及英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宣传军 
队完成宪法所赋予的任务的业绩和经验;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 
规化建设的成就,反映部队生活的新面貌;交流工作经验,指导部队教育训练,探 
讨现代化军事科学理论;传播国内外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和知识,倾听群众的呼声, 
反映读者的意见和要求等。 
 
  《解放军报》创刊后,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服务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 
化、正规化建设的这一宗旨,艰苦创业,勇于探索,逐渐成为一张在全国和全军有 
一定影响的综合性报纸。 
 
  《解放军报》从1956 年创刊到现在,大至经历了三个时期。 
 
  从1956 年正式创刊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是《解放军报》的工作由 
全面打基础到蓬勃发展并取得广泛影响的时期。这期间,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 
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以及深入基层,创造先进连队和全军大练兵的总部署,《 
解放军报》把工作重点放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连队解决问题,发现和推广先 
进经验上,报道了全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传 
播了加强基层建设,加强正规化训练的经验。 
 
  宣传先进典型,是《解放军报》的传统。此间,该报宣传报道了一大批先进单 
位和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经验,这对于当时形成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奋发向上的良 
好社会风气起了促进作用。50 年代比较著名的先进典型有:节约标兵郭云风;在 
东南沿海作战中英勇殉国的战斗英雄安业民;红军团长当农民的方和明;回乡参加 
农业建设的将军甘祖昌等。60 年代比较著名的先进典型和先进集体有: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舍身救战友和人民群众的王杰、欧阳海、刘 
英俊、张春玉;保卫边境英勇牺牲的罗光曼、司马义·买买提;爱民模范谢臣、普 
布扎西;在海战中身负重伤坚持战斗的麦贤得;在军事训练中创造群众路线练兵方 
法的优秀连长郭兴福;深入苗家侗家山区的人民武装干部吴兴春等。另外还以大量 
篇幅宣传报道了身居闹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传统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刻苦训 
练、作风紧张、纪律严明的“硬骨头六连”,英勇善战的海军“海上猛虎艇”和空 
军“霹雳大队”等。50 年代到60 年代《解放军报》宣传报道的这一批英雄人物 
和模范集体,特别是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不仅当时风靡全国,而且一直 
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时期,《解放军报》办得有声有色,受到从普通列兵到 
元帅以及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称赞,也受到了全国新闻界的高度重视。1964 年 
7 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解放军报》题写了报名,并提议在同年“八一”建军节 
正式启用。 
 
 
 
 
 
  从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到1976 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 
化大革命”,是《解放军报》曲折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妄图使《解放军报》成为他们篡党篡军阴谋的工具,在他们的指令下,《解放军报 
》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一起,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在全国造成了恶 
劣影响。但是,在此期间《解放军报》的多数编辑、记者对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 
团的倒行逆施还是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和斗争的,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正确 
原则和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的业绩。特别是邓小平重新复出,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 
大力宣传和报道了邓小平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和贯彻《内务条令》、《纪律 
条令》的情况。这对于拨乱反正,稳定部队,起了积极的作用。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帮”之后,《解放军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期间,随着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解 
放军报》的宣传指导思想和宣传重点相应地作了转变。宣传中积极贯彻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线,贯彻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促进 
军队和平时期的建设。这一时期,《解放军报》还以大量篇幅宣传了一批在新的历 
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其中有模范军医吕士才,舍身救人的军校大学生张华, 
义务兵的好母亲赵珍妮,军人的模范妻子段兰英,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斗英雄史 
光柱、英雄指导员钱富生,率领部队在大兴安岭奋勇灭火的师长吴长富等。 
 
  《解放军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贯彻中央军委以及各总部的命 
令、指示,特别是在宣传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及英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等方面, 
在全军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放军报》由创刊初期年发行量的13 万份,发 
展到现年发行量达100 万份左右,使报纸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成为上级领导 
机关联系部队干部战士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了解解放军的一个窗口。

