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化,新转型中的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3:32:05
下流化,新转型中的社会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对社会转型讨论之热,可以追溯到1995年。康乃尔大学罗伯特·法兰克与杜克大学菲力普·库克两位教授针对美国上流社会少数菁英独占社会资源的现状,撰写出了位列《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赢家通吃的社会》。
该书结合经济学分析与社会学观察,以“马太效应”为核心概念,预言社会资源集中于少数金字塔菁英的贫富差距现象,不仅不会因为民主化的发展而趋缓,反而会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加剧。
十年后,由快速经济增长推动社会流动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历史。随着新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出现,经济增长的步伐日趋缓慢,旧的社会发展形态在全球化压力之下,开始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缝。
伴随而来的,就是中产阶级的逐渐消失,社会阶层开始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化现象,而年轻世代(30岁-35岁)则源源不断地选择加入“下流”中的社会。
作为日本知名的社会现象研究者,三浦展跳出了以金字塔结构为模型的赢家通吃理论。他以日本年轻世代的消费观为主轴,通过自己于2004至2005年所进行的“阶层意识差别导致消费行为不同”的调查研究,重新系统梳理了日本社会阶层中日益严重的贫富两极化现象,并就此提出他的“下流社会”理论。书籍出版两个月即在日本销售四十万本,进而在亚洲市场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回响。
乍看“下流”这个词实在很不习惯,因为在汉语词汇中它是个贬义词,意味着“不好”,甚至是“流氓行径”。不过按照作者的解释,本书中的“下流”,作为动词来言,是指社会中的中产阶层因对现有经济生活状况的满足而丧失往上流动,即“上流”的进取心,从而在不自觉中往下分化,形成社会中占据多数的“下流阶层”。
而作为名词的“下流”,也非指传统意义上的下层阶层,而是“和一般‘过着有一餐没一餐贫困生活的人们’的‘下层’印象是有差别的,只是和‘中流’阶层比较起来,似乎仍感到‘有什么不足’”。
这份不足,具体而言,就是原属中产阶级最傲人的积极性格之丧失和沉沦。三浦展认为,现在的“下流”阶层不仅拥有DVD放影机、个人计算机,若由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来看,下流阶层并不贫穷,而且可以较为富庶地享受生活。他们的最大的特征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的全面下降,是一种“对全盘人生的热情低下”。
在作者看来,从“中流化”到“下流化”,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离不开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战后日本社会普遍贫穷,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新部门的产生,吸引原属下层农工阶级的第二代,经由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得以向上跃升。
这股趋势向上的巨大动能,推动了日本经济从1950年代后半期到1970年代前半期的飞速增长,从而导致日本晋升为“中流社会”。然而,这个经济模式却在日本经济高度发达之后,逐渐崩解。
战后父执辈顺利让日本向上提升,构建起井然有序的资本主义经济,让下一代过起衣食无忧的生活,结果却适得其反,日本年轻一代毋须过多努力便可以获得温饱,进而失去了继续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越来越多的人不但拒绝成为家庭和事业的中流砥柱,心甘情愿地选择加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三浦展由是提出,若是整个社会充满了向上攀升的积极性,那么即便是缺乏积极性的人,都可以搭上这个潮流,不知不觉中随着上升。但是,如果整个社会停止上升,那么只有具积极性和有能力的人可以往上攀升,不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则会往下沉沦。
《下流社会》不是一本艰涩难懂的理论书,可能在很多严谨的社会学家眼里,这本书的论述有过于松散、跳跃和过于记者印象手法。但是它之所以值得我们参考,正在于它所提出的议题已开始悄然在中国上演。
父辈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并没有透过家庭或学校教育传递到后辈手上,反而类似日本社会,因为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而娇宠下一代。其结果,年轻一代整体企图心与追求向上的动力急剧衰减。
特别是生于80后的年轻人,甚至被喻为中国版“垮掉的一代”,“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更是成为他们追求自我个性的正当性理由。这种只要享受权利不愿负责的自由自在人生观,正是三浦展认为向“下流”移动的关键阶层意识。
失去向上提升动力,自甘向下沉伦的年轻世代如何带领中国开创未来,这应该是此书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作者:严飞)
www.singtao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