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ht:杨振宁李政道纷争(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2:14:16
  ytht:杨振宁、李政道纷争(2) 2000年3月4日,吴大猷先生在台北病逝,享年93岁。吴大猷1989年7月14日曾经给杨振宁回信,在其开始部分里,吴大猷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真相是不能永远掩盖着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再在世人前争,而让真相慢慢的展现出来。”吴大猷在世时曾有明确交代,任何时候都不能发表这封信。但是杨振宁为了发表他写给吴老师的这封信,在吴老师逝世后曾多次向保管人索要,甚至谎说,他是为了保管这封信以防止别人将它透露出去,才要回这封信的。结果表明,杨振宁是要用来在别人给他写的传记里发表。11月,冯元桢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注:冯元桢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2)、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9)和美国国家医
学院院士(1992)。2002年8月,丘成桐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丘成桐多年来一直自费购买飞机票,并分文不取报酬,还出资40万美元从美国购买书籍赠送给中心。9月15日,北京清华大学为杨振宁举行80寿辰庆祝活动,众多世界著名科学家出席。台湾辅仁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中国时报》记者的江才健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台北天下远见出版与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共同出版。该书采访了杨振宁及其他人,但未采访(到)李政道。杨振宁为该书提供了大量材料,并阅读过初稿后,该书才正式出版。2003年4月3日,针对杨振宁在《杨振宁传》中的说法,《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发表详细访谈驳斥杨振宁。10月19日,杨振宁妻子杜致礼病逝。12月,杨振宁正式定居清华大学,入住清华大学胜因院内一栋被杨振宁成为“归根居”
的二层独立别墅。2004年5月9日,袁隆平获得沃尔夫农业奖,加州圣地亚哥大学教授钱永健获沃尔夫医学奖。11月5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研究生班学生翁帆订
婚。杨振宁把此消息发给江才健等好友,由江才健向外披露,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批评者甚众。
12月24日,杨振宁和翁帆在汕头登记结婚,其后赴海南旅游,在香港过春节。2005年1月25日,在清华大学住所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王志的采访。
☆──────────────────────────────────────☆
杨振宁的学术水平真的高吗?在不深入了解事情的前前后后的话,没有看过李政道答记者问的电视观众,看到央视
“面对面”的节目之后,即使许多人因为杨振宁娶翁帆而非常反感他,但是不少人可能
还是会倾向于认为确实有可能李政道没道理,不该跟杨振宁争的。因为许多人都以为,杨振宁即使没有宇称不守恒这个获诺贝尔奖的成果,他的规范场理论也足以值得自豪。虽然规范场一直没获诺贝尔奖,但是大家都公认这个理论的影响和对物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宇称不守恒。不仅如此,杨振宁还有第三大顶级的成果,那就是杨—巴克斯特方程,也是很重要的成果。对于在物理学界有如此之高的影响的规范场理论的奠基人,他杨振宁何必为谁先想到宇称不守恒而跟你李政道过分闹不愉快呢?而一般公众,只知道李政道因为跟杨振宁合作发表了有关宇称不守恒现象的文章而获诺贝尔奖,其他似乎没有影响特别大的成果,不像杨振宁,除了宇称不守恒,还有其他两个大成果,因此,李政道由于只有一个宇称不守恒这个大成果,那么必然更可能不合理地去跟杨振宁争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权(我认为,这也正是他为什么要向公众吹他远不止宇称不守恒这个得诺贝尔奖的成就,他其实有三大成就的原因。)这个心理倾向,可能在本身学物理的人或是对物理似乎有点了解的人,更加容易有这样的猜想。如果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果比李政道大,那么他说他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想法,并且在两者的合作中,杨振宁的贡献要比李政道大,这个说法就会让人觉得似乎也颇有可能的,甚至就可能就是客观事实了。那么,为什么以上的猜想是不成立的呢?最重要的问题是,杨振宁吹嘘的三大成果,其实并不是特别经得起推敲,尤其是他在规范场上的贡献和成就,可能没有人们想当然的那么大,那么重要。其次,也要注意,杨振宁取得这些成果的时间与两人分裂的时间的前后关系。而这一
点,杨振宁似乎有意无意的,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特意去强调。而稍微一分析,就可以发现,杨有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的贡献,与当初他们在1962年正式断交前为何会产生纷争完全无关。在1962年前,他和米尔斯1954年发表的错误论文,并自己和李政道合作的论文所否
定,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的文章,是杨振宁1967年才单独发表的(巴克斯特
1973年也单独发表了关系密切的另一篇文章,两篇文章合起来,叫“杨—巴克斯特方
程”)。因此,在1962年前,杨振宁除了有1956年跟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关于宇称不守