建立健全军队院校在干部中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 
 
  军队院校教育,是培训各级各类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和 
中央军委历来重视军队院校教育。人民军队在创建初期,就建立了军校。随着军队 
的发展壮大,军队院校也不断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军队院校逐步形成了适 
应军队建设需要的完整的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 
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把院校建设摆在了重要地位,军队院校发展也进 
入了一个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1950 年7 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 
研究军队院校建设问题。会议确定,在战争年代创办的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新建 
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各类正规院校,各军兵种要新建自己的各级专业学校,全军要 
创办1 所综合性陆军大学。会后,周恩来亲自主持制定了增建军队院校的方案。同 
年11 月,总参谋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军军事学校和部队训练会议,会议确定了 
军事学校和部队训练的基本方针。中央军委批发了军训部《关于军事学校与部队训 
练问题的报告》。1953 年1 月,中央军委在第三次全军院校会议上对建设正规化 
学校的方针作了具体规定。在这个时期,总参谋部也先后颁发了《陆军军事学校工 
作暂行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校教学工作条例》。这两个条例,进一步 
统一了全军的办校思想,加强了军队院校的正规化建设。与此同时,军队院校管理 
机构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加强。1950 年9 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成立了隶属于 
总参谋部军事训练部的军事学校管理局。各军区、军兵种也设置了相应的院校管理 
部门。随着军队院校的发展,1952 年12 月29 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参谋 
部军事学校管理部(1955 年4 月训练总监部成立后,该部并入训练总监部,改称 
军事学院和学校部。1958 年12 月,训练总监部撤销后,该部划归总参谋部建制 
领导,称学校管理部),这对于加强军队院校的统一领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50 年代,是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的繁荣时期。1950 年7 月以后,根据中央 
军委拟定的增建军队院校方案,人民解放军首先将各战略区的军政大学、军政干校 
和各部队的随营学校改建为5 所高级步兵学校、24 所初级步兵学校和一批专业技 
术学校,并创办了一批新的各级各类院校。1950 年11 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刘 
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1951 年2 月4 日又任命他兼任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51  
年1 月15 日,军事学院举行隆重的授旗阅兵式和汗学典礼,宣布正式成立。到1956  
年,该院发展为12 个系,成为培养造就合成军队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综合性 
军事学府。1952 年至1953 年,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和总高级步兵学校也相继成 
立。李聚奎为后勤学院院长,宋时轮为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1955 年3 月,刘伯承根据合成化军队建设的需要,向中央军委建议,以军事 
学院的战役系、高级速成系和海军系、空军系、炮兵系、装甲兵系为基础,分别建 
立高等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中央军委批准了 
刘伯承的报告。各新组建的院校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展开。经过两至三年 
的准备,一批培养人民解放军高、中级干部的学院先后成立。1956 年3 月,又成 
立了以军事学院政治系为基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央军委任命总政治部 
主任罗荣桓兼该院院长。这是一所培养军队高、中级政治工作军官和理论研究骨干 
的政治工作学府。在创办各级各类指挥院校的同时,1953 年9 月1 日,在哈尔滨 
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军委任命陈质为该院院长。这是一所培 
养精通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各军兵种军事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府。学院成立之初,设 
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兵(后改称工程兵)等5 个工程系。在开学前夕, 
毛泽东授予训词:“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 
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 
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 
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这一时期,一大批专业技术学校也相继成立。到1959 年,全军院校总数已达到129  
所,总人数约为25.3 万人。同时,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确定了各级各类院校的 
学制。指挥院校为3 年;政治院校为2 年;专业技术和医学院校的本科为4 —5 年, 
中专为2 年左右;飞行学校为2 年,预校为1 年以内。至此,军队院校教育初步形 
成了一个初、中、高相衔接、专业门类齐全的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 
 
 
 
 
 
  1960 年4 月以后,根据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作出的决定,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 
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学兵4 个系分出,分别成立炮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 
工程兵工程学院和防化学兵工程学院;从军种系中分出一部分成立了海、空军高级 
专科学校,并新建了海军工程学院和空军工程学院。 
 
  另外,中央军委还批准成立了后勤工程学院、雷达工程学院。经过初步调整, 
全军工程技术院校达到31 所。1962 年底,根据中央军委的通知精神,对部分军 
队院校进行调整,全军院校总数调整为119 所,其中工程技术院校74所,占院校总 
数的62%。在这次调整中,本着减少重叠机构和行政人员,重点保留教员队伍的原 
则,制定了全军统一的工教人员与学员、教员与学员的基准比例,使院校的编制有 
了相应的依据。与此同时,对院校体制和学制也作了相应调整,明确规定指挥院校 
按三级培训,完成训练与速成训练相结合。 
 
  这一新体制的确立,对于促进院校的稳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中央军委在重视院校教育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在职干部的学习。1959 年1 月 
14 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要求从 
1959 年起,以10 年为期,在全军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具体实施分两步:第一步,普及中等教育,使所有尚未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的干 
部,在3 年到4 年内,达到中学毕业,然后实行分科学习,根据每人不同业务的需 
要决定课程内容,以7 年左右的时间,在所学科目上,专业知识达到大学和高等专 
科学校的教育水平。《指示》指出,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加强军队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干部质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各级干部以在职学习为主,应持之 
以恒。普及高等教育的重点对象是中青年干部。 
 
  《指示》发出后,全军掀起了向文化进军的热潮,使干部的文化水平有了新的 
提高。但1960 年后,由于林彪的干扰,这个文化教育十年规划未能得到实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成立 
 
  为了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建军和作战经验,探索现代条件下武装力量建设和人民战争的规律,为 
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反侵略战争服务,叶剑英于1956 年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建 
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建议。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北京成立了军事 
科学院筹备委员会,叶剑英任主任,彭绍辉任副主任。1958 年1 月8 日,中共军 
事科学院临时委员会成立,叶剑英任书记。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58 年3 月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正式成 
立,叶剑英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宋时轮、彭绍辉、杨至成任副院长,王新亭任副政 
治委员兼党委办公室主任(政治部成立后王新亭兼政治部主任),下辖战役部(李 
夫克任部长);战术部(彭绍辉兼部长);战史部(韩练成任部长);外军部(宋 
时轮兼部长)。叶剑英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他指出: 
 
  军事科学院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今后战争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军事科学研 
究工作,以推动我军迅速建设成为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他勉励全院同志, 
要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密切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多生产为建军所需要的产 
品。同年5 月25 日,叶剑英就军事科学院的工作方针、任务等问题向毛泽东作了 
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的工作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采取厚今 
薄古,学习、研究、生产三结合的方法,广泛采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从中国和 
人民解放军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敌人,研究未来战争所需要的战术、战役指导思 
想及作战方法,编写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条令和战史。毛泽东同意叶剑英的各项意 
见。 
 
  1960 年8 月,增设军事技术研究馆。军事科学院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全军 
军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1960 年后,各军区、军兵种、军事院校和野战军都相 
继成立了军事学术研究机构,组织起一支研究队伍。这些机构和队伍当时的工作重 
点是编写条令,同时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在军事科学院的带动下,全军出 
现了编写条令和教材的热潮。 
 
  到了60 年代中期,由于林彪的干扰破坏,各军区、军兵种和军事院校的学术 
研究机构陆续被撤销。1969 年9 月,军事科学院的组织机构也作了调整,编设办 
公室、政治部、学术保障处、管理处和战争理论、战术、战史以及外军研究等部门, 
撤销了军事技术研究馆,研究人员也大为削减,全军的军事学术研究工作受到很大 
影响。 
 
