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畜牧业发展概况及总结-A0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6:25:20
 “十五”畜牧业发展概况及总结
2005年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十五”总结2005-12-09
[信息来源:商务部,发改委,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一、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全国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中的230元来自畜牧业,畜牧业已经由家庭副业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色突出,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特征鲜明。05年前三季度,我国牧业实现总产值9073.10 亿元,同比增长7.70 %。

  

  当前,我国畜牧业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水禽业发展迅速,家禽业出口闯关

  

  中国以鸭、鹅为主要品种的水禽业发展势头强劲,占整个养殖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产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我国鸭鹅饲养量已约占全世界总饲养量的四分之三。

  

  中国是世界禽肉生产、出口大国之一,年出口8亿多美元,排在世界第五位。在中国的畜牧业中,家禽业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禽肉出口解决了中国上百万农民就业问题。家禽饲养加工出口工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畜牧业中产业化水平最高,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最健全、最先进的行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通过了日本、美国、韩国的检查评估。

  

  (二)畜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亮点

  

  近年来,我国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畜产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形势下,畜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亮点。据调查,上半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236.2元,同比增长23.8%;湖南省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350元,同比增长17%,占农民总收入的21.1%。目前,畜牧业及其关联产业已为农民创造近1亿个就业机会。

  

  在各畜产品优势产区,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得到推广,农区适度规模饲养快速发展,全国目前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浙江省采取饲料、防疫、管理、销售和污染治理“五统一”的措施,已在全省建设193个畜牧生态示范小区。

  

  (三)畜产品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

  中国畜产品消费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之前为畜产品低水平消费阶段;1983-1993年为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阶段;1994年至今为畜产品消费平稳增长阶段,该阶段不仅是畜产品生产迅速增长的阶段,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虽然口粮消费增长停滞或下降,而畜产品消费呈现持续增长之强势。

  

  (四)畜牧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2005年,我国畜牧业大省的行业发展迅猛:

  

  河南  2005年1-9月,河南省畜牧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奶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前三季度全省奶类总产量达到70.7万吨,增长40%;奶牛存栏27万头,增长32%。养猪业增势不减。由于生猪品种好、品质高,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养猪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家禽业发展提速。前三季度全省家禽出栏和季末存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9%和9.1%。预计禽蛋和禽肉全年生产形式为近几年最好的一年。

  

  吉林  2005年1-9月,吉林省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畜产品产量、畜禽出栏和存栏数量同步增长。前9个月,全省实现畜牧业产值2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8个百分点;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84.3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十五”总结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年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1.畜牧业持续增长。

  预计200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650万吨、2860万吨和2845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24.9%、27.5%和209.6%,超额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将分别达58.5公斤、21.9公斤和21.7公斤,比2000年分别增加9.9公斤、4.1公斤和14.4公斤。预计2005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将达13000亿元,“十五”年均增长率超过10%;占农业总产值的重将接近35%,比2000年的29.7%提高约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

  2.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的有3526个,通过无公害认证的畜产品有1841个,涉及企业1600家。市场上安全优质畜产品不断增加。2005年,饲料产品平均合格率为92.4%,饲料中违禁药品检出率为1%,生猪中“瘦肉精”检出率为1.7%。畜禽良种普及率和畜禽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猪良种覆盖率已从2000年的93%提高到97%,奶牛从65%提高到73%,蛋鸡和自羽肉鸡基本实现良种化。26个新品种(配套系)通过鉴定,普遍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

  3.畜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

  畜产品结构不断调优,猪肉产量增速趋缓,牛羊肉比重上升,牛奶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目前,猪肉比重已下降到了65%以下,禽肉比重超过20%,牛羊肉比重超过15%。“十五”期间,牛奶产量年均增速超过25%。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趋向合理。目前我国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74.5%;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4.2%;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80.5%;奶牛产业带牛奶产量占全国总量62.2%;家禽主产省出栏家禽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74.4%,禽蛋产量占全国禽蛋产量的73.8%。

  4.畜牧业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

  目前,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4%,比200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4.2%,提高15.8个百分点;饲养5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5.2%,提高5.1个百分点。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农区适度规模饲养快速发展,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圈养和轮牧养殖方式逐步推广。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达4万多个。

  5.饲料工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产品产量年均增长7%左右。预计2005年饲料产值超过2600亿元,产品产量将突破1亿吨大关,饲料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饲料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在配合饲料稳步发展的同时,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养殖业实际的产品结构。企业重组整合步伐加快。全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80多家,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生产饲料已超过全国总产量的20%,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6.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草原法,推行了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了草畜平衡等草原保护制度,健全草原监理体系,加大了草原执法力度。同时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已累计投入近100亿元。截至2005年,种草保留面积超过4亿亩,草原围栏超过5亿亩,禁牧面积超过5亿亩。同时,通过推广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使2000多万头牲畜从依赖天然草原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通过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种草养畜热情高涨,以草定畜和科学养畜的意识明显增强。

