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牛田洋课题组结题报告(1)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5:14:42

风雨牛田洋:不应遗忘的历史

——汕头牛田洋军垦农场“七·二八”风灾事件研究

课题作者:黄敬聪、陈宏之、赖奕纯、吴淑佳、汤壁昂、林志

指导老师:宋德华  黄珍德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发生于文革时代的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交织着自然灾害、人祸内伤、极左影响、官兵和大学生自发的献身精神等多种因素。调研表明,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这一事件的真相是复杂的,过程是悲壮的,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深入调查、理性反思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勾勒出一个较为真实的抗灾全景,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抗灾事迹,澄清一些不实的历史认知,并试图对“牛田洋精神”及其对现代抗灾的启示作出自己的解读。

关键词:牛田洋军垦农场 ;“ 七·二八”台风 ;抗灾 ;文革

 

一、前言

1969年7月28日,特大台风袭击广东省汕头地区。位于汕头市西郊的广州军区牛田洋军垦农场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尤其令人震撼的是,在短暂的抗灾过程中,农场竟牺牲部队官兵和来此劳动锻炼的大学毕业生共553人。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因此而得名。这页发生于文革时代的惨痛悲壮的历史,一度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人为的原因,未能引起后人足够的关注。

牛田洋知名度根本无法与当年相提并论,不仅很多汕头市民没听说过牛田洋这个地方,就连当地人也不清楚牛田洋的历史,特别是青年一代。曾经闹过这样一个笑话,就是很多来到牛田洋旅游的人感叹到:牛田洋怎么连一头牛都没有啊。

尽管如此,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七·二八”风灾的亲历者依然为了还原这段历史以及提高其知名度而不懈努力。一直以来,他们写下了很多回忆性文章,或发表于各类报纸、或发表在由同样亲历了“七·二八”生死考验的“牛友”王浩池先生主办的“牛田洋人的博客”之中,并进行激烈的、理性的讨论,每年的“七·二八”纪念日都积极举办悼念活动,尤以去年四十周年为盛。在去年7月28日到来之际,陈树仁先生和黄建斌先生分别出版了《牛田洋灾难亲历记》以及《牛田洋风潮》两本专著,各具特色,加上2000年发行的由刘锦庭先生主编的《风雨牛田洋》一书,有关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的专著共有三本。此外,王之栋先生《我这个外交官》一书中第2章“牛田洋——外交官的特殊熔炉”也作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亲历者们为记录这段历史所作的努力,而史学界对此则鲜有研究,中国期刊网能找到的学术性较强的论文不多,仅有曾维浩写的《<风雨牛田洋>:历史的创伤》、周汉民和何建强联合发表于“南风窗”杂志的《牛田洋——迟到二十七年的追认》以及汕头大学徐锐锋、袁武等同学发表于“森林与人类”杂志的《牛田洋,尘封36年的海啸悲歌》等文。曾先生的文章发表后,里面的部分内容引起了亲历者的反驳,称其有杜撰的成分注1】。而周汉民和何建强的文章,学术性较强,但发表时间较早,在此后又有大量的史料以及忆文出现,因此,其研究成果也较为“原始”。徐文的研究角度是采访报道为主,呈现的成果也是以笔录纪实为主,并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七·二八”风灾事件的实质。

因此,这些成果对于全面弄清牛田洋历史和“七·二八”风灾事件真相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虽然文革时代的各类报纸对该事件报道很多,可谓一手史料的首选,但是由于很多都是政治讲用材料,杜撰的成分很多,因此,史料价值并不高,其“现代迷信”更是应该批判和破除的。可见,对于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全部为汕头人,其中有三名同学分别出生于牛田洋附近的玉井村、大井村以及赖厝村,对牛田洋再也熟悉不过了,然而学了这么多年的历史,对于牛田洋的情况只是从父辈口中稍微了解,又因组员中多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出于专业需求还是为挖掘家乡历史做贡献的需要,我们都义不容辞。于是我们成立项目,并着手研究,经过一年来的文献查阅以及调查走访,在立足于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我们不仅得到了很多第一手资料,而且对于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阐发自己的见解。

 

二、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的历史背景

(一)汕头牛田洋军垦农场的历史由来

1.围海造田

旧社会流传一首民谣:“牛田洋,牛田洋,涨潮一片水,退潮一片荒,风如虎,水似狼,穷人遭祸殃。”劳动人民世世代代都渴望着修筑一条拦海大堤,拨开江流,锁住海潮,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围垦这块肥沃的土地。

1962年,饿殍遍野的大饥馑尚在蔓延,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全党全军全民都要大抓农业——有饭吃才说得上别的。就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的历史背景下,1962年9月14日,在林彪的勾勒下,广州军区开始在汕头港口筑堤拦海,围垦牛田洋海滩,而支援农业战线的“牛田洋生产基地”,就此诞生了。陆军第41军122师一万多名官兵就地卸甲荷锄,“与海奋斗,其乐无穷”。他们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手抬肩挑,硬是在海滩上修筑了1.5万米长的东围大堤,围垦面积达8.67平方公里,动用土方按照1立方米计算,足可以从北京垒至汉口(1303公里)。向大海要来的田地咸性大,要种上水稻,按当地农民的经验,头年开闸养鱼,第二或第三年种植咸草,吸尽地里的咸气后,方能种植。然而部队却摸索出引淡冲咸、浅插避咸的办法,短短两月后便遍插秧苗;当年平均亩产竟高达500多公斤。在汕头,当时有诗云:“烂泥筑长堤,咸地育壮秧;军队创奇迹,海滩变粮仓。”此后,牛田洋连年扩大围垦,新建的中围、西围大堤又将更多的滩涂化为稻田……

1964年春,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王震来到牛田洋视察生产工作。他对基地官兵发扬南泥湾精神,向海要粮的决心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视察期间,他感慨万千:“这里,不就是359旅开辟南泥湾的业绩再现吗?”