  1972 年以后,为适应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军事科学院相继新建和恢复了计 
划指导部、院务部、军制研究部、政治工作研究室、军事学术杂志社、军事辩证法 
研究室、作战运筹分析研究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和军事科学出版社等 
机构。1979 年后,各军区、各军兵种和有关军事院校亦相继恢复或设立军事学术 
研究部门。1980 年以后,为适应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需要,军事科学 
院的机构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加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发挥军事科学理论在军队建设中的先导作 
用。1982 年10 月22 日,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军事科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军事学 
术研究,使之真正成为全军军事科学的研究中心,成为军委和总部从军事理论高度 
指导军队建设的助手。并希望“军事科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多、更好的研 
究成果”。1986 年3 月28 日,中央军委再次明确指示,军事科学院是中央军委 
的军事学术研究机关,是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中心,是计划协调全军军事学术研究的 
机构。要求军事科学院要成为军委、总部从军事理论高度指导军队建设的助手,为 
军委、总部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目前,军事科学院下设战略、战役战术、军制、军事历史、外国军事、军事运 
筹分析、毛泽东军事思想、军队政治工作和军事百科等研究部门,已成为全军军事 
科学研究中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方针,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需要,军事科学 
院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防发展战略和建军、作战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30 多年来,编著和出版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军事科学理论著作和研究 
咨询报告,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军事文选(集)和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论述及有关的研究论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役、 
战术、军制、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论著;国防和建军、作战若干问题的建议、报告和 
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务、纪律、队列条令和其他条令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 
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和战例;中国历代军事和军事名著的研究与译 
注;军事运筹著述;外国军事的研究论著和译著;军语、军事辞书等。还编辑出版 
多种军事学术刊物。这些研究成果对发展和完善军事科学理论体系、推动全军战略 
战术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借鉴历史经验,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军当 
前和今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任院长:叶剑英、宋时轮、郑文翰、蒋顺学、赵 
南起,现任院长徐惠滋;历任政治委员:叶剑英(兼)、粟裕、王树声、王新亭、 
廖汉生、萧华、刘志坚、袁升平、梁必业、王诚汉、杨永斌,现任政治委员张工。

人民解放军组织体制改变 
 
  随着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解放军领导机关的编制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 
部,毛泽东为国防委员会主席,彭德怀为国防部长,9 月28 日,中共中央决定成 
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的军事工作,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彭德怀、 
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委员, 
由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59 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并 
决定将彭德怀调离国防工作领导岗位。9 月26 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央 
军委人员组成的决定,中央军委发出通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副主魔 
为林彪、贺龙、聂荣臻,由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0 月20 日,中央军委又发 
出通知,决定在中央军委常委之下,设立一个办公会议,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1966  
年1 月8 日,中共中央决定,增补陈毅、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为中共中央军委 
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全军领导机关逐步 
形成了“八总部”的领导体制,即: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 
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方勤务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50年代后期,又恢复了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体制。 
 
  总参谋部于1954 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为加强对全军军事训练的 
领导,原总参谋部军训部于1955 年5 月划归新组建的训练总监部建制。 
 
  1956 年,总参谋部通信部改称通信兵部,直属军委领导。1957 年1 月,中 
央军委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大量裁减军队的决定,嗣后,撤销总军械部,将 
军械工作划归总参谋部管理。1958 年7 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改变组 
织体制的决议(草案)》。决议认为,我军的组织体制仍然存在着机关庞大、部门 
过多、组织重叠、分工机械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我军的组织体制进行某些改革。 
会后不久,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划归总参谋部建制。1959 年又撤并了军 
校部、出版局,增加了管理局、外事局。通信兵部、防化兵部划归总参谋部。到1965  
年,总参谋部下设部门有:办公厅(军委办公厅兼)、作战部、情报部、第三部、 
通信兵部、军训部、军务部、装备计划部、动员部、军事交通部、防化学兵部、政 
治部、机要局、测绘局、气象局、管理局等。 
 
  总政治部于1954 年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57 年和1958年,根 
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先后撤销了总干部部、武装力量监察部等部门,将干部工作、 
政治监察工作划归总政治部管理,将总干部部、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划归总政治 
部建制。与此同时,总政治部的青年部和组织部合并,文化部和宣传部合并。经过 
此次调整,总政治部的机构变为7 个部门: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联 
络部、群众工作部和秘书长系统。1962年,总政治部整编,将青年部从组织部分出, 
将文化部从宣传部分出,并增设国防科学工作部和直工部、管理局。这种体制一直 
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 
 
  总后方勤务部于1954 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1960 年4 月, 
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50 年代,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总后勤部的机构进 
行了多次调整、充实,辖有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部、卫生部、军械部、 
运输部、油料部、物资部、营房部、军需生产部、管理局等12 个部门。此建制一 
直沿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其间,因学习苏联军队的经验,一度曾将财务部、军 
械部划归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但因不适合中国军队的情况,后又改归总后勤部建制。 
 
 
 
 
 
  为了既利于战备建设,又利于执行作战任务,1955 年2 月,国务院和中央军 
委决定,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 个大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 
这12 个大军区是: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昆明、成都、兰州、 
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军区,大军区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领导、指挥和管理本军 
区内的野战军、省军区及地方武装部队,并与海军、空军领导机关共同领导本军区 
内的海、空军部队。1956 年4 月,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南京军区建制的福建、江西 
两个省军区划出,另行组建福州军区。至此,全国一共13 个大军区。1967 年5  
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内蒙古军区划归北京军区建制领导。1969 年12 月,中央 
军委又决定,将西藏军区划归成都军区建制领导。从这时起到1985 年,全国一直保 
留了11 个大军区。1985 年7 月,为了适应现代建设需要和百万裁军的形势,中 
央军委决定将11 大军区调整为7 个大军区。即: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 
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 
 
