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品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5:31:57

关于《红楼梦》

作者:王志武  收录时间:2008-09-05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过:“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制烦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主脑就是主题。哲学家宋振庭先生在给红学家胡文彬先生《红楼探微》所写卷首弁言中说:“如果牵来一头鹿,人们讨论它是公鹿还是母鹿,是梅花鹿还是马鹿,是亚洲鹿还是美洲鹿,究竟还是在鹿这个种属内争论;可对《红楼梦》的研究,却有些指鹿为马,指鹿为牛,指鹿为兔,指鹿为象,指鹿为猫的区别了。”宋振庭先生这里所说的也是作品的主题问题。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文学作品,就像人必须有心脏一样,必有主题。没有主题的作品就像没有心脏的人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主题是确定的,是唯一的,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阅读文学作品与阅读其他文章一样,“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叶圣陶《文章例话》)这里所谓“主旨”也即“主脑”、“主题”。“纲举目张”可以用来形容主题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那么,《红楼梦》的主要矛盾也即主线和主题是什么呢?

一、主线和主题

现代文学大师茅盾1950年8月9日在北京语文教员讲习会上所作的“怎样阅读文艺作品”的学术报告中说:“这部小说(指《红楼梦》——笔者注)主要写的是两种思想的冲突,而用三角恋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思想,一是以贾政为代表的传统的封建思想,另一种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反抗封建思想的虚无主义的思想”。茅盾的这一观点后来被许多论者所认同,只不过这些人在肯定贾政和贾宝玉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的同时,对矛盾内容和性质作了修正,认为父子二人主要围绕走不走功名仕进之路发生冲突。 

《红楼梦》的主要矛盾冲突

实际上,《红楼梦》的主要矛盾并不存在于贾政和贾宝玉之间。就拿宝玉挨打这个被认为是贾政和贾宝玉剧烈冲突的情节来说吧,贾政开始训斥宝玉,本出于往日为父之习惯,“原本无气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红楼梦》新校本,以下引文同)。只是因为贾政见宝玉行为惶悚,“应对不似往日”,“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接着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来追寻琪官,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呆”,再加之贾环对宝玉的一番诬蔑不实之词,贾政这才“气的面如金纸”,下狠心置宝玉于死地。可见宝玉挨打根本与功名仕进无关。不错,贾政有时也说几句要宝玉读书的话,但没有一次认真检查过儿子的学业(高鹗后40回续书贾政检查宝玉功课并不符合曹雪芹的构思)。平时在外,纵然寄回“万金”家书,也无一字提及宝玉读书举业之事。回到家里,不是同清客相公闲谈消遣,就是与其母共享天伦之乐,从不过问儿子的功课。而对宝玉那些与举业无关的“歪才”却颇为赏识,大观园题对额、闲征姽婳诗、经常带宝玉会客做诗,就是明证。贾环、贾兰叔侄较之宝玉是在举业上用功较多的。但贾政多次要求环、兰在作诗上学习宝玉,而从未叫宝玉在读书举业上学习环、兰。贾政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贾府的荣华富贵不是通过举业仕进之路取得的,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举业仕进之路来维持,贾雨村的升降浮沉,没有导致大富大贫,即是旁证。我并不否认贾政和宝玉之间存在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正如王朝闻在《论凤姐》中所说,是维护还是亵渎封建家长尊严的矛盾。父子二人在轻视举业热中诗赋上倒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作者在“闲征姽婳诗”一回中已有表述。

《红楼梦》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在王夫人和贾宝玉之间展开的。因为婚姻观不同,审美观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王夫人为贾宝玉选择的未来婚配对象是薛宝钗,贾宝玉为自己选择的未来婚配对象是林黛玉。母子俩围绕“弃黛娶钗”还是“弃钗娶黛”问题而进行的冲突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主要矛盾冲突。

小说的情节结构贯穿主要矛盾冲突

 作者在前5回用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概括介绍了这一主要矛盾冲突。第1回,作者用神话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介绍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选择,“还泪之说”表明宝玉和黛玉是知音酬报,双向选择。甄英莲由于家庭变故地位一落千丈则预示着宝玉所选择的黛玉未来地位的变化;第2回,作者用冷眼旁观人介绍谈论贾府人事关系的方法揭示王夫人选择薛宝钗的现实依据。贾府的危机促使王夫人要通过给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给自己选择一个满意的管家婆,以维持贾府这个贾宝玉也要赖以生活的生存环境。第3回作者把宝玉选择的黛玉送进贾府,并通过黛玉之眼一一领略贾府各色人等,而王夫人对黛玉的冷和贾母对林黛玉的热引人注目。作者还特别揭示了黛玉的性格基调——读书知礼,循规蹈矩。第4回作者把王夫人选择的薛宝钗送进贾府,贾雨村的徇情枉法则是为宝钗出场蓄势。这一回所表现的宝钗的财势和前一回中黛玉的无势恰成鲜明对比。第5回作者用虚拟的太虚幻境影射后来的大观园,并初步暗示宝钗和黛玉以及与他们命运相当(或为当事人选择,或为家长选择)的众多女儿命运的大致走向。前5回中第1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肯定和赞扬自由潇洒的神仙生活,否定名、利、妻、子这些身外之物,正是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

从第6回开始,作者具体深入地展开描写王夫人和贾宝玉在“弃黛娶钗”还是“弃钗娶黛”问题上发生的矛盾冲突。小说以这一主要矛盾冲突发展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至第36回“梦兆绛云轩,情悟梨香院”为第一阶段,写贾宝玉选择林黛玉的经过——从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到正式恋爱,互相试探,再到宝玉送旧帕定情(见何其芳《论红楼梦》);写王夫人对现任管家婆凤姐不能不用但又不可能长期使用,因此才和薛姨妈早就商定“金玉姻缘”,贾母却以贾府长者的身份支持“木石姻缘”。在此情况下,王夫人和贾宝玉坚持各自的选择,互不相让。

 第71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至80回,主要写王夫人不容林黛玉。宝玉放纵丫头下人“作乱”,提醒王夫人不能让一个赵姨娘式的美妾待在宝玉宝钗身边,而只能让一个周姨娘式的粗粗笨笨的袭人把宝玉宝钗陪伴。抄检大观园,驱逐晴雯,意在黛玉,正是在此情况下发生的。贾母这时已如百年好参,成了“槽朽烂木”,自身尚且不保,那里顾得外孙女。宝钗建议王夫人省掉园中开支,连黛玉如同妙玉一样带发修行的路也睹死了。

小说高潮集中表现了主要矛盾冲突

《红楼梦》前80回的第一个高潮是金钏儿之死,而不是宝玉挨打。宝玉挨打是金钏儿之死的余波。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心腹丫头,和王夫人女儿差不多;金钏儿死后王夫人破例赏银50两,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死后探春按规矩才只给赏银20两;王夫人还要用姑娘们的衣服妆裹金钏儿尸首;又把金钏儿生前的月银让她妹妹玉钏儿拿了。可是金钏儿就因为和宝玉说了几句调笑话,被王夫人又打又撵又逼,直到金钏儿投井身亡。按照王夫人的说法,是因为“好好的爷们,都教你教坏了”,一两句调笑话能“教坏”宝玉,恐怕连王夫人也不会相信;金钏儿又是王夫人身边的丫头,不是宝玉身边的丫头,要说“教坏”宝玉也轮不上她。王熙凤要用黛玉生日衣服妆裹金钏儿尸首,一语道破了玄机:林黛玉置初进贾府时王夫人叮嘱她不要沾染宝玉的话于不顾,和宝玉整天厮混,搞得宝玉神魂颠倒,大有因她毁掉“金玉姻缘”的势头。黛玉又有贾母护着,王夫人拿她没法,只好借金钏儿之事发泄她对黛玉的不满,金钏儿是黛玉的替死鬼。金钏儿死后接着就是宝玉挨打,王夫人和贾母合流,“弃黛娶钗”和“弃钗娶黛”的对立剑拔弩张。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前80回中的第2个高潮,被人们误认为是高潮的抄检大观园只是高潮前的序幕。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绣春囊事件,却把晴雯和黛玉联系起来,因为王熙凤建议用暗中访察的方法解决绣春囊事件已得到了王夫人的同意。促使王夫人下决心抄检在观园的原因是因为王善保家的诬蔑晴雯“能说惯道”,“掐尖要强,妖妖趫趫,太不成个体统”,一下触动了王夫人那根最敏感的神经,马上把晴雯和黛玉联系了起来。其实在大观园里,黛玉像唱戏的龄官,晴雯又像黛玉,那么龄官肯定也和晴雯相像。而王夫人没有把晴雯和龄官联系起来,却把晴雯和黛玉联系起来,这决不是偶然的,说明她心里一时一刻也忘不了要除掉林黛玉,于是才决定抄检大观园。王善保家的抄了一遍还不解恨,王夫人又亲自出马,二次搜检怡红院,赶走四儿、芳官,重点当然是驱逐晴雯,目的是杀鸡给猴看。王夫人事后回禀贾母时说晴雯“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懒”,“害女儿痨”,没有一条符合晴雯情况,倒是黛玉确实害的是肺痨,一年间“药吊子不离火”,“旧年好时一年做一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王夫人这里明说晴雯,暗指黛玉。她驱逐晴雯就是威逼黛玉,回禀贾母就是要贾母放弃对外孙女的保护。

