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遇“老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22:09:30
异国遇“老乡”
2005-12-02 09:51:07
大中小
异国遇“老乡”
无论出差或旅游,到了云南西双版纳,人们都会到距之不远的缅甸孟拉县去领略一下异国风情。
我这次也不例外。
从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市驱车经孟海县打洛镇,通过边境检查站,便出了国门。没有料到,出国竟是这么的简便和容易。
一进入缅甸,路旁的招牌变成了两种文字--中文和鸡肠样的缅甸文。
进入缅甸不远,汽车便停在一间玉器店前。作为出国的第一站,我们都下去走一走,感受一下步入异国他乡有什么异样的滋味。
玉器店里的镜台里,摆满了各式玉器,标价都很高。我们无心购买,便懒得去细看。但此时的心情,的确与在国内逛百货商店时有所不同。毕竟是身处异国他乡!
这时几个人走过来,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了一间办公室。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的肤色和面容不同于过关时的缅甸兵,却和我们一样,还操着标准的普通话!我真搞不清,他们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缅甸人?
办公室里摆着一圈软沙发,中间有一张茶几。我们还未坐下,招呼进来的那个汉子便似很关心地用普通话问我们是哪省人。我说是广东人,有人说是广西人。那汉子便说这里有你们的老乡,叫那个老乡来跟你们聊聊好不好。“好!”众人都觉得异国他乡能遇上老乡,机会相当难得,结识一下也无妨,便异口同声地说。毕竟,咱XX人出门在外是比较重乡情的。
片刻,来了一位年约三十左右的年青人,瘦高个子,腰里挂着个大哥大,说的也是标准的普通话:“我是广西XX人,请问你们哪个是广西来的?”
“我们这几个都是广西来的,而且都是XX人。”有人自告奋勇地报上了家门。“哎呀,真是想不到,在这遇到真正的家乡人,确是难得,难得!”年青人满面笑容,热情地伸出双手,象是久别的亲人,与我们逐一握手。
同行的人中,有几个是东北人,也有甘肃等其他省份的。“你们几个不是广西人吧,不好意思!我今天碰到了家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得跟老乡好好聊一聊,请你们到另外一间休息室去!”年青人真有点厚此薄彼,把几个外省人打发走了。
“老乡”热情有加,叫小姐拿来矿泉水,并掏出“阿诗玛”逐个敬烟。安坐下来,一阵寒酸过后,“老乡”先是作了一番自我介绍:
“我姓黄,是XX糯垌人。”好象还重复了一句:“糯垌河三村人。”
“我父亲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挨批斗,逃了出来,逃到了西双版纳。后来和一个傣族姑娘结婚。我是一九七二年出生的,母亲叫刀兰。”
“我父亲后来又到了缅甸,因为他懂外语,人又精明,被一个老板看中,做起了珠宝生意,后来便成了老板。现在在泰国也有公司,父亲长年在泰国做生意,这里的生意就交给我管理了。父亲自离开家乡后,一直没有刮过胡子,胡子长至脐腰。他在泰国华人界很出名,一提黄胡子,没有人不认识他的。他也是个热情好客的人,特别是对于家乡的人。你们如果到了泰国,一提起黄胡子,找到了他,他肯定没话说的,吃住玩不用你们忱心。
“我在这里这么多年,广西人遇到不少,有南宁的,有玉林的,但象今天这样,遇到真正的家乡人,还是没有过的。今天,我的心情特别高兴。你们这次来缅甸,机会难得。等一下我请你们吃一顿饭,开车陪你们玩,那都是小意思--”
“不用麻烦老乡了!”有人觉得受宠若惊,真感到不好意思。也许年青人觉得说了这么多话,竟讲不上半句家乡话,实在说不过去,忙补充解释说道:“我从小在这地方长大,当过三年和尚,读过五年书,又当过五年兵--缅甸是全民皆兵,每人都要当一次。我书读得很少,家乡话说得不准确(标准),请大家多多原谅!”
“九二年,也就是我二十岁那年,我回过家乡一次。我的祖父葬在水汶,也就是靠近大隆那地方,祖母葬在梧州高旺。明年清明节我一定得回去拜祖……”
“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有人简单地介绍了市区的变化。
“回家乡时欢迎到我家作客!”还有人盛情地相邀。
“这样好不好,你们给我一张名片,到时我回到家乡一定找你们。”
“欢迎,欢迎!到时由我来‘睇数’。”XX人真是不失热情,有人一半是普通话,一半是本地方言。而“老乡”对此似乎不屑一顾。
“我还想请老乡帮我一个大忙--我今年二十六岁了,还没有找到理想的老婆。这里虽然有很多漂亮的女孩,但这里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又是边境地区,女孩都靠不住。说老实话,如果要在这里找对象,依我今天的地位,要十个八个老婆都不成问题。但我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在家乡找一个纯洁的女孩。这就拜托老乡你们了!如果了却我这心愿,我一定好好报答老乡们……”
“老乡”说话,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显得热情、大方,不失“老细”的风度。话语间左一个“老乡”,右一个“老乡”,让人倍感亲切。
“老乡,你们到了这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个三不管的地带,情况复杂,你们第一次来,人生地不熟,作为老乡,我要告诉你们: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不要乱吃街上卖的东西,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你们也会明白;二是千百万不要捡地上的包,人家叫你拿也不要拿,因为这里多白粉,万一袋里有毒品,惹事上身,跳进黄河洗不清;三是……”
“老乡”说话似是无微不至,不厌其烦重复应该“注意事项”,唯恐我们掉进“陷井”。并说如果不是看在老乡份上,绝不会罗嗦这些。
“你们到这玩,如遇到什么麻烦,给我一个电话,我肯定给你们摆平!”说着拿来一张纸,用中文写上手机电话号码:“你们不要打到店里来,因为我经常到处跑,很少在店内,打手机电话就行了。”
我一直注意老乡的一举一动,甚至每一个微细的表情和动作。老乡也很在意他每一句话,我们的反应。他望了我一眼:“这样吧,连我父亲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也写上去,你们如果有机会去到泰国,也可以找他。”说着又写了两行他父亲的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缅甸是个盛产玉器的国家,到处是玉器商店。但是你们千万要注意:市面上所摆的玉器都是假的!”