恒的文章,其他并没有取得特别重要的成果,只有宇称不守恒是他可以值得一吹的(李政道可多了),而这个成果,首先是由李政道这个超级天才先想到的,他一开始还不同意,但是后拉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前的研究思路是有问题的,都是在宇称守恒的老圈子里打转,于是提出合作,然后没想到很快就被吴健雄的实验所证实,第二年就获得了最高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真的推敲起来,这个贡献,我认为李政道明显是占主要的,因为想法是他先想到的。没有这个想法,根本就没有合作的可能。就算合作过程就像论文署名那样所表明的,两者的合作是平等的,贡献是均等的。可是,杨振宁还是不满足,他还希望争第一个上台领奖的华人这个虚名,所以提出说我年纪更大,老婆也年纪更大,你应该让我先上台领奖的无礼要求。如果反复提这样的无理要求,而李政道始终僵持不下,不愿意让步,那是不是争到最后颁奖典礼都开始了他们还在外面吵或是在自己房间吵呢?显然,必须要有一个人让步,而最终,是李政道作了巨大让步,遂了杨振宁的心愿。但是,李政道由此而心生不快,并最终因此断交,合情合理。杨振宁确实是对不起李政道。既然李政道先想到这个想法,你后来才请求加入跟李政道合作,你怎么能抢先上台领诺贝尔奖呢?如果这个事实被物理学界以及华人学界知道,他岂不是声名狼藉?因此,当他知道有人要写有关宇称不守恒这么突破性的想法合最终被证实,马上就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极其含有的最快速度的成果是如何产生和请吴健雄设计实验验证的这样的故事,写成科普性的文章,发表于New Yorker(纽约客),他就极其不满,极其敏感,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他生怕自己的道德不良的行为,被大众所知,所以他居然会要求奥本海默出面阻止人家告诉世人真相,这个当然是极其无理的要求,被其他人也被纽约客拒绝了,最终该文被公开发展。从此,杨振宁就中下了一块无比巨大的心病。因此,即使在伯恩斯坦1962年5月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写的事是真实的,根本没有说在杨和我之中,是谁首先独立地做出了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没有偏袒其中任何人,但是他还是借着1982年出自己60周岁纪念论文集的时候,来抢夺李政道的学术贡献,以虽然署名跟李政道是严格按照字母序,说明贡献均等,可他却先上台领奖来相呼应。迫不得已,李政道也开始搜集自己发表过的论文,汇集成自己的60周年论文集,于
1986年出版,在文集中,写了两片文章,反驳杨振宁的文章。我觉得李政道涵养也太高了,有这么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杨振宁的话完全胡说八道,居然还可以等上4年才发表(此前仅仅是写了《破缺的宇称》送给朋友私下传阅,作为反驳),看来他心中极其笃定自己不可能会在这个事情上输。而杨振宁无法反驳他的回应,就闭嘴了,直到吴大猷这个也很了解内情的人去世,再次开始发彪。但是,他没想到,知道内情的远不止吴大猷,还有他妹妹杨振玉,以及配李政道一起去见他父亲杨武之的导游。不仅如此,李政道还能提出已经发表的文献来证明自己的各种说法,让他哑口无言。从此不再就此事的事实真相,再作讨论,做起了缩头乌龟,因为再辩下去自己要完全身败名裂,还不如含混过去,让其他人分不清是非,等我死了之后其他人再去研究,发现了真相也不太与我有关了。仅仅是发现了一段谎言的历史而已,可是我杨振宁在世的时候,丝毫未因为说谎,而损失任何利益。照样在清华大学备受尊重,经常有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和学校领导接见,风光得很,身后事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所谓“身后是非那管得”,他从来都是想得很明白的,有好处就赶紧捞,没好处就停,知进知退,保住最后一点脸面最要紧,如果连最后这把老脸都丢光了,怎么好意思在清华大学继续混下去呢?但是,一有机会,他还是要贬低李政道,因为他就是人品这么差的人,天生劣性,从未改过。下面,我先列出杨振宁的三大成果和他与李政道纷争产生的大致时间先后,并对这些成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大家就会一目了然:在清华大学介绍两院院士杨振宁简历里,提到他取得了四项重要成果,先后分别是:
(http://www.tsinghua.edu.cn/chn/szdw/yangzhnViate.htm) 1、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规范场理论”
2、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
3、 1967年,杨振宁提出后来被称为“杨-巴克斯特方程”的方程式
4、 1962年,杨振宁提出凝聚态中的ODLRO概念前三者,被许多人归纳为杨振宁的三大成就。其中尤以第一项成就的影响为最大,有些华人科学家撰文称此成果几可以和牛顿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肩(其实,前面我已经指出,这个华人圈中广泛流传的吹嘘杨—米尔斯规范场多么了不起,因此杨的学术成就有多高,远比李政道高的说法,也是以讹传讹,纯属夸大其辞)。既然他杨振宁有如此牛B的成就,为什么会那么在于宇称不守恒的贡献大小之争呢?问题在于,当初他和米尔斯1954年发表的论文,被李政道认为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说服了杨振宁之后,两人开始二度合作,于1955年合写了一篇否定杨和密尔斯《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出发点的文章,在《物理评论》上发表。因此,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他除了宇称不守恒这个发现之外,并没有其他被外界公认的大成果。而宇称不守恒这个想法是李政道先想出来的,这有文献证明,也为学术界不少人所知,而合作一开始,也是杨振宁先反对李政道的说法,最后又被李政道说服,于是,他又要求跟李政道合作,然后一起发表了1956年得诺贝尔奖的文章。杨振宁吹嘘他在和李政道合作时,他已经成就卓然,他是有心提携学术上不太顺利的李政道,因为他觉得自己比李政道年纪大四岁,比他先获得博士学位,相当于是李政道的“兄长”,其实在芝加哥的时候,虽然名义上费米是李政道的导师,但是李政道也经常来找他,虽然他其实才是李政道真正的导师。这些说法,当然遭到李政道比较有力,而且比较详细的反驳,单就其本身而言,已经很可信,很有说服力。但是毕竟只是李政道个人的说法,别人无法确证到底谁的话几乎百分之百更可信,而我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比较公认的当时谁的学术成就更高的侧面的证明。大家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杨-米尔斯规范成理论,虽然是提出于1954年,可是就其本身而言,是错误的!我想这才是杨振宁绝对无法因为发表了1954年的这篇开创规范场研究的重要论文,却无法因“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得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就其本身而言,是错误的,怎么能得诺奖。实际上,在规范场理论上,早就颁过诺奖了!