《红楼梦》的第3个高潮是黛玉之死,这是金钏儿之死、晴雯之死的继续,是王夫人和贾宝玉这一主要冲突发展的必然结果。黛玉之死有无原稿至今争议不休,曹雪芹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这种不写之写比写出来可能更好,再高明的续书和探轶学之类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代替读者想像的蛇足之笔,与曹雪芹的80回《红楼梦》已经没有关系了。读者通过晴雯之死完全可以想像黛玉之死的悲惨程度。黛玉死了,在57回就发誓与黛玉一起化灰化烟的宝玉也不会苟活于世。而不会像未定情前所说黛玉死了他去当和尚。

其它矛盾冲突围绕主要矛盾冲突

王夫人和贾宝玉围绕婚配对象选择问题而进行的冲突是《红楼梦》的主要矛盾冲突,但不是唯一冲突。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还有其他许多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和主要矛盾冲突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矛盾冲突网络。这些矛盾冲突因其与主要矛盾冲突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别概括为:

背景性矛盾冲突:其中又包括:

嫡庶间的矛盾冲突:

主要是赵姨娘母子(宝玉挨打之前还包括贾政)与王夫人及探春的矛盾冲突。这是一种争夺家庭财产继承权的矛盾冲突。贾环把蜡烛油推向宝玉脸上欲使宝玉瞎眼;赵姨娘勾结马道婆毒设魇魔法欲置宝玉凤姐于死地;贾环向贾政诬告宝玉强奸不遂,逼死金钏儿,以借贾政之手打死宝玉;探春管家时赵姨娘为了多要几两银子又哭又闹;赵姨娘借茉莉粉之事与芳、葵、豆三官撕撞,以泄私愤,都是嫡庶矛盾的表现。贾政由偏向赵姨娘转而偏向王夫人,赵姨娘才偃旗息鼓,但矛盾并未止息。

亲疏间的矛盾冲突:

是本应执掌家政大权但因不受贾母宠爱而未掌握家政大权的贾赦、邢夫人夫妇与本来不应掌握家政大权但因受到贾母偏爱而掌握家政大权的王夫人、贾政及凤姐的矛盾冲突。谁握有家政大权,就意味着握有财产的分配权以及人事处置权,从而也就决定了他在家庭的地位和影响。宝玉挨打之前因为王夫人与贾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亲疏间的矛盾冲突还不明显;宝玉挨打之后,由于王夫人贾母关系趋向密切而使亲疏矛盾日渐表面化。贾赦欲娶贾母心腹丫头鸳鸯为妾,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荒淫,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算计”贾母(贾母语),挖老娘的墙角。厨房风波,是贾赦女儿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倾向于王夫人、凤姐一边的厨师柳家的争夺膳事权的斗争;贾母80大寿,邢夫人当着众人给凤姐下不了台,发泄对贾母亲近王夫人和凤姐而冷淡自己的不满;贾赦在贾琏偷娶尤二姐后,把丫头秋桐赏给贾琏为妾,使为王夫人效忠的凤姐“心中一刺未除,又凭空添了一刺”;中秋节击鼓传花说笑话,贾赦很有针对性地说了个用针灸之法医治母亲偏心病的笑话,贾赦还和贾政公开作对,奖励因诗作不佳而受到贾政批评的贾环,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跑不了你袭呢。”露骨地表白了亲疏嫡庶间矛盾冲突的实质。但因为得不到贾母的支持,赦邢夫妇的主动出击总以失败告终。

主奴间的矛盾冲突:

《红楼梦》中主奴矛盾冲突的一个特点是与亲疏、嫡庶间的矛盾相关联,如鸳鸯因深得贾母信赖并与王夫人凤姐站在一起取得抗婚胜利;司棋因依附于贾赦之女迎春而被赶出大观园。主奴矛盾的又一特点是和王夫人与贾宝玉这一主要矛盾冲突相联系,晴雯、芳官等因为和宝玉关系密切而遭到王夫人驱逐;袭人麝月等因为投合王夫人心意而得以在贾府站稳脚跟,但却为宝玉所不齿。《红楼梦》中主奴矛盾本身虽不乏阶级斗争色彩,但在贾府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它们总是通过王夫人和贾宝玉这一主要矛盾以及嫡庶亲疏矛盾来表现的,奴隶们的悲剧也与后者斗争结果相关,有的就是后者的牺牲品。

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红楼梦》中没有正面描写贵族和农民间的矛盾冲突,乌进孝交租、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这一矛盾冲突的大概情况。

贵族家庭和皇室间的矛盾冲突:

元春用青春和生命为贾府换来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为贾府招来了没完没了的外患,周太监夏太监刘备借荆州式的向贾府借钱,使替王夫人管家的琏凤夫妇苦不堪言;江南甄家被抄也好像是为贾府的未来厄运予作暗示。

《红楼梦》是把背景性矛盾冲突作为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冲突的典型环境来表现的。背景性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发展对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贾宝玉选择林黛玉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谁胜谁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哪种选择占上风又反过来影响背景性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发展。

从属性矛盾冲突:

从属性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作为主要矛盾冲突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存在的,是为主要矛盾所规定、所影响、所制约的。

宝玉与袭人的矛盾冲突:袭人和宝玉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袭人第一次回家之前,宝玉和袭人平等相处,矛盾不甚明显;第二阶段,袭人俨然以宝玉身边人自居,向宝玉提出三项要求,不喜欢宝玉姊妹们“黑天白日闹”,对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更是“可惊可惧”。而宝玉对袭人或者表面应付,或者以批“文死谏”、“武死战”含沙射影予以抨击,行动上还是我行我素。宝玉挨打之后,二人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袭人被王夫人看中,充当王夫人代理人,看管宝玉;宝玉则在让晴雯给黛玉送旧帕时避开袭人;晴雯被驱逐后,当面质问袭人;在《芙蓉女儿诔》中对袭人进行了谴责。宝玉和晴雯的关系与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恰呈相反方向发展。

宝玉与宝钗的矛盾:

宝玉是追求天性自由的人。宝钗则是个按照环境需要矫饰伪装的人;宝玉的嫡庶、主奴观念非常淡薄,在处理与贾环的关系上他不以兄长自居。在处理与丫头小厮关系上,“没上没下”,经常呵护下人。宝钗嫡庶、主奴观念特别强,判断是非以封建等级为标准,不管谁有理,总是站在嫡出的主子一边;宝玉最讨厌别人在他面前谈论仕途经济。而宝钗则一有机会便向宝玉鼓吹读书仕进。宝玉因此而骂宝钗“一个清净女儿”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宝玉坚持婚配对象当事人自己选定,不愿为家庭牺牲自己的选择。宝钗则为家庭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力;宝玉对人真诚,不讨好权势者。宝钗则只知多方讨好权势者,待人诚心不多。

宝玉对宝钗并无感情,羞笼红麝串一回不是表现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而是希望宝钗具有的优点如健康妩媚之类能为黛玉所具有,这种现象心理学上谓之“假借”,就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具有自己不喜欢或不大喜欢或者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人所具有的优点;宝钗不愿为宝玉所说的给黛玉治病的有效药方作证,宝玉对宝钗为了迎合王夫人而说谎却赢得王夫人赞其不说谎非常反感,让她去陪老祖宗抹骨牌,表示了对宝钗的极大蔑视;宝钗在宝玉热天午睡时,一人坐在宝玉身边,做鸳鸯兜肚,熟睡中的宝玉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要说木石姻缘”,给正在做金玉姻缘美梦的宝钗当头一棒。

宝钗对宝玉也没有真正的感情,她责宝玉“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指金钏儿、琪官等);众姊妹做诗,她给宝玉起名“无事忙”,“富贵闲人”;惜春作画,她当着众姐妹的面说宝玉“没用”,“越帮越忙”,香菱学诗,他责宝玉读书仕进不如香菱刻苦等等,说明她从内心深处看不起宝玉。但她还非嫁给宝玉不可,倒不是她果真相信“金玉姻缘”的“神话、鬼话、骗人话”,而是为了家庭和母亲的需要:薛家虽有钱势却缺少权势,父亲去世无人管教薛蟠,薛蟠惹祸需要有权势的男性为之了结,呆兄不争气,母亲需要她孝敬侍奉,而如果嫁于别人难以照顾母亲。宝钗“进京待选”只是掩人耳目之词,实现金玉姻缘才是真正目的。