  60 年代初期,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为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于1962 年提出了“整军备战”的军事工作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中央军 
委于二三月间先后在广州、北京召开全军编制装备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整编原则和 
整编方案。会后,国防部颁发了陆军军、师编制表,全军按南、北方步兵师和大中 
小师的编制,进行了全面整编。为加强地方部队建设,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 
部队和守备部队的编制也进行了调整。

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回国 
 
  朝鲜战争停战后,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促进远东和平,志愿军主动撤军回 
国。 
 
  1954 年9 月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言人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彭德怀将军辞职,邓华将军任司令员。同时宣布志愿军将于9 、10 两个月从朝鲜 
撤出7 个师回国。 
 
  1955 年3 月31 日到4 月20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又有6 个师全部撤离朝鲜 
回国。为了进一步谋求打破在朝鲜问题上所造成的僵持局面,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 
解决,中国政府采取了进一步缓和远东地区紧张局势的和平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率中国政府代表团 
访问朝鲜。1958 年2 月19 日中朝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本 
着积极促进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立场,经过同朝鲜政府协商后,又向中国人民志愿 
军提出了主动撤出朝鲜的建议”。2 月20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完 
全同意中国政府关于主动撤出朝鲜的建议。并决定在1958年底以前,分三批撤离朝 
鲜。3 月15 日到4 月25 日,志愿军6 个师8 万人撤出朝鲜回国。7 月11 日到 
8 月20 日,志愿军6 个师及其他特种部队10 万人撤出朝鲜回国。9 月25 日至 
10 月26 日,志愿军总部和3 个师以及后勤保障部队计7 万人回国。至此,中国 
人民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中国人民志愿军满载着胜利、荣誉和友谊登车回国,受到了祖国人民极为热烈 
的欢迎。志愿军撤出后,将自己的营房、营具、营房设备、物资器材,全部无偿地 
移交给朝鲜人民军。10 月28 日,朝鲜政府发表声明,称赞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于保 
卫朝中两国人民的安全以及远东、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0 月30 日,全国 
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常委会在怀仁堂举行扩大联席会议,听取了志愿军司令员杨 
勇所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人 
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卓越 
地完成了祖国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同英勇的朝鲜人民军一道,经过近3 年 
的艰苦卓绝的战斗,打退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朝鲜停战以后,他们又对巩固朝 
鲜停战和支援朝鲜人民的和平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远 
与日月同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愧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联席会议还指出,朝鲜人民军和 
朝鲜人民在反对美国侵略的卫国战争中,捍卫了自己国家的独立,同时也保障了我 
国的安全,支援了我国人民的和平建设。

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援下,不断派遣陆、海、空军,以金 
门、马祖等岛屿为前哨据点,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和破坏活动,妄图进而 
“反攻大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的金门岛,总面积为147 平方公里,经国民 
党军多年建设,到50 年代中期,已构成坚固保垒地域。1957年底,金门设有防卫 
部,胡班为司令,辖6 个步兵师和特种兵部队共8.5 万人,其中有炮兵31 个营又 
2 个连,火炮380 门。 
 
  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炮兵有计划地炮击金门的行动,始于1953 年1 月,较大 
规模的炮击行动则在1954 年8 月以后。1954 年8 月22 日,为了揭露美国政府 
和台湾国民党当局策划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阴谋,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表 
明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中央军委命令福建前线炮兵部队于9 月3 日, 
集中优势炮火,对金门岛国民党军舰艇锚地及岛上目标实施炮击,击沉、击伤国民 
党军舰7 艘,摧毁国民党军炮阵地9 处。22 日,又实施了一次炮击,使国民党军 
遭到了沉重打击。此后,在大陆与金门、马祖之间的炮战时紧时松,没有停止过。 
 
  1958 年7 月中东事件爆发,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企图趁 
火打劫,不断叫嚣“反攻大陆”,命令其在大金门、小金门岛的部队不断炮击福建 
省厦门、莲河附近村镇。中央军委针对中东事件爆发后,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 
及时作出了加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决定。7 月18 日,毛泽东召集军委及海空军 
有关单位领导,紧急部署了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任务。当晚,中央军委召开会议, 
国防部长彭德怀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部署了炮击金门的作战事 
宜。19 日,总参谋长粟裕召集有关单位领导,研究了炮击金门及海空军人闽的具 
体事宜。会后,各军兵种分别向所属参战部队下达了入闽作战命令,炮击金门的部 
署基本就绪。 
 
  福建前线陆、海、空三军参战部队,为完成炮击金门的作战任务,克服各种困 
难,迅速向集结地域开进,隐蔽展开,截至8 月23 日,基本完成了战前的各项准 
备工作。海空军也作好了战前准备。8 月23 日17 时30 分,随着一串红色信号 
弹的升空,人民解放军万炮齐鸣,炮弹泻向盘踞在金门岛的国民党军和驶往金门的 
运输舰。炮战持续了2 个多小时,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的459 门火炮共发射炮弹3  
万余发,一举毙伤金门防卫部3 个中将副司令(毙)及少将参谋长(伤)以下官兵 
600 余人,并击伤运输舰1 艘,破坏了金门的有线通信系统,解放军取得了重大胜 
利。为了迅速扩大战果,解放军参战部队于24 日对金门国民党军进行了第二次联 
合打击。炮兵与海军快艇密切协同,击沉国民党军“台生”号舰,重创“中海”号 
舰。金门被封锁,补给中断,守军告急。26 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 
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调整了部署,对大小金门和大担、二担等岛屿实施严密的封锁 
;炮兵主要封锁金门机场,海军则加强了对国民党中、小舰艇的打击。在解放军猛 
烈炮火的连续打击下,金门岛基本上被解放军封锁,金门守军处境艰难。 
 