怎么可能就同一个理论,颁两个诺奖?而是还是给一篇错误的论文颁奖?但是,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什么后来变得非常重要呢,李政道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是因为“他们由此而写出了“杨-密尔斯规范场”方程式。这方程式不能用在同位旋
上。但是20年后,略加推广,用在夸克间的色动力学作用上是完全准确的。”而完成李政道所说的略加推广工作的人,不是杨振宁本人,而是Glashow(1962)、S.
Weinberg(1967)、A. Salam(1968)和G ‘t Hooft 和 Veltman (1972)四
篇在正确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奠基性之作,其中,前三篇文章的作者因此而获得了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第四篇论文的两个合作者则于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
外,由S. Weinberg(1967)和A. Salam(1968)分别提出模型推出存在带电和中
性重介子 (W?,Z0),这个猜测被W.C. Rubbia 和 S. van der Meer(1974)的实
验所证实,从而获得了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上来自于中山大学为杨振宁的80大寿写的纪念文章《规范场理论在中国》)。显然,在此方面,杨振宁并无突出的贡献,仅仅是误打误撞,完全是“瞎猫逮着死老
鼠”,提出了一个本来是错误的“杨-密尔斯规范场”方程式,但是被别人略加推广,
用在正确的地方,却恰好合适。于是,走在正确道路上,被因此而获得科学突破的人,纷纷得诺奖,但是其中,根本没他杨振宁的贡献。从这点上看,诺贝尔奖颁奖委员会是绝对正确的,杨振宁绝对完全没有资格而且永远也没有可能因他和米尔斯1954年的文章而得诺奖,因为他们合作发表的那篇文章,就其本身而言,完全是错误的,即使不算完全错,也是缺乏物理学的洞察力的,怎么可能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呢?可是,杨振宁就是要误导广大的华人,让其他人拔高他的成就和学术贡献,这是他虚荣心太强的一惯表现,同时其侧面的目的,还是希望由此而让其他人相信,他很牛B,因此,他宣称的,宇称不守恒首先是他先想到的,大部分贡献都是他杨振宁的这个谎言,能够得到更多不了解真相或是很难了解真相的广大华人的轻信。其根本目的,依旧是为他能够有希望抢夺宇称不守恒的突破发现权服务的!这才是真相!终于真相大白!此外,就杨自称的最大成就“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而言,我认为,从目前的资料来
看,也许严格说来,这个理论不应该是用这个名字来定义,因为主要贡献并不是他们
的,而是那些已经获得了诺奖的人的,当然,我也并不知道物理学界的人在教材中具体是否真的是如此定义的。我觉得,由于严格上说来,杨—米尔斯只是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但是并没有在这个方程的基础上推广之后运用此方程而发展起来的物理学成就贡献任何力量,因此,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把在“杨—米尔斯方程”的错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范场理论叫做“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我查到的资料大多称之为规范场理论,而不是“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因为这种说法,严重误导普通老百姓,甚至严重误导全球绝大多数华人高级知识分子。当然,杨振宁在此领域,也有贡献,但是主要的成果,是偏数学的而不是物理的。在物理成就上,他除了和米尔斯合作的那篇错误论文中得出的在其他地方变得有用的“杨—米尔斯方程”方程,并没有在规范场理论的物理学成就上有任何具体的重大贡献。他在规范场的数学形式上的贡献,就是杨振宁1974年发表的《规范场的积分形式》, 1975年和吴大峻合作的 《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和规范场的整体性表述》。这个学术贡献有多大,不得而知。但是,跟宇称不守恒的影响之大相比,估计还是不能相提并论。至于杨振宁(1967)和巴克斯特(1972)提出的,后来被称为“杨-巴克斯特方程”
的方程式,我认为,其重要性,显然远不如规范场,也不如宇称不守恒这样石破天惊的大发现,否则他一定会大吹说连他第三大成就都比宇称不守恒重要。而第四大成就,肯定相对更加一般般了,因为他都没有特别拿来吹。其实,类似杨振宁后面这两项成就,未必比李政道除宇称不守恒之外的其他许多重要发现强,这点,你们仔细阅读李政道对自己的成就的介绍可以知道。杨振宁跟其他广大华人介绍自己时,总是用含糊其词的说法来为自己涂脂抹粉,让自己显得比实际的更光艳照人,而无数华人也确实因此被他所骗,还以为杨振宁确实还有一项比他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的成就还要高得多的成就,其实,仔细推敲事实,显然,这个说法完全是假的!这样一来,杨振宁对物理学的实际而且客观的贡献,很难说就比李政道高,说不定就是比李政道低。当然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1962年之前,杨振宁最可吹的成果,绝对只有宇称不守恒这个让他得诺贝尔奖的成果,而不是其他。让大众以为他还有其他无比牛的成果,所以他学术水平要比李政道高得多、对物理学的贡献要大得多的说法,未必是客观事实,很可能又是杨振宁喜欢自我吹嘘给大家造成的错觉,并没有实际的科研成果来支撑他的结论。而李政道呢,为人低调,轻易也不愿意说任何否定杨振宁个人学术成就的话,而且也很少就他和杨振宁谁的成就高作出过任何结论性的话语,同时也没有试图让其他人得到其实他李政道的学术成就要比杨振宁要高不少的印象,因为他相信科学文献最有说服力,全世界的物理学界,对于究竟是他和杨振宁谁对物理学贡献大,谁更厉害,会作出客观的判断,无须让普通老百姓来做裁判。但是,由于大家听信了杨振宁的话,所以公众就相信了这种说法。