宝玉和黛玉的矛盾冲突:宝玉和黛玉的矛盾冲突主要发生在赠帕定情之前。黛玉和宝玉冲突的原因完全是出于担心。黛玉首先担心的是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出于真心?这种担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地位和宝玉相距敬甚远。20回宝钗生日时,凤姐湘云等视黛玉为贫民丫头,黛玉不怪,怪的是宝玉也搅和在里边,这对黛玉来说才是难以忍受的,这就难怪她事后和宝玉闹矛盾了。黛玉的第2个担心是怕宝玉对她感情不专一。贾府内外追逐宝玉的女孩不是一个两个,最让黛玉担心的是薛宝钗;其次还有袭人;再次,在一段时间里史湘云也是令林黛玉不放心的人物。

黛玉和宝玉闹矛盾的第3个担心是“金玉姻缘”的干扰。金玉之说不绝于耳,宝钗整天戴着金锁招摇过巿,这些都是令黛玉闹心的事。金玉之论使她变得格外敏感,而这些烦恼只能向宝玉发泄。

黛玉的第4个担心是无人为之主张。清虚观打醮虽对她有利,但贾母的表态只是一种倾向性的表态,具体所指并未点破,不确定性很大。正因为如此,不但没有让黛玉喜出望外,反而又引起她和宝玉大吵大闹。黛玉毕竟是个读书知礼的人,她想让自己做主的爱情婚姻通过封建的“父母之命”的途径来实现。所以每每悲伤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黛玉和宝玉闹矛盾的第5个原因是她生活在贾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不能将真情吐露,只有以假意试探,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每闹一次矛盾,相互了解便加深加一层,每经一次波折,感情反而变得更专更纯,这是一对性格特殊的青年男女在特殊环境下双向选择的特殊形式。

宝钗和黛玉的矛盾冲突 :

宝钗进住贾府后的言行都是围绕着实现“金玉姻缘”,黛玉日夜向往的是“木石姻缘”;钗、黛追逐的对象又是同一个宝玉;宝玉选择的是林黛玉,但王夫人却已为他选定了薛宝钗。钗黛矛盾由此而生。黛玉投靠的是不掌实权的贾母,宝钗投靠的是掌握实权的王夫人;黛玉要自己选知己休憩终生伴侣,宝钗听命父母裁定;黛玉单纯厚道,热情。宝钗有城府,与谁都合得来,与谁都谈不上感情笃深,与人交往功利色彩很重;黛玉与宝玉关系在明里,谁都看得见。宝钗却避开家长,暗中使劲;黛玉靠当事人,宝钗靠掌权人;黛玉读书知礼,循规蹈矩,虽有个人选择意向,没有向任何人表露;宝钗则对封建礼法阳奉阴违,对宝玉的宝玉引人注目的注意。36回之前,钗黛处于对峙状态,互相争强斗胜,各不相让;36回之后,黛玉经历了贾府的一系列事变,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向宝钗服输。两宴大观园说酒令时黛玉无意中说了《牡丹亭》、《西湘记》中两句唱曲,宝钗要挟黛玉,教训黛玉,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后来黛玉在宝钗面前承认自己在身份、家世、亲眷等方面不如宝钗。宝钗管家之后,“金玉姻缘”大局已定,黛玉只好默认“钗正黛次”方案,投向薛氏母女怀抱。

王夫人和黛玉的冲突:

王夫人从其畸形的审美观出发,认为长得好看的必不安分,在黛玉刚进贾府时就对她产生了感情上的排斥倾向,神精敏感地叮咛黛玉不要沾染宝玉。随着宝黛关系的不断发展,王夫人便黛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愿意拿出360两银子为黛玉认真治病,还把对黛玉的一腔愤怒发泄到金钏儿、晴雯身上。黛玉虽然深知王夫人是她与宝玉结合的最大障碍,但是她的性格和地位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一丁点思想和言行上的反抗表示流露出来,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王夫人虽然处于主动地位,因碍于贾母,也一时拿黛玉没法。但愈是这样,除掉黛玉的心思也就愈加强烈。王夫人和黛玉矛盾冲突与其他矛盾冲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交叉性矛盾冲突:

交叉性矛盾冲突是指凤姐、李纨、探春三个人物既与宝玉冲突,又与王夫人冲突的矛盾状态。

王熙凤是王夫人内侄女,又在贾府替王夫人管家,待人接物按王夫人眼色行事,一心一意效忠王夫人。但因她幼时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家里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不识字,较少受传统道德影响;自小当男儿教养,思维言行不同一般女流之辈。她和秦氏虽皆淫乱,但却显示了资产阶级贵妇人和封建阶段贵妇人之不同(见恩格斯致哈格纳斯的信:“论巴尔扎克”):她反对贾琏贾赦搞一夫多妻;和张道士开玩笑不顾道俗、长幼、男女之别;她打人手狠、骂人苛薄;对公婆不孝,对妯娌不和,对丈夫不贤,上下左右关系紧张;她不以出身嫡庶论人,夸赞探春、小红;她不顾公婆在场,人未到而笑先闻;她踩着门槛剔牙缝,不信阴司地府报应,说行就行;她对晴雯、司棋的看法与王夫人不同。她又是贾赦亲儿媳,“终究要过那边去”,只是王夫人的临时管家婆,金玉姻缘不仅威胁的是林黛玉,而且也威胁到她的管家婆地位。按照她的性格,应该支持宝玉选择黛玉,反对王夫人选择宝钗。但她为了效忠王夫人,为了四大家族联姻,却违背性格本能而支持王夫人选择宝钗提拔袭人,反对宝玉选择黛玉。她那些要黛玉给她家作媳妇的话,正如黛玉所说,只是拿黛玉穷开心:她故意要让宝钗生日规格超过黛玉,在宝钗生日时比黛玉为戏子,要拿黛玉过生日衣服妆裹死去的金钏尸首,八月十五日击鼓传花说笑话时故意在众人面前倡扬宝黛的不平常关系,企图毁坏黛玉声誉。但是她的一系列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和言行也使王夫人对她担忧和不满,这也是王夫人加快实现金玉姻缘的原因。王熙凤又是王夫人选择管家婆的参照物,她所具有的优点未来管家婆都要有,她没有的优点未来管家婆也要有。

李纨海棠社评诗,与王夫人选人不谋而合,遭到宝玉反对,李纨以诗社社长身份压服宝玉。在思想性格方面李纨和宝玉是矛盾的。但因她尚德不尚才,娘家又没有途径背景,不中王夫人之意。虽然按关系和资格,可以充任管家婆之职,王夫人却没有把管家大权交给她。后来陪薛宝钗管了几天家,那是王夫人为了转移人们对宝钗管家的注意而让她作陪衬。王夫人平时对她冷漠,抄检大观园时倒没有放过她。但李纨比较善良,她当着凤姐的面为平儿鸣不平,她在评诗时也不乏对黛玉的同情和照顾。当然也仅止于同情和照顾,她不会支持宝玉选择黛玉。

探春是海棠社评诗时唯一支持李纨评宝钗为魁的人;众姊妹谈论家人生日时,精明的探春记得宝钗生日,唯独忘了黛玉生日,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她只认王夫人不认亲娘,认宝玉不认亲弟,为宝玉所不齿。她又是个严格的等级论者,在芳官与赵姨娘矛盾中,袒护赵姨娘;在赵姨娘邢夫人和王夫人之间,她旗帜鲜明地站在王夫人一边。她为王夫人的事业忧心忡忡,不徇私情。但她认为抄检大观园是“自杀自灭”,却不知道支持王善保家进行抄检的不是她反对的邢夫人,而是她效忠的王夫人。她这个未出阁的闺女竟然打了邢夫人心腹陪房王善保家的耳光,这种违背封建礼法的作为也未必不引起王夫人的反感。

转化性矛盾冲突:

贾母开始暗中支持宝玉选择黛玉,后来因各种原因又默认王夫人选择薛宝钗。黛玉母丧之后,贾母主动接她来贾府寄居,为黛玉和宝玉朝夕相处提供条件和保护,清虚观打醮是贾母对宝玉婚配对象选择的第一次表态;欲为宝玉求配宝琴,是贾母在贾府一系列事变面前所作经第二次表态,说明她向薛家靠拢了一大步,放弃了对宝玉选择黛玉的支持。但她不求宝钗而求宝琴,说明她未抛弃清虚观宣布的悲喜交集和条件,也不同意王夫人选择薛宝钗。“批凤求鸾”,说“巧媳妇喝猴儿尿”的笑话,则表明她虽不再支持宝玉选择黛玉,但也不容许任何人伤害她外孙女的声誉。抄检大观园之后,王夫人向她回禀驱逐晴雯之事,她开始有点不以为然,最终承认了既成事实,加之她年老力衰,宝玉和她又是隔代,这就意味着对宝玉选择何人作婚配对象她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深管,就像迎春孙绍祖,她不赞成,但贾赦坚持,她也没有深管一样。