  9 月初,美国政府竟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和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悍然派 
出军舰、飞机直接为国民党军护航。对于这种直接介入中国内战、侵犯中国主权的 
行为,中国外交部于当天发出严正抗议。中央军委依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和 
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以打击国民党军的方式,来反对美国军舰的护航活动。在此 
情况下,福建前线炮兵部队于9 月8 日、11 日和13 日,对金门和驶往金门的国 
民党运输舰又进行了3 次猛烈炮击。在金门被全面封锁,空投、护航活动又难以奏 
效,岛上的国民党军面临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美帝国主义又玩弄制造“两个中国” 
的阴谋。基于对台湾海峡的复杂情况特别是中美之间、美蒋之间、国共之间关系的 
考虑,毛泽东认为,如对金门采取行动,军事上已不费太大力气,但如不能同时解 
决台湾问题,国共之间的距离将拉大,接触更困难。同时国民党当局失去了在大陆 
沿海最后的象征性据点,制造“台独”或“两个中国”将更为便利。因此,中共中 
央向党内发出了《关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把解放 
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来解决的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放仍由蒋军 
占领似乎较为有利。”10 月6 日,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 
的《告台湾同胞书》公布,声明以7 天为限,停止炮击,并建议举行和平淡判。 
 
  自10 月6 日以后,福建前线部队遵照国防部的命令,采取打打停停、停停打 
打、半停半打的方针,并在10 月25 日宣布:每逢双日不打炮,逢单日为炮击日。 
至1959 年1 月7 日止,共进行7 次较大规模的炮击和不定时的零星射击,13 次 
空战,3 次海战,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34 架,击沉、击伤其军舰船27 艘, 
毙伤其7000 余人。 
 
 
 
 
 
  1960 年6 月14 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了远东之行,并预计在18、19  
日到中国台湾“访问”。为了支持亚洲各国人民和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爱国同 
胞反对艾森豪威尔远东之行的正义斗争,表示中国人民对艾森豪威尔的蔑视和鄙视, 
17 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司令部发表了《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决 
定按照单日打炮的惯例,在6 月17 日艾森豪威尔到达台湾的前夕和6 月19 日艾 
森豪威尔离开台湾的时候,在金门前线举行反美武装示威,打炮“迎送”。遵照这 
一命令,福建前线炮兵部队于17 日20 时和19日6 时,向国民党军驻守的大金门、 
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炮击。 
 
  1961 年12 月,中央军委又通知福建前线,停止实弹射击,只打宣传弹。 
 
  随后,国民党军基本上也照此办理,国共之间这种象征性的炮击一直持续了17  
年之久。 
 
  1978 年12 月,中美签署了《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 年1 月1 日起中美 
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承诺对台“废约、撤军、断交”,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 
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的政策,并承诺将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至此,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 
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共对台方针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 
 
  1979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 
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国防部长徐向前于当天发布了 
《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声明说:“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 
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 
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 
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至此,解放军完全停止了对金门 
打宣传弹的活动。 
 
  炮击金门这一重大而特殊的军事行动,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中央军委直接 
指挥,以地面炮兵为主、海空军参加的三军联合作战。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根据 
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巧妙地运用军事手段与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的斗争策略, 
始终掌握着斗争的主动权,赢得了炮击金门这一作战行动的胜利。

驻藏部队同西藏人民共同平息地方上层反动集团武装叛乱 
 
  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实施,拒绝进行民 
主改革和改编藏军,坚持封建农奴制度“永远不改”的反动立场,大肆进行分裂祖 
国统一的活动,阴谋实现“西藏独立”和成立“西藏王国”。 
 
  1958 年4 月,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签订了分裂祖国、进行叛乱 
的同盟书,他们企图以山南为根据地,与解放军进行武装对抗。西藏上层反动集团 
还大力扩充藏军,作为全面叛乱的骨干力量,叛乱武装发展到2 万多人。他们到处 
围攻、伏击执勤的解放军分队,破坏道路桥梁,袭击运输车队,杀害解放军指战员。 
仅1958 年9 月至12 月,叛乱分子就杀死杀伤解放军副团长殷春和以下官兵100  
余人。此外,叛乱分子还疯狂残害藏族群众,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58  
年5 、6 月间,他们仅在墨竹工卡就抢劫了84 户群众;在泽汉附近的仓珠村,奸 
污村里的妇女,连老太太和幼女也未能幸免。这一切都说明,西藏叛乱分子的罪恶 
活动已达到十分猖撅的程度,并为发动全面叛乱作了充分的准备。 
 
  1959 年3 月10 日,经过长期策划准备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以为时机成熟, 
公然发动了拉萨的武装叛乱。直接引发叛乱的原因,是达赖喇嘛3 月10日要到西藏 
军区机关驻地观看军区文工团的演出。发动叛乱的上层反动集团以此为借口,制造 
谣言,说达赖喇嘛去军区看演出会有生命危险,从而煽动大批不明真相的僧侣群众, 
围住达赖住地,阻止其前往,造成了拉萨的严重混乱。叛乱分子趁混乱之机打伤了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桑颇·才旺仁增,杀害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官员、爱国人士 
堪穷。索朗降措,并驱使部分群众上街游行示威,高喊反动口号。同日,策动叛乱 
的首领们聚会,撕毁“十七条协议”,决定发动武装叛乱。他们指使叛乱武装7000  
多人,团团包围了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拉萨代表驻地。17 日夜, 
达赖喇嘛潜离拉萨前往印度;20 日凌晨,武装叛乱分子首先向驻拉萨的解放军发 
起攻击,开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大规模武装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放 
西藏人民,毅然作出平息叛乱的决定。3 月28 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原 
西藏地方政府,解散藏军,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任命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代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责成人民解放军 
西藏军区指挥驻藏部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平息武装叛乱。 
 
