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RICH教育思维 构建英语教学舞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2:29:25
- 作者:邱晓玲    文章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1030    更新时间:2007-1-14 -
实践RICH教育思维 构建英语教学舞台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邱晓玲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成为了当今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为学生敞开了学习的大门,从另一个方面,也是对新型的教师所发出的挑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式,开拓教育视野等。英语教学要培养探究型的学生,就需要研究型的教师。教师应该通过“教中学—反思—学中教”的循环模式,朝着行动研究者(Clark,1976)的目标迈进,从而更好的实践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构建一个崭新的教学舞台。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RICH教学思维 反思 构建
◆案例阐述:
在2006年,我们在高一4个自然班(共240名学生)当中,开展了“英语原版电影探与学”(也称为“English Around the Movie研究性学习活动”),每个自然班分为10个小组,活动为期6个周。实践中,作为教师的笔者选择了转变角色参与这次活动。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确定了利用原版电影辅助教学的主题思想,以高中现行人教版必修课本单元主题为依托,由学生以小组为合作单位,根据每个必修单元的主题,选择既符合单元主题,又是自己最喜爱的一部英语原版电影,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各种途径处理查找与其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后期活动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和英语表达的整合,得出了多媒体作品和英语书面观后感,部分学生还进行了行动记录,以及活动反思。这次活动的成果主要分为两种表现形式:①书面表达成果:探究进程记录、相关资料展示、电影观后感、活动自我评价;②电子版成果表达:word文档、PPT、flash、网站网页、博客电子档案记录等。在整个活动中,RICH思维:R—研究、I—整合、C—群体、H—情感态度贯穿其内,英语成为一种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创造知识、交流合作的工具。教师角色从“灌输者”转变为“伙伴”、“顾问”、“激励者”和“组织者”。学生享受分工合作的乐趣,每人都有对知识的归属感,师生用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知识舞台。
上述活动的成败,并不是本文想谈及的关键,而通过反思此次活动的过程,探究活动的现实指导意义,反思于教学,行动于教学,才是笔者想阐述之处。本文引用笔者接触的RICH(Cliff Schimmels,2001)教学视野,结合自身在课改过程中指导研究性学习实践,进行反思,希望藉此更好地指导英语课堂教学。
一、RICH教学视野与新课程中的英语教学。
1、RICH教育视野:开拓的教育视野。
RICH,作英语中的形容词,意为“丰富的”;文中所提到的RICH却更具内涵。RICH这一概念是美国已故教育哲学家Cliff Schimmels 针对浙江师范大学的一群教育先行者持续进行的系统的课程实践的高度概括,即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整合性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群体学习(Community Learning)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Humanistic Outcomes)的英语缩写(Cliff Schimmels2001)。著名的英国Lancaster大学语言学博士吴宗杰老师也就这一教育视野,在《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RICH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教学现象,或者说,是教师的一种应具备的教学视野,是现行英语教学改革下,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素质。
英语教学改革需要的是开放的教学,倡导教师创设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RICH的教学思维正是符合这样的教学变革,特别对教师而言,更是一次理念、素质、水平和能力的变革,其根本是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2、RICH式的英语教学:开放的教学。
RICH教学活动对教师运用于教学的方式手段进行了归类,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4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其实质恰好符合新课标英语教学改革本质:把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融会到师生的学习探究,变狭隘为广阔,变古板为灵活,变被动为主动,把师生的教与学延伸为一种终身学习的探索状态。显然,RICH的教学思维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思想不谋而合,但是它又更加具体,综合,把教师引向一个更加开阔丰富的教育视野之中。
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指导着实践。RICH式的英语教学强调从实践探究、合作交流、整合运用入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RICH式的教学,不仅为了“学则分高”、教师不仅要“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以致用”、“寓学于用”。学生在一个灵活的学习空间,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值得学习的知识开展自己的探究活动,这是RICH式教学的一个简单雏形。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除了课堂上还学生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课后围绕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全面的教学形式,其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用RICH的观点检验研究性学习,我们恰巧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RICH的实践。
3、RICH教学思维的内涵理解。
R for Research-based Learning,即研究性学习,代表着RICH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这种学习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探究与自主过程,以及学生的合作、实践与体验。而其突出的学生为本和多元智力建构也是构建新课标英语教学的新评价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这种教学形式下,隐含的是对RICH的一个逐层延伸,Research-based Learning,研究性学习也被称为“小组合作课题研究”,这是一个整合性的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之间展示的是群体学习(Community Learning),而教师运用此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Humanistic Outcomes)。R-I-C-H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一个图例来说明:
二、RICH教学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实践。
就笔者在学生中开展的“English Around the Movie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为了能规范其操作,该过程被设置为8个实践环节:形成小组,明确任务,查找资料,编辑资料,制作多媒体形式的展示作品,书面作文,小组自评,班级互评。活动的设置参考了RICH的话题教学流程,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是RICH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英语知识为基础,进行课外的英语电影主题学习,为兴趣、问题而探究,为获得、失去而思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构建了学习的群体,将封闭式的英语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合作活动,师生的认同发生转变,使研究教与学中的内涵逐步 “RICH”。
1、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构建
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外语的学习是一种习得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教学环境中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已经逐步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倡导“双主”的教育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指引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课堂中得到调动,教师的合理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但这只是限制于课堂上的学习,而学生课后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学习的延伸,是我们的盲区。如何确保学生在课后也能拥有一个习得的环境?这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后,笔者注意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符合英语课外教学的要求,可以为课外语言习得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在分析各种实践的可行性后,决定构建English Around the Movie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对学习动机的推动(必要性)