1966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部长罗瑞卿也来到牛田洋视察,对牛田洋农业生产支援国家经济建性作出高度评价:牛田洋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是部队生产的榜样。

牛田洋围海造田的壮举于是声名远扬,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毛泽东著名“五·七指示”的发祥地之一

1966年初,牛田洋生产基地围海造田的事迹被广州军区上报到总部,引起中央军委的重视,中央军委在给毛泽东主席的关于部队进行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中提到了牛田洋围海造田的事迹。而牛田洋围海造田的英雄诗篇果然惊动了诗人毛泽东。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中作为典型范例的牛田洋后备受感动,立即大笔一挥:“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一经典性的“五·七”指示于是诞生了。毛泽东读完报告后在给林彪的信中写道:

“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当然,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讲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工人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注2

影响共和国一代人历史的“五·七指示”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诞生。此后改变千万中国青年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干部变相劳改的“五七干校”,都是“五七道路”的产物,牛田洋正是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发源地之一。

3.大学生下乡劳动锻炼

  1968年122师调防,55军219师接过了这杆生产红旗。后来,196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下达了《关于分配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解故军农场去锻炼的通知》:“1966年、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一般都必须先当普通农民、当普通工人。为了使毕业生很好地得到锻炼,决定安排一部分毕业生到解放军农场去。”注3于是,从全国高校甄选出来的2183名“尖子”毕业生走进了牛田洋,在那里参加劳动锻炼,与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暨南大学、华南农大、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还有一部分人来自北京,他们是已分配到七机部、中联部、外交部等已工作或尚未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尽管已经历过文革最纷乱的头两年风雨的淘洗,但这两届学生原已基本读完了大学的必修课程,其素质与后来的“工农兵学员”有颇大区别,他们将是未来国家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原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以及各省的许多厅局级领导、市长、副市长、大学教授都是当年牛田洋“学生连”的战士。他们与部队官兵们一起,同样过着严格军事化的部队生活,一边务农一边训练,日子十分艰苦但却又乐在其中。

(二)1969年“七·二八”强台风

    1969年7月28日,6903号台风VIOLA正面袭击汕头地区,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解放后,汕头市出现的严重台风灾害有两个,即1969年7月28日的第三号台风和1986年7月11日至12日的第七号台风。1969年的第三号台风在汕头市惠来县登陆,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风速34米/秒,市区最大风速为52.1米/秒;全市各地普遍出现10至11级以上的大风和暴雨(全市暴雨200~300毫米),并发生历史罕见的江水和海潮狂涨,如汕头港妈屿站潮位高达4.97米,绝对增水3.14米。全市的堤围被冲渍达1829处,全长317公里,不少村庄和城镇被江水或海水所浸淹,耕地受浸达146万亩,其中农作物受咸51.5万亩;台风造成的死亡人员累达1500多人,倒塌房屋14万间,沉船2300条,损失粮食达1500万斤”。注4

 “强台风在潮阳至惠来之间登陆,中心风力12级以上,登录时最大风速达52.1米/秒,从平原到山区,全面遭受狂风暴雨袭击。潮阳海门暴潮水位达15.23米,汕头妈屿3.1米(珠基),分别比平均最高高潮位高出1.82米和1.79米。沿海堤围在暴潮巨浪冲击下,普遍受到严重破坏,潮汕各县江海堤围(主要是海堤)共崩决2087处,长90公里。连地处汕头港内的牛田洋军垦区的拦海石堤,也被冲开62个缺口,长2600米,还有9000多米被拦腰削去2/3。海水上涌入汕头市区,水深达2~3米。全地区交通瘫痪,通讯断绝。潮汕各县受风损和浸伤131.63万亩,沉船3012艘,房屋倒塌82381间,因灾死亡954人,伤10347人,其它财物损失无数,受灾损失总值1.98亿元。受灾最为严重的澄海县,有202个村庄被淹,房屋倒塌18000多间,死亡504人。”注5

当时,汕头市有百年历史的孔庙第一次被吹坏,汕头港的两艘分别重达六千吨和六百吨的巨轮被刮到礐石山腰上,普宁南径公社一棵三人合抱的千年大榕树被连根拔起,潮阳县东红公社一艘停泊在海边的载重三吨的木船也给大风吹起飞过屋顶。其灾害之烈,为建国后潮汕地区之最。

而地处于汕头市西郊的广州军区牛田洋军垦农场,同样遭受其毁灭性的破坏。牛田洋17000米海堤全线漫水,被冲开缺口62处(大缺口21处,小缺口41处),长达2600米,围内20000多亩土地和生产设备全部被海水淹没,一片汪洋,水深达3.5米。553名部队官兵和大学生被证实“光荣牺牲”,其中官兵470名,大学生83名。部队丢枪551支、火炮32门,报废轻武器308支、火炮28门,损失的还有通讯等军用器材以及衣物、现金和粮票。

(待续)

--------------------------------------------------------------------------------------------

 注1、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对一些事迹进行不实的报导,对一些行为进行夸张的杜撰。

 注2、http://www.baidu.com/s?wd=%CE%E5%C6%DF%D6%B8%CA%BE

 注3、周汉民,何建强:《牛田洋,迟到27年的追认》,南风窗,1997年第1期

 注4、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头概况[M],1987,第69页.

 注5、汕头市水利电力局编:汕头水利志[M],第97页. 

三、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概况认识

(一)天气预报

6903号台风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所遇到的最大的台风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风力极强的“双眼套”台风。“在6903台风VIOLA的雷达回波图上出现了双层眼壁。所谓‘双层眼壁’,是超强台风的特有现象。自60年代后期我国有气象雷达以来,我省一共才记录到3次该现象,也就是6903强台风、7808强台风和0313强台风”。【注1】面对如此强大凶悍的台风,其实在它正面登陆中国大陆之前,是得到准确预报的。

“7月24日,气象台发现6903号太平洋台风形成,25日下午5时提前66小时开始对外发布了台风消息,并向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作了汇报。26日早晨提前52小时发布了强台风警报,并送书面预报到有关单位”【注2】。

