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变相给自己发补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59:55
笔者曾经说过,央企一旦上缴红利,就是成本开始急速提升之时。
果不其然,中石化紧随中石油之后增加经营支出,方法是普涨工资,人均涨薪320元。这是继2003年之后中石化再次在全系统内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这次涨薪增加人工成本几何?从员工人数来看,绝不会少于中石油去年的经营支出。
摆脱所有的道德之争,我们看看石油巨头是如何兑现自己的经济理性的。
为什么迟不涨薪早不涨薪,偏偏现在涨?而且惠及所有员工?因为上缴红利的时间节点到了。根据去年12月财政部会同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明确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对象为中央管理的一级企业,石油石化行业应交的利润比为10%。据此,央企今年上缴红利为180亿元人民币,明年有可能继续增长。
众所周知,由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大涨,石油巨头多次提出成品油涨价的申请,发改委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只批准了一次,并且,石油巨头的补贴申请也迟迟未得到满意的答复。所以,石油巨头们通过普遍加薪的方式,自己给自己发补贴,而且是长期补贴。
中石油早就捷足先登,去年上半年,这一油气巨头经营支出增加了三成多。其中,雇员酬金成本增长三成二,从去年同期的170亿元增加到224亿元。中石油方面解释,主要因为公司根据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物价上涨等因素,适当调整了员工工资;另外,因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用工人数增加,导致员工费用增加;而且由于工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变化,提取的各种工资附加也相应增加。
增加成本的方法很多,如中石油去年半年报显示,中石油销售收入大涨两成多略超3927亿,但经营利润为1091亿,同比下降5.3%,除了国家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还相应增加了安全生产费用,以及公司规模扩大和国内物价上涨。除了企业自身与相关行业研究者之外,没有人能够判断这样的成本该不该增,增加多少是合理的。毫无疑问,增加成本的游戏会继续下去,直到成本增加到与所获社会资源大致等值为止。
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国薪,本属寻常,但石油巨头加薪绝不寻常,实际上等于央企红利变相蒸发。从理论上来说全体国民都是石油垄断巨头的所有者,而央企上交的红利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如今遭到了企业的截流。
垄断企业的薪酬应该如何确定,不要说民间难有定论,就是各部委的数据也大相径廷。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披露,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与此针锋相对,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4.16万元,垄断企业90%的职工工资不到5万元。没有一家央企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而且99%的央企年均工资都在5万元以下,“近年来垄断行业工资增长率低于竞争行业”。
国资委与其说是出资人代表,不如说是央企的管理者和利益捍卫者。从为垄断辩护,到此次有国资委官员出面为央企过低的薪酬抱屈,无不反应出国资委的倾向性所在。央企红利征收权属财政部,国资委摇身一变,只管央企效率。国资委某人士接受采访时是提出,“与其纠缠于收入差距,不如去思考超额利润的去向更有意义。”潜台词是,只要是正确的激励,垄断企业工资再高,高管期权再多,也无可厚非。要进行二次分配吗?有所得税啊。
客观地看,这种说法并不算错。笔者一向反对将已经市场化的公司,按照另一套逻辑征收红利,这将在企业、员工、投资者、社会公众之间引发难以化解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税收制度的贯彻。这次中石化加薪就是典型案例——消息甫出,惹来的是中石化员工与社会公众的尖锐对立。中石化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纷纷现身说法,以自身薪酬待遇之低表示涨薪有理;而社会公众则以垄断行业的高薪调查为武器,抨击此次涨薪乃央企利益企业化的体现,甚至上纲上线到“国资流失”的高度。
如此不可收拾的意气之争,说明央企包括薪酬在内的成本项以及成本核算,缺乏透明的程序与权威机构的监督,也说明企业的效率与行政管制之间已经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者用市场办法规制,或者恢复央企的公益本质,接受政府的监督,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