“我是经营玉器这行的,为了不让你们上当受骗,现在我教你们识别真假玉器好不好?”
“好!”反正不收学费,很多人便脱口而出。于是老乡便叫人拿来一堆玉镯,有玉色的、半透明的、翡翠色的,还有带血丝状的,叫我们分辨。
我们对于辨玉是门外汉。看了半天,这个说是真,那个说是假,难辨雌雄。
“老乡”迟疑了一会,问道:“你们分辨出真假没有?”当看到个个都是摇头时,便一字一顿,故作惊人状:“我实话告诉你们:这些全部也都是假的!”
于是便逐一说这个玻璃的,那个是塑料的,这个又是大理石的。还拿来划玻璃,玻璃不留痕;拿一个用力一敲,倾刻碎成几段。
接着,他拿出盒装的一对玉镯,说这才是真的。示范划玻璃,玻璃留下划痕;用力在茶几上一敲,居然完好无缺。又以假品对照,双双敲击,发出清脆的金属声,而那假的则声音沉闷;拿来贴于脸的两侧,说真的便感到冰凉。有人一试,果然如他所示。年青人又叫一人用衣服包着那玉,用火一烧,衣服无损。“这就叫真金不怕火炼!”年青人说。他还说了一大堆玉器的作用,诸如能“避邪”之类。
“老乡,你们这次来,我没有什么送给大家。我是经营玉器的,只有这玉器,那就每人送一对这玉器。保证绝对是真的,请你们放心!”于是又叫小姐拿来盒装玉镯,每人面前放上一盒。一边分发,一边说道:“揣上,揣上!”有人听不准,以为是叫“穿上”,于是有的便穿戴在手上。我则无动于衷,深知不会有这么大只青蛙随街跳。
“老乡,你们应该知道,象这样的真玉,是缅甸的优等玉,在市上很难买到,是宝中之宝。要不是遇上老乡,我也不会拿这些真品出来。回去千万不要送人,再穷也不要拿去卖掉。”“老乡”反复叮咛。
“这种玉,现在市场价是人民币五六千元。看在老乡的份上,按内部价,只收每对1000元,还请老乡不要说出去。不然,我就得赔本,饭碗就保不住了。”年青人再三说道。
......
至此,我已经完全明白了。我附耳约了一位同伴,问侍在旁边的一位小姐洗手间在哪。于是上洗手间去了。
出了那间办公室。我对同伴说:“前些时候,我在《羊城晚报》看过一篇短文,题为《缅甸一日游 莫买老乡玉》,与今天面前这位老乡的精彩表演如出一辙,千万不要上当!等一下回去时用XX话小声转告所有的人。”同伴也说曾看过那篇短文。
又回到那间接待室。此时老乡已愿“大出血”,压价至600元。一是因没有人身上带足钱,二是我的提醒,终没“成交”。如果是二三百无,肯定有人会“落当”。
出了门口,那“老乡”再也不提开车导游,招待午餐之事了。
离开那间珠宝店,我把《羊城晚报》的报道,还有一个曾上过当的朋友说出来,还有人半信半疑。后来一问那东北的游客,他们也说遇到了“老乡”,台词虽各异,但目的却是一样。众人才如梦初醒。
后来到了几处地方,同样碰到“老乡”,有的还操粤语的。就再没有人理他们了。
后来又听说,缅甸有这样的民俗:戒偷不戒骗。偷,算是奇耻大辱,会受到乡规民俗惩罚;骗,是他们的生活基本技能,也是“拿手好戏”。那个“老乡”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缅甸人,谁也说不准。或许,只有导游最清楚。我只觉得,“老乡”对国内很多省份的地理,是有细致的“研究”的,不然就说不出诸如“糯垌”、“大隆”、“高旺”等这么小的地名。或许,这些地名是从曾来过的人留下的名片中掌握的。
我把这出“好戏”写出来,一是让不加引号的老乡有机会到缅甸时,注上预防针,避免经济损失;二是让大家茶余饭后多一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