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育 分清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6:23:25
德育心育  分清教育
厦门六中  刘美兰
德育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小学教育中,就有了明确的要求与规范,而心育,则是在八十年代中叶,才开始引起我国教育界广泛的关注与探索。近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期间,承担德育前沿工作的班主任,在心育方面也做了极为有益的探索,并力求寻找两种教育工作的差异与联系。
一、分清德育与心育的工作任务
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与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既要看到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相同点,更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以及在培养人才工作中各自的侧重点,因而要:
1. 辨明学生行为习惯的主因——品德因素或心理因素,并辅以相应的“德育”与“心育”。
品学兼优的学生,近年出现心理偏差的并不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在掌声和赞誉声中,缺乏挫折的考验,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或在遭挫折、受批评时,极易引起心理失衡,由于其“品学兼优”教师们往往会忽视对他们的“心育”,这使他们失衡的心理难以得到输导、平衡,因而,教育“优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境遇,并培养他们的承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作。
违规违纪、打架偷窃,可能是思想品德问题所致,也可能是心理问题所致,对于一个患恋物癖的学生来说,用警告、开除的处分,不仅不能教育他(她),反而有可能使他(她)更孤癖,甚至导致他(她)走上绝路。
因而辨明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分清“德育”与“心育”的工作任务,是班主任工作中应细心对待的工作。
2. 处理好德育工作的统一管理与心育工作的差异管理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要求统一规范,“万众一心”朝一共同目标奋斗,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规范,从专题报告到主题班会,多是全校全员一体化,讲纪律、讲秩序、讲同一。这些方法无疑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它在德育工作中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是有差异的,有年龄的差异,有个体的差异。在初中,青春期所带来的心理困惑,是学生们的主要问题;而在高中,高考压力所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也是高中生首要的心理问题。因而,依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在初中,实施培养坚强的意志、谨慎择友、防患好奇心驱使下的烟酒毒赌等恶习的诱惑等心育工作;在高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性人格,进行学习心理指导,防患焦虑情绪、考试恐惧症等因事制宜地开展心育工作,依据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心育工作任务,做好心育工作的差异性管理。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工作任务。
心育的差异管理还表现在做好个体差异工作。在高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激励学生勤勉好学,成功完成中学阶段最后冲刺,迈向新人生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高考及第欲望强烈,而心理素质较差(有焦虑倾向和考试恐惧心理)的学生,则不宜强化目标,相反的,更应强化过程,淡化理想目标;对于行为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处分,无疑可以促进其认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然而,对于那些有强迫意念倾向的学生(不断谴责自我)则批评处分只能是“雪上加霜”,因人制宜,讲究心育的个体差异,辅于科学的引导教育,遵循思想认识,行为矫正过程的阶段性,渐进性原则,制定相应教育目标,是科学心育的工作重点。
二、科学把握德育与心育的方法途径
做为培养人才的两个方面——德育与心育工作,在教育方式手段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比如既可以通过团队活动、班会讲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心理输导和行为矫正,然而,做为两种独立的教育体系,它们又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和依据这种规律特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因而要
1.处理好德育工作中师生的教学关系和心育工作中师生的人际交往、共情关系。
德育工作,不管是全员教育还是个别交谈,一般是以老师“一言堂”为主,即以学校的规范,老师的要求,去衡量、评估学生的行为,即使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学生也以老师的要求来评估、反省自己,师生处在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上,即老师教你怎么做,你以此要求自己,按统一的目标去奋斗,这诚然,对良好品德的培养,崇高理想的树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心育,更是在个体差异中,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层面,思想认识层次,设置目标要求,对于学生行为倾向的主因,更需要教师悉心地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灵历程并遵循心理教育的情感性原则与共感性原则,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忘年交,并与他们“脉博共振”,熟悉他们的喜好,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在心理年龄上年轻化,在行为上幼稚化,这样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也只有这样,才能迈出心理辅导的第一步。由于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与学习接触最多,了解学生也最深、最广,这为他们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奠定了极好的基础,他们理所当然地又承担起心育的前沿工作。
在高三,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大,甚至有部分学生成绩持续下降,当你成为他们的朋友时,你会了解到,他们或因信心不足而产生焦虑心理,或因压力过大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或因学习紧张而造成生理机能的毛病,或因测试成绩不理想导致强迫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不是靠说教可以解决的,你只有以真诚的心为他们的苦痛着想,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困惑,并试图用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交流,基于他们的现实情况,分层渐进地提示目标要求,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处理好德育工作的“培养教育”——“批评处分”和心理教育的“辅导教育”——“心理咨询”工作。
德育工作中,我们总是给学生一定的行为规范,一定的纪律要求,违反了,轻则批评教育,重则行政处分。
心育,是基于学生的现状,分层递进地设立行为目标,一旦有偏差,则应通过咨询探求其原因,并依据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给予矫正。
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不打架,不破坏公物,不旷课迟到,不谈恋爱……,这是中学生基本守则,违反了,属思想品德问题的,当然要给予批评处分,而属心理问题的,则需要教育输导。一位学生这样表述自己对一女生的恋情:“我总想忘掉她,可我打开课本,字里行间活跃着她的笑脸,我打开音响,希望在音乐中平静我的心,但分明的,悠扬中又闪现着她的倩影,我是个坏孩子,我知道不该想她,爱她,但是啊,教我如何不想她?”在你得到他的信任,听到他的心声,你可能按学校管理规定送交政教处处分吗?诚然,当正面教育得不到效果时,我们应该做的只有是心理输导。比如,我们可采用共情法,表示对他想法的理解,同时又设身处地告诉他,当我遇到如此困惑的时候,我怎么解决它,并辅以良性心理暗示法、情绪转移法,系统脱敏法,关注这期间他摆脱困惑的成果,并给予激励,使他慢慢从这一情感怪圈中解脱出来,而不“整天地想着她”。心育的“咨询矫正”也是解决学生行为偏差不可或缺的方法。
总之,在今天,五十年的德育工作经验,已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德育工作体系,心育,这一较为新兴的学科,也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不断完善、充实,相信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