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祭震区: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南方都市报 2009-4-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36:29

泪祭震区: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
“5·12”地震后灾区首个清明节,北川汶川等地举行公祭活动,悲情弥漫,希望同在

日期:[2009年4月5日]  版次:[AA05]  版名:[重点]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3  条   昨天,祭奠亲人的人们穿行在北川县城。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县城,最后一天向祭奠亲人的家属开放。新华社发   北川老县城内,废墟前祭奠的生者。本报记者左志英摄   昨天,汶川漩口镇中学遗址公祭会场。本报记者刘可摄   前天,英雄教师连芳的家人,捧着连芳与儿子的合影照来到地震遇难者公墓扫墓。连芳是映秀小学的教师,大地震发生时,她顾不上儿子去保护学生,母子双双遇难。CFP供图   遇难学生纪念园里布满鲜花。本报记者涂峰摄

  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哭泣。

  放声嚎哭。

  默默啜泣。

  一言不发。

  让他们安静地纵情地伤心一天吧。

  2009年清明这一天,映秀公墓畔,我真希望我不是个记者。

  ———记者手记

  [北川老县城]

  开禁以来人流最密最长

  又一个集体思念遇难亲人的日子。昨日上午,北川县委县政府在老县城曲山镇举行公祭活动,悼念“5·12”大地震中的遇难者。

  北川人的伤口不再一触即破

  昨日上午9时30分,北川公祭活动开始,绵阳市委、市政府及北川县的领导们先后在5·12地震纪念碑前献上花圈。随后,肃穆低回的哀乐声响起,现场3000多名群众为罹难同胞们默哀3分钟,泪水从许多人脸上默默滑落……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主持仪式时,难抑悲痛,掩面而泣。

  活动现场在原毛坝中学对面的马路上。靠近中学一侧的路边,立着刻有“20085·121428”鲜红大字的5·12地震纪念碑。纪念碑背后,有一块平整一新的空地。那块空地下面,是众多遇难者最后的栖身之地,当地人习惯于称之为“万人坑”。而曾经拥有300多名学生的毛坝中学,校舍被崩塌的山石整体吞噬,只剩下一根旗杆和一个篮球架等少许物件,全校一大半师生长眠于此。

  靠近旗杆的一块巨石下,一株鲜花红得醒目,几十米外依然清晰可见。

  去年百日祭时,哭声四起。如今,北川人的伤口不再是集体性的一触即破。

  “希望地震是北川最后一劫”

  公祭地点不远处,一座粉碎性垮塌的楼房前,彭盛才和弟弟点燃香火蜡烛,一字排开插在路边。兄弟俩拿起纸钱,一边烧一边念叨着,“这是给三哥的,这是给……”没有痛楚,没有泪水。

  彭盛才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在县政协工作。在整个大家庭中,最不幸的是他的三哥彭胜宽:夫妇俩、女儿、外孙、亲家母亲家公全部遇难,只有女婿躲过劫难。

  彭胜宽当过县劳动局局长、国土局局长、救灾办主任,家在国土局宿舍楼,女儿一大家住在隔壁的公安局宿舍楼,两座楼都是六层高,肩靠肩。地震时,公安局宿舍楼整体倒向国土局宿舍楼,国土局宿舍楼被砸得由六层高变成三层高,墙体倒塌,楼板坠落,而彭胜宽等正在家中。

  去年9月份,国土局来挖档案,彭盛才希望能顺道找到三哥的尸体。一大家人守了一天,只找到三哥的劳动局局长和国土局局长任命书。

  这个清明节,4月1日至4日早7时至晚7时,北川老县城所在地曲山镇开禁4天,北川户籍人口可持身份证进城悼念。这是去年5月20日封城以来,老县城第三次开禁。前两次开禁分别是:去年6月下旬允许灾民回家取东西,去年8月19日地震遇难者百日祭。

  老县城开禁4天,昨日的人流最密最长,直到下午4时许,想进城的人依然需要在铁栅栏门外排队等候。

  北川人的另一次惊天苦难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当地人因为帮助红军而遭到血腥报复,人口从四万锐减至两万。对于那些曾提议原址重建县城的专家,彭盛才既不屑又恼火,他希望大地震是北川人的最后一劫。本报记者左志英