但是,我的发现是,这种广泛流传的杨振宁的学术贡献远比李政道大的说法,并没有人们原来误以为的那么显而易见,很可能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总之,杨振宁为了争夺宇称不守恒的首先突破和贡献权,虽然署名的时候由于李政道吃过他一次亏,闹过别扭,并因此跟杨振宁停止了合作三年,后来是杨振宁找上门来跟他聊起杨和米尔斯(1954)的文章才开始合作的。我很怀疑,当初是不是向李政道显示自己跟其他人也能有突出的成果才来找他的,因为他原以为自己和米尔斯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所以,在中断了三年之后,突然去找李政道,一定是有点特殊目的,要么是显摆,要么是希望看看李政道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如果有新的想法他就再次努力恢复跟李政道的合作,而且从此答应不再争署名先后的问题。跟李政道一见面,就发现自己居然错了,为了挽回在物理学界的面子(发表了错误结果当然很丢脸了),他强烈要求要跟李政道合作,于是于1955年发表了一篇反驳自己1954年的结论的文章,挽回了自己差点丢失的脸面。双方看到两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要好很多,而且两个人都是华人,毕竟沟通比较方面,不像跟其他美国同事合作,交流起来必须用英语,因此,不是那么容易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于是他们继续合作。直到他在李政道想到了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后又在此见到李政道,杨振宁一开始不同意李政道的说法,后来被说服了,发现李政道居然又有一个极好的点子,而这个想法一旦证明出来,就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因此他再次要求合作,然后他们1956年一起合作发表了后来得到诺贝尔奖的经典论文。此外,大家要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至少大体上来说,是严格按照学术成就的高低评选的。但是吴健雄195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是数学的,1961年当选,其次是林家翘,1962年当选,再其次是李政道,1964年当选,而杨振宁是李政道之后一年即1965年才当选的。显然,在1964年之前,李政道的学术贡献,要比杨振宁的学术贡献大,水平也更高。那么,在与宇称不守恒有关的三个人,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当中,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吴健雄反而比李政道和杨振宁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呢?如果注意吴健雄当选院士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吴健雄之所以最先当选院士,是因为美国科学界认为1957年诺贝尔奖居然没有同时给吴健雄诺贝尔奖,对她颇为不公正的。在这点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委员会的决定,受到了全世界非常多科学家的激烈批评,认为是胡搞,因为吴健雄明显应该与李政道、杨振宁并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完全毫无疑问的。为了安慰吴健雄,所以第二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立即把她评为院士,就非常正常了。而正是因为吴健雄不合理的没有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李远哲因此事受益,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否则原来改奖本来只打算授予他的导师,而不是验证了他的导师的理论李远哲的,后来有个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的教授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据理力争,终于把李远哲这个做验证实验的华人加入了获奖者名单(源自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述)。而李政道同时获诺贝尔奖,为什么李政道先当选院士呢?如果杨振宁水平和总体贡献大即使不是比他前当选,也至少该同时当选,可是他次年才当选。我认为,这说明,李政道当时的学术成就比李政道大,是美国学术界承认的。杨振宁吹他的水平比李政道大,毫无根据,纯属吹牛。李政道在个人简历的网址上,何年获得何种荣誉清清楚楚,何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清二楚,写明了是1964年,但是很奇怪的。杨振宁的清华大学主页上,杨振宁获各种奖的时间,是标得一清二楚的,为什么到了当选美国国家学院院士开始的,当选时间就不写了呢?纯粹是随意的吗?好像不是那么简单。我猜测,这可能主要是这些信息会暴露出他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的真正的原因,而且,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1965年,比李政道迟了一年。杨振宁告诉全球华人公众的,都是经过部分隐瞒、筛选,部分过分夸大的、言过其辞的吹嘘,起目的始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此不择手段,世所罕见,鲜有其匹。
☆──────────────────────────────────────☆
杨振宁根本不算合格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昨天休息得太早,因为一周的努力大功告成,又疲惫又高兴.今天接着贴剩下的几篇文章.
杨振宁根本不算合格的清华大学毕业生     杨振宁是西南联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读硕士两年,加上他老爸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过,所以他就吹嘘他自己的根在清华,所以“回国定居,首选清华”。      其实,他根本不算清华大学的合格毕业生。一个根本不配清华大学毕业生称号的人居然好意思回清华养老,真是脸皮厚。
  
