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公开课《夏感》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1:25:43
作者:胡胜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8
《夏感》教学设计
潘桥中学胡胜东
一、设计理念
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学,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主体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整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而当团队中的每一个都是一个充分的参与者而不再是研究对象时,团队合作则能完成更多的任务。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学习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二、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也是今年刚选入的一篇新文章,它替换了《山中访友》。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作者创作此文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正是一个改革开放,活力奔放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同时也是人们艰苦劳动、自力更生的年代。而文章的教学并不单是传递过去时代的信息,更是为了与时俱进,渗透现今的时代意义,在课堂中需要让旧文焕发出与时文一样的活力气息。此文被编排在了七年级的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在这段时间里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的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青少年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要奔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
1、品读法。本文是一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读。教材的单元说明也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教师用书就本单元的几点建议中也指出应当“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品析,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2、情境教学法。文章所描绘的夏天之景与通常人们意识中的景象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缩短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便于体验感悟,深化认知。
六、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室。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夏感》[幻灯1:课题、背景图片](板题)
【设计意图】直接点题,明确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2、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夏天的感受,夏天的感想、对夏天的感情等)
【设计意图】从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入手,寻找教学的起点,为深化教学做好铺垫。
3、夏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体验,与文本形成差异,引起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幻灯2]
请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同时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实施时无需赏析语言,只要能说清楚出处即可。填空式的问题设计,使得学习行为指向更加明确。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问题,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三)语言品味
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1、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为什么是金黄的?
(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种紧张体现在哪里?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夏天的气势磅礴: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打破线性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赏析,灵活互动,是品读教学的着力点,也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点。即充分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动态交流,又能指导和培养朗读及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这一环节鼓励学生的即兴创造和再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四)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的夏天”。
是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情不自禁地被这夏吸引了,感动了,沸腾了。作者写到这里,情感也随之沸腾,他迸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这时,学生有可能回答: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
【设计意图】在进行了充分的品读之后,学生对于夏天定会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对夏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此时这个问题的抛出,与整体感知环节的问题形成呼应,而又进行了深化。这也是回环式阅读的结构,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前后比照。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设计意图】感悟文本,理解作者,深化主题。
3、结语、寄语:
[幻灯3]
踩着时间的脚步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从往日充满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长成为如今充满激情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从今时勃发热情的青少年,走向坚强伟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翻滚升腾的麦浪。
在你身上,我仿佛闻到了夏日涌动着的成熟了的麦香。
在你身上,我触摸到了收获希望的喜悦。
在你身上,我听到了生命成长那紧张的脚步声。
在你身上,我才发现,生命里的夏天到了。这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生命季节,这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来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两季,用我们的活力大声赞美这个生命里的黄金的夏季吧!
【设计意图】利用寄语的形式,在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呈现文字,既是课堂情感酝酿的最终爆发,又能在教学结尾处推波助澜,再掀一个情感高潮,达到师生共鸣效果。同时,对文章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迁移,赋予现实意义,揭示生活真谛。
紧张、热烈、急促
金黄、苦涩、黄金
气势磅礴、生机勃勃
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希望
活力
劳动
生命
青春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一)设计教学,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第一次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主抓了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一句,沿着“感受、感想、感情、感悟”的思路展开课堂。具体设想如下:在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问学生“作者对夏感的感情是如何的呢?”紧接着就“为什么要‘大声赞美’”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就文中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最后再进行主题升华。可是这样的课堂设计始终感觉到有点不流畅,甚至于最后的情感体验也不能很好地水到渠成。试教之后,感觉也不好。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后来听了市里面送教到我区的两位教师的课,发现他们两人的课堂也都从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这句入手,尽管教学的角度不同,但课堂气氛始终觉得不大自然。听完课之后,经过思考,才发现一个问题:七年级的学生就应该有他们特殊的教学方式,不可能跟小学的教法完全断层,也不同于初二初三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而直入主题。经过与林海军老师的一番探讨,也终于明确:文章的教学必须要符合情感规律,那就是感情需要一个酝酿和积累的过程。所以,我决定在充分朗读和感知的基础上,再点题和升华。
于是,我设计了这一课第二稿的教学设计。从谈题目的理解入手,请学生谈对夏天的感受,再转入阅读和归纳作者的感受,进而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夏天的特点,最后提升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首先是求稳,在稳步中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虽然在课堂设计中缺乏独到的新意和视角,但是教学首先得尊重学生的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只要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就是我们要遵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必须在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情感的体验上进行渗透。
(二)精彩课堂,从有效追问生成。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出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追问,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智慧。
语言品味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夏天的特点。由于作者描写的不是一般认识中的夏天,所以它的每一个特点都足以给学生有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一开始就关注到了夏天的色彩,并且提到了“黄金”与“金黄”的句子,于是我就顺势把这一个问题作了追问:这里的“黄金”能不能改为“金黄”?这样一点拨,学生都能够很好地从“色彩和珍贵”的角度进行回答。
在学生的回答里,最终把重点放在了“紧张”这个词上。问学生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夏天“紧张的旋律”。学生找到了“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抓住“充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抓住两个“快割、快打”,认识到他们忙碌紧张的劳作)、“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抓住“亦”理解作者的理解和敬佩之情,学生理解为‘同情’的,经过追问“什么时候会令人同情”进行点拨,学生认识到农民们并没有遇到不幸,相反是作者对他们劳动的赞美;再抓住两个“可是”,学生意识和体会到了农民们紧张的心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抓住“又得”,继续体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抓住“少”和“倍”紧张忙碌)。
有一位学生找到了“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这位学生竟然从这个句子里体会出了“不仅人们紧张忙碌,而且植物们也很紧张忙碌”,当时我的心理就是一阵地感动。于是追问“这句中哪些词能体现植物们的紧张的?”学生很快找到了“挑、举、匍匐”,以及后面一句中的“冲刺”。再问“它们紧张什么?”学生回答说“准备迎接秋天、要奔向它们的终点”(丰收的秋天)。这样的环节,根本是我原先备课的环节中不曾想到的,因此这堂课中,学生的回答着实令人刮目相看,相比而言,学生更是这堂课中的亮点。
在充分品味了“紧张”之后,有学生也提到了“苦涩”,分两个问题追问“你觉得他们苦吗?”“他们觉得苦吗?”由此,丰收的喜悦和苦涩就都总结出来了。于是课文教学也就整体和全面了。
课堂教学到此,学生唯一落下了第二段的特点没有感受出来。于是我就在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出体现夏天特点的语句。由于时间关系,只找一句,“你找那一句,就分析那一句”。结果,学生一找就找到了“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应该说是这段中的重点句,学生却一抓就准,一点即通。让我再一次对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再一次感动于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情感体验环节中,出示篇末的句子“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问学生们“作者在赞美什么?”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引导概括出“希望、活力、劳动”这三个词。然而这仅仅是作者的赞美之“情”。于是转入最后的课堂寄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909/4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