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40:07
-- 畜牧业要抓重点,重点抓;在关键点上实现新突破
2002年,我国畜牧业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6586.5万吨,禽蛋产量2462.7万吨,奶类产量1400.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0%、5.4%和24.7%。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肉类总产中猪肉4326.6万吨,牛羊肉901.3万吨,禽肉1249.8万吨,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占肉类总产比重分别为65.7%、13.7%和19.0%,同比猪肉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行业效益稳中有升,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畜牧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2年畜牧业总产值(现值)为8454.6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为30.87%,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情况下,畜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近1亿人,畜牧业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
2002年,各级畜牧饲料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部提出的重点工作,按照"抓重点、重点抓"和"在关键点上实现突破"的工作要求,对事关畜牧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齐心协力,狠抓关键环节,实现了新的突破,促进了行业全面发展。
1 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开始启动
为适应畜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农业部重点编制了奶业和肉用牛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计划在未来几年,通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集中财力、物力,建成一批优势畜产品的产业带和产业区。
为适应"优势区域,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各地在结构调整中纷纷把培植当地优势产业、搞好本地区域布局摆到突出位置,取得明显进展。山东省确定了肉牛肉羊等四大主导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具体措施。河南省正在积极建设中原牛羊肉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重庆市利用近郊区、中西部和武陵山区、三峡库区的不同资源优势,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陕西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优势畜种,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的肉牛、山羊及奶牛产业带。新疆自治区积极构建牛奶、优质牛羊肉、细羊毛产业带。宁夏在建设奶牛、滩羊、肉牛等产业区的同时,将优质牧草产业区列入建设和发展重点。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项目推进、产业化带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施,优势产业突出、结构趋于合理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 奶牛良种繁育速度加快
在继续加强种畜禽管理,强化资源保护工作,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同时,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突出抓好奶牛良种繁育工作。良种工程项目重点向奶业倾斜,奶牛良繁体系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超过良种工程项目总额的一半,投入总量和倾斜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对种公牛站强化了监督管理,组织对全国36个种公牛站进行了现场检查和冻精质量检测,对合格的26个重新核发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推进胚胎移植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作为农业部向农民承诺的13件实事之一,在北京、新疆等9省组织实施了"万枚高产奶牛胚胎移植富民工程",实际完成移植1.5万枚,预计可生产高产奶牛3千多头。在该项目带动下,各地工作进展迅速,全国奶牛胚胎移植总量近4万枚。为缓解奶牛良种不足,各地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奶牛良种繁育给予了大力支持,进口良种奶牛2.2万头、奶牛胚胎1.4万枚,是良种引进力度最大的一年。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良种数量不足这一制约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瘦肉精”治理工作继续深入
各级饲料行业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一起,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把瘦肉精查禁工作推向新的高潮。农业部制定并下发了饲料及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计划。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突出重点环节,对重点地区规模猪场开展"拉网式"检查,检测生猪尿样6000多批次,查处违规养殖场200多家。通过普查、统检、抽检等多种手段,分门别类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和规模养殖企业加大检测力度,共检测饲料和饮水样品2.8万批次,处罚不合格企业近2500家,吊销86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会同公安部门加强对浙江、江苏、贵州等地大案要案的督查,追查生产源头和首恶分子。各地共查处违法案件1266宗,查获"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及其稀释剂2千多克,含违禁药物的饲料产品193吨。移交司法机关45人,其中8人受到刑事处罚。"瘦肉精"速测试剂条在养殖场"拉网式"检测中全面应用,提高了检测速度,降低了检测成本。通过综合整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药品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瘦肉精检出率明显下降,真正实现监管关口前移,形成了对违法行为和不法之徒人人喊打的良好社会氛围。2002年第四季度养殖环节"瘦肉精"检出率2.8%,比去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饲料产品的检出率从0.66%降至0.1%。
4 兽药残留监控进一步加强
2000年,农业部公布了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颁布了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推行兽用生物制品批签发制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250种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新制定12种兽药残留监测方法,制定并公布了包括氯霉素在内的33种禁用和限用兽药的检测方法。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强化残留检测工作,全年检测样品2万多批次。各地加大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力度,大力加强兽药安全使用管理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指导并监督养殖场建立用药记录制度,执行休药期制度。农业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文件,以切断禁用兽药的原料供应。组织开展清查禁用兽药行动,废止国家兽药标准8个,行业标准2个,地方标准207个,撤销禁用药产品批准文号1057个。查获和销毁禁用兽药原料药29.6吨,制剂156万盒。
5 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全面推行
2002年5月,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颁布施行。9月,在苏州市召开了全国动物免疫标识工作座谈会。此后,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克服困难,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免疫标识生产、发放、佩带和监督等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截止2002年底,除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外,免疫标识制度已在全国全面推开,县级工作开展面已达80%,存栏牲畜耳标佩戴率在40%左右。免疫标识制度为饲养环节全程监管、疫情信息反馈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我国畜产品安全建立追溯制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6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初显成效
