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志趣教育”改革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0:52:01
小学语文“志趣教育”改革初探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志趣教育”是我校在总结以往、指导现实、面向未来的积极实践与思索中,概括出来的学校整体改革的总课题。这一课题得到了社会的热情支持,1994年被列为省教委科研项目。

一、“志趣教育”整体改革的内涵

(一)什么是“志趣教育”

“志趣”是志向、意志、兴趣、情趣的总称。“志趣教育”旨在研究少儿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志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让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四有”新人,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志趣教育”整体改革课题着力探究的四大关系

1少儿发展动力和少儿培养目标的关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崇高理想和信念是行为坚定、主动的心理源泉,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抓住理想、信念的培养,就抓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根本。因此,我们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探究学生对知识、对生活、对人生的渴求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形成求知兴趣→动机→行为→意志→愉快的情绪体验→健康情绪的发展→全面素质逐步提高的良性循环系统。

2.少儿发展的外因与内因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少儿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少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教育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当教育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真正引发了少儿的心理需要时,教育方能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起决定作用。“志趣教育”就是要研究少儿内在动机的发展规律,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志趣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并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自己的始动点和归宿,从而充分调动少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个性得到最佳发展,最终达到全面素质的逐步提高。

3.儿童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关系。

“志趣教育”以现代教学论为指导,“知情统一”是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悦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会学,有创见的学风;做到以情导知,以知促情,知情融汇,协调发展。

4.学习主体与教育主导的关系。

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是能动的、主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和领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是正确作出价值取向,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志趣教育”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愉快地参与学习才能有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供学生思考、创造、表现与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创造的能力,使个体和个性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语文“志趣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几年来,“志趣教育”改革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扶持下,通过我校全体教职工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绩。现将我校语文“志趣教育”的基本经验汇报如下:

(一)建立新观念,实现四统一

1.实现培养人生志趣与培养语文志趣的统一。

《九义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明确地提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质的要求,我们就是要激发学生“志趣”,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引导学生把满腔热忱地学做人与满腔热忱地学语文结合起来,让人生的志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

2.实现下苦功、学真功与语文志趣的统一。

“志趣教育”是近代中外“乐学模式”和中华民族传统的“苦学模式”的创造性统一。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生动活泼又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提倡在学习上要舍得下苦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志趣的激发和培养,渗透崇高的学习理想的教育,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下苦功,获得听、说、读、写及思维、观察、想象和创造等方面的真功夫,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成功后的情感体验又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志趣的发展。这样,教育教学质量必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全面素质也必将得到发展。

3.实现语文志趣与大语文教育天地的统一。

课堂是语文基本功的主要训练场,学生学习语文的志趣,首先要靠课内激活。整个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领悟、积累、运用知识的过程,并使这一过程充益情趣、富于魅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志趣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另外,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志趣,就能更主动、更自觉地进行学习。在语文学科、课堂所学外,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学语文有着更广阔、丰富多彩的天地,这就是大语文教育观。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同时组织大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生活,学习用语言文字再现生活。正是在这学与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志趣,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4.实现语文教育志趣与语文学习志趣的统一。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志趣教育”把理想、信念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突出出来,引导教师以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为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崇高的追求,激励教师为党的基础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趣在教书,志在育人。

“志趣教育”把志向、意志、兴趣、情趣作为谐调统一师生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怀着对事业真挚的爱,以极大的热情为学生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乐观地看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大脑处于完全接受状态,进入乐学境界。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取得良好效果,成功结合学生带来喜悦,促进了语文学习志趣的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又激励着教师的教育热情,从而实现了语文教育志趣与学习志趣的有机统一。

(二)建立新模式,实现高效率

1.教学重点精,逐层深入兴趣浓。

教学重点精,一是指要明确,要单一集中;二是指要抓住关键,抓住要害。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简单的串讲和提问,要从文章的整体着眼,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作为突破口,围绕重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选择教法。教师操作时,要设置坡度,分层实施,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铺路搭桥的工作,使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沟通起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掌握精,探索成功趣味增。

“教是为了将来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学法教得精”,也就是说要授学生以“渔”,重视学法的指导和研究。教师要在结合学生实际,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学法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体味→语言运用的训练过程,启发学生悟出规律、学到方法,从而实现知识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学生学习取得成功后的满足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必将促进语文志趣的发展。

4.解放时空练得精,积极积累志趣生。

所谓练得精,指的是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本篇目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和步骤,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灵活得当,训在关键处,练在点子上。

要练得精,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舍去无效的环节、设问、教具等,做到精讲多练。

课堂教学不仅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要拓宽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途径,扩展积累语言文字的领域。

5.教法手段精,生动活泼热情高。

“志趣教育”课堂教学教法的基本要求是:求新、求趣、求志、求实。

教法要“求新”,就是要研究教法,创新教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不同的训练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不同的对象,经常变换教法。教法刻意求新,训练形式多样,让学生时时有一种新鲜感,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法“志趣”,体现了“志趣教育”的主要特征,即教学过程充溢情趣,富于魅力,使学生全员全心参与,主动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引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运用现代化媒体,创设情景,质疑问难等。总之,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训练,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创造让他们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恒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法“求志”,指的是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讲究思想教育的自然渗透,力求做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志”,也包含着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写字、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思考、敢于当众发表意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教法“求实”,就是实实在在地教学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搞花架子。

教学手段精,指的是要精心设计教具、学具,有效使用现代化传播媒体,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

(三)加强素质评估,共创一流课堂

我校创设的“一流课堂”评比的,具体要求是:精神饱满,纪律性好;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全员参与,主动积极;思维活跃,大胆发言;高密高效,训练落实。

附小的“三项学习素质”把语言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以语言训练为突破口,鼓励学生敢说、想说、爱说,引导学生会说、说好。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正确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思考、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全面素质的提高。

所谓“三项学习素质”指的是语言表达、朗读、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学习时要热情投入,积极专注,朗读、讨论、发言时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言正确、流畅、规范,能用完整、通顺的句子叙述思维的过程,努力做到能正确地表情达意。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分年级、交换进行“三项学习素质”的测查评估,以增强师生的训练意识。通过几年来的实践,附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四)教学竞赛激志趣,教学艺术攀高峰

“21世纪的语文教学属于青年教师,21世纪的合格人才的培养要靠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对我校的发展、对于未来的教育意义重大,迫在眉睫。我校一年一次的青年教师“志趣教育”课堂教学竞赛,为青年教师切磋技艺、施展教学才能提供了舞台。这是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把“志趣教育”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参赛的是青年教师,发挥教研和科研作用的是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是参赛教师强有力的后盾。全体教师都要经历从备课到说课、从试教到竞赛以及评讲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还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区、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种评优、竞赛活动,激励青年教师在提高教学艺术的崎岖道路上,经历各种艰难险阻与困难,去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

2002-12-10    下载:   【上一篇】“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实验 【下一篇】课内外结合,提高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