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0:03:08

錢穆傳略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
錢穆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後自學。1930年以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66年,錢穆移居台灣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錢穆生平年表

成就
錢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讀而在學術界確立地位的一個學者。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提出,先秦時期,儒、墨二家是後來諸子各派的發端,由此分源別派,旁通四達,互相中國古代文化的源流。
他在儒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真偽混雜,次序顛倒,後世傳說亦不可輕信。又如對晚清今文經學家如謬平、康有為等認定劉歆偽造古文經一呈,錢穆撰《劉向歆父子年譜》,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否定了今文經學家的觀點,了結了晚清道鹹以來的經學今古文爭論的公案,在北方學術界一舉成名。此外,錢穆對宋明理學尤其是朱熹之學、對清代學術尤其是乾嘉學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探尋錢穆思想足跡
錢穆重視探求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精華,並給予其以高度評價,他認為“我民族國家之前途,仍將于我先民文化所貽自身內部獲其生機”。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係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錢穆著述年表
《國史大綱》引論   《人生十論》簡介與節錄
中外學者對錢穆的評價
生平事跡
一生為故國招魂
錢穆曾寫道,“今日之國運,吾儕從事學術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辭其咎”。短短一句話,可見一代國學大師“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
錢穆,字賓四,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其《國史大綱》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也使我們今天得以撥開時間的迷霧,在嶺南的文化版圖上尋找這樣一位文化宗師的身影。>>>>
僅接受中學教育 靠自學成材
1904年,錢穆與長兄錢摯一道考入無錫蕩口果育學校,開始了小學四年的讀書生活。果育學校,是清末無錫鄉間一所新式小學。清末民初,無錫以重視教育享譽全國,和與它鄰近的南通並稱為“全國兩模範教育縣”。
當時教體操的老師是21歲的錢伯圭。錢伯圭與錢穆同族,是離七房橋不遠的鴻聲裏人。他有兩個兒子,後來都成了鼎鼎有名的科學家,一個是金屬物理學家錢臨照,一個是工程力學家錢令希。有一天,錢伯圭摸著錢穆的手問他: “聽說你能讀《三國演義》?”錢穆答道: “讀過。”錢伯圭借此教誨學生道: “這種書以後不要再讀。此書一開首就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之類的話,這是中國歷史走錯了路,故有此態。如今歐洲英、法各國,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亂,以後應該向他們學習。”
錢伯圭的這番話對年僅10歲的錢穆來說不啻如巨雷轟頂,給他以極大的震動,從而引發出他畢生的治學宗旨和一生的終極關懷: 面對近代西方文化的強勁挑戰,中國傳統文化究竟將何去何從?十年半的鄉教生涯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武昌爆發了反清的武裝起義,由於時局混亂,學校宣佈解散,校方下令全體師生、僕役全部離校。錢穆投軍不成,又遇學校關門,無奈結束了求學生涯。
錢穆輟學後,自此再也沒有進入學校讀書,這對於以進入北京大學、中央大學這樣的著名學府作為目標的錢穆來說,實在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他18歲便為人師,在鄉間中冥思苦學,自行摸索為學的路徑,完全靠自學苦讀在學術上成就一番事業。不過成名後的錢穆並不希望青年學子以他為榜樣,走自學成才之路。 >>>>