贾母转变与王夫人对她的策略改变有关。王夫人开始不理贾母,自搞一套,不和贾母一起吃饭;清虚观打醮不陪贾母;端阳节赏午不请贾母。后来发现要抵挡来自贾政和赵姨娘及赦邢夫妇的攻击,离不开贾母,金玉姻缘的成功绕不开贾母,而贾母晚年也需要王夫人,于是一顿莲蓬荷叶汤把贾母和王夫人撮合到一起。从此王夫人在吃喝玩乐上对贾母百依百顺,以便在宝玉婚配对象选择问题上,使贾母不好与自己作对。王夫人的目的达到了。贾母的转变还与薛氏母女及凤姐陪着她吃喝玩乐,潜移默化地使贾母感到离不开薛氏一家有关。加之贾府的入敷出日益严重,贾母还要保持福寿双全,薛家正好能满足她的需要。

贾母对宝玉婚配对象选择问题的本次重要表态是既明确又不明确,这是符合贾母的性格和地位的。贾母态度的转变,意味着王夫人和贾宝玉在婚配对象选择问题上的冲突已见分晓。《红楼梦》以婚配对象选择问题作为切入点,反映贵族家庭复杂微妙和利害关系。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目的的矛盾。《红楼梦》的悲剧是人的生存目的因为受到生存条件的制约而难以实现的悲剧。

二、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冲突的成因、特点和性质

《红楼梦》写的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围绕婚配对象选择问题而进行的冲突,王夫人给贾宝玉选择的婚配对象是薛宝钗,贾宝玉为自己选择的婚配对象是林黛玉。那么,王夫人和贾宝玉为什么做出不同的选择?

首先,他们的婚姻观不同。贾母的婚姻观是才子配佳人,不讲究“根基富贵”,听任当事人自己选择,但最后在由家长拍板定案;王夫人的婚姻观是门当户对,父母包办,不给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贾宝玉的婚姻观是男女双方互为知己,心情相对,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贾宝玉在自己选择婚配对象这一点上和贾母一致,但最后由自己决定婚配对象一条又和贾母不同;王夫人在家长拍板定案一条上和贾母一致,在不给当事人知情权选择权方面和贾母相矛盾。王夫人和贾宝玉处于对立的两极,贾母则介于二者之间,这是贾母开始倾向于支持贾宝玉而不支持王夫人,但后来又默认了王夫人的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原因。

其次,王夫人和贾宝玉的审美观不同。在《红楼梦》之前出现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写了一篇“罗刹海巿”,表现两种审美观的对立,海巿国以美为美,罗刹国以丑为美。《红楼梦》之后出现的“病梅馆记”,也反映了两种不同审美观的对立,即以自然之美为美和以人工修剪为特征的病态之“美”为美的对立。《红楼梦》中的王夫人,以“粗粗笨笨”为美,以娇饰伪装为美;认为风流俏丽的人必不安分,亟欲除之而后快。贾宝玉则以美为美,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为美,最讨厌的就是伪装和娇饰。

再次,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王夫人作为实权派,处于入不敷出、少人谋划、子孙不肖的贾府,考虑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管家婆,使贾府长盛不衰,安定和谐。现任管家婆王熙凤虽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却是贾赦亲儿媳,正如平儿所说,终究要过那边去;王熙凤把贾府上下左右关系搞得很紧张,也使王夫人因其风声不雅而深为忧虑。王夫人的大儿媳李纨尚德不尚才,难以充任管家婆之职,她连自己身边的丫头也“调教”不好,那能管好几百口的人家。因此未来的管家婆就只能是宝玉的配偶了,这是王夫人特别关注宝玉婚配对象的原因。与其说她为宝玉选择婚配对象,还不如说她是在为自己选择心腹管家婆更合适。贾宝玉是无才补天的顽石脱生而来的,他现在虽为贾政公子,却仍保持着先天顽石那种天性自由的性格。(贾宝玉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是主宰自己思想言行的自由,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自由,是尊重他人自由和自由,又是誓和卑贱同生死、甘与弱者共存亡的自由,这是他和杜丽娘那种要求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自由不同的地方,也是和西门庆那种性自由不同的地方,更是和老庄那种追求个人自由超脱、混沌无为、不辨是非的人生哲学不同的地方)婚配对象的选择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旅程的选择。一个人如果连陪伴自己走过一生的伴侣的选择,都没有自由的话,也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自由选择和追求了。这正是《红楼梦》作者把婚配对象的选择作为小说切入点的原因所在。

第四,王夫人和贾宝玉各自选择的条件不同,这也是由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王夫人为贾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一个条件是娘家必须有钱。因为贾府现在虽有人做官,元妃又被封为贵妃,有权势,钱势却不能与之匹配。选择薛宝钗,不但不需要贾府接济,还会时不时的接济贾府。恰好薛家现今虽有财势,却少权势助威。两家正好优势互补(见张毕来《漫说红楼》)。再则,用贾母、秦邦业和刘姥姥的话说,贾府里的人都是“一双富贵眼”,谁有钱就服谁,谁娘家无钱,再有本事也未必有人服从,贾府是有钱就有权。王熙凤虽有一定的才干,但她在远见性方面不如秦氏,在调查处理矛盾纠纷方面不如平儿,在不殉私情、能拿出有效治家办法方面,不如探春。她却能在一段时间里赫赫扬扬,威重令行,与其娘家广有钱财分不开。正像她夸口的,把王家地缝子扫一下,就够贾家用几年了。而尤氏、邢夫人、探春等人,之所以在贾府无权无威,就因为娘家或生母贫穷困窘。宝钗虽为亲戚,在管家实习时尚能使上下人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薛家有钱,连爱挑人不是的黛玉也不敢对她说三道四。王夫人为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二个条件是德,即本人必须有封建阶级所要求的道德,并且能以封建伦理道德治家,处理上下左右关系。薛宝钗不仅自己装做很有封建道德的样子,在管家实习中也能做到深得众人之心。这种和谐的关系和安定的局面,正是王夫人所希望的。第三个条件是有管家才能。薛宝钗在代王熙凤管家时,探春提出类似于今天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她从“子治家格言”的理论高度给以说明和支持。她不仅为贾府敛了钱,还为管家婆子们增了收。从此大观园各负其责,主人不在家也有人互相监督,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在赠送薛蟠从老家带来的土产时,连赵姨娘这种“没时运”的人她也没拉下;她在不到六百字的管家演说中,七次提儿姨娘,可见她对王夫人之忠。王夫人怎能不以她为未来心腹助手!而黛玉则只有写诗才能,她写的那些不拿稿费的诗对王夫人来说毫无用处。第四个条件是身体健康,贾府几百口之家,大小事情一天至少几十件,连王熙凤这种男人万不及一的人,也劳累得不时要借病休息几天。薛宝钗家本来物质生活就很好,再加上常年服用各种营养长寿花蕊酿成的冷香丸,林黛玉怎能与她相比!作者曾写薛宝钗每天早晚省侯服侍贾母王夫人,日间同姊妹们陪坐说话,每晚女工必至三更,没有好的身体支持不下来。林黛玉本来身体就先天不足,到了贾府,在风刀霜剑中生活,心情压抑凄苦,正像她自己所说,整天药罐子陪着。纵然其他条件具备,也难胜任管家之职。

贾宝玉为自己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一个条件是面貌好看,赏心悦目。选择终生伴侣毕竟和选择朋友不同;宝玉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不少是讲才子配佳人的;宝玉在“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这里的“远亲近友”当然包括宝玉姨妈家的薛宝钗,说明薛宝钗长相不如林黛玉。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二个条件是互相了解。他和林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日则同起同坐,夜则同止同息,比别的姊妹关系更显亲密。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三个条件是,对方不能说要他走仕进之路或多与做官为宦者打交道一类“混账话”,否则就是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林黛玉不说这些混账话,因此互为知己。第四个条件是处于被人瞧不起的地位。宝玉交的三个男朋友秦钟、柳湘莲、琪官儿地位都很低下。他平时所喜欢亲近的是所有的女孩于,而特别关心的却是平儿之类地位特别低下的。他在初会秦钟时油然而生和那种“老天不公”的感慨,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在贾府,林黛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低贱的,所以有人敢于把她和当时最被人看不起的唱戏女孩子联系起来,而她自己也感到别人这样看她,是欺她为“贫民丫头”。正如紫鹃所说,只是因为贾母的健在,她才保持着小姐的身份;若无贾母,也只好任人欺负罢了。作者每写到诸如平儿、尤二姐之类不幸女儿的命运时,总要写宝玉联想到黛玉,这决不是偶然的。宝玉正是要选择一个地位低贱但心境高邈的林黛玉,他空虚的感情生活需要黛玉这种人来填补,就像贾母需要刘姥姥来调节生活一样。只不过前者永远,后者短暂罢了。