    由此可见,早在台风登陆的前3天,气象台就已经对此作出了预报,而相关的消息也及时汇报到了领导机关那里。可以说,在台风登陆前汕头地区是有足够的时间去予以应对。而后来,“27日中午提前24小时发布了强台风紧急警报,‘预计强台风中心28日中午前后在闽南至汕头地区沿海登陆,并有海潮’。27日夜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强台风中心将在汕头至惠来沿海登陆,有12级以上的旋转风和暴雨”【注3】。也就是说,在台风登陆的前一天,气象台已经非常准确地预报到6903号强台风将正面袭击汕头地区,而面对如此严峻的灾害形势,气象台积极应对,作出了相应的预报措施,“除了每天几次公开的广播外,还多次印发书面报告送有关单位,及时地向汕头专区革委会领导等汇报,并提出适逢农历六月十五是天文大潮时期,应特别注意防暴潮等建议”【注4】。而就在台风正面袭击汕头的几个小时前,气象台人员更加意识此次台风中心风力将特别强大,于是“立即派人前往地、市三防指挥部汇报,提出当天中午前后,12级以上的强台风将在汕头—惠来沿海登陆,并带来风暴潮,防台风防暴潮的措施还需加强的意见”【注5】,“气象台也每小时向地、市三防指挥部报告台风中心位置”【注6】。可见,汕头气象台在当时已经尽到了他们的职责,留给了汕头有关领导机关以较为充足的时间(2—3天)去采取相应的抗灾措施。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据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意识到了此次台风的非同寻常,亲自打电话给了汕头革委会,提醒此次台风风力强大,将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要求有关部门注意,积极做好防风抗灾准备。而正是这个来自于中央领导的重要电话,更加引起了地方领导对6903号台风的重视,“汕头革委会的负责人马上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风抢险工作。指示下达到县,县下达到公社,公社再下达到大队,大队召开社员大会。”【注7】这就是台风登陆前气象台和汕头有关领导部门的预防情况。

   从中央到地区革委会,再到各个基层单位,层层下达,可以说是提前了一两天的时间预报了6903号强台风的实时状况。而具体到地处汕头市西郊的牛田洋生产基地,这个台风预报则是到了26日下午才传达到那里,当时是潮阳县革委会打了个电话到生产基地的办公室,最先由生产计划科助理员刘特荣接到消息。“这真是一个大疏漏,国务院的通报传达了各县革委会,但是没传到广州军区所辖的牛田洋生产基地”,于是刘特荣赶紧向基地首长报告这个紧急状况。【注8】而汕头电视台记者在后来采访当时驻守牛田洋生产基地的219师师长白忠耀时,白师长也明确说到“26日周总理已经布置所有牛田洋生产基地的机械都撤出”【注9】,可知,在25日气象台开始对外发布台风消息的后一天,牛田洋生产基地首长才接到消息并开始布置预防措施,而此时离台风登陆还有接近两天的时间,不可谓太过匆忙。而在这段时间内,基地是有足够的时间把所有人员即官兵、大学生以及军属紧急撤到安全地方以避开台风的正面锋芒。

   既然已经知道基地领导是在26日从地方部门得到台风消息后,我们便应该注意基地对下属各团营连的台风通知与预报。首先我们来看东牛田洋地区的有关情况:

   “7月27日上午,闷热难当,我们照常下田插秧。快收工的时候,营部的高音喇叭响了:今年3号强台风将于今晚在汕头登陆,吃完午饭后,全营集合,动员布置保海堤抗台风战斗。”【注10】

    河溪牛田洋则是:“7月27日上午,部队接到紧急台风警报:第3号强台风将于28日在粤东登陆。”【注11】

  后来损失最为严重的西牛田洋地区又是:“7月27日,我们在地里抢收稻谷。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在田头忙着吃午餐,有线广播战的大喇叭播出汕头气象台台风警报:12级强台风即将登陆,并且将正面袭击汕头。”【注12】而同样位于西牛田洋的女生连则是在“7月27日下午约5时许,突然团部送来紧急通知:明天有强台风在汕头登陆,台风中心就在汕头市,大家务必做好抗击强台风的各种准备”。【注13】

从以上几个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牛田洋各区基本是在27日上午或中午第一次接收到台风紧急预报,而正在田里紧张“双抢”的部队官兵和大学生,也基本在这个时候听到田头广播得知了台风即将到来的消息,这与上文所提到的气象台预报情况基本相合,比其最早预报晚了大概两天,而此时离台风袭击牛田洋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在这个紧迫的时间里,牛田洋各团、营、连部开始做好准备动员,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风抢险运动即将展开。

(二)台风到来前部队干部的决策

当气象台和地方领导部门向牛田洋军垦农场发出台风预报之后,作为农场开垦生产的主体,55军219师不得不迅速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落实好防风抗灾工作。而为了更好地理解牛田洋“七·二八”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那么部队首长的抗灾决策和应对措施,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原则,便是我们应该着重去注意的内容,毕竟军队的特点便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命令,整齐划一统一行动。当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台风,在只剩下一天的时间里,部队首长又作出了怎样的判断和应对措施呢?首先我们从基地领导高层逐渐分析到基层当中去,从上到下依次予以罗列分析,并尝试从中发现出某些联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牛田洋生产基地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情况。在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记录片当中,记者便采访到了当时作出抗灾决策的219师师长白忠耀,在片中白师长明确说到台风登陆前牛田洋生产基地“军令有三条:确保秧苗、确保机械、确保大堤”,【注14】这三个“确保”可以说就是台风前整个部队的抗灾指导原则,而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唯独没有“确保部队”这样的原则。于是正如白师长所说,虽然“广州军区和55军考虑到群众多,要撤出来”【注15】,但结果“部队没撤,部队没撤,一共牺牲了五百多人。”【注16】而关于台风到来前部队首长另外的决策情况,还有这么一个情况。在《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的一篇特别报道中曾如此提到,“当年的白师长和朱一丁政委,现在都明确否认曾经提过‘人在大堤在’的口号。他们认定,这个口号是官兵和学生在抢险中主动提出来的。”【注17】在这一篇文章中,还说到“据当年的219师师长、抗击那次台风的指挥者白忠耀说,他们曾经作过充分的准备,并转移了部分物资,撤退了部分人员。他们只是按照九大的精神指导这次抗击台风,以毛泽东在那次大会上强调的“团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口号。抗台风指挥小组组织了部队官兵和大学生去抢险,但这也是军部下达的命令,他们是军人,自然以服从为天职。”【注18】而后来,在台风过去后的师抗风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当时的55军军长杨绍良便有针对性地说到“人民解放军遇到当时的险情,有哪位能人会下达撤退的命令?”【注19】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环境下,部队首长必须命令下属各级守好牛田洋生产基地的秧苗、机械和大堤,遇到险情不能贪生怕死,并且以当年的“九大”精神为指导,服从上级的安排遵守军令以保护好大堤。但这并不就是说要“人在大堤在”如此极端,而必须以部队官兵的所有生命的代价去确保整个生产基地。白师长虽然在台风前没明确提出过要确保部队,但并不就意味着整个部队都要搭着命进去,遇到险情时还是应该做好给大堤打桩、加固营房、撤出机器等措施。后来当师长意识到台风竟如此出乎意料地强大时,28日上午他与西牛田洋657团团长王甲雨最后一次通话时便说:“守不住要立即撤回,撤不了的要力争向高处转移。”【注20】而并不是一味死守,即使大堤垮了也要誓死捍卫到底,真的是“人在大堤在”。于是,当我们把这前后的关系捋清楚后便可以说明,白师长在台风前作出如此决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自身对台风强度的估计过于简单,从而导致一开始高层的指挥决策就发生了错误。而在采访当中逢政委便说过“像台风和自然作斗争这种情况,我们没见过,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牺牲。”【注21】而到后来台风登陆后,当师部“看这个情况不对,觉得这个风特别大,和往年的台风不一样。决定部队迅速撤离大堤,一个也不留。”【注22】从中我们反过来也可以发现,在台风登陆前即使已经收到了准确的台风紧急预报,但部队首长对此次台风的强度仍缺乏足够的认识,估计不足,轻视了6903号台风的强大威力,从而一开始就导致了指挥决策上的失误!