顧頡剛慧眼薦才 走上北大講臺
錢穆最高的文憑僅為高中(尚未畢業),完全是靠自學成才的。1930年,因顧頡剛的鼎力相薦,才使他離開鄉間,北上燕京大學,開始任國文係講師。
錢穆入燕京大學之初,人地生疏,顧頡剛為其接洽一切。在顧頡剛的陪同下,他拜見了校長吳雷川,又同去郭紹虞家拜訪。1931年夏天,錢穆在蘇州西花橋巷28號的家中得到北京大學寄來的聘書。這年9月,他攜眷奉母北上,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比燕京大學國文係講師提升了一級。
錢穆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中國上古史。按一般規定,中國古代史應從唐堯、虞舜、夏禹、商周講起,但錢穆講授並不是這樣。>>>>
“北胡南錢”
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兩位“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思想家,一位是梁啟超,一位就是胡適。錢穆在蘇州時,就曾與到蘇州中學作學術演講的胡適見過一面。當時胡適是他時時充滿敬意、景仰不已的一代學人。錢穆對諸子學的研究,有不少得益於胡氏的啟發。而胡適對錢氏也“尊重有加”。錢穆在北大史學系講中國上古史(先秦史),有人問胡適關於先秦諸子事,胡適總是說可去問錢穆,不要再問他。
有一天,司徒雷登在臨湖軒設宴招待新任教師,問大家到校印象。錢穆在宴會上直抒己見,以前聽說燕大是中國教會大學中最中國化的,內心很羨慕。來到學校後一看,覺得大不以為然。入校門即見M樓、S樓,這是什麼意思?所謂“中國化”又體現在哪?應該改成中國名稱才是。事後,燕京大學特開校務會議,討論這一意見。最終採納了錢穆的建議,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築也一律賦以中國名稱。
錢穆在北大講授通史課,事實性強,不騁空論,有據有識,簡要精到,並能深入淺出,就近取譬。在北大,他與胡適都因以演講的方式上課而馳名學校,成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學生中即有“北胡南錢”之說。>>>>
抗戰時期 輾轉西南聯大鑄就輝煌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進攻宛平城,中國軍隊奮起還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28日,駐守北平的29軍宋哲元部撤離,不久北平城便落入敵手。
北平淪陷後,北京大學老教授孟心史憂憤成疾,住進北平協和醫院。錢穆到醫院看望老友後,將歷年講授中國通史增刪積成的五六厚冊筆記裝入衣箱底層夾縫,與湯用彤、賀麟一起同行南下,開始了“抗戰”時期流轉西南的學術生涯。
國難當頭,客居他鄉,既激發了學者們的民族意識和著述靈感,同時也為他們交流思想、切磋學問提供了相逢的環境和條件。這麼多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都住在一棟樓裏,朝夕相處,切磋問學,的確是他們居北平時所未曾有的。
與傅斯年分道揚鑣>>>>
1938年秋後,錢穆除回昆明上課外,其他時間則卜居宜良山中撰寫《國史大綱》。《國史大綱》是錢穆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代表作,是一部享有盛譽、影響甚大的中國通史著作。這部書的寫作還是由他西南聯大的同事陳夢家兩夕話促成。《國史大綱》是民國時期有重大影響的中國通史著作。《國史大綱》出版後,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指定為全國大學用書,風行全國。1949年後,該書在大陸遭到了不遺餘力的批判,但卻在台灣、香港、南洋等地被定為大學歷史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
香江興學 振興國學
1949年6月,錢穆隨華僑大學遷往香港。入港後,看到許多從大陸來港的青年失業失學,無依無靠,躑躅街頭,心有感觸。於是萌發了在港創辦學校,為青年提供求學機會的念頭。
錢穆客居香江興學,為香港培養了大批人才,尤以研究國史的人才為多。後來成為著名歷史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余英時,便是錢穆這一時期培養出來的學生。錢穆講學六十餘年,其中最為艱苦也最著精神的一段,就是他在香港創辦並主持新亞書院時期,這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辦學時期。
定居台灣 魂歸故里
錢穆:要做一個現代中國的“士”