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的特点是什么呢?又统一又矛盾,也就是“离不得的见不得”。

王夫人对儿子的不满不是走不走仕进之路的问题,因为这对贾府并不重要,贡府的荣华富贵不是那个人仕进做官取得的,也不可能靠那个儿孙仕进做官所能保持。对王夫人来说,宝玉能仕进做官最好,如不能读书当官也无所谓,只要不惹事生非就行。她对儿子最不满的就是整天和女孩“厮混”,这是既不利于宝玉的名声,也不利于她的名声。但因为宝玉和贾母住一起,有贾母护着,作为儿媳的王夫人又不好深管,因此就更让她没有一天不忧心。贾政打宝玉虽出乎她之所料,却也等于替她教训了宝玉;但她又不愿意贾政打死宝玉,因为打死宝玉,等于绝了她。在贾府这样的大家庭,作为一个女性当权派,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须要有男孩,那怕是一个傻小子,也比聪明超群甚至当上贵妃的女孩对她更有用。王夫人本来喜爱的贾珠死去了,不喜爱的宝玉却活下来了,真是爱不是,恨又不是。

贾宝玉对王夫人也是“见不得的离不得”。宝玉深知金锁要与有玉的作为正配的神话是王、薛二姊妹的得意杰作,王夫人是她选择林黛玉的最大障碍。只有贾母在开始一段时间里是他们的唯一靠山,所以当他和黛玉闹别扭和解后,便拉着黛玉去贾母那里,而不去王夫人那里。当他意识到金钏儿之死、晴雯之死都与黛玉有关时,这种视王夫人为最大障碍的看法就更明显了,这一点在“芙蓉女儿诔”中就有所流露,“钳诐奴之口,罚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前者还可说指袭人之流,后者就不仅是指王善保家的了。王夫人驱逐晴雯,不正是悍妇的一场绝妙的表演吗?

但贾宝玉又离不开王夫人,离不开王夫人所主宰的包括他也生活其间的生存环境。贾宝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连小红这个服侍他多年的丫头都不认识,可见服侍他的人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要他像司马相如偕卓文君私奔不可能,要他效法张生与鸳鸯私结夫妻也不可能。他还要依靠现存的生存环境维持生命。

王夫人和贾宝玉虽处于矛盾冲突状态,但从未发生过类似于宝玉挨打那样的剧烈对抗,但他们的矛盾冲突虽不剧烈但却深刻,难以调和。《红楼梦》表现矛盾冲突的特点正是这样,剧烈冲突的矛盾未必是带根本性质的矛盾,带根本性质的矛盾反而不一定“针锋相对”,“刺刀见红”,这是《红楼梦》写矛盾冲突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类情节小说不同的地方。

王夫人要以牺牲儿子的自由追求、自由选择保持现有的生存条件;贾宝玉却不顾生存条件而坚持自己的自由追求、自由选择。前者未必如愿以偿,后者也难心想事成,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冲突的实质就是自由追求的人生目的因为生存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实现的悲剧。这决不是“爱情婚姻悲剧说”、“贵族家庭衰亡说”所能概括的。

三、薛宝钗和林黛玉

早在《红楼梦》流传初期,就有所谓朋友间因为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褒贬不同而“几挥老拳”的说法。俞平伯则认为薛林为一,作者对薛林一视同仁,无所谓褒贬,对这两个人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因为读者自己的眼光不同,“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与此相对的看法则认为薛宝钗是封建阶级卫道者,林黛玉是封建阶级叛逆者,从而扬黛抑薛。新时期以来,则多有抑黛扬薛之论盛行,甚至网上有调查显示,认同薛宝钗者在80%以上,认同史湘云者10%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认同林黛玉。我们姑且不论选择婚配对象不是选民议代表,没有必要取得多数人的认同;我们要探讨的是林薛二人究竟谁遵守封建礼法,谁更宽容,谁更顺应环境。

在《红楼梦》中,王夫人把男女厮混视为有违封建礼法之大忌,薛宝钗在王夫人面前总是装作和宝玉保持一定距离的样子,而林黛玉总是给人以整天和贾宝玉厮混的印象。究竟薛宝钗和林黛玉谁在和贾宝玉关系上有违封建礼法?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林黛玉从来没有一个人跑到怡红院单独和宝玉相处,只有贾宝玉跑到潇湘馆和林黛玉单独相处。而贾宝玉从未跑到蘅芜苑与薛宝钗单独相处,只有薛宝钗跑到怡红院和贾宝玉单独相处。而且薛宝钗找贾宝玉一般都在热天宝玉午休时,或傍晚贾宝玉睡觉前。小说中写薛宝钗第一次中午找宝玉,袭人告诉她宝玉被贾政叫去会见客人(贾雨村),薛宝钗当时说:这个客人也太没意思,大热天不在家歇着。请问你薛宝钗一个未出阁的女孩大热天不在家歇着跑来找一个未婚男孩,又是什么意思?还有一次,也是大热天午休,薛宝钗又来找宝玉,这一次没有白跑,宝玉光着身子只穿了一个肚兜(神功元气袋一类护腹所用之物),花袭人坐在身旁椅子上埋头绣鸳鸯肚兜,薛宝钗在与袭人寒喧了几句后,袭人借口有事离开,薛宝钗竟然坐在袭人坐过的椅子上接着袭人绣的鸳鸯肚兜自己绣起来了。宝玉在梦中说:“和尚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正在如痴如醉地给宝玉绣鸳鸯肚兜的宝钗听后一下子“怔”了,“怔”者,全身血液如凝固了一般、全身细胞如麻木了一般之谓也。但过了一会儿,宝钗竟然像没事儿人一样和林黛玉、史湘云、花袭人说说笑笑,好像压根儿没有刚才所发生的事似的。还有一次傍晚,林黛玉去找贾宝玉,不想贾宝玉和薛宝钗在怡红院说说笑笑,林黛玉吃了晴雯闭门羹赌气回房。关于这一点,袭人和晴雯最有发言权。宝玉挨打后袭人在向王夫人回禀宝玉情况时曾提出让宝玉搬出大观园,是怕和薛林之间发生不测,当时她是薛林并提的,说明她也感到宝钗与宝玉关系接触有非同一般之处。至于晴雯就说得更直了,她在黛玉叫门不开时,发牢骚说宝钗有事没事来一说半夜,弄得她们没法按时休息,这说明宝钗不是一次两次晚睡前找宝玉,也不是有什么事非要找宝玉,更不是说几句话就走。这一点很能说明林薛之间性格、心机和为人。薛宝钗十五岁生日,王熙凤当着贾府众多人的面,羞辱林黛玉,比林黛玉为戏子,史湘云、薛宝钗等也都心领神会地以一动一静与之配合,连贾宝玉也参和在里边。林黛玉不是傻大姐,她有自己的尊严。她虽深知其中恶意,但没有发作,她可以反唇相讥,也可以拂袖而去,如果那样,众人尴尬,宝钗的生日也会变得不欢,但因黛玉是贾母非常喜爱的外孙女,谁也拿她没法。然而黛玉没有那样作,而是选择了沉默,既给了众人的面子,也没有使宝钗生日气氛受到影响。不仅如此,第二天当宝玉感到应付几个姐妹力不从心而产生出家想法时,黛玉竟然不计前嫌,主动邀史湘云、薛宝钗一起去说服贾宝玉打消呆想。黛玉的宽容和涵养于此可见。

可是被史湘云称作“真真心地宽大”、“真真有涵养”的薛宝钗就不是这样了。宝玉和黛玉闹别扭主动和好后来到贾母等人中间,宝玉深知他和黛玉和好宝钗心中不会高兴,为了给宝钗一个面子,宝玉主动和宝钗套近乎,开玩笑说难怪人家称宝姐姐为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玉的讨好竟然惹恼了宝钗,她当时就憋得满脸紫胀,便借丫头靓儿找扇之机指桑骂槐地把宝玉羞辱一番,弄得宝玉非常尴尬地讪讪离开。黛玉对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虽然也很在意,但还没有在众人面前给宝玉下不了台。再则宝玉比宝钗为杨妃无丝毫污辱宝钗人格尊严之意,完全是讨好的口气,宝钗经过拼死奋斗也未必能达到杨妃的地位,就这宝钗还如此动怒,如果黛玉过十五岁生日,有人把她当作“戏子”,那她又该作何恼怒之状呢?宝钗心胸可见一斑。