  看一个人算不算某个大学的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实质重于形式”,而不是仅仅看
那张毕业证书。合不合格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他/她有没有做到校训的基本要求。杨振宁,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他根本不配清华大学毕业生的称号,因为他根本不算合格的清华毕业生,不配称自己为清华校友。因为他根本没有做到清华校训的基本要求。
  
  清华校训的基本要求,就是不仅要“自强不息”,还要“厚德载物”。这两条他一
个也不符合。因为清华所谓的要“自强不息”,绝对不是仅仅从个人好处去自强不息,
那也太没出息了,一点志向也没有。清华的“自强不息”,当然是为了国家的强盛,为
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全体清华学生都应该努力“自强不息”。可是他杨振宁,心里根本
没有多么爱这个国家。国家公派他去美国留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国家穷困潦倒,百姓都生活在水声火热之中,国家去耗费不少钱,送他去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读书,原本是为了让他学到如何造原子弹的知识,回来在中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把日本鬼子干掉。他呢,倒好,国家在国难当头,耗费那么多钱,把他送出国,他一出国之后,很快就把国家赋予他的神圣使命抛到九霄云外,贪求美国的荣华富贵去了。如果说他在那些特殊的年代留在美国还情有可原,可是80年代国家开放了,你60岁了,要是你真的多么爱国,早可以回来了。再迟一点,90年代,国家不是那么穷了,饿不死你杨振宁了,你回来绝对可以吃香喝辣,他照样不回来,因为各种条件还是没有美国好。你们有仔细注意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吗?真是特别的无耻!记者问他,你觉得来中国定居,付出了什么代价吗?他说如果说以前,美国有的东西,中国会没有,现在美国有的东西,中国都买的到。你说这样的话,多么无耻!还有美国买不到的东西的90年代他70多了都不愿回来,一定要等到80岁了,美国的东西中国都买的到了,他才愿意回来。这样人对于国家来说有什么用?获得了诺贝尔奖又如何?哪里有一点清华人的基本精神?
  
