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版七大工业奇迹之五--巴拿马运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3:20:57
    五、巴拿马运河(The Panama Canal)
    早在16世纪,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就曾下令进行巴拿马运河开凿的测量与调查。
    187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审查巴拿马运河问题的国际代表会议,决定由法国政府全面负责进行开凿运河。负责巴拿马运河建设的人名叫德雷赛布,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计划的灵魂人物,是因为他曾经主持开凿了全长170多公里的苏伊士运河。1880年1月1日,法国宣布正式开工挖凿巴拿马运河。
    按照法国人的设计,这个巨大的工程土方量为1亿2000万吨泥土。巴拿马地峡最窄处只有80多公里,但是,地峡之间有一座高山。当时有人建议用不断提升的闸门将船翻过高山,但是,遭到德雷赛布的否决。工程首先遭遇热带疾病,前5年共有6000多人死亡。最高峰时,每月350名工人死亡。这种被称为黄热病的热带疾病使很多医生束手无策。有人说,当时的巴拿马只有殡葬工人才能发财。
 巴拿马地峡
到1885年,运河只开凿了十分之一,工程比预计要晚15年。  泥石流、塌方经常发生。预算资金也严重不足。      德雷赛布要求法国政府发行巴拿马债券,但是,德雷赛布对于建造提升闸门的方案始终坚决予以拒绝。巴拿马债券在法国国内一败涂地,变成一场丑闻。1888年12月,法国运河公司宣告破产。2万条生命,10年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德雷赛布不久饮恨去世,声名狼藉。很多年以后,巴拿马一词在法国依然代表着贪污和耻辱。
   在以后的时间里,美、英、法三国围绕着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逐。1901年,美国迫使英国就范,缔结了《海一庞斯福特条约》,同时废除了1850年签订的保证两国对巴拿马运河拥有平等权的《克莱敦一布尔尼条约》,美国从此获得了开凿、经营和管理巴拿马运河的特权。
    1903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哥伦比亚共和国巴拿马地区的一些人发动政变,宣布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同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规定了美国以一次偿付1000万美元和9年后付给年租2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永久使用巴拿巴运河区(约14.74万公顷)的权利。除了这一权利之外,美国还得到修建铁路和设防驻军的权利。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二战时期罗斯福的叔叔)的目的是要让美国海军顺利往来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
    1905年,美国人开始动工。总工程师斯蒂芬原先是铁路工程师。由于技术和设备的提高,方案的改进,美国人一天的进度,比法国人当初1个月的进度还要好。
      但是,黄热病、疟疾再次肆虐,美国人终于发现,蚊子才是罪魁祸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空气。斯蒂芬冒着被白宫撤职的危险,抽调4000名工人开展灭蚊运动,前后6个月。黄热病绝迹,疟疾大量减少。 巴拿马灭蚊运动的内容之一:安装纱窗。
    斯蒂芬最初的方案同法国人一样,也是要将高山挖掉,每月使用40万磅炸药,炸开当年德雷赛布没有征服的高山。1906年夏天,洪水泛滥,斯蒂芬遭遇了当年同德雷赛布相同的命运。最终,美国人不得不改变方案,建造提升船闸和人工湖。 巴拿马人工湖示意图。     对于这个巨大的高山人工湖方案,很多人提出反对,因为巴拿马地峡处于地震区。罗斯福总统亲自视察巴拿马,支持斯蒂芬的计划。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视察巴拿马运河工程。
    1907年,斯蒂芬没有说明任何理由辞职。罗斯福勃然大怒,指定军方工程师乔治-戈尔斯上校(水坝专家)为工程主席,任命的同时还规定不得辞职。 工地现场。     戈尔斯上校一共使用了6100万磅炸药。但是他忽略了蚊子,为降低预算,他削减了灭蚊的经费。引起医生和工人的抗议,最终由总统下令,戈尔斯不得不接受医生的方案,灭蚊运动伴随巴拿马运河始终。 建成后的巴拿马高山人工湖。 当时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混凝土搅拌工厂。
    1913年6月,测试船闸成功。巨大的水库要3年才能灌满水。  1914年竣工,1915年通航。第一艘通航的船只是一个很小的驳轮。     这条运河的开通,将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比原来缩短了5000~10000公里。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0米至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
 巴拿马运河区局部。
    关于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总人数难以统计,死亡人数也有好几个数字,最多一个认为,共有7万多人死亡,较少的数字是28000人死亡。在法国原先开凿运河航道的基础上,美国又继续投资了3.87亿美元。 对照中国历史。
    法国人建造巴拿马运河期间,1883~1885年,爆发中法战争。战争初期,建于福建马尾的清朝三大水师之一,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战争后期,清军与黑棋军在北越战场大败法军,引起法国汝费理内阁垮台。但是,在英国人赫德的调停下,这次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对西方列强的军事胜利,并没有使清政府获得任何好处,反而签订了一个新的不平等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没有人研究,法国在中国和越南的这次军事失利与它后来在巴拿马运河上的财政失败有没有关系。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独立时,北京东单路口树立了一个牌坊,正中额题“克林德碑”。克林德生前是德国驻中国公使,他的死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树立“克林德碑”是八国联军与清政府谈判的条件之一。牌坊两侧用拉丁文、德文、汉文镌刻着清朝皇帝的“谢罪书”。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抹去了“克林德碑”四个字,改为“公理战胜”。该牌坊也移到了今天的中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碑额改为“保卫和平”。
    1905年,美国人开始在巴拿马动工时,清朝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时,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21条”,在日本人的诱使下,重新做起皇帝梦,引发“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