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让“无名”变为“有名”(南方都市报 2009-4-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3:00:39

[街谈]纪念碑,让“无名”变为“有名”

日期:[2009年4月5日]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2  条

  又逢清明雨落时,今年是国家确立清明节为法定假期的第二个年头。市区和郊野各处,有人全家老小出动,为逝者坟头培几把土,斟一壶酒。除了家奠,今年清明还有些许特别:川震距今近一年,北川县城废墟清明期间首次开放,那里烟雾袅袅,悲声低垂。想必有许多如我一样的普通市民,此刻也心向四川地震灾区的同胞。

 

  这样的心情中,读到两则有关树碑和纪念的报道。一是中山大学几位学生发起倡议,呼吁设立“民族英烈及死难同胞纪念日”,倡议形成制度的公祭民族英烈的活动。二是广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桂芳提议,为广州历年牺牲的见义勇为者专门立碑。

 

  为见义勇为的英烈立碑的提议若得到落实,这座纪念碑将是怎样一种面貌?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记录见义勇为市民共2478人,其中54位英勇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这54位英烈中,既有学生、司机、厨师、村民、打工仔,也有店主、保安等,大部分人牺牲时正值青壮年,平均年龄仅为35岁,可谓平凡而普通。而在此之前,有不少勇士没被统计,随着岁月流逝,人们的记忆中只剩下向秀丽、安珂等人的名字。

 

  我认为有必要特别感谢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为他们记录英烈姓名的努力。正因为有了这些具体可考的名字,当面对“民族英烈”、“死难同胞”这样的词语时,我们要祭奠的,才会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由此,祭奠仪式才不至于沦为向一个个巨大的概念致敬。也因为这些名字,人们的悼念才有了凭据和追忆的起点:他们和她们,生时是怎样一个人,哪一年出生,哪一年上的学,哪一年来到这个城市;他们为何、怎样死去,遗骨有没有留下来,被葬到哪里;他们的父母和后人如今身在何方,是否得到妥善安置和照顾……

 

  华裔女设计师林璎设计的华盛顿越战老兵纪念碑,至今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纪念碑设计,它彻底改变了历来纪念碑所呈现的战争记忆的性质。纪念碑揭幕那一天,无数老兵和士兵家属在碑墙前驻足啜泣--镜子般的黑色大理石上刻着58195位战争牺牲者的名字。纪念碑官方网站,首页上是一个搜索引擎,专供浏览者查询纪念碑上出现的姓名。这座镜子般的纪念碑,让祭奠者在死者的姓名里照见自己;在这样的映照中,生者与死者连成一体。由此,林璎的设计让人反思战争纪念碑的性质:所谓无名烈士,其实是有名字的;无名,是因为人们尚未找到这些名字,而不是他们本无姓名。

 

  有了这条追忆和祭奠的线索,提议中的广州见义勇为英烈纪念碑,除了因年代久远,仍无法知晓其姓名的牺牲者,我希望,纪念碑能刻上54位见义勇为烈士的名字,并为那些尚未找到姓名的烈士留下空白———空白见证所有找寻牺牲和受难者名字的努力。这座丰碑,同时也是为找寻姓名真相者而立的。□果冻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4/05/content_750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