前80回《红楼梦》中史湘云几次来贾府,第一次和黛玉住在一起,后来就不和黛玉住了,和薛宝钗住在一起,宝钗从讨好贾母出发对她也显得很热情,出钱为她设计螃蟹宴,帮她为诗社拟题限韵,史湘云也对宝钗大有好感,在袭人面前褒钗抑黛,夸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说黛玉爱耍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等等。还有意无意地挑拨钗黛关系。史湘云最后来贾府又和林黛玉在一起,因为薛宝钗不理她了,她又在黛玉面前发泄对宝钗食言的不满:“可恨宝姐姐说冷道热,明明说八月十五和姐妹们一起赏月,到时却不辞而别,一家人团圆去了。”黛玉不仅不计较湘云的反复,还劝说湘云,“事若求全何所乐”,“人皆有不如意之事,不独你我客居之人,连老太太、老爷、太太探丫头也都有不如意之事”。两人一起在凹晶馆联句,虽然冷凄,却也一唱一和,配合默契。林黛玉待人宽厚,薛宝钗待人功利心太重。

薛宝琴来贾府后,贾母异乎寻常的喜欢,逼着王夫人认做干女儿,跟自己一起住,自己要养活她。史湘云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说可能引起林黛玉“多心”,而事实上林黛玉倒没有什么,作为薛宝琴的姐姐薛宝钗却对宝琴说:“我不知道我哪里不如你,来了这么长时间还未受到老祖宗如此宠爱。”嫉妒之情溢于言表。薛宝钗嫉妒之心甚于林黛玉,而且这种嫉妒之情按捺不住地表现出来,对宝黛关系的嫉妒也是如此,只不过对不同人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对依附于她家生活的薛宝琴嫉妒之情表现得很露骨,对林黛玉的嫉妒表现得较为隐蔽,辟如宝玉因魇魔法而致病恢复后,林黛玉念了一声佛,她讽刺说佛祖管起人间的婚姻来了;在王夫人面前让宝玉快到贾母那里去,林妹妹在等你。林黛玉对宝钗和宝玉关系也不无嫉妒之心,但她只是在宝玉面前表露;宝钗管家之后,她不但不嫉妒,还投向薛氏母女怀抱,背后说宝钗是好人,她自己错怪人家“心里藏奸”,默认了钗正黛次的安排。凹晶馆联句,黛玉在湘云发泄对宝钗不满时还劝解史湘云。而宝钗则在看到王夫人底牌后“卧塌之侧不容他人酣睡”,不容于林黛玉。

姐妹们结社吟诗,李纨利用自己诗社社长的权力以“温柔浑厚”为标准强评薛宝钗为首,宝钗无一字谦词;菊花吟评林黛玉为魁,黛玉还自谦自己的诗“失于纤巧”,称赞未拿上名次的史湘云诗中不乏佳句。宝钗也夸奖过林黛玉讥讽刘姥姥为“母蝗虫”是“春秋笔法”,夸奖过贾母比凤姐“巧”,但那种夸奖没有实质内容,没有诚意,别有一番用心。同样是夸奖别人,黛钗截然不同。

《红楼梦》描写人物的角度是不断转换的,而不同角度的描写所表现的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感情也是很不相同的。第5回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以及林薛两类不同女性在作者的笔下都是命运不能自主任人选择的可怜人,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同情她们,“无所爱憎”,“无所褒贬”,“一视同仁”,“悲金悼玉”。在以后各回的描写中,角度不尽相同,以她们各自处世的态度也就不是“无所爱憎”,“无所褒贬”,“一视同仁”了,而是有褒有贬,有爱有憎,并非一视同仁。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体味。

四、“钗正黛次”说

《红楼梦》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是前80回《红楼梦》的一个重大转折,读懂这一回是准确地把握后来一系列人物情节的关键。在此之前,王夫人委托薛宝钗管家,表明她加快实现“金玉姻缘”的决心。林黛玉的出路何在?第57回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紫鹃试宝玉本来是逼宝玉表态的,出乎紫鹃所料的是贾母和薛姨妈也表了态。贾母不让黛玉离开贾府可以理解,薛姨妈不让黛玉离开贾府,值得研究。黛玉一旦离开贾府,宝玉便会变得又呆又傻,看着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又呆又傻的人,作母亲的心中又该是何滋味呢?为了保全自己的女儿而保全宝玉,为了保全宝玉就必须留下黛玉。那么,留下黛玉又该作何安排?薛姨妈虽和王夫人是同胞姐妹,但性格迥异。王夫人不大爱说话,像个“木头人”,平时吃斋念佛,但做事心狠霸道。薛姨妈则软善厚道,她既要让黛玉留在贾府,不使宝玉变呆变傻,又要使黛玉能有一个“四角周全”的归宿。以含蓄不露见长的薛宝钗试探性地要黛玉嫁给薛蟠,黛玉做出拒绝的表情和动作,性格厚道的薛姨妈不愿勉强黛玉,一旦发现黛玉拒绝嫁给薛蟠,她马上说了一番要黛玉嫁给宝玉的话。这不能说是薛姨妈狡猾骗人,其用意还是真诚可信的。既然戴金锁的要嫁与宝玉的作正妻,那么黛玉就只能作二房了。对此作者虽然没有点破,但却在多处作了一系列暗示和照应,以便提醒读者注意。

首先一处,是紫鹃听了薛姨妈说要让黛玉嫁给宝玉后,催促薛姨妈和贾母去说,薛姨妈“哈哈笑着”对紫鹃说:“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在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家庭,为了防止作次妻的有越礼言行,明媒正娶的正妻带陪房丫头作丫头,作次配的不能带陪房丫头,服侍她们的丫头由正妻调拨自己房里的丫头充任。《金瓶梅》中服侍潘金莲的丫头庞春梅原是吴月娘房里的丫头,《红楼梦》中赵姨娘房中的丫头彩霞原是王夫人房中的丫头,尤二姐住进大观园后,服侍她的是凤姐房中的丫头善姐。紫娟给宝玉说过,她试宝玉,催黛玉早嫁宝玉,目的是既不离开本家,又和黛玉在一起。现在薛姨妈说要黛玉嫁给宝玉,却让紫鹃自寻女婿,让黛玉给宝玉作次妻的用意不言自明。薛姨妈“哈哈笑着”对紫鹃说的原因是她笑紫鹃没有领会她的深意。

第二处,早在34回“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薛蟠就对薛宝钗说过:“从先妈和我说起,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这里的“正”,正是针对“次”而说的,有正必有次,无次也就无所谓正了。这里的“正配”是为57回薛姨妈提出的“钗正黛次”预设伏线。

第37回众姐妹结社吟诗,第一次海棠诗李纨评宝钗为魁,第二次菊花吟评黛玉为首,这一先一后也是贾府人对钗黛二人先后次序的定位。李纨未必料到后来有钗正黛次的方案,但她和薛姨妈思想观念一致却是没有疑义的。

黛玉在薛姨妈说出钗正黛次方案后脸红,显得不好意思,但没有像宝钗让她嫁给薛蟠时那种拒绝的动作和表情,说明她默认了。这一点还可以从后来的一系列情节中得到印证:59回宝钗命丫头莺莺向黛玉要蔷薇硝,黛玉则要莺莺带话给宝钗说,她要同“妈妈”(指薛姨妈)一起去宝钗处吃饭,“大家热闹些”,此种话语,为过去所未闻。62回袭人给黛玉送来一钟茶,没想到黛玉和宝钗在一处,袭人说谁渴了谁先接,她再倒去。宝钗本来不渴,却当仁不让地首先接过那钟茶喝了一口,嗽嗽口,把剩下的半杯递给黛玉。她的这种以老大自居的作法连袭人都感到不好意思,要再倒茶给黛玉,而黛玉竟毫不在乎地笑说,这半钟茶尽够了,心安理得地把半杯茶钦干。这一不为历来研究者注意的细节正表明黛玉对钗正黛次方案的默认。64回黛玉作《五美吟》,以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个才色兼备而命运不济的女子为题,感到她们的“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她为什么不以吕后、长孙皇后为题作诗?显然是她感到同这五个皆为侍妾的薄命红颜同病相怜之故。67回宝钗给众姊妹赠送薛蟠从南方老家带来的各种玩意儿。“只有林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使人想起元春端阳节赐礼时宝钗与宝玉相同的描写;黛玉得到宝钗所赠土物后,要和宝玉一起“到宝姐姐那边去”,宝玉还以为一起去谢宝钗,黛玉则说“自家姐姐,这倒不必”,泰然以次处之。

