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0:18:51

“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06:32  长江商报

  省统计局副局长6年来拿自己做实验,向本报独家披露:“叶氏车改”一年能省六七万

  编者按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公车消费额为3000亿元。这个数字,超出了我国的军费开支,超过了我国每年教育和医疗经费的总和。

  本月初,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的公车改革方案一经披露即遭到网民猛烈拍砖。人们惊讶,一个区委书记或区长每年可获得的车贴竟然达7.6万元。“史上最牛车改方案”的说法不胫而走。

  一直关注着网上车改争论的叶青坐不住了。近日,这位身居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的“厅官”主动向本报记者披露了六年来自己的车改试验,并愿意以此为样本,供有关部门参考。

  本报记者 吴晶晶

  周一早上7点30分,“厅官”叶青驾着他的一汽奔腾,从武昌石牌岭的家开到省统计局上班。这天,他还外出参加了两次会,晚上,再开车回家,一天的行程约20公里。

  如果不出差,叶青每天的上下班路线大体就是这样,水果湖周围20多公里就是他的“活动范围”。他开的不是名车,但他很满足。

  “车迷”叶青现在还是武汉两家越野车俱乐部的高级顾问。他说,“古时,男人最喜欢骑马,现在的人更爱车。”

  他对所有关于车的事都记得一清二楚。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曾骑着一辆摩托车去了一趟九宫山。

  2001年,叶青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一辆沙滩黄的夏利,这让打小就羡慕长途货车司机能走四方的他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因为儿时的梦想终于成真。

  2003年5月,叶青开着一辆新买的北京吉普,到湖北省统计局出任副局长。几年后,他卖掉家里的“夏利”,把北京吉普留给夫人用,“座骑”升格为一汽奔腾,他换得很坦然,因为“没占公家便宜”。

  同时,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导的叶青,研究的方向之一就是公车改革。

  他没想到命运会给他开这么一个“玩笑”——从“厅官”上任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当成第一块车改“试验田”,做起公车改革试验。

  上任第一天退掉司机

  “到办公室仅半小时,就来了一位师傅,说是以后给我开车的。我吃惊地说:‘我会开车啊’”。

  2003年5月某日,叶青到湖北省统计局报到。

  “到办公室仅半小时,就来了一位师傅,说是以后给我开车的。我吃惊地说:‘我会开车啊’。”送走了司机,叶青就给局长提交了一份“车改报告”,申请特批一块车改“试验田”,退公车用私车,从自己身上开始试验。三天之后,局长批复同意。

  叶青的操作很简单:个人购车,每月上下班补贴500元,出武汉市实报实销。

  当年,广东东莞沙田首开全国公车改革先河,宣布取消领导干部公务用车,然而,10多年过后,这场“难产”的改革未能走多远。

  叶青开始尝到百般不易。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行使权力,提出车改建议。

  “我对结果很不满意!”叶青说。2005年他又专门提了这样的建议,但还是没有结果。

  让他更郁闷的是,那次共有5个代表都提出公车改革的建议,发改委就把5个建议放在一起讨论。

  较真的他认为,这是非常不严肃的,因为每个人的建议是不一样的,应该分别予以解答。

  多次建议无果,叶青并没有放弃。今年两会上,他第六次“上书”——呼吁设立一个“公车改革试验区”,率先启动公车采购、使用改革试点。

  在外人看来,叶青是“咬住”公车改革这个难题不放。而他一次一次地提,不断完善,相信“总会引起大家重视的”。

  私底下,“叶氏车改”却进行得格外顺利。他也很享受“自驾私车”的N种好处。

  “有天晚上别人请客,是为了成立一个财税专家咨询小组,在座的有人喝白酒、有人喝红酒,我被特批喝西瓜汁”。叶青呵呵一笑,乐了,他说:“其实,自己开车好处多啊,头一条,可以少喝酒,人家看你开车也不好意思劝。”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自驾私车比开公车要好很多,“可以放心地公私兼顾,没有后顾之忧,不用看司机脸色。”

  六年过去,叶青对自己的车改结果很满意。“效果良好,盈亏持平。”他透露:“唯一不同的是油价上涨之后,我的车贴提高到了每月1000元。”

  “叶氏车改”一年能省六七万

  其实这个方案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自购私车,上下班补助,出武汉市实报实销,建议“双轨过渡”。

  7月3日,“史上最牛的车改方案”曝光。这份由辽阳市宏伟区制定的车改方案引得舆论大哗:它按照五个等级发放车补,其中级别最高的书记、区长(县级),每年补贴7.6万元,平均每月可领6333元。

  天涯论坛上,一位网友说:“老百姓其实很少有坐公车的机会,但是,大家听懂了6333元!这个数字会让人觉得被打了鸡血一样,也会让人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喝醉了酒的冲动耗子,提着板砖到处问:‘猫呢?猫在哪里?’”

