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解读《明朝那些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3:04:25
柳传志解读《明朝那些事儿》

  柳传志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读的书很博很杂,不受任何拘束与限制。他读书有两个习惯,一是和朋友交流、交换读书;二是喜欢总结,每读一本书后,他都能讲出一些道理,并把这些道理与同事、朋友,甚至记者交流。

  他最近读的书中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对戚继光抗倭感触颇深:戚继光是个经常受贿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时家里很穷,没留下什么钱。原来戚继光把受贿的钱用于疏通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大太监,以让抗倭的事业继续下去。他说戚继光的目的是抗倭,抗倭成功的唯一路径是获得整个大明系统的支持,大明系统身边的关键是那些大学士、大太监。《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俞大猷让柳传志感叹:论军事天赋,俞大猷与戚继不相伯仲,但前者很廉洁,最后被别人干掉了,抗倭成就更与戚继光相去甚远……

  柳传志的这一声感叹,是对联想过去25年历史的深情回顾:如果没有那些变通的做法,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联想在很多个节点上都会夭亡。

   早年联想的变通做法还有很多,但都是为了做成生意,把联想做好。把联想做好,让联想生存下去,这是当时的目的。

  早年联想一直坚持“生存下去”的目的,这甚至让他与早年最好的搭档倪光南发生了冲突。倪光南坚持联想一定要创新,做自主研发,一下子上了一大堆项目。柳传志算了一笔账:联想有多少钱,一年能赚多少钱,付了这些钱后,联想会怎么样?算完之后柳传志大吃一惊:有了这些项目,联想没了。为了生存,柳传志否决了这些项目,两人因此结怨,倪光南最终离开联想。

  柳传志说:联想要做技术创新,这也是我的目的,只是我与倪光南到达目的的路径、方式不同。柳传志采取变通的方式,而倪光南采取的则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联想把这种变通的方式叫“拐大弯”:目的就在墙的对面,拐大弯是绕很远的路,发现一个很小的门,进去,然后达到目的。过去三十年,许多人采取拆墙、或是以身撞墙的做法,他们倒下了,少数人采取了拐大弯的做法,这些拐大弯的人,有部分则成为劫后余生的人。“拐大弯”是劫后余生的经验总结,也叫中国式生存。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柳传志说联想现在要做一家全面创新型企业。柳传志说,当年做“贸工技”在当年有不得已的原因,那时候生存是第一要务。联想今天做全面创新型企业,也有今天的原因。当年做“贸工技”的,重点是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今天做全面创新型企业,则包括技术创新,其中包括行业关键性技术。

  联想今天做全面创新型企业,有两个原因,一是联想自身,经过过去25年的发展,通过收购IBM的PC业务,联想已经成为一家营收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全球化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在行业内与戴尔、惠普比肩。与“柳、倪相争”时相比,联想已经变得强大。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上网本、3G等应用的出现,PC行业正出现三十年未有之变局。

   这个变局的显著特征是上游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厂商的垄断优势将不复存在,wintel 架构或面临解体的危险。柳传志说:上网本是个开始。在上网本里,操作系统可以作微软windows,也可以用谷歌的antroid,苹果的Mac、或者linux,甚至中移动的OMS,芯片可以英特尔(119,-67.00,-36.02%),AMD,也可用威盛,甚至联发科的芯片。Wintel统治PC时代,缘于市场垄断地位的确立,未来这个格局已经打破,格局打破,产业链内的话语权将向下转移。一如中国当年的家电制造,产业链话语权由制造商向渠道转移。

  联想现在把握着制造环节,结合PC制造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地理优势,联想未来在这一环节的话语权会增强。制造业不一定是产业链内最有话语权的环节。柳传志没有回答哪个环节最有话语权:现在也看不清楚。

  他没有透露联想如何把握这次产业升级的机会,但他不慌,胸有成竹。采访过程中,他数次提到《毛泽东选集》四卷本,这是他最经常读的一套书。最近张爱萍之子张胜写了本《两代军人的对话》,柳传志对照着《毛泽东选集》读这本书,他在里面发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出炉的真实背景:当时国共合作,一次战役中,国共联合作战,共产党部队准备去支援,还没出发,前线已经传来消息,国民党部队已经被全部消灭。毛泽东大受震动,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场持久的战争,坚持下去,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不能光凭一己之力蛮干。

  柳传志在PC行业打的这场仗与之有类似的地方,因为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环境,全球产业正面临两个变化:一是产业链内话语权重新分配,向下游转移,二是产业资源在全球重新配置,向中国迁移,这些都是有利于联想的形势,联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向戴尔、惠普挑战。

  他始终是个有理想主义、英雄情怀的人。柳传志的出身决定他始终是个有理想主义、英雄情怀的人,他说中国需要积极、济世、有力量的东西,这样中国才能进步。

  他的这种态度与红色家庭的出身有关,他表达人生的方式始终是积极的、济世的,相信进步,相信力量,即使在文革这样的非常时期。他大学时就看透了文革:由许多谎言构成,是一场闹剧,或是悲剧。他的反抗方式很奇特:与一帮相互信任的朋友一起发表看法,或是发泄情绪,但从不悲观,而是相信这样的日子终会过去。

  内心坚持,怀抱理想使柳传志与大多数企业不一样。很多企业家,要做成一些事情,总会放弃一些原则,放弃一些底线,历经委屈或扭曲,长久之后,说话四平八稳,做人滴水不漏。但柳传志不同,65岁的老人,说到不平事,依旧会激动,语速加快,表情丰富。有些童贞的东西,他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这份坚持,使他独特。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侯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