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旧金山土山湾百塔的百年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7:47:54

旧金山世博会——土山湾百塔的百年奇迹

              

 

翻开国家图书馆文献库《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①]一书,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获奖名单中,有三枚奖章(其中一枚博览会最高的头等大奖章)都在一个名下:“徐家汇孤儿院”。徐家汇藏书楼有本当年参展留下的82座木雕古塔图集,扉页上写着:“巴拿马万国赛会土山湾百塔图蒙赠头等奖凭”。小小木雕百塔何以吸引世界的目光?又是谁完成了这项文化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与百塔共同组合的牌楼已返回故里,百塔现在何方?

 

一 、“赛会找不到与之匹敌的艺术品”

时光回朔到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同时为展示旧金山在1906年大地震、大火灾中重建的新城,邀31个国家参加“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3月9日西海岸春日映得中国馆太和殿建筑五彩缤纷,中美两国旗帜迎风飘扬,合唱队、管乐队同声高歌。美国政府和加州州长代表、旧金山市长、赛会总理等官员和民众,当地华侨商人纷纷歇业,一起涌入“中华日”开幕式。当他们走过中华政府馆,来到附设的教育馆,不经意间,被西北角上牌楼下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木雕宝塔深深吸引。美伦美奂、巧夺天工的近百座木塔引来一片赞叹声。在闪光灯中,一美国耶稣会士D.J.kowanagh从铭牌和图册上得知这些惊世杰作出自一群孤儿之手,当年D.J.kowanagh就千里迢迢赶往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近日,我们从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数字档案库中看到D.J.Kavanagh1915年撰写的两本小册子,在《土山湾孤儿院》一书中,D.J.Kavanagh难以抑制激动心情写道:“他们比往常逗留了更多的时间。在这里他们发现自己置身于很多中国宝塔的缩小模型群中,这些展品被艺术的摆放着, 而且它们做工非常精细, 在整个展览会都找不到能够与之匹敌的艺术品。”。

教育馆向来是博览会上一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我国当时的展品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博览会教育馆分配给我国只有600多平方米,当时参展的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学,例北京清华学校、直隶水产学校、山西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江苏省下辖的上海一个区的职业学校,注定放不进教育馆中国展区,只能挤身“社会经济部附设的教育馆”西北拐角[②]。

博览会于当年12月4日闭幕。1916年1月7日、9日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申报》刊登了来自旧金山的喜讯,其中《上海教育馆赛会得奖纪闻》登载,上海在教育馆中共获九枚奖章,其中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得甲等大奖章、丁等银奖章、戊等铜奖章共三枚,占总数三分之一,在这样的世界大赛中,土山湾能拔得头筹,可谓奇迹。这也印证了一句中国俗语,“洒香不怕巷子深”。

 

二、“世界第八大奇迹”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收到美国总统塔夫脱发来的参加博览会的邀请书。其后,美国政府又特派专员数人来华“劝导中国官商赴赛”。当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振兴中国实业呼声高涨,民国政府也想以此重振国际形象而跃跃欲试。

土山湾,是历史上疏浚徐家汇肇嘉浜、蒲汇塘,堆泥河湾成山而得名。1864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此建造了孤儿院。为解决孤儿谋生技能,开设了孤儿工艺院(为区别上海孤儿院,也称徐家汇孤儿院)。几十年间,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孕育了一批艺术家,开创了工艺史上多个第一。名声在外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很快也收到了地方政府的邀请。

   早在1900年土山湾的“徐家汇建筑模型”木雕作品就参加了巴黎世博会。以后陆续参展1902年河内、1904年圣路易斯、1905年列日世博会。1906年建造的中式小楼,被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并放在他莱肯宫花园里[③]。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土山湾一举夺得19枚奖章。这些参展和获奖离不开一个德籍指导老师:Aloysis Beck。他37岁来华,次年担任工艺院木工部主任,因对中华文化研究颇深,喜欢收藏中国古董,取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名称葛承亮,字卧冈。他擅长建筑、精通木雕,是一个懂绘画、摄影、音乐艺术的多面手。参与世博并获奖,这些只能算是崭露头角。

作为德国出身的建筑师,他不会错过浏览巴伐利亚王公马克斯·伊曼纽尔,在1716年宁芬堡花园建造的琉璃瓦顶塔堡。他阅读过纽霍芬·尼奥霍夫的《从(英)联邦的东印度公司到中国的大鞑靼可汗皇帝的使者》一书。“我要以诗把它凝固,将(中国)宝塔与世界七大奇迹并置。”于是,中国宝塔——“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他学习建筑艺术道路上的深深印记。德国的艺术熏陶,工艺院近在咫尺的徐家汇藏书楼,再加上与院里中国工匠技师的经常交流,使他对凝聚民族历史璀璨文化的高耸古塔,怀有一种特殊的敬仰之情和亲切之感,渐渐成为一名中国古塔研究的“先行者”[④]。