  [汶川映秀、漩口]

  川书记省长随万人祭奠

  本报讯昨日,在通往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的弯曲山路上,车辆络绎不绝。在汶川大地震后首个清明节,近万名干部群众在汶川祭奠地震遇难者。

  公路旁特意保留下来的一些断裂的桥梁、倒塌的房屋,仍能让人感受到那场巨大灾难的惨烈———仅阿坝州就有20278人在地震中遇难。地震中刚好从山上砸落公路旁的一块巨大石头成了天然的纪念碑———上面写着“5·12震中映秀”。

  昨日下午,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等专门来到映秀默哀、鞠躬、献花,祭奠遇难者。刘奇葆还查看了佛山在汶川的援建项目,在肯定佛山援建工作的同时,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及广东全省人民表示感谢。

  汶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杰说,阿坝州集中安葬遇难人员5759人,其余由各乡镇和遇难者家属分散安葬。

  在映秀的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64岁的公墓看护人马福羊告诉记者,6点多开始,就不断有人前来祭奠。

  林树群则是来祭奠死去的女儿,在她的心目中,女儿仍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成长。“我女儿14岁。”她停顿了一下补充说,“去年她‘走’的时候才13岁。”这名一度悲伤病倒的母亲告诉记者说,现在她已学会了坚强,女儿没了、房子没了、耕地没了,“但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多想想将来,多做点自己能做的事。”

  映秀镇鱼子溪村21岁的马慧摆了一个小摊,向来祭奠的人们以及游人出售饮料、食品、地震照片等物品。这名在地震中失去了两名亲人的姑娘说:“悲伤已经过去,大家都在积极创造新的生活。”

  新华本报记者 张艳芬 吴峻松

  [都江堰遇难学生纪念园]

  非亲非故也为孩子献花

  青烟袅袅,鞭炮声响,菊花、枫叶环绕,零食、玩具相伴,昨日———地震后第一个清明节,四川都江堰宝山塔陵园5·12地震遇难学生纪念园内,学生的亲人、朋友带着追忆相聚于此,祭奠逝去的年轻生命。

  5·12地震遇难学生纪念园内,长眠着的是都江堰市聚源中学、新建小学的遇难学生。昨日上午7时许,学生的家长、曾经的伙伴,提着纸钱、香烛,捧着淡雅的菊花,还带着孩子生前最喜欢的玩具、零食,陆续来到纪念园内,开始默默地祭奠。

  在每个低矮、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孩子的姓名、学校、班级和出生年月日,与通常的碑文不同,上面都未刻上逝世年月。

  在聚源中学初三(四)班的曾良敏、潘飞的墓前,四名同学相约来到这里看她们,走在路上时不禁聊起学校的往事。一名男生在墓碑前插上菊花,拿出准备好的蜡烛,逐一点上。旁边的女生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抽泣起来,一年前,他们都在同一个课堂上课,如今,只有用这种方式寄托思念。“还有两个同学在那边。”这名男生后两排的墓碑说,在这里共长眠四名同学。

  在聚源中学遇难学生的墓碑旁,是年纪更小的新建小学孩子们的碑。临近中午,新建小学二年一班魏宇浩的父母提着零食、玩具来看自己的孩子。这名年轻的母亲蹲在地上,反复抚摸着碑上孩子的照片,眼中的泪水不住涌出。“去年,我们一起去上坟。今年,我却给你上坟。”话语中的思念和苦楚,让旁人都为之动容。

  清明时节,宝山塔陵园扫墓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与遇难孩子非亲非故的人们,也不禁走到孩子的墓前,献上鲜花,驻足凝视,以表哀痛。

  昨日,在高耸的5·12地震遇难学生纪念碑前,摆着一本用大理石打造、不会轻易破碎的书本,上面没有刻一个字,只有堆放着菊花。

  一对都江堰的父子经过这里,父亲严肃地对孩子说,“你要珍惜,你看看,那么多娃娃都是来不及跑出来,现在都躺这里。记住,要好好读书,珍惜现在的生活。”那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中午时分,祭奠的人逐渐变少,在纪念园工作人员的登记本上,已记满每座坟墓前来祭奠的人次。这名工作人员说,从3月底开始,已有人开始来看这些躺在墓园的孩子们,仅昨日上午4个小时,共来到90多批次人。本报记者涂峰