中外语言教育学家们都认为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Jakobovits<1970>经过调查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因素中,动机占33%、才能占33%、其它占14 %。在英语教学中,动机一直被认为是教学的关键,不仅是听说读写还是语法教学,学生是否投入学习,能否持续学习,甚至是延伸学习,其根本决定因素是对学习是否有学习动机。动机(Motivation)可以分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以及内在(Intrinsic motivation)。(布鲁纳)
当今的外语教学的范围主要极限在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内在动机影响比较大,但是单一的能力训练课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怪现象: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却热衷于英语音像影视。这是由于学生的内在动机受到了抑制,而外在的动机却驱使他们增加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学生的任务要求,让学生设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内因,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知识产生了成就感,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更大的动机感,推动学习进程。
(2)研究性学习对学习资源的扩展(可行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开拓教学渠道,更新教学方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学校应针对英语教材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有很多种,但是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以英语原版影视资源为主题的教学最感兴趣。笔者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1、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2、你觉得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对你最有帮助?
◆调查项目:1、报刊阅读:通过阅读英文报纸和小说读物,从阅读中获得知识;
2、原版电影欣赏:通过欣赏原版电影,了解外国风土人情,达到锻炼听力,模仿口语的目的。
3、英语歌曲赏析:学唱英文歌曲,通过学习歌词,了解大意,并通过学唱英文歌矫正英语口语发音。
4、多媒体课件展示:把课本的问题和情景通过多媒体PPT课件展示出来,在多媒体教室学习课本知识。
◆调查数据:1、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各项百分比(如图1);
2、你觉得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对你的学习最有帮助(如图2)

在此次活动之前,笔者发现,其实我们的课本有很多主题单元提供给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了解不透彻,即使上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不能全情投入,因为课本还是一本无声的教材。这次活动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学生的资料积累,构建一本由学生亲手打造的,“会说话”的教科书。这本“会说话的书”就是一个电影资源库,但并不是随意的电影资源,而是以课本为依托的资源库。学生依据课本的学习单元主题,收集电影,做出成果,集合在资源库中,有目的地探究,效果往往是很好,而且是有些料想不到的。(例如:在活动中,高一英语课本必修一中,Unit One的主题为Friendship, 有个小组选取一部以“友情”为主题的原版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进行探究,无书不成巧,另一小组同样选取此电影,但是他们则是从必修二课本的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的。这样一物多用,却也用得得法)开展这个活动,主要是因为利用真实的视听材料如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机会接触不同语言环境中英语为本族语的语言材料,而且也真实地呈现了异族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①由于电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因此合适的影片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用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教学”的新模式。②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同时从电视、收音机等的诸如流行音乐排行榜等栏目中,从因特网的网页上,学生都已初步接触过真实的视听材料。③将听说课引进教学课堂是对教材教学的补充和扩展,由课本的每个单元话题为依托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研究小组的活动选取符合题材、符合喜好的好电影,进行观赏探究,再以观后感的英文作文形式表现出来;教师收集学生的研究成果,经过对收集的电影和作品的信息加工处理,来组织课堂教学,使电影、语言素材、教学活动以及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等有机地融合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资源的积累更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因此用研究性学习安排学生针对原版电影进行探究是可行的。
(3)研究性学习为各学科提供了整合平台(实效性)
I for Intergraded Curriculum,即整合课程。RICH教育思维中,“整合”是一个纵横的立体空间。包括了
①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如:我们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是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甚至是对学生品德教育和艺术素质的延伸。如:开展English Around the Movie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8个实践环节设置(如前所述)从各学科之间发展一个平衡点,从而为达到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做铺垫。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完善了个人的思维、判断、决策能力、甚至从他们的博客反思记录来看,这已经是一种行动反思的雏形。
从英语技能角度出发,对学生而言,这既是一个学习目标,也是一种学习手段和工具。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实现这一目标,也要求学生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使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活动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扩大的知识面,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
在信息技术技能层面上讲,多媒体的工具功能再加上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的引入,更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插上双翅,最大限度地凋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者、加工者甚至是信息的创造者,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亲身体验英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辅助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突破了陈旧的固有模式,激励学生在课外把英语作为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课改提出的“要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这一基本理念。
②学习内容与生活世界的整合,电影是一本有声、有血有肉的活课本,学生从电影故事中,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生活中英语的魅力,对角色个性、演员的生平经历有了新的深刻的理解。一般学生只对电影的情节感兴趣,却从来没有理解过电影蕴涵的深刻思想,结合课本的主题出发,有目的的对电影进行探究,但是当他们融入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中,开始着手探究,他们写下这样的感想:
◆When I first appreciate < > , I was attracted by it. That the father Marlin to find his son NEMO is very touching and the actions are all about family love, which made me moved so much. That NEMO tried his best to overcome his shortcoming taught me a lot. This film reminds me of my past.