 

三、“开始了里程碑式的工程”

作为木工部主任,葛主管接到任务的第一反应:“仿真”雕刻一百座古塔,配上中式牌楼,完成它年轻时的梦想,进行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留着大胡子近60岁的德国老头,这时已不会有年轻人的冲动,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他个人的艺术功力和中华文化的积淀,

更重要的是“他有他指导下的三百名孤儿,他们都接受了机械和技术训练。技术熟练的木雕师、画师、建筑装饰者、木匠,更重要的是,那是些积极主动的人。”[⑤]他们受过长期严格训练,人人身怀绝技。有这样一支人才辈出的群体组成的百塔团队,才促使他提出重建中华文化瑰宝的设想。从此“开始了他们里程碑式的工程”[⑥]。

    中国是世界上古塔最多、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高耸立在中华名山大川、古城胜地的宝塔数以万座,美不胜收。如何从中遴选百座具有代表性的,是团队工作的第一步。经过反复比较,他们在地区的选择上力求覆盖中华大地东西南北。从《土山湾百塔分布图》上我们看到:东到浙江、江苏,西至甘肃、四川,南临广东、云南,北抵直隶、盛京,一般省的选择三至五座,最多直隶十多座,最远包括高丽、汉城的石柱塔、江原道兴法寺塔。千姿百态,形状迥异是中国古塔最大特点。百塔团队从种类繁多的中国古塔中选择了中国最高的古塔——高82米的直隶定县瞭敌塔;闻名大江南北的杭州六和塔,还有甘肃平凉府六角型砖塔、直隶正定府的木塔、河南开封府的铁塔;而安徽安庆的振风塔临江而立,素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葛承亮的口头禅。为了获得这些古塔的精确图纸资料,土山湾从上到下各方奔走,游说官员,他们的行动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有效支持。“政府赞赏他们的这项工作,并且他得到了查阅历史和民族档案的自由。[⑦]”再则,教会在中国巨大的传教士和教徒网络。不多久,有关古塔的信息陆续从各地汇聚到土山湾,有古塔的规模尺寸图纸、有构件造型的照片、有佛像花卉图案,甚至有绘画和拓片。“宝塔的历史数据被详细考察,并且最后得到了比原来期望更多的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广泛的信息。[⑧]”从一摞摞堆积如山的资料起,百塔团队开始了第三步工作。

   

四、“精雕细刻到每一英寸细节”

中国宝塔是有灵性的。历尽沧桑,久经风雨,葛承亮深知它溶注着令人神往的经历和动人的传说。于是百塔团队分别多次来到郊外,仰望登临“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的龙华、佘山等古塔。他还常常引导工匠们讲托塔李天王、鲁班造塔等故事,搜集白娘子被镇雷峰塔等传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详实的资料,有了对古塔的深刻体验,百塔团队很快“令打样间绘成精密之图样,然后交由木工场依样制造。[⑨]”紧接着团队人员按工作量大小难易分工,有的一人专攻;有的三五人成小组,各自负责一部分,有的刻基座,有的制作塔身塔刹,最后拼装组合。团队人员大多出身贫困孤儿,他们勤奋聪慧,吃苦耐劳,在中外老师带教下,有的一座塔半年时间,有的“两人合刻已逾一年尚未竣工,则其雕刻之细可知矣。[⑩]”他们不辞辛劳、埋头苦干。如果不是1919年、1920年土山湾几场大火毁掉了相片,制作百塔的场景一定是非常壮观的。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在中国佛教建筑史上和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作是“巨大的雕刻艺术品”。其基坛的八面浮雕,展示释迦牟尼传奇一生的“托生母胎”等八相成道图,要求工匠们不仅要把人物山川、服饰器具刻画逼真,而且要刻出它神奇的诱人色彩。五层密檐式塔身的第一层,四面刻有披甲执戈的四大天王像。天王威风凛凛的阳刚与塔基佛祖成道的阴柔,被工匠纯熟的技艺表现得浑然天成、淋漓尽致。

颐和园多宝琉璃塔又称“千佛塔”,在楼阁式塔身的四个面正中各设一个拱券形佛龛,放置有结伽趺坐式琉璃佛像。佛像周围和塔身的其他四面又布满一排排小佛龛,龛上塑有坐式佛像,三层塔身共有580尊。雕刻千佛塔的工匠可谓心如发丝,580多尊佛像“精雕细刻到每一英寸细节。[?]”工匠还按原型在七层塔檐下悬挂着雕刻的56枚铃铛,配上镂空扶拦、铃铎刹身,置身冬日的晚风下,隐隐响起声声悦耳的铃铎声,令人叹为观止。一记者参观工艺院后,在《申报》上感慨地说:“有一塔用白桃雕刻而成,穷工极巧不知费几许雕工始能至此。[?]”

