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水井的发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39:29
水井的发明
水井的发明,是随着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生产力进步的一种标志。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农业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当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成份。大量先进的磨制石耜、骨耜等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先民的农耕活动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食物开始有了较多的剩余,先民就用最简单的晾晒方法将剩余的食物保藏起来,有的则用挖地窖方式埋藏。在一些遗址中发现的不少直壁深腹窖穴,几乎就与后代出现的水井形状相同,可见六七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具备了挖掘水井的技术条件,从而促使水井的很快发明和普及,并为原始居民的定居生活,乃至生产力的提高,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河姆渡水井发现于T34~T37中部的第二文化层上部的黄绿土之下,距今约5600年左右,水井底部深入第三、四文化层。水井由200余根桩木、长圆木等组成,分内外两部分。井底距当时地面深1.35米,外围是一圈近圆形的栅栏桩,直径约6米,面积28平方米。栅栏桩共28根,桩距不甚匀称,西、南、东北都有缺桩,桩径一般5厘米,垂直打入土约100厘米。栅栏桩范围中心偏西北处有16根平卧的长圆木构件,长约196~260厘米,直径15~18厘米,出土时架成一个边长约2米的近方形平面,其中6根的一端有桠杈,一根一端有“十”字形斗口。在这16根长圆木下,有四排垂直入土的桩木,两者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近方形竖井,每排桩木的数量为21~40根,桩径约6厘米,排列紧密,彼此大体平行。转角处的桩木较粗。四排桩木内侧又各紧贴一根圆木或半圆木,互相套接成一个方框,其中南、北两根为直径17厘米的半圆木,两端各有一个13×18厘米的卯孔。东、西两根为圆木,两头有榫,出土时榫头还紧楔在南、北两根半圆木的卯孔内。此外,井内还发现平面呈扇形排列的圆木构件、苇席的残片以及大石块等。石块大都在栅栏桩内和竖井之外的淤泥中,较平整的一面朝上,深浅不一,多见于南半部。井内出土较多陶器和工具。
水井所在的地点原先是一个天然或人工开挖的锅底形水坑,在雨季坑内积满了水,日常人们就在水坑边取水。随着旱季的到来,坑内水位逐渐降低,人们为了取水,不断在坑内垫石到坑中取水。在干旱季节,有时坑内水源接近枯竭,人们为了解决用水,在原先的水坑中部挖一竖井。其方法是,在原有的水坑中部,先打入四排小桩木,组成一个方形的桩木墙,然后将排桩内的泥土挖空,为了防止排桩向里倾斜,人们在排桩内顶套一个方木框。排桩上的16根长圆木,很可能是构成井口架或为了加固井口而设置的构件,水井外围的圆形栅栏桩是为了防止水坑岸倒塌等而设的。
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发现的木构浅井和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发现的二口马家浜文化水井,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水井,比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河南白营遗址的龙山文化水井要早1000多年。可见,水井首先是由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人和马家浜人发明的,然后才传入黄河流域及其它地区。究其原因是长江下游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而水量丰富,一般的开沟挖坑至1米多深就会有地下水出现,所以挖井工程量小,而且容易,水井出现的时间就早。同时,由于长江下游的史前遗址大多分布在7000年前才海退的低洼滨海平原上,周围虽湖河沼泽遍布,但其水体与海相通,受潮汐影响很大,致使河湖水体盐份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所以,人们就开始利用天然积水坑或人工开挖积水坑和浅井的方法以获取生活必需的淡水资源。水井的发明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清洁的生活用水,而且还扩大了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从而为开发利用没有地表水资源的区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水井的发明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命名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向外传播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的地理、历史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村落的环境风貌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人的形体容貌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长江下游最古老的稻作遗址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建筑遗迹和带榫卯的木构件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独具一格的制陶艺术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农业——人类文明史上的启明星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世界上最古老的干栏式建筑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人的太阳神崇拜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氏族家庭和对偶婚姻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从编结到纺织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民国时期的书目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初期的刻本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峥嵘一阁魁海宇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斑斑缃帙美东南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抱残守缺经忧患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枯木逢春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