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宗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13:17
第一节 宗教概述


  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反映。古往今来,永州境内都有宗教活动存在。三国时期,道教开始传入境内。佛教传入境内的时间,约在南北朝时期。天主教于17世纪末开始传入永州,基督教则在19世纪末传入境内。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宗教职业人员570余人,教徒约7000余人,教堂、寺庵263座。在各种宗教传播的同时,还有一些会道门在境内发展组织,开展活动,解放后被取缔。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尚有统一管理宗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各宗教自设机构自行管理。其中,道教于明清时期设道会司管理道士、道姑。佛教在民国时期设佛教会或佛学会管理内部事务。基督教偱道公会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循道公会零陵教区,辖零陵县城内、石期站、架枧冲、梅花树、冷水滩5处教学。民国22年,循道公会改祁阳堂区为祁阳联区。民国37年,循道公会设东冷联区,辖东安城关、冷水滩、紫溪市、芦洪市、石期站5堂区。天主教于民国14年成立湘教区零陵临牧区,管辖祁阳、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华、新田等县教徒。
  解放后,佛教徒多数还俗,道教徒多数改从他业。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外籍教士先后离开境内。“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常宗教活动作为“四旧”被禁止,寺庙、教学被毁或被占用,信徒遭受批斗。改革开放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和开放了一批宗教活动场所,平反冤假错案,保护宗教团体和信徒的合法权益,打击境内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建立健全了各种组织机构。1979年8月,祁阳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为改革开放后境内第一个宗教管理机构。1990年4月,中共零陵地委统战部设宗教事务科,管理境内宗教事务。1992年4月,为加强对宗教事务工作的管束,设立零陵地区宗教事务办公室。同年12月9日,永州市宗教协会成立。1995年2月,零陵地区召开了第一次宗教工作会议。同年,在全区范围内对宗教活动场所登记颁证,湖南省人民政府境内高山寺、祁阳天主堂和道县天主堂为省级重点宗教活动场所,永州市佛教协会先后在高山寺、阳明山寺举行佛像开光法会。至1995年底,境内共有宗教神职人员、信教群众近12万人。


第二节 佛教


  佛教由释迦牟尼(前565~前486),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六道轮回”等,宣传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人生充满痛苦;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公元78年,佛教分为大乘教和小乘教。大乘教主张普渡众生,小乘教主张自我解脱。佛教职业人员分为“出家”的和尚、尼姑和“住家”的男女居士两种。评分经典有《阿含经》、《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金刚顶经》、《太日经》等。主要节日有佛诞日(汉族地区为农历四月初八)、佛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佛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会,一般为7~49天,用以超度水上陆间的一切鬼魂;盂兰盆会,在农历7月1~15日举行,诵《盂兰盆经》,主要为“野鬼”、“饿鬼”超度,焚以冥钱,放以粥食;还愿、吃斋,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两日吃斋,菩萨生日到寺院烧香;烧拜香,每年农历8月15日至10月19日,各地信徒到阳明山万寿寺烧香拜佛,纪念阳明山七祖佛爷的寿诞;斋七和拜忏,人死7天为“逢七”,需请和尚到家中设斋会,追荐、超度亡魂,延续到第7个7天为止。解放后,这些民间佛事活动基本消失。近年来,民间佛事活动有所恢复,且有发展之势,有些地方佛事活动排场之大,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教传入永州的时间不晚于南北朝。南朝萧齐时,宁远境内九嶷山上已经建有佛寺——永福寺,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隋唐时期,境内佛教有所发展,佛寺有所增加。唐永贞元年(805),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曾在唐贞观年间所建的龙兴寺西轩寄居。唐代大书法家怀素,自幼出家为僧,曾在永州绿天庵栖身。明清时期,境内佛教传播进入高潮。到清末,境内共建有寺庵476座,僧尼12348人,教徒1.93万人。民国时期,佛教传播呈现衰落之势,并开始出现占用佛田、侵吞佛产现象,部分寺庙用于办学。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僧尼还俗回家。“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寺庙绝大多数被取缔、关闭、占用或拆毁,佛教活动被禁止,教徒被揪斗,僧尼被视为“牛鬼蛇神”列为专政对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佛教财产逐步归还,寺庙逐步收复开放。
  佛教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寺院一般设有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设有住持、监院、知客、书记、维那、僧值、典座、都监、察元等职。。以永州城内的高山寺玉透禅师时期为例,释玉透为住持,负总责;释果缘为监院,管财务;释悟恒为知客,管外资;释悟慈为书记,管文书;释高智为维那,领众行道;释高照为僧值,管纠察;释满阿为典事,管烦事;释心静为都监,监督一切。还有察元,管理云游僧。寺内还设有清规戒律,“杀、盗、淫、妄、酒”为“五戒”,如有破戒,按清规戒律处罚,轻者向众忏悔,重者逐出寺院。
  境内佛教徒分为禅门和应门两大派别。禅门教徒剃度受戒,遵奉戒律,不吃葷酒,入则坐禅念经,出则四方化缘。应门教徒剃度,不受戒,为人禳解、打蘸等。主要宗派有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净土宗、禅宗等。其中禅宗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衣钵传授凭证,其宗旨是“见性成佛”,主张渐修,提倡拂尘看净。华严宗认为一切平等,万性圆满。
  佛教在境内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名寺,如高山寺、文昌阁、万寿寺、塔下寺、九莲庵、甘泉寺、豸山寺、报恩寺等。同时也出现了一批高僧,如唐代的绿天庵僧怀素、明代的阳明山寺僧秀峰禅师等。怀素既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又是一代名僧,宋代《七百高僧录》有传。秀峰禅师系新田县人,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16岁时出家为僧。后至阳明山讲佛,并坐化于阳明山寺,有《阳明语录》传世。坐化后真身不腐,明嘉靖帝诏谥秀峰禅师,奉为阳明山万寿寺“七祖活佛”,使万寿寺成为境内香火最旺盛的寺庙。到清朝末年,阳明山寺的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大殿,两侧建有8栋大客房,能容近1000人食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秀峰禅师坐像被毁。原有建筑也在2001年被全部拆除。虽然建有新殿,但已非文物。


