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2.0: 加速进化的社会大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08:15:19
我的Twitter年龄一岁,Blog年龄五岁,网络年龄十五岁,心理年龄二十五岁,生理年龄....保密。
:)
上面这个需要你转头的笑脸符号的年龄也是二十五岁,它可能会永久存续下去,时时让网络调出人性的味道。中国的互联网也恰好二十年了 ,于是这些时间巧合给了我们一些暗示:互联网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不是线形的铺叙,而是有一种加速度在努力。加速的不仅是技术,创意,文化,还有整个社会的结构。
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开始是离散的活动,只有少数人有那些杂乱数字组合在一起的电子信箱,人们只是随意性地看看自己是否有信件。然后有了对特定信息的好 奇和对稀缺信息的需要,然后有了注意力和黏着度,然后有了“瘾”,然后有了新的虚拟关系,然后有了弥漫的信息,然后有了数字版权,然后有了信息封锁和洋葱 头,然后有了点对点,然后有了隐私和侵犯,然后有了创作共用,然后有了长尾,然后有了真实的关系,然后有了终身日志,然后有了集合智慧,然后还会有...
可读写的网络,如同又一次给人类新的共同语言工具。Web 2.0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从商业上让人们有了削平高峰的创业冲动和投资冲动而已。真正的动力源自于每个人生物本质,“分享主义”(Sharism) 在扁平化的渴求中成为新的法则。分享一份内容,同时可以得到更多回报的内容。这种交易让每个人都划算,也同时验证了生命进化的吞吐代谢规律。每个人都在 “专业余”(Pro-Am)的工具支持下变成了创造者,文本是基础,图片、声音、影像成为混搭(Remix)和搅拌(Mashup)的原料。于是人们的无 形触角越来越多,微小的内容在人和人之间“多对多”(Many-to-Many)地传递,他们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大脑的一颗颗神经元,不规则的树突让他们 之间产生了新的智能模式。这种看似混沌的计算模式,却让整个社会开始共同思考,呈现了“社会大脑”的雏形。这个大脑的每一次“雪崩”,便会诞生一系列的连锁创意、顿悟乃至微观上的革命。
更有趣的是,这是一个典型的S曲线进化的过程:从无生命的符号,缓慢变成了由生命的有机体,然后加速成为智慧机体,如此循环迭代...在Ray Kurzweil所描绘的生命和智能发展的六大世代来看,也只是第四世代的一些小扰动。每段过程的小S曲线,从远处看只是大S曲线的一段切线,也许根本没有惊奇而言。不过美妙恰恰在于这些不断迭代的分形过程,让我们时时刻刻惊诧在某个瞬间的美丽切面上,就像从小到终每次看云彩的欣喜。
加速,让很多关于互联网的语录生命显得太短暂。在很多人还乐滋滋地引用那句很有生动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候,狗已经自己写Blog 说“我是一条狗”了。人们认识到网络是自己的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于是他们开始使用这个新的社会身份符号。这种新ID体系已经接近让虚拟身份的烟雾消散,每 件事物、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无所不在的连接中被整个社会所评价和过滤。不对称的信息结构被撕裂,并重新建立成为紧致的平衡织物。看似神圣的隐私问题交给个人 来控制,信任成为开关,而不是被人随意定义和胡乱利用。Esther Dyson说“更多人渴望被认可,未来没有秘密的世界可能产生更加包容的文化,而多的是更坚强和有准备的个体” 。这是她预测的30年后的景象,眼下还在不断形成中。
每个个体已经被赋予变成一个扁平世界中的平等节点的权利,这有助他们去创造一个更大的隐私和公共之间的新频谱地带,然后主动分享给整个世界。所以,无所不在的数字游牧生 活成为了新的追求,无线网络会迅速到达各个角落。无时无刻的连接(Always On)才让弥散计算成为可能,而这种计算则给人们带来终身的存储需要,即使生命结束也有被保存的可能。生命,在数字中有了延续的可能。互联网是上帝给人类 的最后一根神经,这根神经会进化为新的社会大脑和“社会上帝”(Social God)。这是“创造者”也无法预测的结果,因为是测不准的。
社会大脑思考起来,文化只是短暂保护的外衣,人性才是最终的法则。很多水土不服的言论正在被普世价值所淹没,那些尝试控制的力量也总是会被分解 掉。加速度让人类学会适应共同决策、共同分享,学会尊重和包容。文化不断细分,却又相互嵌套,互为子文化。所以不再是阶梯形,而是没有中心的揉面团连续 体。这种反复揉动的结果,让民族主义者变成了自由的思想者;让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建构主义者;让孤立主义者变成了分享主义者。中国人,也会加入到这个社会大 脑的思考中去,回归到本应有的人性和民主智慧轨道。
社会大脑已经不再有国界和时差。 在二十年前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今天看来,这个愿望已经加速而且有乐趣地接近了。◆(2007/9/27,阿姆斯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