一年来,农业部和项目区有关省、市全力以赴,加大了对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力度。四川盆地和胶东半岛项目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他项目区建设进展顺利。各级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可以满足动物疫病普查、诊断和日常监测等工作全面开展的需要。项目示范区动物疫病得到较好控制,生猪、家禽和大牲畜死亡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全国畜产品出口一度下滑的形势下,示范区畜产品出口势头强颈,畜产品出口总量达50多万吨,出口金额近10亿美元。四川、重庆等地畜产品出口同比增幅都在一倍以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在国际国内影响进一步扩大,促进了畜牧业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7 草原保护建设重大政策措施基本确立
200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9号)。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关于草原工作的第一个专门文件,是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了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立了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重大制度,标志着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全面进入规范化管理的新时期。文件下发后,各地发响强烈,迅速组织学习宣传,积极贯彻落实,特别是在各牧区省份,各级政府纷纷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加强了草原监督执法力度。新疆自治区政府对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做出了部署,提出要从放牧向半舍饲过渡。宁夏自治区政府做出决定,将从今年2003年5月1日全区禁牧。青海、甘肃、四川等省也纷纷根据文件精神,调整了草原工作思路。
8 草原围栏建设力度加大
2002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将草原围栏确定为农村五小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草原围栏项目建设的投入。为保证草原围栏工作集中连片,提高工作效率,积累扩大草原围栏工作的经验,农业部选择了内蒙、新疆和青海作为草原围栏建设试点地区,下达围栏建设任务1000多万亩。各地以草原围栏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投资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和恢复草原植被,推进草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推行划区轮牧、禁牧休牧,带动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甘肃省和新疆自治区人工种草面积分别达到500万亩和350万亩,牧草经营向产业化发展。宁夏自治区仅苜蓿种植就达到80多万亩,是种草面积扩大最快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新疆、四川、吉林、甘肃等5省区,在退化比较严重的草原区域,实行禁放和休牧面积达4亿多亩。
9 兽药、饲料质量管理体制工作稳步推进
为加快推进兽药生产质量管理,全面推进兽药企业GMP工作,农业部发布了202号公告,组织制修订了相关规范、标准和程序,加强了对检查验收人员的培训。同时,兽药企业加大了改造力度,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02年底,全国通过GMP验收的兽药企业已达37家,有近20家企业完成改造,申请验收,还有近百家企业已经开始动工改造。
饲料行业推行HACCP管理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加强国际交流,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管理通则和实施方案,培训管理人员,确定示范企业,饲料工业生产管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安全观开始在全行业确立,饲料企业贯彻饲料法律的自觉性增强,为更大范围地试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10 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如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促进行业发展,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职能,在引导、规范、监管、服务方面下功夫,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把管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宏观管理、法制建设、政策调研和行政执法上来。
一是加快法制化进程,依法行使政府职能。《草原法》修订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02年12月28日已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针对饲料和饲养环节使用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农业部商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刑事处理做出了新规定。兽医、兽药管理工作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兽药标签、兽药生产质量管理等5部规章颁布实施。兽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基本完成,畜牧法和胚胎生产管理、执业兽医、诊疗管理等规章的制定工作进展顺利。一批适应管理新形势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陆续颁布,全年行业制标65部。
二是加大调研力度,确保科学决策。在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农业部加强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并结合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对比分析,提出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初步拟定了试点方案,以官方兽医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工作提上重要日程。草原工作调研,为草原立法和国务院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文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饲料安全和产业发展调研,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国办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文件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畜牧业结构调整调研,全面总结了近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通过加入WTO对我国畜牧业影响、提高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以及合理应用"绿箱"、"黄箱"政策,保护国内畜牧业生产,促进畜产品出口等课题研究,向国家有关决策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各地行业主管部门针对事关本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和分析,提出了行业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促进了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
三是强化行政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各地进一步加强防疫监督工作,加大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力度,规范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管理。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初具雏形,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制度逐步形成。兽药、饲料打假和违禁药物查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手抓生产源头查禁,一手抓终端产品监控,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明显加强。种畜禽管理进一步规范,新品种审定工作力度加大。一批新的草原监理机构挂牌成立。全行业执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