   当我们初步分析完基地高层领导一开始的决策命令后,我们就有必要再看看命令下达到各级之后219师各团营连的反应。现罗列如下:

   “七·二八的前一天我们听了部队首长的动员讲话:台风并不可怕,大家不要害怕。牛田洋是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源地,全体战士要发挥不怕牺牲勇敢作战的精神,与大堤共存亡。”【注23】

   在河溪牛田洋锻炼的大学生刘锦庭:“我们当时收到这个消息(台风来临)之后,大家都做好了准备,认为牛田洋的大堤是代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所以我们人在大堤在。我们喊出这样的口号:誓死要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誓死捍卫大堤。”【注24】

    在0490团学一连里,“我们被无数次告知:要誓死保毛主席革命路线,保护大堤,誓与大堤共存亡”。【注25】

“来不及早餐,连队紧急集合,只见兄弟部队的同志们手拿铁锹麻袋等工具前往前沿堤坝,艰难前行,‘誓与大堤共存亡,人在大堤在’!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大堤,保卫牛田洋。【注26】

    西牛田洋0492团女生连:“连长传达了团里的指示,要求大家奋力抗台风,拼死保大堤。如果大堤一旦决口,不但会淹没大片农田,还会危及几十万老百姓的生命(牛田洋旁边住了不少农民)。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人在大堤在’,‘用生命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注27】

“连队正在进行战前誓师动员部署:为捍卫光辉的‘五·七指示’,誓死保卫大堤,人在堤在!一部分照常下田,一部分上大堤巡检、加固;少数人留守,对营房(楠竹栅房墙、竹篾竹叶房顶)进行打桩拉绳加固、捆绑行李;炊事班保证伙食供给。”【注28】

  “连队通讯员跑步赶来传达上级紧急通知:所有连队全部停止劳作,返回营地,部署抗击台风工作。连长带队返回营地,立即召开加固营房、绑捆行李的动员会。连长说,军队的职责是保护国家财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必须确保拦海大堤不出问题,人在大堤在,誓死保卫‘五·七指示’的发源地。”【注29】而后来,营长杨俊明在大堤上还指示说“牛田洋是毛主席亲手批示的‘五·七指示’发源地,是41军老大哥部队战天斗地创立起来的,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样板,我们要誓死保护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定要死守严防。会上,指战员们情绪激昂,一致表示:‘人在大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注30】

  由于驻守牛田洋生产基地的连队众多,笔者在此不能罗列全部材料出来。但我们就已经足以从以上材料明显看出,在各基层的动员决策中,类似于“与大堤共存亡”、“人在堤在”、“誓死捍卫“五·七”指示的发祥地牛田洋”、“用生命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誓死保护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定要死守严防”等口号比比皆是。这就是各基层连队对于此次强台风最为普遍的决策和应对措施。而当我们把这些与师长的决策即“确保秧苗、确保机械、确保大堤”相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虽然意思相差不远,但很明显当师长的军令下达到基层之后,其意思遭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发挥,增添了许多极端的意思,比如大多与“死”、“生命”等相联系,极端地要求部队士兵保护牛田洋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豁出去去保护,人的生命要与机械、大堤同生共死。这也又同时应证了“当年的白师长和朱一丁政委,现在都明确否认曾经提过‘人在大堤在’的口号。他们认定,这个口号是官兵和学生在抢险中主动提出来的”的观点。于是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当时受军队平时强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人们思想较为单纯,当这个抗灾动员思想被普遍接受于广大部队官兵之后,后来那种狂热的抗灾行为便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部队政治环境的巨大影响。

  (三)抗风抢险

  当台风开始登陆汕头、正面袭击牛田洋生产基地后,驻防部队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抗灾抢险措施。现笔者简单概括几点如下:

    1、留守营房

    在台风即将登陆的时候,部队首先安排了一部分人员留守后方的草棚营房。如:“一部分照常下田,一部分上大堤巡检、加固;少数人留守,对营房(楠竹栅房墙、竹篾竹叶房顶)进行打桩拉绳加固、捆绑行李;炊事班保证伙食供给。”【注31】“1969年7月28日早晨8时左右,“6903”号强台风开始在汕头登陆。狂风挟着暴雨袭击着牛田洋。大堤、营房、电线杆、稻田都掩没在狂风暴雨中。戴炳灿所在的炮连奉命保护大堤,连长和指导员身先士卒,率领一排和二排战士抗风守护海堤,三排保护营房。”而当台风登陆后,由于此次台风风力实在 强大,登陆汕头时风力竟达16级,因此草棚的屋顶瞬间被强风掀开,而为了保护这些营房,一些留守人员便不惜生命危险冲上屋顶,用床板等压住草棚缺口,甚至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压住。“493团学二连副业班班长吴长丰用身体压着床板在篷顶上努力绑扎着”【注32】而过了一段时间后,草棚支撑不住,最后还一排一排地倒塌下去,被大风刮得支离破碎。“风雨磅礴,白雾重重。相隔仅十米的竹篷,都被密集浓厚的雨幕遮掩得依稀难辨。这些蛆壳般散落在牛田洋的营房,在剧烈的颤栗中摇摇欲坠。大学生们哗哗趟过近膝的积水,抱住一根根支撑起顶篷和墙壁的竹竿,两脚叉开,顶胸收腹。粗壮的竹竿,像烈马被禁锢住了。一夜下来,原先用麻绳加固的地方经雨水浸泡已经松动,有些竹竿已在磨擦挤压中破裂了,有个大学生不小心踩断一根竹竿,摔将下来,脊部一大片血印。突然,营房顶的稻草一束束被风掀将起来。转瞬间飞散得无影无踪。在外边加固的盛龙生叫一声见鬼,便箭步冲去,一米八九高的房檐,情急之下,竟被他徒手攀跃上去。旁边的姚源泉也跟着攀将上来。没等两人猫腰站起,一阵狂风暴雨砸来,差点把两人掀下篷顶。在人字形篷顶,盛龙生和姚源泉终于用身体紧紧压住稻草。陈茂展、张特蕴等十来人搬来床板,也七手八脚攀上蓬顶,用床板堵住“天窗”、一阵狂风扑来,只见三四今人人仰马翻,床板倏地飞起,像几片很轻很轻的羽毛飘得无影无踪。又几块床板传递上来,他们便紧紧压在身下,用身体铺了一层,血肉屏障。”【注33】