钗正黛次也为贾母所认可。58回贾母入朝随祭,把她喜爱的宝琴托咐给李纨照管,却把黛玉托咐给薛姨妈照管,薛姨妈搬来潇湘馆与黛玉同住,“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而黛玉则对薛姨妈感戴不尽,一改以往宝姐姐、琴妹妹的称呼,呼宝钗为姐姐,呼宝琴为妹妹,尊薛姨妈为“妈妈”,“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贾母见如此,也十分喜悦放心”。“喜悦放心”就是认可。

宝钗未必认同钗正黛次,但对母亲的安排她也只有违心地顺从。64回宝钗知道黛玉作了《五美吟》后,还未看诗,先教训黛玉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红次之,其余诗词之类,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和名誉。”宝钗在此还是以老大自居。

黛玉认同钗正黛次决不是偶然的。宝玉挨打之前,黛玉还和宝钗争强斗胜,32回她就感叹自己和宝玉既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大有有我无你的味道。两宴大观园之后,她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低头了。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语”中林黛玉被宝钗一番“看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的“开导”说得“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她在与宝钗谈话中承认自己过去对宝钗看法不对,宝钗劝她不要看杂书是对的,往日竟是她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还说她长了十五岁,没有人像宝钗前日那样教导她,自己无依无靠,客寄贾府,一草一纸全和贾府小姐一样,被人多嫌,不如宝钗有母兄,有房地,一应大小事情不要贾府一文半个。这说明她认识到自己无法与薛宝钗抗衡,她在宝钗的实力面前认输了。不仅如此,她还对宝玉说宝钗“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宝玉对她与宝钗的和解不理解,黛玉则心平气和地向宝玉讲了宝钗对她的许多“好处”。56回宝钗管家,更使她感到形势已难扭转,要实现与宝玉的知己爱情,只有投入薛姨妈的怀抱。所以57回薛姨妈给她谋出路时她要认薛姨妈做干妈,后来也确实认了妈妈。

作者在64回之后穿插了一个尤氏姊妹的故事,这个故事虽有其独立意义,但作为《红楼梦》这个艺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则是预示林黛玉两种可能命运的不可行。尤二姐嫁给贾琏后,安分守己,和安于作次妻的林黛玉相似,但最后却为凤姐所不容,吞金而逝;黛玉作次妻若变成事实,虽然会受到宝玉的宠爱,根据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规律,决不会为薛宝钗所容。薛宝钗表面温柔和平,实则嘴甜心冷,远比嘴辣心辣的凤姐更难提防。至于尤三姐的命运,则预示黛玉外嫁之不可能。柳湘莲怀疑三姐不贞而悔婚,黛玉自小与宝玉朝夕相处,如另觅知音,下场不会比尤三姐好,纵然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一样清白,也难免被人怀疑见弃。

宝玉对黛玉与薛姨妈及贾母的作次妻的构想蒙在鼓里,但从他对芳官、藕官、春燕、莺儿、五儿、彩云、香菱、平儿等丫鬟姬妾的百般呵护看,如果钗正黛次的方案变为事实,必然扬次抑正,家反宅乱。这无异于提醒王夫人:不能让一个赵姨娘式的次妻林黛玉生活在宝玉宝钗身边,而只能让一个周姨娘式的粗粗笨笨的袭人把宝玉宝钗陪伴。

抄检大观园是王夫人对钗正黛次的表态。晴雯因眉眼与黛玉长的像而触动了王夫人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人谓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王夫人提拔袭人是爱屋及乌,驱逐晴雯是恨屋及乌。她抄检大观园是杀鸡给猴看,她诬称晴雯“懒”、“一年四季病不离身”、“害女儿痨”,实际都是指桑骂槐,针对的是黛玉。因为黛玉说自己一年四季是药养着;袭人说她旧年好时作了个香袋,现在半年还没拿针线呢;至于害女儿痨,大观园里只有林黛玉。王夫人事后给贾母回禀的这些精心罗织的驱逐晴雯的罪名,目的是让贾母放弃钗正黛次的设想。

抄检大观园后,薛宝钗建议王夫人省掉大观园这笔开支,表面上捍是为贾府节省开支,实际后果是在绝林黛玉的后路。因为此时的大观园只剩下宝玉黛玉,宝玉搬出大观园犹有住处,黛玉搬出大观园将无处安身。她连像妙玉一样带发修行的路也被堵死了。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薛宝钗当初顺从薛姨妈钗正黛次的构想是违心的,她在骨子里对林黛玉是排斥的。单纯幼稚的林黛玉却被她对自己的表面“好处”所迷惑,可悲可叹。

五、关于后40回

现在一般人都习惯于把曹雪芹的前80回《红楼梦》和高鹗补续的后40回《红楼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看待。当初高鹗补续《红楼梦》也是为了使表面上没有故事结尾的前80回变得有头有尾。而事实上后40回和前80回互相矛盾,难以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尤其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后40回只有前80回人物之名,而无前80回人物之实。

前80回《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是王夫人和贾宝玉。王夫人因其背景和性格的原因,似不如主要人物贾宝玉引人注目,所以很少人把她作为主要人物看待。其实,在女尊男卑的贾府,贾母和贾政对王夫人都有几分惧怕;王熙凤探春等人则更是唯王夫人之命是从;贾府下层人物的命运都掌握在王夫人手中;像贾宝玉婚配对象的选择和决定这种牵动贾府全局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更是王夫人不容他人插手的大事。王夫人利用生母和贾府女皇的权力,根据自己和家庭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需要,代替当事人强行择定婚配对象薛宝钗;贾宝玉则根据自己追求自由的生存目的,自主择定婚配对象林黛玉。没有权利就没有自由。这场选黛还是选钗的权利对抗权力的冲突,也是人的生存目的与生存条件之间冲突的表现。生存条件本来是为生存目的服务的,王夫人却要宝玉放弃生存目的,屈从生存条件,这就是贾宝玉和王夫人作为两个主要人物发生冲突的意义所在。可是后40回却把王夫人和贾宝玉都变成了次要人物。在宝玉婚配问题上,开始是贾母主动提出让贾政给宝玉相看一个女孩子,既未提黛也未提钗;接着,贾母为治宝玉因失玉所致之病,为使将赴外任的贾政放心,让贾政王夫人向薛姨妈求娶宝钗,薛姨妈征求宝钗兄妹意见后表示同意,于是两下一拍即合,大功告成。王夫人和贾宝玉在娶钗问题上和其他一系列问题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贾政在前80回只是个陪衬人物:他和贾宝玉的矛盾是维护还是亵渎封建家长尊严的矛盾(见王朝闻《论凤姐》)这一矛盾在宝玉挨打之后便中断了;贾政主宰不了贾府各种事态发展的方向和人物的命运,也不关心宝玉功名仕进,一切听任王夫人摆布;回到家中不是同清客相公下棋吃酒闲聊,就是与其母共度天伦之乐,抑或是会见无聊政客贾雨村。后来干脆“一应大小事务一概益发付于度外”。但后40回却把贾政作为主要人物,大写贾政对宝玉“应试选举”、“习学八股”的重视,亲自送宝玉上学,叮咛教师严管宝玉,检查宝玉功课作文;对于家事也是样样关心,迎春的嫁人,宝玉的婚娶,水月庵的风月案,都亲自过问;高鹗还大写贾政的官场活动,写他想当清官而因上了部下李十儿的当却不自觉地成了贪官,最后被贬回京等等。贾政由前80回的闲人和庸人变成了忙人和能人,他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后40回,他的德行为贾府赢得了功名和富贵,“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由于主要人物的改变,导致主线和主题的改变,使后40回成了《荡寇志》式的续书,和前80回已经没有内在的联系了。