  经过五年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目前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净增部分来自畜牧业收入约占40%。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其中畜牧业现金收入456元,同比增长19.6%。畜牧业主产区增收作用更加突出。一些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50%左右。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兽药、食品、制革、毛纺、畜牧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亿多人。2005年与我国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兽药等产业的产值超过了8。00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畜牧业发展和草原保护建设,为维护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畜牧业“十五”完成情况表

 

  肉类总产量 猪肉 牛羊肉 禽蛋 奶类 “十五”发展目标 7000万吨 4550万吨 牛羊肉990万吨 2400万吨 1200万吨 完成情况 04年7260万吨,05年预计7500万吨 04年肉 4334万吨,05年预计4960万吨 04年864万吨 04年2700万吨,05年上半年1303.75万吨 04年2300万吨,0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5.86%
一、畜牧业“十五”规划

  (一)战略目标

  中国畜牧业的战略目标为:到200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良种繁育、疫病控制、饲料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有所扭转;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改善,畜产品加工程度大幅度提高,品种更加丰富多样,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增加,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

  (二)发展目标

  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000万吨,其中猪肉4550万吨,牛羊肉990万吨,禽肉1400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52.6千克。肉类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猪肉比重下降到65.0%;牛羊肉的比重上升到14.1%;禽肉的比重上升到20.0%。禽蛋总产量达到2400万吨,人均禽蛋占有量18.1千克。奶类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9千克。羊毛总产量达到33万吨。

  基本解决畜产品中违禁添加剂和兽药残留超标以及激素类药物残留问题,主要畜禽产品检疫合格率达到100%,质量安全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任务:

  1、继续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3、加快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高度重视畜产品食品安全。

  5、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四)区域布局: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加速全国畜牧业区域化进程,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农区要重点发展猪、禽和草食家畜的发展。牧区要以草定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城郊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各地要尽量避免畜牧业产业趋同,走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生猪生产要巩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北区传统主产区的地位,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猪发展。适当控制大城市近郊养猪业的发展,尽量减少养猪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家禽饲养仍然以华东、华中、华北地区为主,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快南方优质水禽业发展。

  ——肉牛生产继续优化布局,进一步加强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的建设,逐步提高优质牛肉在牛肉总产量中的比重。肉羊生产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舍饲型养羊业,走高效集约型发展道路。

  ——奶类生产强化东北奶牛带,扩大华北奶业生产规模,扶植中原、西部奶业的发展和壮大。鼓励中小城市郊区发展奶业生产,大城市的奶牛业则要向远郊转移。

  (五)重大项目

  1、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影响范围广,技术含量高,投入大,又涉及到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基础性和社会性的事业。2005年前要重点完成改扩建畜禽原种场80个,改扩建畜禽扩繁场635个,建成畜禽资源场(保种场)82个,建成全国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一个,分区域中心5个。

  2、动物保护工程建设。以“保障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动物及其产品贸易,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加快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和动物防疫屛障体系。

  3、饲料安全工程建设。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基础。“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国家、部级和省级饲料质量检测机构;建立饲料质量监测预报网络;建设饲料标准试验和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到2005年,使中国饲料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添加剂和预混料合格率保持在90%左右,违禁药物检出率在5%以下。

  4、奶业发展工程建设。“十五”期间,建立优质奶源基地100个,新增良种存栏奶牛110万头;新建、扩建20个日处理鲜奶200吨,10个日处理鲜奶500吨的乳品加工企业;强化奶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国外优良种公牛和胚胎,建立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站,完善乳品质量检测体系。2001–2005年,项目总投资175亿元。

  5、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十五”期间,继续搞好牧区开发示范试点,在牧区和半牧区建设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围栏草地等133.33万公顷。草原生态建设,达到治理“三化”草地666.67万公顷的目的。优质牧草种子繁殖基地建设,完成20个牧草种子原基地建设与136个良种扩繁基地建设。加强草原防火物资库和指挥服务中心、防火站、防火监测和通讯设施等建设。加强草地动态监测与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的工作。

  6、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体系、草地信息、畜禽信息、疫病信息、饲料信息、兽药信息、技术推广信息、纵合服务信息、畜产品质量信息、专业人材管理、国际畜牧业信息等十个信息系统,开展畜牧业信息服务。

  7、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动物防疫、畜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测、畜禽良种结构调整以及畜产品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动物卫生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有关法规标准,在项目区消灭和静化规定的动物疫病,饲料、兽药残留等卫生指标达到国际标准。

  二、行业发展概况

  2004年,我国畜牧业生产基本摆脱禽流感的影响,受价格上涨和市场需求增加的拉动,畜牧业呈现出生产和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据统计,200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245万吨,比上年增加312万吨,增长4.5%。主要畜产品产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产。

  生猪生产稳定增长。2004年全国生猪出栏6.18亿头,比上年增长4.4%。猪肉产量4702万吨,增加183万吨,增长4%。

  牛羊生产继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地不断把发展肉牛肉羊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大肉牛、肉羊改良和生产的扶持力度,促进了牛羊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国出栏肉牛5019万头,比上年增长6.7%;生产牛肉676万吨,增长7.2%。出栏肉羊2.83亿只,同比增长9.2%;生产羊肉399万吨,增长11.8%。