   另外,由于女大学生比较文弱,因此女生连大都留守后方待命,最后并没有冲上一线抗风。“大约上午8时过,风将我们的房屋吹得吱吱响,房屋已开始倾斜了。连首长马上命令我们撤出,准备上第一道大堤。为了防止风将大家吹散吹倒,我们个个紧紧抓住一条碗口粗的绳子,以排为单位,顶着狂风暴雨向大堤走去。刚出门不远,就见到我们连的蒋副连长急冲冲地从团部奔回,说团部命令女生连不用上大堤了,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风雨”。【注34】“当敢死队员们开到大堤上时,女生连的大学生大都坐在晒谷场上,集体坐着,叫做备战”【注35】。

    2、冲上大堤

    除了留下部分人员守护后方营房之外,一批批部队官兵和大学生纷纷组织抢险突击队、敢死队等前往抗风抢险的最前线拦海大堤。“大家就三个五个一组,十个八个一群,手挽手,顶风冒雨冲上海堤,奔向险区。我们连奉命上大堤堵缺口,接到命令后,我连立即动员,分成多个战斗小组,并准备好工具和装备”【注36】;“7月27日还来不及吃晚饭便奉命跟着“抢险突击队”上了大堤的。当晚的任务是将部队在河里的木船搬回围海大堤内(保卫国家财产),搬完木船回到营房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洗刷干净之后,正准备补吃“晚饭”(其实已经是28日凌晨了),又接到紧急命令再上大堤装沙包,加固子堤。一直不停地干到了7月28日上午台风登陆”【注37】。而在台风登陆前,部队也安排了一些士兵和大学生到大堤的指定地段巡逻。27日“夜晚十点钟左右,连部值班通讯员、华农果树专业学生孙琳摸黑赶来床头叫我们起床,紧急通知我们全班到连部集合待命。团里通知,每个连队由连领导带领标兵班,连夜负责巡查大堤的任务。我们带上巡逻用的手电筒水壶等用品,按照要求背上背包,连夜从营地急行军向大堤出发【注38】,等等。“大学生们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开赴拦海大堤。”【注39】

    而当台风开始到来,登陆袭击牛田洋生产基地时,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堤保卫战便开始拉开序幕。由于强台风大海潮的不断剧烈冲击,本身并不固若金汤的拦海大堤便开始抵挡不住,逐渐被冲开了一些缺口。

  “台风的时候,我在缺口上,我是党员,副排长,我肯定是要带头冲在前面的。我们一个连,三个学生排,一百来人,大概有12个人能冲到海堤缺口去。当时那个风太大了,人也根本没法站,就是趴在地下,两只手抓住灌木杂草,慢慢往前爬行。去的时候,那里准备有沙包,刚好要崩了,海浪还没到最高潮的时候,还没有顶风,开始淹过来,开始有缺口了,人哪,沙包啊,在那个缺口,用肩膀顶着。顶上去,挡不了什么的,一下子连人带沙包冲到大堤下边去。哦,又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爬爬爬,又冲上去,结果冲到半截,又给它冲下来。爬上去给它冲下来又爬上去,大概有三次,以后就各听天命了,谁也不知道谁,谁也听不到谁,谁也看不到谁。就在海浪里听天由命了,就往回跑。”【注40】

   “扔那个沙包、石头来堵,手扣手,顶住水,跳下去,但是顶不住。下去的,大部分都牺牲了。”【注41】

  “崩堤了,我们就要打桩,都给水冲了,我们很多的战友,都抱着木桩,一条木桩很长,抱着木桩就能生存,要是什么都抓不到,就很危险。”【注42】

  “到了大堤上,我们伏在堤上一看,约10米开外的大堤被风浪撕开了一个几米宽的缺口,狂风卷着巨浪汹涌冲向坝内。我们在孙指导员和连长指挥下,每四五个人或抬或拉一个沙包,互相挽力依托,奋力把沙包运往缺口边。许多的沙包被推进缺口里,但一切都白费功夫,巨浪卷着沙包和大石头就像魔鬼玩小球似的冲向堤内。”【注43】

  “泥土构筑的大堤,在风雨和海水浸泡下变成一块软豆腐,大堤上到处出现大大小小的的喷水柱。抢险的同学,冒着生命扛抬着沙包和石块进行堵压,有的干脆用身子堵上去。在我眼前见到的,是一批黄继光堵枪眼式的英雄再现。在水闸边,渗漏喷出的水柱有一人多高,只见营长在指挥十多个民工拼死拼活地打桩、加固,又因地基软,打下的木桩就象是小孩子在玩游戏,一眨眼就被水冲拔而去,民工喘着气,累得抬不起椿槌,一个个倒下了。”【注44】

    从众多类似情节的材料中笔者选取了以上几个材料来说明,在刚开始大堤出现险情时很多部队官兵和大学生都是冒死冲到大堤旁,用填充沙包、石头等方式来堵住大堤缺口。而由于风力太大,洪水来势汹汹,结果这些东西都无济于事,很多都被大水轻而易举地冲散,而且缺口还越来越大。于是部队官兵下定决心,作出了甚为悲壮的抗灾抢险牺牲,他们毅然地跳入了大堤缺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组成一道道人墙,企图以如此做法抵挡住疯狂的洪水,以保护牛田洋大堤不被大水冲垮。

  “连长一声令下,战士们手拉着手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希望用人墙挡住潮水!但越发猛烈的台风海潮,瞬间将包括连长和指导员在内的40多名战士卷走,戴炳灿也被冲入海里。因在海边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又见惯了台风,戴炳灿艰难地游了上来。被卷走的战士们在风浪中艰难地挣扎着,一些战士被海潮冲来的乱木乱竹撞伤撞死。”【注45】