錢穆晚年對他一生著述曾做過這樣的總結: “我一輩子寫書寫文章,大體內容,主要不外乎三項原則。一是文化傳統;二是國民性,亦即民族性;三是歷史實證。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的民族性,可以拿中國歷史來看,歷史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錢穆畢生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在文化認同危機十分嚴重的時代裏,在全盤反傳統的西化潮流中,他孜孜不倦地向國人闡述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為民族文化的生命培植元氣,目的在於想為現代中國的發展尋找一條路徑。錢穆所提出的解決現代中國問題的方案,其實就是所謂的“文化救國”。他曾多次指出,中國人要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中國的文化,中國民族之前途,其唯一得救之希望,“應在其自己文化之復興”。因此他把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視為一個時代的元氣和靈魂,希望用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來為民族文化的生命培植元氣,為中國文化的復興指明一條路徑。
“做一個現代中國的士”,這才是錢穆的理想和志業所在,它既是錢氏人生理想的真實流露,又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文化擔當精神的真實寫照。>>>>
錢穆是立足於中國文化而對世界文化有傑出貢獻的大學問家。季羨林一再稱揚錢穆:“對國學研究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涉獵方面極廣,但以中國古代思想史為軸心,因此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在他那些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著述中,很多地方都談到了‘天人合一’”,“一個像錢賓四(即錢穆)先生這樣的國學大師,在漫長的生命中,對這個命題最後達到的認識,實在是值得我們非常重視的。”>>>>
錢穆的晚年:在台灣仍具有高度聲望
錢穆晚年數度輕微中風,不適宜出國旅行,因此殷切期盼在清華大學教書的大女兒錢易能去臺探望。但台灣方面對何時開放大陸親屬赴臺探親奔喪遲遲沒有下文。1987年底先有梁實秋之喪,長女梁文茜不得其門而入的遺憾,錢穆看在眼裏。他清楚自己的健康日益惡化,卻更怕流言傷人,夫妻倆既傷心又無奈。
所幸梁實秋之喪和錢穆之願獲得廣大民眾同情,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台灣當局火速于1988年11月公佈探親奔喪辦法,以解民怨。辦法公佈時,人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進行學術訪問的錢易,當月即申請赴臺,成為兩岸分隔40年來第一位赴臺探親的大陸人士。
能和女兒在外雙溪共聚天倫,讓錢穆激動而欣慰。只是當年邁的錢穆聽到女兒細數家鄉景色的變遷,不由得黯然地說:“此生恐怕是回不去了。”>>>>
一代宗師錢穆謝世
錢穆晚年也有不順心的事。1988年錢穆患重病,兩月不能起床,不能正常進食。在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任教的長女錢易,這時正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德福特工業大學從事研究工作。聞父病重,心急如焚。11月初獲准入臺探父。錢易在臺一月,與父親同享難得的天倫團聚。然而這次親人團聚,也被某些人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第二件事是“素書樓風波”。1967年,錢穆決定定居台灣,擬在台北外雙溪擇地建一新居。蔣介石聞之,特命陽明山管理處劃一地依錢夫人設計的圖樣建造,建成後取名為“素書樓”。1988年5月,台北市“議員”周伯倫、“立法委員”陳水扁指責素書樓“既無租約,又不付租”,是“非法佔用公產”,要求收回。1990年5月,台灣政界再起爭鬥,台北市“議會”的一些“議員”抨擊素書樓為“非法修建”,要“限期收回”。
1990年8月30日上午9點15分,在“亞伯”颱風的漫天風雨中,錢穆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裏無疾而終,平靜、安詳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刻。一代大師謝世,隱入歷史,享年96歲。>>>>