  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遵照毛泽东“关于西藏问题总要来一次决战,才能彻底解 
决问题,边平边改,先叛后改,未叛的暂时缓改”的指示,于3 月20日开始了平息 
武装叛乱的作战。在当地爱国僧俗群众的协助下,人民解放军迅速摧毁了叛乱集团 
在拉萨的指挥中心,至22 日,拉萨的武装叛匪被全部歼灭。从4 月上旬开始,我 
人民解放军分多路向山南地区开进。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叛匪惊慌失措,四 
处逃窜。平叛部队迅速控制了整个山南地区,切断了叛乱集团与国外的联系,为彻 
底平息全区的武装叛乱打下了基础。接着,又组织了纳木湖、麦地卡等战役,歼灭 
了青藏、川藏公路两侧的叛匪,保证了公路运输的安全。此外,还在昌都地区组织 
了两次战役,控制了金沙、澜沧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经过9 个月的平叛作战,控 
制了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到1959 年11 月,除少数叛乱分子逃往国外,叛乱集 
团的主要力量被歼灭,武装叛乱基本平息。 
 
 
 
 
 
  到1960 年7 月,解放军在全区范围内歼灭了大股叛乱武装,取得了平叛斗争 
的决定性胜利。随后,我军即转入对流窜在各地的小股叛乱武装进行搜剿。平叛部 
队组织小分队,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并相机进行军事打击。经 
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到1961 年底,西藏地区基本上肃清了公开活动的叛乱武装, 
平叛作战胜利结束。在近三年的平叛作战中,参战部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中央人 
民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认真贯彻军事打击、政治争取与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严格遵守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关心热爱藏族群众, 
英勇顽强,不怕困难,赢得了广大藏族僧众的爱戴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藏族同 
胞支援解放军平叛作战达1.58 万人次,计43.9 万工日;支援牲畜10.4 万余头 
(匹),计286.62万工日。我军在平叛作战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工作队的作用, 
积极参加了民主改革的工作,培养了大批藏族干部,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 
献。 
 
  平定西藏叛乱斗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长期以来勾结西藏上 
层反动集团分裂祖国的阴谋,彻底推翻了长期压迫统治西藏人民的最反动、最黑暗 
的封建农奴制度,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加强了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了祖国西南边 
防,为建设繁荣的新西藏创造了条件。

全军开展五好战士和四好连队运动 
 
  50 年代中期,随着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深入,部队中的比学赶帮活动 
逐步开展起来。1958 年4 月16 日,出席全国青年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人民解放军 
全体代表,向全军发出了开展“五好”评比竞赛活动的倡议。五好的内容是:努力 
学习,爱护武器装备和一切公物,消灭事故,生产节约,锻炼身体。5 月12 日, 
总政治部发出《在连队中开展“五好”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军以这个倡议所提 
“五好”为目标,在基层开展一个争当五好战士,创造五好班、排、连的广泛持久 
的群众运动。《解放军报》为此发表了社论,号召在连队中普遍开展以“五好”为 
目标的群众运动。这是全军范围统一开展创造先进连队、模范战士活动的起点。依 
据总政治部的指示,全军迅速掀起了争当五好个人和五好集体的热潮,当年底,共 
评出五好连队2527 个,五好排5919 个,五好战士29.6 万人。同年12 月,彭 
德怀在接见出席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军队代表时,发出进 
一步开展“五好”运动的号召。参加会议的代表在原来“五好”内容的基础上又向 
全军发出了“学习好,工作好,爱护武器装备、消灭事故好,生产节约好,身体好” 
的新“五好”倡议,从而把“五好”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1960 年10 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总结部队开展创造“五好”运动 
的基础上,又把“五好”的内容改为“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 
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并把它写进了决议,号召在全军青年中开展创造五好战 
士的运动。12 月,林彪在《对一九六一年部队政治工作的指示》中提出:“连队 
工作主要是抓四个方面:一是抓政治工作,抓活的思想;二是抓作风,就是三八作 
风;三是抓军事训练;四是抓生活。”1961 年《解放军报》元旦社论,传达了中 
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关于创造四好连队运动的指示。指示规定:四好连队的条件是, 
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生活管理好。其中“军事训练好”一条, 
可以根据连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有所变通,担负生产任务的连队可为“生产好”,施 
工连队可为“施工好”。 
 
  四好连队的评比和奖励办法是:以团为单位进行评比,半年初评,年终总评。 
 
  团评出四好连队后报师审核,由军批准,然后由大军区、军种、兵种统一上报 
总政治部备案。凡是被评为四好连队的,由国防部发给奖状。从此,创造四好连队 
运动在全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评比四好连队的同时,还要评比五好战士,评 
比五好食堂等。被评为五好战士者,填表入档,给其家属发喜报。从1961 年到1964  
年,军委和总部强调以四好为纲,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按照四好条件,全面加强连 
队建设,动员全军为创造更多的四好连队而努力奋斗。 
 
  1963 年2 月,全军第二次四好连队总评刚刚结束,总政治部召开了全军政治 
工作会议,对以四好为纲全面加强连队建设的经验作了总结。萧华主任在向会议提 
交的报告中,总结了创造四好连队运动的12 条基本经验: (1 ) 
 