  “这太荒唐了”,叶青说,车改补贴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补贴太高是不合理的。

  有了亲身试验的经验,叶青决定公布自己的车改方案,“给大家一个参考”。他撰写了《晒晒“叶氏车改”》一文,并委托本报记者独家刊发。

  “其实这个方案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自购私车,上下班补助,出武汉市实报实销,建议‘双轨过渡’”。

  他算了一笔账:一辆价格10多万元的机关公车,购车费用、修车、保险、路桥费、司机工资福利等,杂七杂八一年摊下来,按最保守的估算,花费也在10万元左右。但是,如果实行车改,即使按每月补助1000元,一年也就1.2万元,再加上出差的费用,一辆小车一年至少能省下来六七万元之多。

  “以前老百姓说‘领导下乡桑塔纳,隔着玻璃看庄稼’,要是车改后出差不能报销,怕是要变成‘领导坐在办公室,打个电话算下乡’。”所以,叶青的车改方案中,“出差实报实销”也列为很重要的一条。

  车改中,怎么个补法、上下班补贴多少,这是目前争论最多的问题。

  叶青建议“补贴差距别拉太大” ,同时,“哪怕是最基层的公务员也应该有所补贴,然后按他的工作需要逐渐增加,而这种增加,差距也不要太大,大了就改不下去。”

  他表示,公车改革能不能推行,真正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补贴怎么定,第二是监督问题,车改以后怎么避免重新出现用公车的事情。

  叶青最近发现,局里的年轻人买车的多了。“大多是10万左右的车,单位门口的车位也开始紧张了”。在他看来,这是个好现象,买车的人多了,车改就有了现实基础。

  叶青说,年轻的公务员大都喜欢车,也想自己买,车改对他们而言是“及时雨”。何况这些年轻人的孩子在上学,正要用车。但是,车改对一些老干部就不一样了,即使会开车的人,也有不少人不愿意自己开车。

  由此,他得出结论:车改要“双轨制”才能顺利推行,不愿意的人可以按老规矩办,愿意的先改了,否则,短期内的阻力太大,推行不了。

  “各级干部,有爱车的,也有怕车的。因此,任何一个车改方案,都会有支持者与反对者”。他提议,应该有两种方案供选择,逐步过渡。若过分追求“一刀切”肯定办不成事。如果按“双轨制”办,5到10年后,年纪大的干部陆续退休了,车改就彻底了。

  反对的声音也很大

  “蔡教授是我的好朋友,但是,我还是坚决反对他的观点,不管是什么原因,车改都必须改。”

  一边持之以恒地试验,一边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反对。

  车改怎么改?他的一个好朋友,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在车改问题上,与叶青有了第一次分歧。

  蔡继明说,车改若是走以前房改的老路,那还不如不改。

  他的理由很明显:房改的结果是让特权阶层拥有了2套、3套甚至更多的房子,是把“既得利益固定化”,导致了更大的不公平。而车改,也有这种嫌疑。

  对此,叶青不敢苟同。

  他说,“蔡教授是我的好朋友,但是,我还是坚决反对他的观点,不管是什么原因,车改都必须改,理由很简单——两害相权取其轻。”

  叶青认为,在公车改革问题上,应当抱着现实的态度,不能过于理想化。车改不可能奢求一步到位,也不能保证绝对公平。

  他感叹:“这真是一个两难选择。不车改,花大钱;车改,花小钱,但无论如何,我觉得还是要改。”

  “叶氏车改”方案

  叶青

  最近,谈车改的特别多。我也晒晒我的“叶氏车改”。

  ——自购私车。这是为了不给上级、同事增加麻烦。有的人认为开公车很神气,又占了便宜,其实,开公车最大的损失是自己。很有前途的干部“因车失足”的例子还少吗? 2003年5月我买了辆北京吉普、2007年12月又买了辆一汽奔腾,12-13万左右的价格也不贵,但是很实用。开私车很坦然。所以,我建议,有的公务员既然喜欢开车,就买一辆车好好地开。

