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网-- 浅析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5:55:57
浅析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 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 文有广泛的影响。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 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 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 主题。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 《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 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 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 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 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 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 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 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 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 道的颜回、联盟机智的子贡等。但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 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又如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矣”、 “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 深长。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 文主要的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 态。与《论语》出于孔门弟子纂录不同,《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 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比《论语》更具抽 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 实人生。《老子》一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 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 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如 第六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 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 气跌宕流暢,句式连环相对。虽然就说理文文体来说,《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 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 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 也是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 述。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 成了对话体的论辨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 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 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 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也许是编辑者的加;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 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只是这些语录,段 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 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庄子》中 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 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 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战国末期,《荀子》、 《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 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 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 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