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日不落帝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52:36

周五(5月22日) 的《泰晤士报》发表了《经济学家》杂志前总编艾默特的文章,称中国正在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一个帝国,这种危险日益膨胀。文章说,随着最新加入世界超级大国行列的中国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并炫耀军力,区域性军备竞赛的乌云正在汇聚。

  艾默特开篇就提出,中国正用大英帝国当年占领半个世界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营造一种“影响加义务”的混合体,无异于现代版的“日不落帝国”,而这又必将导致中国跟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头号竞争对手的印度之间的紧张不断加剧。

  文章说,装备了中国武器的斯里兰卡政府军击败泰米尔之虎叛军,是中国海外势力范围的一个最新注解,也是中国在印度洋扩大影响的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文章说,邓小平时代奉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放弃了毛泽东时代的输出革命政策,逐一解决了与亚洲邻居的边界纠纷,大笔援助款流入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贫穷国家,换回友谊、促进贸易,并营造了“对中国的依赖”。

 

军力护航商贸

 

  但是,就像19世纪英国经历过的那样,商贸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麻烦。中国军队开始到远洋为商贸利益护航,中国的军力跟贸易形影相随。

  文章说,中国在印度洋的所有动作都可以用经济实力增长和一个新生超级大国扩大军备的自然进程来解释。虽然中国当局反复强调和平崛起,但许多人对中国海军的壮大有理由感到担忧,其中最担心的是印度,也包括其它跟中国有领海纠纷的亚洲国家。他们担心区域力量对比失衡,而中国军费开支和运作缺乏透明度也加剧了邻国的忧虑。

  文章最后指出,谁都无法阻止中国的势力扩张,但可以也应该做的是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机构,类似于亚洲版的欧盟或北约,以此监督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这种扩张。若非如此,就会出现区域性军备竞赛。实际上这种竞赛已经露出苗头,如果失控,那就对世界构成了重大威胁
向英国取经

 

  与此相关的是《卫报》“十字路口的中国”专题系列报道,周五的“中国与世界”主题报道是关于中国在非洲扩展时向英国取经。文章说,中英开启一系列在非洲的合作项目,旨在避免昔日殖民势力曾经存在的诟病和犯下的错误。周三和周四的主题分别是“社会变迁”和“政治改革”。

 

新“圈地运动”

 

  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就包括中国在内的资金富余国家海外“圈地”发表长篇报道和评论。报道的题目是:“第三波外包”。

  文章配发的图表显示,中国在2006-2009年间在海外获得的土地高达28亿公顷,而文中同时提到的韩国、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不过数十万公顷。

  文章说,以中国、韩国和石油富国为代表的这些国家在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大举购买或租赁农地,生产粮食作物或者生物燃料作物,运回本国消费。

  文章说,支持这些做法的人认为,这为当地农业提供了新的种子、技术和资金﹔反对的人则说,这种“圈地”行为使外国农场与当地隔绝,农民也会被驱离祖辈耕种的土地。

  文章回顾到,这种农业领域的外国投资并不是新鲜事,近的有苏联解体后外国投资者蜂拥而至购买俄罗斯私有化后的农地,远的还有欧洲在前殖民地的种植园以及随之而来的“香蕉共和国”这个词,指那些经济极度依赖外国种植园的国家。     

政治影响

 

  不过文章指出目前这轮“圈地”潮有两点不同。一是规模巨大,过去10万公顷就是大项目,但现在的交易要大很多倍。中国和刚果签订的一个棕榈园项目就有280万公顷,形成世界最大的油棕种植园﹔在赞比亚,中国农场的鸡蛋据说已经占领了首都四分之一的市场,中国又在谈判一个200万公顷的生物燃料种植项目。二是过去这种投资以私人为主,现在则主要是政府间协议。

  文章分析说,海湾石油国家固然有本国资源的限制,在沙漠中种庄稼显然成本过高。中国的问题则是,尽管农业基础设施是这次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重头之一,华北平原这个“粮仓”却已经因为农业扩张而严重缺水。

  文章还说,中国在非洲有11个农业技术站,帮助当地农业发展。但中国的农业投资也直接受政治影响,赞比亚反对党就不同意这个200万公顷的生物燃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