第三节 道教


  道教是中国汉族自创的最大宗教。它源于古代巫术,信仰多神,尊老子李聘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养生为主,慈悲为怀。活动有念经修行,劝善止恶、禳灾祈福、观星拜斗、设坛打醮、画符咒水等内容,与佛教有些相似。信奉的神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赵公元帅、城隍、土地、六丁(阴神)、六甲(男神)等。主要节日有正月初七玉皇大帝圣诞、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灵宝天尊圣诈、农历正月直四日上元天宫节、2月14日道德天尊圣诞、3月3日王母诞、6月24日关圣帝君圣诞、7月14日中元地宫节、9月17日财神圣诞、10月14日下元水宫节、12月22日王重阳祖师圣诞等。
  道教有龙门、华山、南无、劳山、昆仑等派别。其中戴黄冠、披道服、深居观中者,称“全真道士”。还有清静、正一、混元、灵宝等属无师派,不蓄发,有的兼营工商业或其他职业,与农、工、商民无异。还有一种道士专门为人作禳解、祈祷,临神坛作法时,着黑色或红色道服,称“火居道士”,民间称为“师公”、“神汉”,他们不吃斋。“火居道士”主要法事活动有三种:一是打锣天醮。每逢大灾大疫时,为人祈天打醮。二是庆神。主要是庆坛刘,为地方傎邪消灾,保一方人丁安宁,无病害、灾难。三是“安龙”、“送鬼”。
  道教传入永州始于三国时期。西晋初,宁远一带已建有鲁女观,这是境内最早的道观之一。此后,道教在境内加快了传播速度。到唐宋时期,境内已建有多处道观。明清时期,道教在境内处于最盛时期。清光绪年间,境内有道观500余座,道士、道姑3000余人。民国时期,道教在境内开始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求神消灾、驱鬼治病、卜卦算命等活动逐渐绝迹,以道教为职业的道士、道姑改从他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道士、道姑又重操旧业。90年代以后,道教活动得到规范和正常开展。
  道教在永州境内传播过程中,先后修建了一批道观,著名者有鲁女观、九灵观、无为观、黄庭观、羊仙观、九疑观、何仙观、紫霞观、会真观等。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著名道士、道姑,如楚伯公、何仙姑、蒋晖、王真人、陀天等。芝山城区以南35华里的何仙观,传为唐代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得道之处。元代,修炼于零陵阳和山的道士王真人,对道学有较高造诣,元初对其修炼处赐观额“万寿宫”。