(学生观后感之一高一16班第5小组 组员 电影选题《NEMO》)
◆主人公的那种对钢琴师凭借自己对生命无限的渴望,和对音乐的热爱,坚强的活了下来的精神。体会纳粹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使我们更珍惜和平。此活动促进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更提高了我们的英语水平。
(学生活动反思之一高一15班第3小组 组员 电影选题《钢琴师》)
这些学生认识到用影片来折射生活,反思自我,通过学习这些电影的内涵,进一步关爱生活,热爱社会,学生得到的,是超越课本知识的东西,这对构建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非常有利的作用。
2、研究性学习的群体构建
C for Community Learning,即群体的学习。何谓群体学习?这要先理解什么是学习的群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来自Wenger(1998),指的是学生与教师在RICH话题探索过程中所构成的交往和合作群体。这里可以延伸为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群体。或者理解为一种合作学习理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J·R·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这个群体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甚至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具有合作探究意识的实践活动。
(1)学生之间
参加English Around the Movie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4个自然班,每班为60个同学,以6人为一小组,共40个小组。活动开展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组合形式遵循的是自愿的原则。由于考虑到一些实际问题,如: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对英语的技能要求,以及家庭的网络环境是否允许等。在进行小组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建议者的身份提出了一个配对原则,即要求每个小组内,至少要有1-2位拥有网络环境,并对计算机能熟悉运用的同学负责信息技术运用,还应有1-2位英语听力基础较为扎实的同学负责英语知识的过程实践,其他同学则参与资料搜索、过程记录和提供建议意见的任务,小组全体学生共同承担英语短文写作的任务,民主选举选取组长2名,而组长在下一轮活动开始时再进行改选,这为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小组组成之日,应针对高中英语课本的各个单元进行主题选取。
小组成员的愉快合作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学习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合作式的互助关系,而不是封闭的竞争关系,大家分工合作,互补长短。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于那些有特殊才华的学生而言,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那些缺少学习驱动力的学生而言,无疑更是一次发现自我的良机。学生参与了小组活动后,有这样的反思:
◆网络见证科技,带动了潮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通过这次活动增强每个组员的网络知识开拓我们是视野。多学点知识,享受多点乐趣......
(学生活动反思之一 高一15班第5小组 组员 电影选题《珍珠港》)
◆这次活动让我们每个组员都收益非浅,虽然我们平时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可是我们的作品却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虽然大家上网的时间有限,但是我们利用了分工合作,大家采取优势互补的策略,发挥了几个电脑技术不错的同学的作用,所以他们建起了博客,记录了我们的行动;而最伟大的组长,她的英语最棒,在她的帮助下,大家对观后感都进行了修改,写出了象样的英语作文。我们会继续合作下去的,这样感觉很不错!