  再说“厚德载物”,他杨振宁更是完全不合格。发表论文不管自己贡献大小,都非
要争排第一,不让人家按正常的字母序排作者,极其的霸道,缺乏做人的基本修养。李政道自己觉得很多贡献基本上都是我的,我凭什么让你排第一?得诺奖的成果最初都是我先想出来的,这都有各种文献资料证明,你杨振宁只看到我的想法很有前途,后来才加入合作的,颁诺奖的时候你还无耻说什么你年纪大,比你大4-5岁,老婆也比你李政道老婆大一岁,所以你应该让我先上台去领奖,不要按字母序领奖。你们仔细看看那个视频,诺奖那个颁奖的过程,杨振宁就是先上台领奖,可见后来李政道不想跟他争,让步了。可是,你杨振宁这样子的人,真的是不配做我李政道的朋友,所以还不如断交,再也不要来往。这就是李政道杨振宁断交的基本事实。
  
  杨振宁不仅爱争虚名,为争虚名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反过来还侮蔑李政道的人品,贬低李政道的贡献。大家看看,多么差劲的一个人,没有做人的基本的道德,一点也没有做到“厚德载物”,他居然还好意思来清华养老,还整天跟人家吹嘘自己多么伟大高尚,动不动发表各种无聊的高论露脸,真是脸皮比谁都厚,无耻到了极点。 ☆──────────────────────────────────────☆
为什么我觉得李政道的话可信?为什么我觉得李政道的话是极其可信的呢?
  