第四节 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基督教的一派,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该教除崇拜天主(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天主之母)。天主教认为教士有授自天主的神秘权力,可以代表天主对人定罪或赦罪;教会乃基督所资交易上帝子民的团契,天国在地上的显现,具有圣洁性和普世性;人类始祖亚当偷食禁果,背离上帝意愿,从而使人类带有原罪,人类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开展自救,求得解脱,唯有通过信仰基督教主才能获得救赎,实现永生;主张教徒服从教会权力威,按教律行事。
  天主教教阶分明,等级森严。处于权力中央的是罗马教廷(梵蒂冈)。教皇被尊为耶稣在世代表,在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下设红衣主教(枢机主教),总主教、主教,管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教务。神职人员分为司祭、助祭、副僵祭、襄礼员、驱麽、育经员、司门员7级。清代和民国时期,罗马教廷派红衣主教作为驻中国代表,省设牧区,内有主教;人数不足者设临牧区。临牧区内设方济会、修道院,男神甫统入方济会,女的住 修道院。下有慈善事业,如孤儿院、诊所、学校等。
  天主教的宗教活动仪式叫弥撒。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灵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主要圣事有圣小船坞、坚振、千体、圣体、终缚、神品、婚配。
  天主教传入永州的时间较早。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陆若色入境传教,至今已经30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五年(1889),意大利籍传教士尤达理在零陵县傅家冲、大塘乾设立教堂,天主教便在永州境内逐渐传开。民国元年(1912),意大利籍传教士安仁佑在零陵县城设立中心教堂,外籍传教士渐渐增多,教友数目也日益增多。民国4~9年,天主教先后传入道县、祁阳、宁远、江华等县。民国14年,天主教设零陵监牧区,管辖祁阳、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华和新田等胵笔。抗日战争时期,天主教外籍神父先后撤离,部分教堂在兵燹中付之一炬。此后,天主教活动渐少。至新中国建立,永州境内有天主教堂60座,教徒6557人,创办小学3所、医院1所、诊所4处;设有零陵城区、傅家冲、冷水滩、道县天主、祁阳三塘和大塘乾、东安、石期市、午田、江华、宁远仁和圩等分堂。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徒断绝与国外差会的联系,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参加社会活动。1954年后,开始停止发展教徒。“文化大革命”时期,境内天主教堂被砸叵睊,教徒受到冲击,有的被天险公职跟着农村劳动改造。1980年以后,天主教开始在境内恢复活动。
  天主教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零陵的。在天主教传播过程中,多数传教士遵守中国法律,但其中不乏外国间谍人员,在境内从事浓厚兴趣活动。还有一些传教士以殖民者自居,在当地百姓中肇事生非,作威作福,多次激起百姓的不满和反抗。民国19年(1930),零陵监牧丁玉楼(奥地利籍)不受中国法律约束,毒打从教会门口路过的小孩,引起公愤。丁玉楼被枪杀,成为永州境内发生的第一起“教案”。民国21年,富家冲天主教堂被当地愤怒的群众拆毁,外国传教士被驱逐,成为境内第二次“教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教会,秘密成立“圣母军”,从事破坏活动。案发后,首犯艾克里被驱逐出境。


第五节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以《旧约全书》(承继自犹太教的经典)、《新约全书》为圣经。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永州境内的基督教(新教)有两个派别,即圣公会和循道公会。圣公会神职人员教阶,重礼悈,信仰上帝,以耶稣基督为基础,认为上帝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降世成人拯救世界和人类,八千死后可升入天国永享福乐;主张信、望、爱;教规主要有《使徒信经》、《十条戒命》。循道公会重视在下层群众中进行传教活动,主张平等博爱、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循规蹈矩地行事为人,改良社会重要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其中圣诞节又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时间为公历12月25日。期间,各家各户都要摆上圣诞树,唱圣诞歌,向亲友报佳音,并装扮圣诞老人向儿童赠送礼物等。其主要圣事有小船坞礼、婚配、圣餐、圣职、葬礼;主要活动为礼拜,包括祈祷、读经、唱诗、布道等。基督教(新教)传入永州的时间为1903年。解放前,境内设有中华圣公会湘桂教联区、中华循道公会湖南教区零陵联区。解放初,境内有圣公会、循道公会牧师、传教士32人(外籍18人,华籍18人),教徒2592人。1964年全部停止活动。1982年后恢复活动。

  一、圣公会

  圣公会在英国称为圣公宗,是英国的国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英国传教士裴乐义从桂林来永州,用高介购买何氏闹鬼的房屋1座,开堂传教。后又购买东门城内地皮建筑西式住屋,供传教人员居住,并设立普益小学,兼授圣经。宣统元年(1909),圣公会总值在上海开会表决,划桂林、至衡阳、永州等地为湘桂教区,教区设在永州。圣公会组织中,设会督(主教)、会吏总、牧师、会吏、教士传教士等。湘桂教区第一任会督为英籍人班为兰。民国4年春,英女差会派来高其成、苏爱华、罗佑华、彭美玉等传教士来湘桂教区扩大妇女工作,在零陵县成立圣道女校,不久与培德女校合办,收中年寡妇,培植女清道人才,作教会学校的预备师资,活动场地与范围有所扩大。民国12年,英人侯礼敦接任湘桂教区第二任会督,以零陵为会督座堂,在桂林、灵川、全县、灌阳、兴安、江华、永明、道县、宁远、新田等35处设有教堂;县城和稍大的乡镇都办有教会小学,以扩大影响。引人入教。民国22年,英人司博习为湘桂教区第三任会督,学校缩小,但县城内的普益、德智两所小学和诸圣中学仍然开办,直至951年交给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接管时止。当时,湘桂教区有教友1649人。1951年后,教徒减少,外籍传教人员陆续回国。1957年,湘桂教区办事处迁往广西桂林,永州一带教务由牧师万先泽负责。“文化大革命”时期,圣公会中止活动。1982年后恢复活动。