  连队工作的强弱,首先决定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弱,决定于是否坚持四个第一。 
(2 )连队建设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把四好的四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四 
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只顾一好而不顾其他,要扎扎实实地把连队各 
方面的基础打好。(3 )平时工作要为战时作准备,要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树 
立常备不懈的思想。(4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党的方针、政策 
和上级的命令、指示的贯彻执行,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连队所担负的一切任务。 
(5)连队要做到政治思想好,就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从连队的现实情况出发。 
(6 )把三八作风培养好,特别是把紧张的作风、快的作风培养好,才能使连队具 
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才能在任何情况下过得硬。(7 )依靠军事训练学会打仗的 
本领,是我军经常性的重要任务,也是最实际的战斗准备。连队政治工作要大力保 
证军事训练任务的完成。(8 )增强官兵团结,做到尊干爱兵,工作干劲就大,战 
斗意志就高,部队就能够巩固。(9 )条例、条令是连队工作的准则,认真执行条 
例、条令,就能使连队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10)搞好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干部、 
战士有坚强的体质,是提高连队战斗力不可缺少的因素。(11)创造四好连队的过 
程,就是培养和提高连队干部的过程。(12)领导机关的一切工作都必须落脚于连 
队,扎根于基层。领导机关的工作要通过连队这面镜子来检验。 
 
 
 
 
 
  这12 条经验,虽然仍把林彪提出的“四个第一”置于首条,但它在整体上包 
含了人民解放军连队建设的历史经验,所阐述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也是系统而具体的。从1963 年至1965 年,这12 条经验对全军开展四好连队运 
动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但从1965 年开始,全军创建五好个人和四好连队运动受到了“左”的干扰。 
1964 年底,林彪强调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政治,片面突出政治思想好,军事训练从 
此不再是连队的中心工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 
两条路线的斗争演变为是否政治思想好的核心内容,学习毛主席著作也充满浓厚的 
个人崇拜和实用主义色彩。政治工作的方式也采用斗私批修、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大批判、大辩论等“左”的一套。军事训练除“天天练”1 小时外其余时间完全没 
有保证。而且,形式主义、锦标主义和庸俗化等不正之风,逐渐在评比中占据了主 
导地位。据统计,从1965 年到1970 年,全军评出的四好连队占参评连队总数的 
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69 年竟达到71%。这个运动发展到第十个年头,即走 
向了它的终点,随着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这一运动遂告结束。 
 
  五好战士、四好连队运动是群众性比学赶帮竞赛活动的产物,这其中也包含有 
中央军委和各级党委及首长、机关的领导,广大基层指战员的辛勤工作。要求战士 
做到五个方面好,连队做到四个方面好,是有利于促进军队建设特别是基层建设的。 
广大干部战士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争创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的积极性应予肯 
定。而且在开展五好战士、四好连队运动的初期,也确实激发了广大干部战士的荣 
誉感和上进心,使许多连队出现了生龙活虎的局面。但是,由于“左”的错误影响 
及林彪一伙的干扰、利用,使“政治思想好”包含了“左”的东西,有以一好去代 
替其他兰好的倾向,从而歪曲了政治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同时,由于繁琐 
的评比活动,不仅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助长了部队的形式主义、锦标 
主义,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滋长起来,败坏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在全国人民 
中的崇高声誉,给部队的建设带来了危害。

《毛泽东军事文选》出版 
 
  1960 年3 月,总政治部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以中国革命主要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武装斗争、军队建设为中 
心,以毛泽东著作为主要内容,在全军加强理论教育。7 月19日,总政治部又批转 
了济南军区《关于组织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报告》,要求各级领导积极组织士兵 
学习毛泽东著作。从此,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群众运动在全军逐步开展起来。10 月 
1 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正式发行,总政治部立即发出《关于宣传和学习(毛 
泽东选集)第四卷的通知》,要求全军官兵把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推向高潮。 
 
  为了帮助干部战士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编辑,总参谋部出版部于1961 年出版了《毛泽东军事文选》。从1963年起,外文 
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英、俄、德、法、日、朝等13 种外文译本。文选从《毛泽东选 
集》第1 、2 、3 、4 卷中选出1928—1949 年间毛泽东撰写的军事著作29 篇, 
按时间顺序编排,文末附有注释,共编为一卷,约21 万字。 
 
  文选收入的军事著述,特别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 
《论联合政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 
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篇,比较集中地阐明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也反映了他丰富 
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毛泽东提出,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是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的首 
要问题。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系统地提出了把以农民为主体 
的军队,建设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执行无产阶级政治任务、同人民群众保 
持紧密联系、具有严格纪律和优良军政素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精辟地阐发了在战争问题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观点。他指出,在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要用革 
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中国革命战争要依托反动统治比较 
薄弱的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系统地提出了以人民 
军队为骨干,以武装斗争为中心,进行最广泛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原则。毛泽东强 
调采用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和指导战争。对战争的正确指挥,有赖于熟识 
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从游击 
战的十六字诀到十大军事原则,毛泽东制定了一整套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 
备敌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军事文选》的出版发行,对推动全军深入 
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起了积极作用。 
 
  此后又有两个版本问世,一是1982 年版的《毛泽东军事文集》(1 卷内部本), 
由军事科学院编辑,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1993 年版的《毛泽东军事文集》 
(6 卷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与军事科学院共同编辑,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取得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胜利 
 
  1962 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为促使中印边 
界问题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进行的反侵略正义战争。 
 
