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绿园教育思想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0:15:23
李绿园,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亦称碧圃老人,祖居河南新安县。
清康熙年间,豫西荒旱,其祖父李玉琳(秀才)携家人逃荒流落于河南省宝丰县宋家寨(今平顶山市郊区),以教书安了家。其父李甲是个普通的农村知识分子。移此,十六年生绿园,在教书之家的熏陶下,加之绿园的勤奋好学,学业有成。乾隆元年(1736年)29岁时中丙辰科举人。从30岁到40岁三次进京,连试未第,50岁后漫游20余年,行迹半个中国。晚年在贵州思南府印江县做过一任知县,告归后在新安北冶镇教过书,后到北京住过闲,84岁时仙逝于宝丰故里。
李绿园先生一生“沉潜好学,读书有得,及凡所阅历,录记成帙,重交游,训诫子弟”。尤其教子一丝不苟,其子李蘧在他精心训教下成为国家栋梁,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进士,除吏部主事,寻晋升为吏部正郎,出理七省漕务,任中“发奸摘伏,门无私谒”,积弊立除。后迁江南督粮道,任中皆清正廉洁,政绩均佳。蘧还博洽工诗、古文词,著有《深竹轩集》诗文留世。李绿园孙李玉潢(拨贡)为著名诗人,有《方雅堂集》留世。李绿园的子孙均翰墨留名,其成就之显著,都是与其“重训诫子弟”的思想及身体力行分不开的。
李绿园先生教书育人严教子弟,同时,目睹康乾太平盛世,繁荣景象背后所隐藏的教育问题极为严重,于是就把他的教育思想通过文学创作,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失足堕落,以小说形式,反映社会实情的长篇小说《歧路灯》。该书提示了当时青少年堕落的四大原因:家教的不当、延师的非人、交友的不慎、自身的不坚。它概括了青少年失足犯罪的一般规律,时到今天仍可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借鉴。该书描写河南省会祥符(今开封市)一旧门第青年学子谭绍闻,在丧父之后,受母亲溺爱,被同辈浮浪子弟引诱,吃酒赌博、斗鸡玩狗、狎尼宿娼、宠娈童、炼黄白、终至倾家荡产的故事。其书名与实事是相符的,作品以文载道,处处表露作者的济世心肠。
《歧路灯》完稿后,因种种原因当时未付梓,只在亲友间传阅或转抄,直到民国初年(1924年)洛阳曾出现石印本。1927年冯友兰、冯涉兰兄妹曾以抄本与石印本对勘,由北京朴社排印一册(二十六回)终止。这部埋没了200多年的优秀作品直到现代,由栾星花了十多年的心血,于1980年刊印出版,全书分三册一百零八回,达60余万字。《歧路灯》奇书一经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形成一股《歧路灯》研究的热潮,多次开过全国性的《歧路灯》学术研讨会,很多国家报刊登载介绍《歧路灯》的文章,国外有的大学还特设《歧路灯》博士研究生学位呢。
在对《歧路灯》的研究方面,有一对夫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是宝丰人高双印和妻子吴秀玉。吴秀玉女士是我国宝岛台湾高雄人,早年从台湾东英大学文学系毕业,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她对“孔孟伦理思想”和“吴沙开垦宜兰”有较深研究。吴女士的丈夫高双印先生,原籍河南宝丰滍阳镇东太平村人,14岁时去了台湾,后来在台湾教书。两岸关系解冻后,高先生偕夫人回宝丰老家探亲。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家乡的文化积淀,引发了这对夫妻浓厚的乡情。东太平村与李绿园家宋寨村邻近,吴秀玉在探亲中访问了李绿园的后人和乡亲,搜集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激发了她研究《歧路灯》的热情。自此,吴秀玉同丈夫高双印,先后多次来河南,两次去李绿园任过知县的贵州印江县,凡李绿园行迹到过的之地,他们都去详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全国各大藏书单位及民间散佚的有关历史资料,不惜一切代价广泛搜集,深入访查研究。
吴秀玉夫妻通过坚韧不拨的五年辛苦劳动,使拥有30万字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于1996年由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其书名曰《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该书为目前国内外《歧路灯》研究最为完整的著作,在海峡两岸及全世界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歧路灯》是家庭育贤的必读之专著,这部书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是同时代的作品,而《歧路灯》以其展现纨绔子弟谭绍闻的荣辱历程,揭示了教育子女的关键责任在父母,展示了溺爱子女必会走上歧路的痛苦经历,告诫人们以其为反面教材,猛然醒悟做“贤良方正”的正人君子,才能振兴家业,才能让家国繁荣昌盛。
这是一部教育子女成才,少走弯路的优秀佳作,值得大家阅读,值得大家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