  家禽生产基本走出禽流感阴影,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2月份的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业生产冲击较大,一季度禽肉生产下降4.2%。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和养殖户克服困难,度过难关,促进家禽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三季度全国已扭转了家禽出栏负增长的局面。据统计,2004年全国禽肉产量达1351万吨,比上年增长3%。

  奶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受市场需求拉动,近年来我国牛奶产量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据统计,2004年度全国奶类产量达2368万吨,比上年增长28.1%。其中牛奶产量2261万吨,增长29.5%。

  (二)畜牧业生产效益趋好。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得益于畜产品价格的不断走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27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4年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11.1%。其中,出栏生猪价格上涨12.8%,肉牛价格上涨3.9%,活羊价格上涨5.7%,奶产品价格上涨3.9%,毛绒类产品价格上涨3.7%,家禽和蛋类生产价格上涨11.8%和12.6%。据测算,2004年全国平均猪(活猪)粮(玉米)比价达到6:1以上,远高于5:1的成本线。

  (三)主要畜种存栏增加,存栏结构合理。由于利润较高,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热情,各畜种存栏都有增加。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生猪存栏达4.82亿头,比上年增长3.4%。其中,能繁母猪4605万头,增长3.4%,结构比较合理;牛存栏1.38亿头,增长2.3%;羊存栏3.66亿只,增长7.6%;家禽存栏51.6亿只,增长2.1%。牲畜存栏数量的增加,为下年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4年全国禽蛋产量2360万吨,比2003年增长1.0%。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商品蛋鸡饲养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山东、河北、河南等8个省区产量已占全国禽蛋总产量70%左右。

  随着商品蛋鸡养殖进入微利时期,2005年商品蛋鸡养殖呈现以下变化:

  蛋鸡养殖地区继续向华北、东北集中,全国将建立20个左右大型蛋鸡养殖集团。受到饲料玉米、粕类产品成本影响,华南、华东商品蛋鸡养殖业逐渐萎缩;非粮食主产区华南、西南、华中等压缩蛋鸡饲养数量,向华北区调运鲜蛋数量增加。如河北篙成县、江苏海安县养殖小区饲养总存栏量均达到7000万只以上。

  商品鸡蛋生产(年存栏在2万只以下)向小规模转化。一方面商品蛋鸡养殖主体由大规模机械化养殖向农户小规模区域性转变。北京、上海等大型企业90%退出商品蛋鸡养殖。全国大规模国有蛋鸡企业90%将转化为非国营蛋鸡生产。从饲养规模上,饲养蛋鸡存栏数量超过20万只以上企业,由原先18家下降到目前3-4家。

  全国产区鸡蛋价格呈现华北、东北地区比较低,华南、沿海地区相对高的趋势,2005年全国禽蛋商品调运趋势是“北蛋南调”的格局。信息来源: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三农数据网2003年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920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牛、羊肉产量分别增长12.9%和10.8%。牛奶产量增长迅速。2003年,我国禽蛋产量2535万吨,禽肉产量1320万吨,分别占全球产量的近40%和17%。我国畜产品出口额27.2亿美元,同比增长5.7%;进口额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3%;贸易逆差6.4亿美元。其中,生猪产品出口6.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2.0亿美元,同比增长49.7%。家禽产品出口8.5亿美元,同比下降10.2%;进口4.8亿美元,同比增长8.9%。

  2004年1季度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国牧业实现产值2700.3亿元,同比增长4.8%,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1946.1万吨,同比增长3.9%,禽蛋产量547.4万吨,同比下降2.6%,奶类产量386.4万吨,同比增长34.7%,全国共出口畜产品9.07万吨,出口金额1.2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1.22%和14.99%。一季度进口畜产品16.63万吨,进口金额1.3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6.08%和16.92%。禽产品出口2.92万吨,同比下降61.95%,出口金额达3666万美元,同比下降55.5%;猪肉产品出口数量5.3万吨,同比增长4.83%,出口金额达7720万美元,同比增长26.3%。

  2004年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3851.9万吨,同比增长4.4%;家禽生产处于恢复发展期,下降趋势减缓, 禽蛋产量1201万吨,同比下降1.6%,奶类产量1039.5万吨,同比增长28%。 畜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中的重要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2000年牧业总产值达739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4915.8亿元的29.67%;全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有8000多万;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约占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畜牧业纯收入约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畜牧业全面发展,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肉类、禽蛋产量仍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猪肉在肉类总量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69.36%下降到2000年的65.81%, 禽肉和牛羊肉比重分别由18%和11.73%上升至19.7%和13.2%。中国畜牧业正逐步走上一条适合中国资源状况的节粮型道路。 

  2002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6590万吨,比上年增长4%。

  畜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至2000年,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8%左右。猪、牛、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30%和55%;出栏率增长明显,猪、禽死亡率下降。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加强,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经营逐步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方式,形成了多种模式,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畜牧业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出台了一系列畜牧业法规的配套细则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法律体系,使畜牧业管理方法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当前畜牧业已由农村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开始由偏重产量增长向质量和产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已逐步摆上行业发展的议事日程,中国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畜牧业又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