  有以下几点理由:
  
  1、 李政道说他首先想到了宇称可能不守恒,然后杨振宁一开始还不同意,被李政道说服了之后才同意,然后开展了合作,并发表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李政道由于有其他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证,是绝对可信的。而杨振宁的说法,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所以,都是他自己的自吹自擂,是撒谎,欺骗全体华人,尤其是华人知识界的全体人员。
  
2、 杨振宁的品行低劣,而且说话不可信,在无数事情上,均有体现,所以一旦大家了解真相,他的话就完全丧失了公信力。杨振宁还欺骗恩师遗物的保管人,骗取他自以为可以证明自己的话更可信的信件,然后公然不顾恩师生前的要求,将其发表,已经严重缺乏做人的最低标准。古语云,君子要“言而有信”,而且“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振宁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出去的话,在全世界也是超级丑闻。3、 杨振宁怕李政道先发现宇称不守恒,但是杨振宁却先上台领诺贝尔奖这个事实为其他人所知,就开始蛮不讲理,胡搅蛮缠,并且不断借“大量人际之间的故事,借别人之口,透露了不少暗喻、攻击、中伤”,去损害李政道的个人名誉,以为这样子可以让别人更相信杨振宁的话,其行为是极其恶劣的。所谓的李政道的为人有不好的名声,我看十有八九也是杨振宁背后造谣中伤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也确实影响了无数人对李杨之争的客观判断力。  如果李政道真的要追究其毁坏自己名誉的法律责任,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诉杨振宁,而且也必胜无疑,根本不必在纸面上辩来辩去,让法院来裁决,除非法院的法官贪赃枉法,否则也会得出杨振宁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李政道的名誉权,必须向李政道公开道歉,并且赔偿精神损失。如果这样,一些以前不吭声的无聊的和事佬们,又要参合进来和稀泥了。我最讨厌这种人,总是想让公众无法了解真相,考虑的老是怕得罪杨振宁,说不定因此把自己卷进去而损害自己的利益,一旦受损害的一方寻求公正的解决了,他们却来阻止!这种行为多么的可耻啊!你干嘛反而阻止受害的一方去寻求本该属于他的公正呢?施害方大胆放肆地侵害别人的利益,那时候你为什么不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呢?现在受害方要让大家明白事实,他们却来做好人,做和事佬,这完全是不分是非,看似行为和善,是希望大家友好相处,其实是助商为纣,联合侵犯其他人利益的一方,迫害利益被侵犯的一方。我们有一些中国人好多时候就是这么可恶!我希望这样的事情,以后尽量少发生!
  
4、 最了解杨振宁性格和人品的人,除了李政道,可能应该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所谓“知子莫若父”,对杨振宁有什么样的优缺点,应该是心知肚明的,而且,他也一定会用最大的努力去了解真相,也最可能知道真相,因为他可以反复地追问杨振宁告诉他客观的真相,也可以要求其他最了解内情的人,比如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告诉他最客观的真相。而在李政道答记者问中,杨武之说,是杨振宁对不起李政道,希望李政道能原谅他的儿子,不要为难杨振宁,看在我的面子上,给杨振宁点面子,别在公众面前再说你先想到宇称不守恒,但是杨振宁却非要找无理要求抢先上台领诺贝尔奖,从而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决裂这件事,告诉公众。李政道有感于以前西南联大老师的请求,答应了,所以从此闭嘴,没想到杨振宁居然趁着出论文集的机会,公开想抢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的发现权,这让李政道极其震惊,才开始写文章反驳杨振宁的说法,让公众尤其是华人公众,知道让他和杨振宁一起获诺贝尔奖的这个宇称不守恒的突破和论文的发表前后的来龙去脉,以及两个人为什么会分裂的原因,公之于众。而最关键的旁证证人杨武之对李政道是否说过杨振宁对不起李政道,请李政道原谅他儿子不要再向其他提这件事,整个的过程,并不是只有杨武之和李政道两人,死无对证,而是有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和旅行社的陪同在场,而且杨武之的话还是杨振宁的妹妹当面亲口一句一句转述给李政道的,这样客观描述的说法,应该高度可信,因为这些证人,没有死光!一旦有人认真起来,一定可以找到这些证人来证实或否定李政道的说法,如果本来没有这样的事,李政道自己特意去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事实一旦公布,反而让自己陷入尴尬,减低自己的言论的信服力,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而他根本不必这样做就已经可以用最客观的可验证的事实来说服其他人,证明宇称不守恒是他先想到的,所以李杨决裂,责任基本上都要归因于杨振宁,证据已经足够充分,他不必没事给自己找事,去编造其他任何东西来证明自己,所以,我相信李政道不可能在杨武之对他说过杨振宁对不起他的话这件事上撒谎,因此,李政道的说法是高度可信。
  
  5、 有一个明显回避了客观事实的说法,是杨武之到死都没有原谅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我不相信这样的说法。杨武之自己都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不会不了解美国和中国两方面的情况,杨振宁要加入美国国籍,并不是不可原谅的大事情,他绝对不会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到底也无法原谅杨振宁,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杨武之没有那么老顽固,同时他也深刻了解中国的现实,谁加入美国国籍,都算不了什么。
  