   “叶德源接到上级的命令后,立即出去抗洪。‘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只要有险情出现,该怎么办就要怎么办。’叶德源和战友们全猫着腰,顺着水沟一个紧抓一个的手,朝决口爬去!他们没有畏惧,相信用沙包或人墙能够堵住水,让老百姓的财产、生命,让牛田洋的财产得以保住。他们手拉着手全部跳下决口,用手紧紧抓住残堤的石头,让后面的同志抱着自己的肩,或拉住腰带、衣服,一个紧接着一个,一排紧挨着一排,形成了一个血肉的整体。”【注46】

  “连长梁春兰头一个跳下缺口,未容站稳脚,便被激流冲到五米深的堤下。他爬起来,高声朗诵“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又扑向缺口。全连干部战士一个个跟着跳下缺口。共产党员、入伍一年的新战士张清友抱起一块一百多斤重的石头,跳进缺口,被冲到堤下,负了伤。他翻身冲上堤顶,抱起更大的一块石头,又跳下去。他喊道:“黄继光能用身体挡枪眼,我们也能用血肉之躯挡海潮!”【注47】

    以上是部队跳下缺口用人的身体组成人墙堵堤的一幕幕画面。类似的材料还有很多,不一而足。而从它们当中所体现的,既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也是面对人力不可抵御的灾害时一种极端狂热的抗灾行为。结果大堤还是保不住,人也纷纷被肆虐的洪水所卷走,也就是说最后这个堤是保不住了,牛田洋围内成为了一片泽国,原来的目标即“确保秧苗、确保机械、确保大堤”也就完全做不到了,而且部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

    3、抗灾过程中通讯的断绝

    在牛田洋部队官兵进行奋勇抗灾的过程中,由于台风强大的风力把一切电线杆和电线都刮断了,因此有线通讯几乎全部断绝。“当时从团到营到连这个指挥,当时就靠两瓦的步传机,步传机已经不起作用了,对前沿的大堤上面的部队已经起不了作用,没办法跟他们联系。”【注48】因此,当处在抗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眼看大堤在强台风无情肆虐下实在是顶不住的时候,却由于通讯的断绝而互相联络不上,特别是失去了与上级的联系而不能及时得到上级指示而各自孤军奋战。比如,“面对人力根本无法抵御的台风海潮,才又奉在我们防守地段附近指挥战斗的营长之命“撤退”。“他在使用有线电话、无线电台、打信号弹都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亲眼所见——的情况下,才无奈下令撤退的。”【注49】“眼看人的肉体无法与当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继续搏斗,部队营领导在失去与上级联系情况下,当机立断下令部队和大学生们从大堤上撤退。”【注50】“一切通讯都已经断绝,无线电台不响,有线电话无声,与师团各级联络全部中断……事后知道,营部指挥所通知的信号,由通讯班长负责发射执行,前二发子弹在发射时都成为哑弹,失败原因是信号枪刚从枪套拿出,伸手举起向上发射,短短几秒时间,枪管就被狂泻而下的雨水灌满,信号弹的引信在水中没能击发……信号弹终于成功发出,但信号弹红色的光点只上升枪口几米高就被狂风猛雨刮得无影无踪”【注51】。

  而在28日上午,当处于后方的指挥机关师部发觉这次台风比原来想象的还要大得多,形势对部队十分不利准备下令部队撤退时,眼看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已经丝毫不起任何作用,于是“50米一个战士,背着冲锋枪,他说,我打冲锋枪,你看见我打你就打,这就是撤退命令。”【注52】但在而在后来汕头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中当时的师部逢政委还透露,“我们跟营都联系不上。营、连就是派参谋去告诉他们,怎么样保证部队安全。我们联系到最后,师部连参谋都没有了。就剩我们四个人,还有几个警卫员。我们下午两点钟才开始往外走。”【注53】

  更糟糕的是,师部派了通讯员想直接把师部撤退命令下达到各部队,结果“通讯员上去,被大水堵死了,活不了,上不去”【注54】,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师部的撤退命令根本就下不去,坐镇后方的师长等领导反而就只能成为光杆司令一个,想指挥也指挥不了,只能如后来逢政委所说,“跑都跑不出来,撤都撤不下来。还撤什么呢?就是就地保证安全,互相间团结互助。”【注55】可见,在牛田洋“七·二八”事件中,由于通讯条件的急剧恶化,不管是从师部指挥中心向下属各部队下达命令,还是各基层部队向上级请示或指挥士兵撤退,都因为通讯手段的落后以及在台风中纷纷失灵而无法起到丝毫作用。部队并没有在这一点上充分估计到其特殊情况,可以说是出乎部队的意料之外。而这一点因素可以说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谓不大的。

   4、从大堤前线撤退

    28日上午九点到十点的时候,台风已经正面登陆汕头地区,牛田洋军垦农场的大堤正经受其最严重的破坏和冲击。而在这个时候,牛田洋的拦海大堤已经渐渐支撑不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决口,而且决口还在迅速地扩大,抗风抢险形势已经到了最严峻、最危急的时刻。在“人在大堤在”、“誓死捍卫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祥地牛田洋”等狂热口号的煽动鼓舞下,身处大堤最前线正在抗风抢险的部队官兵和大学生仍继续顽强地与强台风大海潮搏斗,然而毕竟是人力所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更何况又恰好遇到了一个百年罕见的强台风,因此,部队即使再拥有多么高涨的革命热情和顽强毅力,也终究敌不过暴风雨、大海潮的疯狂肆虐,于是,有些部队在与上级失去通讯联系,得不到师部及时撤退的命令,而大堤却纷纷失守溃决的恶劣情况下,终于被迫无奈地自己下达撤退命令,向基地后方的高地撤退转移。