(学生活动反思之一高一15班第6小组 组员 电影选题《泰坦尼克号》)
多元智能理论的奠基者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者八种以上的智力,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有些学生在英语的课堂学习上总有着一种挫败感,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是一群弱者;相反,这些学生,在其他智力因素上往往要比成绩优秀的学生显示出更强的实力,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师生之间
在这样的学习群体里,教师角色开始转变,师生关系也得到了转变。参加学习活动的学生这样说:“过去我总是以为教英语的老师就是英语特别好,可是现在我发现,原来老师的电脑技术也很好。虽然我的英语不好,不能和你talk in English,但是老师你可以和我们共同讨论一些关于电影、电脑方面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很好!”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从“灌输者”转变为“伙伴”、“顾问”、“激励者”和“组织者”。学生认为:“过去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不敢去问老师,怕被笑笨。但是和老师合作讨论过几次后,发现老师不但不觉得我笨,还指导我运用在线翻译的工具进行翻译学习,帮助我了解那些原来听不懂的原版电影对白,给了我信心,以后我遇到问题,再也不怕去向她求助了。”师生之间的认同感得以增强,教师不仅摆脱了过去的填鸭模式教学,而且开始走近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这对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好处,英语课堂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英语具有了一种亲切的生命感,师生同乐而学。
(3)教师之间
学习群体中还有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关系,即教师之间的群体协作。为了追求同一个目标的实现,教师之间打破个人主义,互相请教,互相帮助,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学的难题进行合作探究,这不仅是行动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教师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教学的指导者开始从潜意识承认接受“合作学习理论”,这势必会引导他们的行为,甚至指导他们的实践。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构建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点,是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把学生的学业表现通过考试成绩简单地用分数量化,只重结果,却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特长、努力以及进步;同样,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量化,也是通过学生成绩来说明。这样容易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挫败学生的心理,使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努力的信心。
新的评价体系改革,注重了评价功能、主体、形式、重心的改革,其多元化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的空间。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群体学习,笔者相应地设计了:
①关于群体内部的小组成员自评表格。小组自评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一次行动评价,包括:对其他成员工作的态度、对分工任务完成时间、对分工任务完成质量、对小组工作参与程度、在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过程中、在自己负责的工作遇到困难时等6个方面24个小项,这是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动态地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以形成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自身的改进,增强小组的合作力(自评);(附部分表格见表一)
表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个人表现评价表(部分)
评价
项目
评价等级描述
被评价小组成员姓名
对其他成员工作的态度
积极出主意并协助完成
积极参与代替完成
积极关注,但一般不直接参与
基本不关注
②关于小组成果展示的互评表格。互评表格由研究成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大方面8小点进行小组间的评比,目的是通过小组的竞争对比,对比他人的成果,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劳动成果,促进小组下一次活动的进步(生生互评);(附部分表格表二)
表二English Around the Movie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评价表
研 究 成 果 质 量
项目(每项10分)

较好
一般
得分
1开题报告书等书面资料齐全
2材料的规范性、完整性
3各种记录的真实性
4结题报告条理性
5成果的创新水平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水平
答   辩
6语言能力、仪表
7展示手段及成员配合情况
8时间掌握
教师和评委意见
建议
③建立了学生自己的书面和电子帮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档案袋。档案袋是利用书面档案储存管理以及学校的博客平台把学生收集的资料、探究的过程记录和研究成果保存起来。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知识积累过程,为以后学习提供借鉴,也可以通过博客这个平台,对教师的行为提出评价;教师可以及时通过档案袋的更新,指导学生研究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研究学生行为过程提供鲜活真实的研究材料(生生互评、师生互评)。(附学生作品博客截图于文后图1《TITANIC》;网址http://stqz.stedu.net/xsbk/oblog3/)

教师在评价中不再是一个独裁者,评价的权利通过改革,最终落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中。学生们通过记录、评比、对比、反思,进行了学习评价,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
三、RICH教育思维与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倡导语言的习得过程。教育学家乔姆斯基曾指出,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的培育,就是构筑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主体. 中学英语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资源,围绕教材主题单元,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国外优秀原版电影的内涵,探究电影中主人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一次陶冶情操,提升学生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机会。这是一次课堂和课外情感教育的相结合,情感教育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这样的机会,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回复反思日记、指导探究合作等等这些,通过言语的交流和激励,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老师充分的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之美。
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当家作主”。老师是营造人文精神氛围的主体,由于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的主体性得意显现,他们的独立人格、主体意识、对自己的价值的肯定和对他人的认同,都使他们在人文素质之旅中愉快非常。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自主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好又是对人文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
在RICH教育思维中,最重要关键的一环是H—Humanistic Outcomes,即人文素质全面发展。只有在充分理解R、I、C的基础上加以实践,才能体现H的深刻内涵。笔者在浅尝实践的路上,本着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拓展知识的理念为中心,围绕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性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合作开发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并探究教材深刻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开展了此次探究学习活动,目的也在于实践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四、结束语
从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到如今写下这篇论文,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亲身经历着这场教学的暴风骤雨,深刻体会到当今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严格要求。“教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教学改革中?”这是笔者头脑中思考得最频繁的一个问题。“面对—实践—反思—实践—发展”,这也许能从某个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做一个反思型、行动型、研究型的教师,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我想这也是RICH教育视野对教师的一种要求。最后引用成功智力这个教学理念中的一个问题,作为结语,希望可以引起共鸣 ——“学生探究了,教师该做什么?”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4]吴宗杰 黄爱凤等著 〈M〉《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英〈M〉《高中英语研究型教与学》广东高等出版社 2005
[6]陈仕清主编 〈M〉《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