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谷孙: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南方都市报 2010-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0:35:01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陆谷孙 原创 浏览量:13  发布时间:2010-02-07 手机看新闻
版次:TM05 版名:南方评论 随笔 稿源:南方都市报  

    译余偶拾

    ◎陆谷孙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口号说了很久了,也算耳熟能详,但是我们究竟走出去了没有?

    一说中国已是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是排名第二或最低不次于第四的经济实体,走出去还这么不易,是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其中敌对势力的封堵,此话可能部分有理。我曾在美国一家Barnes&Noble书店浏览终日,查过门口电脑以后又用笨办法,一个个书架扫瞄过来,只发现七种与中国题材有关的读物,想找一本司徒雷登不久前出版的回忆录都没有。我又曾在佛罗伦萨的中心广场歇脚,坐在长椅上看那边的万国旗,膏药、八卦都有,就是没咱们的五星。

    那就不妨把目光转向第三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走出去的中国人在那儿已有百万之众。Made inChina改称MadeinChinawiththe World之后,黑人兄弟姐妹对中国商品的质量仍多疑虑,对某些中国商人的商业文化颇多微词,罔顾公德又缺少教养的行为举止又被诟病不断。我们可以说,有些黑兄弟或许患了殖民主义的后遗症,可他们就喜欢把走出去的中国人跟那儿的欧美人作疵谀之比。要是当年曾被人当做奴隶买卖的一群,对我们五千年的悠久文化都背毁不已,我们岂能不恻痛于心?

    所以,走出去前,不能不针对外部世界的“傲慢与偏见”谋定而动。要突出围城,事涉国本自然动不得,但必须拆迁的墙还是得拆迁,而已经走出去的中国人先得记住:不可旷职偾事。

    其次,说到翻译。年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艺》叫我写几句话。我是这么写的:“天上九个缪斯,无一职司翻译;地下学人万千,皆视译事为末技。天眷人顾两阙,译人惟有自娱自爱自尊自强。”这第二句话用的是“学人”二字,其实当时心目中展现的是那些拥有话语权的学界判官。译文酬金N年不变,致成爝火;译著一般不计入学术成果,即得百万之数,不及谈玄说虚千百字,风成化习,译道渐芜,自属必然。而没有汉外佳译,中国文化如何走得出去?汉外翻译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力,特别是在社会巨大转型时期,先例累累,已毋庸多言。现在的问题是,上述拥有话语权的学界判官,有几位从头至尾读过几部译作,更遑论自己动手翻译,其经历和器识甚至远非当年主管文宣的周扬们可比———周扬等人还在1965年前后阶级斗争的“休耕期”策动过西方文论及批评史的系统翻译。对翻译工作的报酬和学术确认问题不解决,定位失正,“蒋介石”变“常凯申”式的悲喜剧还会上演;更可怕的是,翻译人才枯竭,恐怕不久就会成真。

    要走出去,还有一个汉外翻译的选题问题。笔者曾参与香港版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英译工作。我的两位定居国外的弟子曾联袂译出并由两家美国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冯梦龙的白话小说《古今小说》和《警世通言》。我不知道这类书在国外售出过多少册,问出版社也以商业秘密为由,不肯明确相告。估计成百上千到顶了,而且买家肯定以花费公帑的图书馆为多。为什么成不了气候?译者不是大家肯定是个原因。可就是杨宪益先生夫妇翻译的名著《红楼梦》,销量能有多大,我亦存疑。看来,要走出去,非先造成一个“势头”(momentum )不可。选题时适当多拆几堵墙,延聘高手———最好是洋人,即使像“中国制造”斥重金往CNN投放广告那样也在所不惜———用洋文写出译著的书评,先瞄准大众报章杂志书评栏,继而力争刊布于国外有影响的专业化书评报,也许能够蓄势瞻程,一步步造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局面。

    最后,还有个心态问题。老子所谓“自伐无功,自矜不长”,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提倡谦虚,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鼓励多出“汉奸”,而是充分估计到历史的、传统的、社会———政治的、乃至文字语言的诸种因素带来的困难,放低身段平等融入,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去空降,当然也不摆出Orz的姿势去逢迎。这样,走出去的路子是不是会平坦一些?

http://gcontent.nddaily.com/1/31/131791fdf0cbab28/Blog/157/0cec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