   首先我们再来看看此时师部对抗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后来,当年的基地副主任于树盛曾就当时的情景回忆道:“到了九点钟这个时间,师里看这个情况不对,觉得这个风特别大,和往年的台风不一样。决定部队迅速撤离大堤,一个也不留。”【注56】逢永岐政委则说道:“那时(白师长)他是比较果断,他就决定保人,就是10点钟左右。那时我们的后方部队,二线部队那就撤了。”【注57】而当时的白师长到了那个极其危急的时刻,也确实是做了抵抗不了部队就要及时撤退的准备,“28日上午他与西牛田洋657团团长王甲雨最后一次通话时说:‘守不住要立即撤回,撤不了的要力争向高处转移。’后电话中断。”【注58】也就是说,在28日上午9点到10点的时候,师部领导为了保全部队安全,已经改变了台风登陆前所制定的方针对策,而改为保人。然而为时已晚,再加上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后方留守营房的二线部队还可以及时撤出,但处在大堤最前线的部队却凶险异常,已经命悬于一线之间了。

    此时,我们来看看前线部队的状况。东牛田洋炮团团长陈俊德面对险情越来越严重,炮团有可能被洪水围困在大堤孤岛上而被海水吞没的严峻形势,“他根据实际情况,马上请示师里,要求部队撤离牛田洋,遗憾的是迟迟得不到答复。生命无价!他想,与其坐着待毙,不如走出一条生路。出于共产党员的道义和责任,一个血肉之躯中隐藏着的对战士和大学生们生命的赤诚爱护,他义无反顾地果断下令撤!”【注59】“后来那个营长脑袋里边还有这个大学生,毕竟是国家的财富嘛,他就说你们先走,你们先撤,他叫我们先撤,那是对的。”“我最感激的就是,营长这个决策真的是英明的。”【注60】而他们最后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在28日晚上7点多才全员撤到后方的村庄。

当时李肇星所在的0490团学一连“在此狂魔面前,人们显得如此无奈。眼看人的肉体无法与当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继续搏斗,部队营领导在失去与上级联系情况下,当机立断下令部队和大学生们从大堤上撤退。这时中牛田洋的海堤已有几处决口,洪水直冲牛田洋腹地。我们撤退的路上已经一片水茫茫,分不清哪是田埂,哪是水田或水沟,有时一脚下去,水至下巴,有些高一点的路面水未淹没,则爬满了大蛇小蛇,恐慌地与人争道。撤退的一路上,大家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李肇星一路上不是扶扶这个,就是拉拉那个,后来他看到一个其他连队的大学生不断跌倒,前进艰难,赶快上前挽住他。原来这个同学的深度眼镜早已丢掉,他身体瘦弱体力不支,一路上几乎是由李肇星扶着,好不容易才到达师部莲塘驻地。”【注61】而这些就是成功安全撤出的例子之一。

    然而,也有些部队情况有所不同,笔者暂且取几个例子说明。当时还只是中学生,去牛田洋支农的亲历者陈海鹰回忆道“当时上了大堤,因年龄较小被解放军战士拖下来。台风掀起了一个个惊人的大浪涛,上午九时左右大浪涛便将大堤冲决了。我所在的连队撤退到半路,接到命令又冲回海边。这种蛮干的做法导致失去了可以退走的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至下午整个基地便被海潮淹没了。”【注62】也就是说,抵不住台风肆虐的部队已经撤到半路了,还再被强制拉回去。“28日中午,当强台风大海潮向牛田洋猛扑过来,大堤不保的时候,有的连队开始组织撤离,官兵和大学生们在撤离途中被洪水打散、吞没;有的连队仍在继续战斗,战士、大学生们或向决口投沙包、石块,或抱着石头跳入洪流,或三五人、七八人手挽手编成‘人篱笆’,嘶吼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排排扎进漩涡。”【注63】而这个材料又说明当时除了撤退途中有些人被大水冲散,而且还有些部队在继续与台风抗争,在大堤上堵越来越大的缺口。

    5、撤退至村庄后

  有些部队成功从大堤前线撤回到后方较为安全的村庄之后,却开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部分离开村庄,向西一直朝师部所在地莲塘走去,因为这是部队命令,必须向指挥中心靠拢集合。而另一部分则公然违抗命令,留在了当地村庄躲避台风,直到台风退去风雨停了之后才回到莲塘师部。而正是这个差别,却造成了不一样的后果,前者很多人在途中再遭洪水袭击而身死路上,而后者由于暂留村里而得以保全性命。亲历当年728灾难,最后在玉井村祠堂躲避风浪的大学生王浩池在与笔者的访谈中就曾说过,当时他们撤退到玉井,并在那个祠堂附近停下脚步后,曾有部队同志通知要继续撤退到莲塘师部集中。纪律性很强的人,听从命令就又出发了,但他们知道“欺山莫欺水”这个道理的“散仔”,知道往师部又得往低处走,而堤崩后水正不断上涨,是绝对不会再往低处走了。而正是由于他们纪律性上的差异,便导致了生死两重天!

    而关于这个现象,当地的村民便最有发言权。“‘他们(士兵和大学生)不肯留下,出去就是找死。’天港村一位修自行车的大叔回忆当年的情况,有些不屑地说”。【注64】“‘老人劝他们不要走,但是他们不听,坚决要走,走到半路就被淹死了’老人回忆道”。【注65】关于这个事情,当时是有很多村民意识到这个危险性而去劝服那些部队。“部队离开天港村一个多小时后,有二十几个大学生来了。他们是护堤失败而退回来的,同样是欲往山上而去。站在村里祠堂上面的林壮富远远看到他们,便冲出祠堂,挡住他们的去路,用潮汕话喊着要他们呆下来。林壮富老人并不会说普通话,但当时那些大学生都明白他的意思。在林壮富的极力劝解下,他们终于留了下来,在村里的祠堂里避过了这场灾难。”【注66】而有些人则不听村民劝阻,“当村民得知部队经过天港村要往西牛田洋的莲塘撤时,他们极力劝阻。因为上山路经的田地已被海水浸没,而且水仍不断地涌进来。但部队接到指示要往山上退,就没有回头或停留的道理,他们也认为只有山上才是安全的!部队还是往山的方向去了。村民后来发现,田地里留下了很多部队的背包。”【注67】正是由于大井村的地势较低,后来东牛田洋的大堤出现缺口,东西两股海水奔腾而来,冲走了经过天港村、沿途撤往莲塘的士兵和战士。

    笔者就这个问题也曾直接采访过当地村民,确实还是得到上述结论。笔者所采访的一个黄伯称他们当年想往莲塘那边去,看见我们生产队的船就想上船就走,但船已经破了的,船破了就走不成了。其实当年很多人就是在去莲塘的路上死的,要是他们听我们的话留在村子里,就不会有事了。另外一个村民也说:“有些部队还不听这里老百姓的话,他们正因为要走才会死啊,如果他们不走的话就不会死掉。他们来到乡里了,还跑掉了啊!那个时候啊,黄赞发还跑到了这边的老祠堂。那些部队和大学生有些见了很怕,水一淹到这里,他们就想跑掉,总想跑到莲塘那里,而莲塘是他们的师部所在。去莲塘得经过大场村,中间才有一两个村庄而已,但就已经受不了了。”

