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在改变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14:37
汽车正在改变中国
李子旸 2010-05-13 17:33:39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各种型号的汽车涌入中国社会各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中国社会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交通方式对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能否主动地迎接这个变化?能否为这种变化提供足够的社会空间和制度空间?能否把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利益发挥到最大?
战后,当德国日本等国在废墟上建立发展他们的汽车工业时,激励他们的技术人员努力工作的信念之一就是:要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也享受到汽车文明的舒适和便捷。这一信条并不过时。中国的汽车人不妨也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如果我们不认为中国人是劣等种族,就应该同样积极地让我们的人民也有机会享受到汽车这个人类文明的出色成果。我们的人民,并不是注定要风里来雨里去的。他们也完全应该拥有自己的汽车,可以和家人一起随意出游,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快乐。
承认了这个前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思考,如果中国进入汽车时代,我们的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的社会,由哪些方面是和汽车时代不相适应的。
说到汽车数量增加,如果你经常浏览新闻的话,恐怕想到的很可能是负面的消息。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停车难、养车费用高涨。除了车价一降再降以外,关于汽车,可能没什么好消息了。也正因此,为汽车的普及而忧心忡忡的人,为数不少。
已经有种种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但是,一方面,这些措施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都试图控制、减少人们使用汽车,换言之,都在有意无意地拒斥汽车时代的到来。
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关于汽车的公共政策的思路,应该主动地迎接汽车时代的到来,提前制定出相应的公共政策,让汽车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人们拥有汽车以后,活动的半径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对于道路、停车场等空间的要求会相应增加。过去那种鸽子笼似的的居民楼建筑,就完全过时了。除了少数商务区以外,城市的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密度必须降下来。城市的形态将和现在完全不同。
有人会担心,有限的土地资源会不敷使用。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中国确实是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但这种地少人多是对粮食生产来说的。满足一个人全部的吃喝,所需要的耕地可能超过了中国的人均耕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地少人多。但对居住用地来说,中国的土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可说绰绰有余。许多不可用于耕作的土地,用来居住,完全没有问题。中国人根本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拥挤地居住在一起。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一向没有居住拥挤的问题。即使是平民阶层,所患也在于房屋质量不高,而不是可用于居住的土地不够。只是在近几十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才不得不接受空前的拥挤居住状态。这是错误的经济制度带来的,和中国的土地资源禀赋并不一致。
汽车的普及,让目前拥挤的居住状态所带来的问题更加暴露,也更加迫切需要解决。解决的方式就是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迁徙和建房。而这,需要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
在正常的土地制度下,城市的状态应该是城市群。一个城市群可以容纳数千万的人口,其中包含大大小小许多城市。那些孤立于周边地区、畸形的、人口爆炸的大城市,基本都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畸形城市,并不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而是不完善的土地制度造成的。
汽车让人们可以更便利地交通,人们也就没必要居住在大城市的核心,才能维持高质量的生活水准。汽车,还让物资流通也更加便捷,城市的各项服务设施,可以更容易地复制到各地。城市文明,将在汽车的推动下,向周边扩散。许多原来的乡村,将变成新的城市。许多原来的中小城市,将变成设施齐备的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将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不断增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生活。
即使我们不能主动采取相应的制度变革,上述过程也是不可阻挡的。区别在于,主动的变革将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被动的变革,将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让许多人的努力互相抵消,让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
汽车,不仅带来的更多的便利,还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正是对个人自由的内在追求,才让汽车在世界各地所有文化背景的社会中都受到欢迎。人们就是喜欢那种自己掌控方向,自己决定路程的感觉,即使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汽车时代,和一个到处都是控制,到处都是阻碍的社会制度,天然就是一对矛盾。当更多的汽车进入社会的时候,更多的对自由的渴望也就随之而来。试图阻止这个过程,无异于螳臂当车。
若干年以后,当我们回首当下的时代时,会意识到,我们曾经经历过怎样深刻剧烈的社会变革。在这个剧烈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汽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重要,不是因为汽车本身,而是因为汽车的普及必将推动深刻的制度变革。
车轮确实比双脚前进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