錢穆的逝世象徵著傳統國學的終結
錢穆以史學成名,但他的學問又不僅為史學所限,其治學出入經史子集四部,可以說是集傳統國學于一身,是20世紀中國國學界少有的一位“通儒”。當今的學科類深受西方的影響,分類愈來愈趨於專門化,像他這樣學貫四部、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愈來愈少了。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錢穆的逝世的確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即傳統國學的終結。錢門弟子逯耀東聞乃師去世,發出“絕了,絕了,四部之學從此絕了”的感嘆,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個人在一個百年的歲月裏獨自擁有九十六個屬於自己的生命年輪,並在漫長而持續的讀書、教書、著書之中漸成一道歷史風景、一座文化坐標、一楨世紀背影,這是十分罕見的。
這個人,如果放在生活的戶口本上去檢索,他叫錢穆,中學文憑,西元1895年7月30日,在晚清光緒王朝的沉悶酷暑中,誕生於江蘇無錫一個叫七房橋的小鄉村;如果走進當代學術的牌坊裏去拜謁,他居於牌坊的醒目位置,上書一代儒宗、歷史學家錢穆先生。>>>>
趣聞逸事
 
錢穆與夫人胡美琦                    錢穆送別侄子錢偉長(右一)留學美國
國學世家,流芳兩岸
當記者來到錢穆的故鄉——江蘇無錫七房橋村時,卻無人知曉撒骨灰之事,也不知是否有墓地。只不過,一提起“一門六院士”(錢穆、錢偉長、錢易、錢俊瑞、錢臨照、錢令希),當地人立即興奮起來。
沿著太湖,記者從無錫尋訪到蘇州,終於在錢穆次子錢行的家中,找到了答案。“家父墓地就在蘇州西山,並非是撒骨灰于太湖,而是永遠守望著太湖。家父對家鄉的感情,伴隨了他漂泊的一生。”
1895年,錢穆出生於七房裏的長房——“五世同堂”之家。無錫錢氏有條家規:良田十萬畝,每房兒子,均可分得一萬畝;有了孫輩,則從各房兒子的土地裏再分,代代沿襲。如此一來,人丁興旺的長房,土地就越分越薄。到錢穆的父親錢承沛時,“五世同堂”之家已日益貧寒。在錢穆的記憶中,家裏值錢東西,全被盜賣一空,連一套雕刻著《西廂記》的24扇楠木長窗,都被拆下來賣了。>>>>
錢穆,1912年春由兄易名為穆,字賓四,語出《尚書?舜典》:“賓于四門,四門穆穆。”錢摯有子錢偉長,其名為錢穆所取。“建安七子”中有一個叫徐幹的,字偉長,擅長詩賦,所寫五言詩妙絕當時。錢穆給侄子取名“偉長”,希望他長大後能成為像徐幹那樣的學問家,他對剛出生的侄子寄託了無限希望。
1928年夏秋之交,錢穆的妻子和新出嬰兒相繼去世。其兄正在無錫榮巷中學任教,聞訊後立即歸家為弟料理後事,因操勞過度,再加上自己早已積勞成疾,不幸溘然長逝。錢摯去世時,錢偉長正隨叔父在蘇州中學讀書。他以後由叔父教養成人,成為我國應用數學和力學的奠基人,被周恩來總理譽為“科學界的三錢”之一。>>>> 
錢穆給錢偉長取名   讀錢鐘書致錢穆的一封信
無錫錢氏成功秘密:家訓德才並重 婚姻優化組合
錢穆:雅趣好養生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錢穆先生靠著個人的聰穎,刻苦自修,由一鄉村教師而講學北大清華,並終成一家,為世人所認同。他生逢亂世,流徙動蕩,長年索居,後半生孤懸海外,卻能自勵自強,被譽為“現代學林一異人”和“最後的一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出身貧寒,早年多病,生活飄蕩,而且時常經受胃病困擾,晚年更是雙目失明,卻依然著述頗豐,得以無疾而終。從中可以看到,他的養生之道也是值得我們大書一番。>>>>
錢穆故居“素書樓”   錢穆與商務印書館
移居台灣的九大師
追憶錢穆 促兩岸文化交流
國學大師錢穆逝世二十週年,馬英九8月30日上午出席追思會,除了彰顯錢穆學術成就及人格典範,也對於二十年前(1990年)時任民進黨“立委”的陳水扁及台北市議員周伯倫逼他遷離素書樓等不當作為表示歉意。>>>>
繁體直排《錢穆全集》大陸發行一字不改   錢穆全集 12年後的回歸
錢穆在大陸時就已經是公認的國學大師了,他到台灣去雖有許多原因,也受歷史客觀因素影響,但並不影響他國學大師的聲譽,也改變不了兩岸文化同根共祖的事實。再說,台灣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血濃于水,骨肉相連,不可分割也無法分開,所以今天追思錢穆,應想到兩岸文化同根共祖的客觀事實。至於錢穆在兩岸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自不必多說,可謂影響巨大。
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