其实,拨开历史的迷雾,杨武之到死都没有原谅杨振宁的,绝对不会是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而是他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有违他对他的教诲,让公众了解到杨振宁道德败坏之后,将有损他一世英名,也显示出他的家庭教育的失败。大家要注意,杨振宁是1962年和李政道决裂,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而1962年-
1964年之间,杨武之就可能有机会了解到李政道和杨振宁之所以决裂的真正原因,因为即使通过通信,两年的时间,也足够让他们完全清楚地讲清楚整个事情的前前后后,而知道真相之后,杨武之无法认同杨振宁的道德败坏的行为。即使由于中美关系僵化,通信完全中断,1964年之前杨武之无法了解到真相,杨振宁1971年回国,见到了杨武之,杨武之也一定可以逼问杨振宁告诉他真相,而了解到真相之后,他无法原谅杨振宁的行为。
  
  实际上,根据杨振宁接受央视记者王志的面对面采访时的话:
  
  “1971年我要想回中国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跟我说你回去非常危险。我说不
会,因为在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我跟我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在
日内瓦、在香港团聚过好几次,通过这些团聚,我当然对于新中国有一些认识。”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杨武之并不需要在1971年杨振宁回国之后才了解真相,而是在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这四次见面相聚,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了解全部真相。
  
  因此,由于了解其中的真相,而且杨武之在以前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李政道,直到
1972年李政道回国。知道有机会见到李政道了,杨武之就叫其他人告诉李政道,告诉李政道一定要来见他。虽然杨武之已经病重,说话困难,但是他还是要一句一句,极其严肃地代杨振宁向李政道道歉。这符合中国历来的传统,是完全可以想见的。换成另一个明事理的父亲也会像杨武之一样。杨武之后来死了,是1973年5月12日死的。也就是在向李政道道歉之后的第二年,病重去世。如果要说杨武之有什么东西到死都没有原谅他,只能是他都没有原谅杨振宁的品德败坏的行为,根本不是不能原谅杨振宁居然加入了美国国籍。我简直无法理解谁会想出来杨武之会因为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而无法原谅他,这种说法绝对是荒谬可笑的,甚至几乎是对杨武之的侮辱。
  
  可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杨振宁在书中,依然照样撒谎,欺骗世人,让其他人以为杨武之仅仅是因为他加入国籍这样一件并不是不可原谅的事情而不能原谅他,让其他不了解真相的人看来,似乎他杨振宁是有点无辜的,因为他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并不是由于不爱国,他加入美国国籍,“最重要的道理,是因为学术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拿这个护照非常麻烦,我当时入美国籍的主要原因就是旅行的方便。”,这样的事情,我的父亲杨武之就因此对我耿耿于怀,极其介意,其实我杨振宁是很无辜的。我父亲他简直脑子进水了,居然在这件事情上跟我过不去。甚至不惜牺牲父亲的形象来维护自己的形象,他杨振宁还有什么败坏道德的事情会做不出来?
  
  看看,杨振宁为了维护自己的虚名,为了圆自己与李政道为什么会闹决裂是由于他先想到宇称可能不守恒这个想法,而且合作也基本上是我杨振宁的,李政道却告诉别人是他先想到的,跟他抢功劳,所以闹了不快,最终决裂的这个谎言,以及他多么爱国的谎言,他必然要不断地制造其他的谎言来圆谎,否则他无法自圆其说,于是谎言越来越多,而这正是他不断说谎,尤其是向公众说谎,又死不承认的必然结果。
  
因此,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可以极其清晰地看清楚杨振宁之所以谎言连篇的前因后果。这确实是一个悲剧,主要是杨振宁的悲剧,虽然在学术上卓有成就,但是却仅仅由于过分的爱慕虚荣,生怕其他人知道李政道先想到宇称可能不守恒的想法,然后才跟他杨振宁合作,并于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事实告诉任何人,就开始撒谎,一旦撒谎,必然要撒的慌越来越多,而在大家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之后,都会发现杨振宁这个人完全是谎话连篇,人品极差,完全不配为人师表,连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行也欠缺,因此,必然因此而身败名裂,而这件事情,必然发生,而且很快就会发生。这是一个悲剧,是杨振宁,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的人生悲剧,但是并不是李政道的悲
剧,相反,在此事的过程中,李政道表现出了他具有相当多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言行一致,高风亮节,在很多事情上都极其的克制,品行之高,堪称楷模。我相信,许多了解真相的人,都会因此对李政道生出极高的敬意。
- 作者: chinsci 访问统计:604 2005年08月7日, 星期日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