“天港村有个关口叫做大交关,由于关口是水位极深之处,加上海水淹没后更无法判断,很多大军在撤退的过程中都命丧于此,我躲在家里看到他们一个个向鸭子一样,一个跟着一个沉下去,那种场面真的是非常凄凉。”天港村村民林阿姨向笔者描述到。

  于是我们便可以发现,除了一部分人员在一线大堤抗灾被卷入海里丧生以及从大堤撤出的途中也被汹涌而入的洪水淹死外,还有一些人本来就已经撤到了安全地带,但却为了执行上级命令而没有留在村里避难,最终在撤往师部的途中再遇洪水袭击而身亡。

    (未完,待续)

   ------------------------------------------------------------------------

注1、《全力“捕捉”来袭“史上最强台风”》,汕头特区晚报,2009年9月30日。

注2、同上。

注3、同上。

注4、同上。

注5、同上。

注6、同上。

注7、黄建斌《牛田洋风潮》.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第23页。

注8、黄建斌《牛田洋风潮》.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第24页。

注9、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2009年10月10日。

注10、熊良銋《暴风雨的洗礼》。http://blog.163.com/zhny728@126/blog/static/1164379112009615101349902/ 

注11、《728四十周年前夕访报话兵沙文波》,阳江日报,2009年7月28日。

注12、陈树仁《牛田洋灾难亲历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58页。

注13、杨桂英《永生难忘的日子》。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17/17/155881_4314633.shtml

注14、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2009年10月10日

注15、同上

注16、同上

注17、《牛田洋的精神原子弹》,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

注18、同上

注19、解方闻文:《牛田洋,终生难忘的地方》,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05/23/155881_10460047.shtml

注20、解方闻文:《牛田洋,终生难忘的地方》,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05/23/155881_10460047.shtml

注21、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2009年10月10日

注22、同上

注23、陈海鹰《我与黑海潮》,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816/12/155881_4955026.shtml

注24、中国气象局《6903台风》,2007年8月。

注25、方兆杰《李肇星在牛田洋》,汕头特区晚报,1999年7月26日。

注26、项瑞松《我的牛田洋经历》,http://blog.163.com/zhny728@126/blog/static/11643791120095912716479/

注27、杨桂英《永生难忘的日子》,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17/17/155881_4314633.shtml

注28、《一段刻骨记忆》,http://blog.163.com/zhny728@126/blog/static/11643791120094391134337/

注29、陈树仁《牛田洋灾难亲历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58页。

注30、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新潮人》,2006年3月24日。

注31、《一段刻骨记忆》,http://blog.163.com/zhny728@126/blog/static/11643791120094391134337/

注32、周汉民、何建强《牛田洋,迟到27年的追认》,南风窗,1997年第1期。

注33、周汉民、何建强《牛田洋,迟到27年的追认》,南风窗,1997年第1期

注34、杨桂英《永生难忘的日子》,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17/17/155881_4314633.shtml

注35、徐锐峰、袁武等《牛田洋尘封36年的海啸悲歌》,森林与人类,2005年第8期。

注36、罗育文《风雨铸就战友情——和李肇星前外长一起战斗生活的日子》,梅州日报,2008年3月25日。

注37、也来说说《牛田洋灾难亲历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1eea00100h9ia.html

注38、陈树仁《牛田洋灾难亲历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 61-62页。

注39、《一段刻骨记忆》,http://blog.163.com/zhny728@126/blog/static/11643791120094391134337/

注40、《牛田洋的精神原子弹》,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

注41、广州电视台《岭南星空下·风雨牛田洋》,2007年7月28日。

注42、广州电视台《岭南星空下·风雨牛田洋》,2007年7月28日。

注43、方兆杰《李肇星在牛田洋》,汕头特区晚报,1999年7月26日。

注44、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新潮人》,2006年3月24日。

注45、《在牛田洋抗击台风》,阳江日报,2009年8月5日。

注46、谢富瑞《牛田洋归来的老兵》,江门日报,2007年12月4日。

注47、刘南昌《黑海潮——牛田洋,历史与现实》,羊城晚报,1986年9月8日。

注48、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2009年10月10日。

注49、也来说说《牛田洋灾难亲历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1eea00100h9ia.html

注50、方兆杰《李肇星在牛田洋》,汕头特区晚报,1999年7月26日。

注51、陈树仁《牛田洋灾难亲历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69-70页。

注52、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2009年10月10日。

注53、同上。

注54、同上。

注55、同上。

注56、同上。

注57、汕头电视台《牛田洋往事》,2009年10月10日。

注58、解方闻文:《牛田洋,终生难忘的地方》,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05/23/155881_10460047.shtml

注59、刘锦庭主编《风雨牛田洋》,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第67页。

注60、采访王浩池先生。

注61、方兆杰《李肇星在牛田洋》,汕头特区晚报,1999年7月26日。

注62、陈海鹰《我与黑海潮》,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816/12/155881_4955026.shtml

注63、《一段刻骨记忆》,http://blog.163.com/zhny728@126/blog/static/11643791120094391134337/

注64、徐锐锋,袁武等《728,牛田洋的悲壮与荣耀》。http://blog.163.com/zhny728@126/blog/static/11643791120094911213915/]

注65、同上。

注66、同上。

注67、同上。

华南师大牛田洋课题组结题报告(1)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华南师大牛田洋课题组结题报告(3)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华南师大牛田洋课题组结题报告(4)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华师牛田洋课题组《结题报告》附件中的《采访记录》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 川外牛友罗观林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赵悦胜:牛田洋经历记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转载】YJ:牛田洋纪实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在牛田洋抗击台风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方兆杰:李肇星在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难忘牛田洋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缅怀刘富谋(诗)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黄建斌:争论与结题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牛田洋风潮》评论汇编(二)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一)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二)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七)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三)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五)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陈树仁:牛田洋历险记(四)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阳世生:牛田洋日记(摘录)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杨银禄:揭秘江青个人生活(1)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雷真礼:刻骨铭心的经历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张秀荣:刻骨铭心的一天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遇罗克:出身论 - zhny728@1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