  这次自卫反击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0 月20 日开始,到28 日结束。中国边防部队在各族人民的大 
力支援下,以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首先在东段歼灭了入侵到非 
法的“麦克马洪”以北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七旅和其他印军一部,收复了克节朗以 
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被占中国领土。驻昌都、林芝、山南地区 
的中国边防部队,在击退了印军进攻后,拔除了呷灵公、林卡、拉木多等地的入侵 
印军据点,夺回了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在西段,中国边防部队清除了印军在中 
国边境地区设置的37 个据点。10 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 
重开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印度政府当天就予以拒绝,同时 
继续向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兵力。至11 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共部署 
了22 个师部、9 个旅以及大量炮兵、装甲兵等部队总兵力由2.2 万人增至3 万人。 
在进攻准备就绪之后,再次发起猛烈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反击,开始了第 
二阶段作战。 
 
  第二阶段自11 月16 日开始,到20 日结束。其间,中国边防部队对中印边 
界东段的西山口、邦迪拉和瓦弄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一 
直将印军追击到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附近。在西藏边防部队对东段入侵印军进行反 
击的同时,新疆边防部队也在西段班公洛地区进行反击,至20 日上午,将侵入班 
公洛地区未及撤逃的印军全部清除。 
 
  经过两个阶段的反击作战,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印军2 个整旅和3 个旅的大部, 
毙、伤、俘印军旅长以下官兵8700 余人,取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11  
月21 日,中国政府从维护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保障世界和平的一贯立场出 
发,郑重发表声明,宣布从22 日0 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 
从12 月1 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 年11 月7 日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 公 
里。我国政府还主动把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交还印方,释放和遣返了全 
部被俘的印度军事人员。 
 
 
 
 
 
  在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其中被国防部 
授予荣誉称号的有“阳廷安班”;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有吴元明、罗光燮、王 
忠殿、陈代富、张映鑫、庞国兴、周天喜、萧明生、司马义·买买提等。这些英雄 
模范的事迹曾在全国军民中广为传颂。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沉重打击了尼赫 
鲁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再一次表明了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反对侵略、保卫和平和 
自卫的原则立场,提高了国威、军威。同时,参战部队也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取得 
了在高原严寒和高山丛林地区作战的经验。

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 
 
  雷锋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62 年8 月15  
日因公殉职。雷锋生前努力实践自己的誓言,坚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 
民服务之中,充分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高贵品质和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是全党全 
国全军的一代楷模。雷锋去世后,全国迅即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学习雷锋运动, 
并持续下去。“雷锋精神”已成为新中国所提倡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代名词。 
 
  雷锋1940 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不到7 岁就失去了亲人,不得不给地主放猪, 
受尽了折磨。在他濒临死亡的时候,家乡解放了。人民政府给他医治伤病并负责他 
的生活,还免费供他上学。这使雷锋感到是共产党、新中国救了自己的命。从此, 
无论是做工还是参军,他都无私献身,以报答新社会给他的养育之恩。 
 
  1958 年,雷锋应招到了鞍山钢铁公司。1960 年,雷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 
军,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雷锋通过政治学习,参 
加部队生活,共产主义思想又得到升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 
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 
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实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在连队中, 
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担任了班长,还兼任连队俱乐部的学习委员,热心帮大家买 
书、读书,为大家读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还担任部队驻地附近小学的少年 
先锋队辅导员。对他来说,事情越多越好,为人民作工作,他有无限的热情和精力。 
出差时,他帮列车员打扫卫生,自己掏钱为丢失车票的人购票,还向遭受水灾的地 
方和家庭困难的战友家里寄钱,而他平时十分节俭。他在日记中写道:“有些人看 
我平时舍不得花一个钱,说我是傻子。其实他们是不知道我要把这些钱攒起来,做 
一点有益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如果说这就是傻子,我甘愿做傻子,革命需 
要这样的傻子,建设祖国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了一个心眼: 
 
  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雷锋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 
投弹不及格时,他勤学苦练,后来达到“优秀”水平。 
 
  由于雷锋以共产主义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十分出色,他先后 
当过治水模范、先进生产者、红旗手、五好战士、模范团员,还当选为抚顺市人民 
代表,1960 年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61  
年1 月,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曾发出学习雷锋的通报。 
 
  1962 年8 月15 日,雷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1963 年1 月7 日,国 
防部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称号。1 月21 日,沈阳部队领导机关举行 
了隆重的命名大会。同一天,“雷锋烈士生平事迹展览馆”揭幕。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参谋长罗瑞卿为展览馆题词:“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中共中央 
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题词是“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963 年2 月7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并 
刊载了雷锋日记摘抄。8 日,《解放军报》发表了题为《伟大的战士》的通讯,详 
细地介绍了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典型雷锋的模范事迹。9 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开 
展宣传和学习雷锋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雷锋的生平事迹是对广大干部战士进行 
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是加强部队思想建设,推动创造四好 
连队、五好战士运动的强大思想动力;全军干部战士要学习雷锋爱憎分明、永不忘 
本的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工作态度, 
艰苦朴素、克勤克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以“钉子精神”努力学习 
毛主席著作,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方向盘”的学习精神。各部队普 
遍展开了学习和宣传雷锋先进思想和光辉事迹的活动。 
 
 
 
 
 
  雷锋事迹和学雷锋活动引起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3 年3 月5 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恩来、 
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笔题词,高度赞扬了雷锋同志 
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刘少奇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 
义精神。”周恩来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 
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是: 
“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 
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全军广大指战员热烈响应向雷锋同志 
学习的号召,迅即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广大指战员以雷锋为榜样,积极学习, 
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觉悟大大提高,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公 
而忘私,舍己为人,甘当革命的“螺丝钉”,乐为他人作奉献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一代共产主义战士迅速成长。雷锋式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如雨后春笋,大量涌 
现。 
 
  从1963 年到1966 年,由国防部命名的雷锋式战士就有11 名;由各军区、 
军、兵种授予称号和团以上单位评选出的学习雷锋先进分子,数以万计。他们的事 
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全军全社会学雷锋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