前80回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除了王夫人和贾宝玉这一主要矛盾冲突外,还有背景性冲突(亲疏、嫡庶、主奴、贵族家庭与封建皇室、贵族和农民等矛盾冲突),从属性冲突(宝玉与袭人、宝玉与宝钗、宝玉与黛玉、黛玉与宝钗、黛玉与王夫人等矛盾冲突),交叉性冲突(王熙凤、探春、李纨既与王夫人又与宝玉的矛盾冲突),转化性冲突(贾母开始倾向于支持宝玉选择黛玉,后来又默认王夫人对宝钗的选择),这些矛盾冲突与主要矛盾冲突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矛盾冲突网络,各种人物就像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样,也在这个矛盾冲突网络上有自己的特定位置,并与其它人物发生关系,从而显示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走向。而后40回《红楼梦》中这个有机的矛盾冲突网络消失得无影无踪,贾府这个被温情脉脉面纱所掩盖的“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语)的封建贵族大家庭,变得人人通情达理,和谐融洽。王夫人和贾宝玉好像从来就不存在选钗与选黛之争;前80回后期贾政与贾赦、邢夫人与王夫人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看不见了,贾赦经常去贾政房中请安议事叙寒温,邢王二夫人亲密无间地说笑话;宝黛之间没有矛盾,宝钗给黛玉寄知音书子,黛玉视宝钗为知己而写4首词曲回赠;王夫人和黛玉也没人什么矛盾,王夫人给黛玉送兰花,不同意瞒黛娶钗,怕黛玉知道后“倒不成了事了”,还和贾母去看望黛玉,为黛玉之死“撑不住哭了”;宝玉和宝钗不但没有什么矛盾,还认同了金玉姻缘,娶钗娶黛都无所谓,娶钗胜于娶黛,把对黛玉之爱略移于宝钗,与宝钗恩爱缠绵,惹得因夫妻关系不睦的凤姐眼红难过;过去从不把黛玉当回事的探春经常看望黛玉;如此等等。只有赵姨娘是众矢之的,作者也让她不明不白的一死了之。高鹗笔下的各种人物都成了离开自己在现实矛盾冲突网络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而游移不定任凭作者驱使的散兵游勇。他们的性格完全被作者作了随意的扭曲的描写。

后40回性格扭曲最大的人物是贾宝玉。前80回的贾宝玉是个外柔内刚的人,而后40回的贾宝玉却变成了一个外柔内也柔的人,就像一个没有主心骨的软面团。他因迎春嫁给孙绍祖竟然去潇湘馆林黛玉那里大哭起来,后来他又因探春远嫁而“哭倒在坑上”,这是对77回所写晴雯被逐后宝玉倒在床上哭了起来的拙劣的模仿。后40回的宝玉一会儿骂孙绍祖“没人心的东西”,一会儿骂贾芸“混帐”,前80回的贾宝玉又何曾以此语言骂人?87回作者写他偷看惜春妙玉下棋时突然哈哈大笑,把两人唬了一跳,活像薛大傻;109回又写他背着宝钗调戏柳五儿,让人想起为李瓶儿守灵时与奶子如意儿勾搭的西门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77回王夫人抄检怡红院时曾说柳五儿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后40回却写柳五儿进怡红院服侍贾宝玉,这不是活见鬼吗?)元春归省时贾宝玉视有为无,心里挂念的是穷朋友秦锺。而85回却写宝玉为其父“报升郎中任”而贺喜;还有,为巧姐讲解《女儿经》、《烈女传》也非前80回的宝玉所愿为。高鹗把宝玉的功名仕进看得重于自主择偶的权利,贾政要他读书科考,他就以功名报答父母之恩,这与前80回那个视劝他读书仕进之人为“国贼禄蠹”,把维护和坚持自主择偶权利看得高于功名仕进的宝玉风马牛不相及。总之,后40回的作者把一个有灵性的宝玉写成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宝玉;把一个有雅情雅趣的宝玉写成了一个粗俗鄙陋的宝玉;把一个痴心不改自己的自由选择坚持自己自主权利(他没有像柳湘莲向尤三姐讨回祖传鸳鸯宝剑以示悔婚一样讨回送给黛玉的两块定情旧帕,对黛玉他从未言弃)的宝玉,写成了一个放弃人生追求、随事俯抑、昏昏噩噩、没肝没肺的傻爷。

除了贾宝玉,性格被扭曲的人物还有贾母。前80回的贾母对贾宝玉婚配对象的选择有三次重要表态,第一次是清虚观打醮,利用婉拒张道士提亲的机会借题发挥,倾向性明确但又引而不发的含蓄的表示了她的态度;随着贾府事态的发展,贾母看到选择林黛玉已不现实,但又不愿意认同王夫人选择的薛宝钗,便用欲为宝玉求宝琴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态度;直到抄检大观园,在年老力衰无力左右贾府局面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违心地默认王夫人对晴雯的驱逐和对袭人的提拔,实际上也就等于默认了王夫人对薛宝钗的选择。贾母对宝玉婚配对象选择经历了一个大转变的过程,但从未具体表明赞成贾宝玉选择林黛玉还是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而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没有自己的基本立场,辟如对外孙女,即使在木石姻缘、钗正黛次不能变成现实的情况下,对外孙女还是“心肝儿肉”一样疼爱,对外孙女的前途充满担扰,对外孙女的声誉竭力维护,这才是前80回那个有大家风度、表态做事留有余地但又不失基本立场的贾母。而后40回的贾母却充满了小家子气,整天絮絮叨叨,说三道四,在宝玉面前褒宝抑环,在薛氏母女面前褒钗抑黛,就连黛玉死后也不放过说其坏话的机会,对外孙女非常薄情,活脱脱一个碎嘴小女人。79回迎春嫁孙绍祖,贾母不同意,但贾赦坚持,贾母因年迈,又是隔代,便没有再加深管,这就意味着后来她不会像清虚观打醮时那样深管宝玉择偶之事。而后40回的贾母却像吃了返老还童丸一样,和两宴大观园以前一样精力充沛,事事插手,竟然亲自主张娶钗瞒黛。她一会儿说黛玉小心眼死得早,一会儿又说是她害了黛玉,也是自我矛盾,说明高鹗对贾母的性格把握不定。

性格被扭曲的人物不止宝玉和贾母。后40回还把前80回那个宣称不管阴司地府报应,“我说行就行”的凤姐,写成了一个又遇鬼又信神,又求签又问卦的迷信婆;前80回的凤姐按其性格本性,应该支持贾宝玉选择林黛玉。但她为了效忠王夫人,却违心地支持选择薛宝钗,还一有机会便羞辱林黛玉。她自从先后见弃于贾母和王夫人后,再加之平儿的两次谏劝,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而是要得乐且乐,当好好先生,“反正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连抄检大观园那种王夫人亲自督办的事,她都袖手旁观,根本不会像后40回所写的那样谋划主办掉包计这样的闹剧,也不会在此前给黛玉送钱使,更不会在黛玉死后为之痛哭;还有,前80回那个因不说“混帐话”而被贾宝玉视为知己的林黛玉竟然两次三番地鼓励宝玉读书仕进。因肺痨耗尽津液哭不出眼泪的黛玉,动不动就“簌簌滴下泪来”:后40回把不苟言笑,做事凶狠,一怒死金钏儿,二怒死晴雯,不但要剥夺儿子的自由选择权,还要剥夺儿子选择的黛玉的生存权的王夫人,写成了言行随和、没有主见、无可无不可、一切听从贾母之命、很有同情之心的老好人;当年因担心黛玉前途而试宝玉的紫鹃竟然说黛玉难服侍。“此丫头不是彼丫头”,高鹗笔下的这些人物已不再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些人物了。

在前80回,诗词曲赋是作者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命运的重要手法之一,贾宝玉的“四时即景诗”、“芙蓉女儿诔”等都是如此。尤其是林黛玉,她的“葬花诗”、“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柳絮词”及诸多赛诗联句都是她心灵的写照。后40回很少有人作诗言志,作诗表情,作诗明心。黛玉未作一首诗,却令人莫名其妙地弹琴谱曲。前80回写医生看病,详写其所开处方,以表现其医术和病人的病因及性格,,后40回却回避具体处方而大写不能表现病人生理心理特点及医生医术的病历。前80回写凤姐的手法之一是说笑话,后40回凤姐仅有的两次笑话,说得味同嚼腊。高鹗的知识和才能远没有曹雪芹那么全面和精深。

后40回之所以能随前80回流传至今,一是程伟元最先把高鹗续书与曹雪芹前80回原著对接缝合,用活字板排印,比抄本流传广,时间长,从而造成一种不好再把二者分开的既成事实。二是程伟元宣称后40回是从旧家鼓担上收集整理而来,给人造成一种模糊印象,好像它就是雪芹原稿,或者是雪芹原稿的修订。抑或是根据雪芹创作提纲写成。第三,后40回画蛇添足的补续迎合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不管需要与否,要求故事有头有尾的阅读欣赏习惯。至于说到它的水平,倒是可以用“狗尾续貂”四字来概括。

附:

《红楼梦》问世以后,研究者甚多,以至于成了一门学问——“红学”。清末到“五四”期间的“旧红学”以索隐评点见长。索隐派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暗喻明末清初的某些政治人物,其代表作是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评点派人物较多,著名的有脂砚斋、张新之等。“五四”以后的“新红学”以自传说著称,认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其代表作。解放后的红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前的十七年“红学”;第二阶段是“文革”中的“评红热”;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红学”。

《红楼梦》中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其中有鲜明个性特点和典型意义的就有二三十个。按照毛泽东的说法,《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否则就弄不清众多人物的相互关系,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从人物矛盾冲突的角度把主要人物及其矛盾关系列一简表,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中心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