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农踩花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8:24:58
广州春节前的花市,闻名遐迩。最近几年遇到一点角色调整中的困难,但是一定还会办下去。当今世界,这样的传统节目很是珍贵。
除夕子夜一过,花市就要收场。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跑到花市一定可以看到,花农把卖不出去并且难以回收存养的花卉,在地下踩烂。那么美好的存在被糟蹋,你感到很不舒服:“多么愚昧!”其实,花农这样做,自有他的原故。如果具体做法文明一些,比如捆好送到什么地方去沤肥,不使花街一时那么狼藉就会更好。花农的这种做法是遵循着许多经济学道理的。
你可能不服气,那么让我们试试你的药方行不行。你说,反正花农已经不要这些花了,如果就留在摊上让爱花的市民轻取善待,那么花农不必为踩花费力(说不定心里流泪!),市民有鲜花装点家庭,可不两全其美?
可是,有了今年的样子,明年,许多市民就将等着捡这种你以为两全其美的免费花卉。这样,明年的花市,一定惨淡。明年的花农,个个都要流泪。
花农固然伤心,但是市民也不会好过。花农伤透了心,花农都垮了,或许在后年,就不会有花卉应市,那么,我们的城市可能会变成没有鲜花的城市。
这种可能的命运,不是花农的专利。农业因为其周期性,因为看天吃饭,因为有储存、加工、保鲜等特殊问题,其前景都面临这样的可能性。叶圣陶老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把不受政府保护的个体农户的命运,发掘得淋漓尽致。多收了三五斗,价格从15块跌到5块钱。文章不仅细致描述了压级压价,从不给现洋,到不给信用略好的“中国银行”券,想远一点,简直可以用于揭示现在一些地方收购农产品“打白条”的逻辑。这样的分析赤裸裸不讨人喜欢,可是深刻得很。
一些学生不相信美国发生过把牛奶倒进湖海的事情。1981年我初访美国,他们的教学电影向每一个经济学学生重现了美国经济发展历史上这一著名的案例。现在没有这样的事情,归功于后来的发展。大家知道,现在美国政府对农业的价格支持,同样成了经济发展的案例。此外,收割、储存、加工、保鲜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户本身在市场预测和作业计划方面,也比过去成熟了。现在美国农业比较发达,比较稳定,是这许多因素一起贡献的结果。
多年以来,我们在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波动。猪多价贱,马上伤害生猪行业的元气。等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养猪恢复上去,很快又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是记忆犹新的历史。至于谷贱伤农,大家更是熟悉。
现在,大家都说要保护农业,甚至说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但是着眼点还是放在保持农业大军、保证种植面积上。价格是经济中最权威的信号,价格是经济中最权威的力量。面积和价格,谁是标,谁是本?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面积等等是本,作为社会经济问题,价格才是症结。《多收了三五斗》一文值得我们重温。像一般农业这样的脆弱产业,没有政府“看得见的手”的特别支持,就经不起市场风浪的折腾。当然,政府也有困难。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政府有足够的力量和足够的清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给予不可推卸的价格支持。
画家把不满意的画撕掉,以免自己的作品掉价,此举很得舆论的赞赏。其实,花农不得已把卖不去的花毁掉,道理并无二致。保护价格,就是保护产业。保护价格,才能保护产业。
温饱问题当头,近年政府大概难以特别保护花卉行业。我们祝愿花农,在预测需求、恰量生产、创新换代方面成熟起来,不必太为花卉积压伤脑筋。但这很不容易。在此之前,社会对他们保护价格的做法,也应该给以理解支持。
摘自《身边的经济学》,王则柯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