  ——市内一月1000元。我自己上下班、市内开会公干,局里补助500元,油价上涨之后为1000元。

  ——出武汉市实报实销。如果把车贴算到个人后又不包括长途出差,有可能会减少出差的数量而影响工作。差旅费要算在行政费用之中。实报实销对我这个有近十年驾龄的“车迷”来说非常适合,既完成了工作,又体验了自驾游的乐趣。关键是减少了司机的差旅费用,从总量上取得了节约行政成本的效果。作为民主党派干部,我历来主张“多做事,少花钱”。

  ——建议双轨过渡。中国车改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为什么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倒退的多,推进的少,原因是过分追求“一刀切”。要不就是都改,要不就是都不改,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各级干部中,有爱车的,也有怕车的。因此,任何一个车改方案,都会有支持者与反对者。应该有两种方案供选择,逐步过渡。(注:原文有所删节。——编者)

  记者手记》》

  一半身在体制外?

  作为厅官,又集学者、民主党派人士、车迷身份于一身的叶青,自告奋勇地“拾掇”出来一块车改“试验田”,这对他而言,是极自然的事,而在潜意识里,似乎还契合了他的某种理想。

  一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问叶青:您做了一些别人不能做的事,说了一些别人不会说的话,是因为“一半身在体制外”吗?叶青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答,“可能我对很多东西都不在乎吧。”

  媒体称叶青为“全国交通成本最低的厅官”。叶青坦言:“之所以我今天可以公开谈一些问题,是因为我的身份和许多官员不同。”不过,相对于媒体的一片赞誉,叶青的一位朋友却显得有些“苛责”。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表示,他认同叶青的很多观点,但全国各地的车改方案,包括“叶氏车改”方案,都似乎还“不够狠”,它到底触动了多少既得利益,这值得商榷。

  但是,如同“任何人都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叶青同样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以“一半身在体制外”的身份,他作出了非同一般的探索和尝试,已是勇气可嘉。

  本报记者 吴晶晶

  时评》》

  别强逼领导每天当8小时车夫

  公务车改,日前再度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原因是最近各地频频爆出天价车改方案,尤以辽阳市宏伟区县级领导每月的车贴为最,每年高达7.6万元,平均每月可领6333元。

  如果考虑到车辆折旧费、停车费、路桥费、保险费等情况,平均每月除掉2000多元,相对叶青1000元的统包标准,仅折旧费等就算得上天价车贴了。

  剩下的4000多元油钱,我们如果以县处级领导用车标准排量来算笔账,每百公里耗油10升,按6元每升油价计算,相当于可以跑6600多公里,我们再折合到22个工作日计算,相当于每天300多公里,若以每小时40码(事实上,在市区的速度远达不到)计算,相当于每天要跑8个小时左右。

  数据最有说服力。如果这个车改方案不是在挖空心思占公家便宜,不是为少数人搞福利,那么就是在“强逼”领导每天在车里待8个小时。那不就沦为车夫了吗?

  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另类“厅官”叶青,每月1000元的车改账单(出差报销暂不统计)。或许,我们会为之一震,1000元,会不会倒贴呢?从叶青6年来的车改试点情况看,1000元是正好的。

  车改,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一种回归民本位。为何这样说?在中国,轿子自古就是身份、尊严和权威的象征,公车亦然。有无专车甚至有无公车可乘,车的牌子是什么,都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乎地位、关乎身份的符号。这种符号对于一些官员而言,就是荣誉和荣耀,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享受。

  “叶氏车改”,一改6年,在湖北仍是“独行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身份特权因素在作祟,如果没有这种特权因素,相信车改的推行就会简单得多。

  由此,公务车改,在如何给予用车人员相应补贴的问题之外,更是一个考量政府智慧的重大举措。

  只有破解了公车私用、以权谋私的难题,车改,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参与、推动与监督。不然,车改纵能收效一时,最终也免不了“昙花一现”。

  本报记者 程涛

  “叶氏车改”究竟能不能引来有关部门的重视?它对公车改革有怎样的参照意义?我们和叶青一起,期待更多的声音!如果您对车改有何意见和建议,欢迎致电本报热线87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