  特写

  两老太同心愿:找到女儿坟冢

  油菜花开,爆竹声起,4月4日,映秀公墓,512地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言语已毫无意义。因为说什么都不能挽回人的生命。那每个人仅有一次的阳光雨露和狂风暴雨。长埋墓畔,一切已无可能。

  然而从不乏生者絮絮诉说。守墓老人、68岁的胡建国对记者说,估计昨天有3000人前来映秀公墓拜祭。

  拾荒老太:不知女儿下葬位置

  香火袅袅,眼泪从来未少。

  上午11点10分,映秀中滩堡村64岁的左云发老人左手拿着一小袋花生米,一瘸一拐在两排墓碑中间的绿泥土地上徘徊,两名警察将相机对准她聚焦,之后是详细地交谈,交谈完毕,警察塞给她100元。

  左云发不好意思地收下了,“他对我说女儿就在这一块”,“他说当时他也有挖这个墓”,“他说我没了女儿,他就是我的干儿子”,说起这名陌生警察的热情,左云发双眼通红。

  她37岁的女儿唐金花在地震中遇难。这名目不识丁的老村妇说到女儿的名字时,脸上泛着喜悦,“就是鲜花的花,名字有点好听”。

  不像其他上百个墓碑死者那样“幸运”,左云发始终不知道女儿下葬的具体位置。对不识字的她来说,只能通过墓上照片认出曾经的邻里。

  “她是擦皮鞋和捡破烂的,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她们两母女都没了,她们家一共遭了6个,很不幸,我们以前很谈得来”。

  只有走过镶着照片的廖素英、尹苹香母女墓边,左云发才絮絮说起逝者往昔。地震对这名64岁的老人生活并不见得有实质性改变,她依然如往昔般,靠着捡烂铜烂铁和老伴自力更生。

  高三学生:拜祭十几个朋友

  上午11点28分。

  “逐个给死者拍照,然后铺一层石灰放一层尸体”,曾经的漩口中学高三学生小唐从大学里带着远方的女朋友回映秀公墓,拜祭“耍得好的十几个朋友”。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唐记忆中,这三片150米长的土坑原来全是田野,“种满油菜花和洋芋”,是他和伙伴们的童年乐园。

  乐园顷刻间变成墓地。

  小唐挥之不去的记忆是,5月15日当天下午,他协助救援队伍“抬了起码二十具尸体”放在墓园边上,他说,当时尸体都是面目可见到,抬第一具的时候自己就吐了,“每个坑有三到五米深”。

  小唐一家五口全部幸免遇难,但他坚持认为“肯定是要来看的嘛”。

  风起幡动,啜声不止,映秀镇西侧半山坡上这座匆匆建起来的公墓,只有不到100个可见墓碑。根据相关报道,原本有16041名在籍人口的映秀镇,地震中死亡和失踪的人数约为9000人。与那些不知身埋何处的无名遇难者相比,这近100位墓碑主人相对“幸运”。

  老人曾明芳:我女儿到底在哪里

  中午12点42分,61岁的草坡乡老人曾明芳站在小学老师连芳的墓碑前,默默拭泪。

  “她是我女儿最好的朋友”。

  连芳是映秀小学学前班的老师,5·12时她与自己班上上学前班的孩子一同遇难。墓志铭上记载,她被挖掘出来时双臂下仍呵护着两名学生。

  10分钟后,曾明芳走到连芳旁边的方杰墓边。

  仍是止不住的眼泪。

  “方杰是我女婿的同事,我们两家门对着门”,方杰是漩口中学的地理老师,512地震时他和儿子一同遇难。曾明芳记得,自己无数次左手拉着外孙右手拉着方杰的儿子一起上学的情景。

  20分钟后,曾明芳从方杰的墓地往下走,一块块墓碑“巡逻”,泪流满面。

  “我女儿到底在哪里?”。

  曾明芳说,她5月15日被要求离开映秀,5月22日得知女儿尸首被挖出来,但具体埋在公墓下的那一方泥土,她始终毫无头绪。

  本报记者 张艳芬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4/05/content_750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