  二、循道公会

  重新储存的名循道会,系英国卫斯理创办于1744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7月,英人古永福与华人李泰阶、李尚志等人,承租零陵县城潇湘门内祁阳会馆为教堂,开展传教活动。光绪三十一年,循道公会开设诊所于教堂内,后改为“普爱医院”,为今永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也是永州境内西医之始;医院还附设护士学校1所,为今零陵卫校的前身。光绪三十三年,将教堂迁至钟楼街。中国循道公会的组织形式有教区、联区、堂区三级会议。湖南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教区年会。永州设联区,辖零陵县城、架枧冲、梅花树、冷水滩、石期站5处教堂。民国22年,循道公会祁阳联区成立,辖城关、白水、文明铺、黄土铺4堂区。民国33年,永州沦陷,英籍传教士撤往云南、贵州等地,抗战胜利后返回永州恢复活动。民国37年,循道公会东冷联区成立,中心礼拜堂设东安城关镇,下辖城关、芦洪市、石期站、冷水滩、紫溪市与零陵5堂区,有教徒400余人。解放后,佳先后离开永州回国,原教会所办学校与医院,交人民政府教育、卫生部门接管。“文化大革命”中,教会停止活动。1982年以后,循道公会在永州恢复活动。

 

第六节 会道门


  历史上,永州境内除有各种宗教传播外,还有不少会道门在永州留下了活动遗迹。清代、民国时期,永州境内的会道门主要有:天地会、一贯道、同善社(堂)、宗教哲学研究社、归根教、大普道、西华教、白莲教、三期普渡、紫霞教等。.1953年,这些会道门被全部取缔。据统计,境内当时有会道门8种20个支系,成员17635人,其中道乎2499人,道徒15136人。
  天地会 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因“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故名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合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对内称为“洪门”。其支派有小刀会、红钱会、哥老会等。相传创建于康熙十三年(1674),从福建、台湾沿海地区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各省及两广。会员成份有农民、手工业工人和游民。在清代曾多次发动武斗起义。天地会何时传入永州境内,现已无从稽考。但19世纪40年代开始,永州各县已有天地会公开活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永州各县天地会组织发动了疾风骤雨式的武斗起义。从道光二十六年(1846)宁远、东安的天地会起义,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宁远天地会起义失败止,永州天地会先后起义10余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洪英领导的起义。在永州境内活动而且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天地会首领有朱洪英,湖南省东安县人;胡有禄,广西人;何贱苟,湖南道县人;王宗献,祁阳人。
  一贯道 别名孔孟圣教、中道、天道、孔孟道等76个名称。一贯道以达摩(印度佛教第28代祖,公元527年来中国传教)为始祖。民国20年(1931)传入湖南,40年代初在永州设立总坛。民国37年春,以道县为基地,在东安、零陵、永明、宁远等地道徒。此后,迅速传入江华、蓝山、新田等县。1953年统计,境内共有成员6786名,其中道首798人,道徒5988人。
同善社 又称同善堂、洪信大同社等六种称谓。清代末年,由四川人彭克尊创立。民国6年(1917),由王保成传入零陵县,后传入道县、宁远、江华、蓝山、东安等县。民国10~16年,在各县先后成立同善社的县祠社。民国18年,随着组织扩大,在永州设立“永州社区”。1953年取缔时统计,境内共有同善社成员3135人,其中道首327人,道徒2828人。
  归根教 又名归根道。内分先天教、西华教、金丹门、三华堂、三华教、西华教、收园门、皇极道等。清宣统二年(1910)由湖北道首杨显道、长沙道首刘汉波传入江华、永明。民国2~6年,“西华”、“三花”等系传入零陵、东安、蓝山、宁远、道县、新田等地。1953年时统计,境内有成员2580名,其中道首837人,道徒1743人。
  紫霞教 为“慈善堂”的一个支系。又名中皇、三皇教、黄汉兴教,属“中国道德总会”领导。清同治十四年(1875),张希江在上海创办道德会。至民国元年,吽教子成立中国道德总会。民国9年后,传入东安、癪、宁远、蓝山、新田、江永6县。有成员5015名,其中道首536人,道徒45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