 

五、百年艺术珍品的追踪

在发掘的土山湾百塔文献中,负责旧金山世博会的中国官员严智怡的评价较为全面和客观。他在1921年出版的《巴拿马赛会直隶观会丛编》中写道:“教育馆中中国赛品最出色者,为徐家汇学校出品之木雕刻。……其中国各式宝塔之模型一百余座,高者五、六尺,小者尺许,大都照原形比例为之,国中所有塔式,殆为搜遍,用功之勤,不可及也。”玲珑精美、鬼斧神工的百塔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也是中国木雕艺术的巅峰,它的艺术性是不可复制的。但同时它又具有历史和考古价值。例公元975年建造的雷峰塔是闻名中外的西湖十景之一。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纵火焚烧,仅剩砖结构赭黄色塔身。此后人们传说塔砖可驱病健身,底层砖被挖掘一空。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轰然崩坍,至今尚未恢复。而百塔中的雷峰塔成唯一的历史见证物,它完整地保存了1913年的历史原貌。与雷峰塔“南北相对峙”的保俶塔,1933年重修时却改成修长束腰型,而百塔图中保俶塔与之大相径庭。它有檐而塔身较之稍宽,塔刹也不尽相同。当年建筑师如果看到百塔真品,就会避免今天的误差。

    1914年12月土山湾派神父和工匠各一人,押若干箱作品(包括百塔、牌楼)随两千箱展品一起,从上海运至美国旧金山。百塔在世博会获大奖章后,“美洲大陆竞相争夺中国最著名的宝塔雕件。[?]”最后被一商人重金收购,仅留下一张照片。2009年我们筹建土山湾博物馆时,费尽周折,将与百塔组合参加世博会的牌楼运抵上海,但百塔多年来毫无音讯。我们四处寻觅,去年底,博物馆顾问赴美探亲。受我委托,他们在美国通过网络和电话搜寻,从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到苏士比拍卖公司亚洲总经理,终于找到了百塔的线索。

原来,商人收购百塔之后,又将其捐赠给了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馆将其作为亚洲艺术品轮换展出。2008年金融危机,博物馆为压缩开支,增加收入,请苏士比拍卖公司拍卖了许多藏品,其中包括土山湾百塔,现馆里仅留下了三座宝塔,其余被一独具慧眼的收藏家购得。苏士比北京代言人张先生说:“我看过这些宝塔,保存得非常好。几乎每个木塔装一个箱子,现存放在波士顿恒温防潮的仓库里。”他还发来了5张宝塔照片。图中直隶广惠寺五塔玲珑剔透,锦州府双塔漆画依然绚丽多彩,颐和园多宝塔的五百坐佛更是栩栩如生。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之际,土山湾博物馆正积极与美国的百塔收藏家联系。我们期待数月后百塔与牌楼再次组合,重现百年前世博会上的辉煌一幕,让中外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的瑰丽多姿,感受上海与世界博览会的百年渊源。

                                                                                                                                                                                               作者:宋浩杰 黄树林

                                                                         刊登2010年5月16日《新民晚报》B13版



[①]郑孝胥《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1917年2月出版

[②]郑孝胥《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1917年2月出版

[③] (法)史式徽《土山湾孤儿院:历史与现状》土山湾印书馆1914年出版

[④] D.J.KAVANAGH 《中国宝塔》

[⑤] D.J.KAVANAGH 《中国宝塔》

[⑥] D.J.KAVANAGH 《中国宝塔》

[⑦] D.J.KAVANAGH 《中国宝塔》

[⑧] D.J.KAVANAGH 《中国宝塔》

[⑨]《申报》1917年7月11日第11版

[⑩] 《申报》1917年7月11日第11版

[?] D.J.KAVANAGH 《中国宝塔》

[?]《申报》1917年7月11日第11版

[?]【法】孔明道《土山湾一瞥》土山湾印书馆192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