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铜陵古诗释解(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31:37
吴礼明 ╱注解
和裴相国题铜官山保胜侯庙韵①〔清〕单履中
闻道寻阳守②,灵昭冶监边③。
神兵消敌焰④,铁舫拄吴天⑤。
泽溥铜官雨⑥,香连石耳烟⑦。
洁斋修祀典⑧,怀古思悠然。
【语词简释】①唐朝宰相裴休曾来铜陵作《铜官山保胜侯庙》。具体情因见注③。②寻阳守:指晋朝寻阳(今属江西九江)太守张宽,传其为政贤明,死后为神,乘铁船顺江来到铜官山下,因其阴间有助战取胜之功而获“游击将军”名,民间建庙以奉祀。③“灵昭”句:灵昭,指张宽庙宇。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江东观察使裴肃(裴休之父)因张宽“阴功”而奏封“保胜侯”。乾贞三年(929年)加封公爵。宋绍兴九年(1139年)赐“昭慧”庙额,咸淳八年(1272年)封灵祐王。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邑人袁思溪复建石坊于庙宇。崇祯十六年(1643),铜陵知县郑允升命人移庙至今铜官山下惠溪。1956年露天开采铜矿,庙基被毁。④“神兵”句:指张宽阴功事。⑤铁舫:据清《铜陵县志》载,铁船在县南5里处,即在五松山前湖田之下,首尾舡形,如积铁。相传张神乘铁船至五松山左,见人遂匿于水中,只露铁船头尾,相距百余步,现于地面,如生铁。曾有修铜官山庙者于上凿铁为钉,入炉果熔。后经民国时铜陵县长张武考证,实为两块铁矿巨石。拄(zhǔ):支撑。⑥泽:张神福泽。溥:遍布也。⑦香:张神庙宇的香烟。石耳:笔架山原名石耳山,山上树木葱茂,云遮雾绕。明嘉靖《铜陵县志》载,“石耳山在五松南,两峰耸形如笔架。云覆即雨,旱祷辄应。上有石高丈余,平坦可容十数人,即仙姑台,有巨人迹。鸟兽粪其上,即有大雨洗涤。又号真人峰”。“石耳云根”为旧铜陵八景之一。⑧洁斋:净洁身心,诚敬斋戒。祀典: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祭祀的仪礼。
【作者简介】单履中,清人,曾任铜陵县令,纂修《铜陵县志》16卷。
【诗文疏解】本诗即地即人,引用了有关张宽的典实,有他的神话传说,和他的祭祀庙宇。由于先贤张宽的存在,铜陵人民至今仍然享受其福泽,而人民对于给他们带来福泽的张神,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两厢互动,使诗人深为张宽的德行与贤明,及人民的知恩与报答所感动,于是也准备净洁身心,诚敬斋戒,修习祭祀的仪礼,表达一份悠远的怀念之情。
泊铜陵河①〔清〕方正瑗
漠漠烟江飞白鹇②,回身北望岭云闲③。
风帆不道④东来急,落日鸣金泊鼓山⑤。
【语词简释】①铜陵河:铜陵县河,《铜陵县志》载,河在县城南百余步,汇天井湖、刘家港、周家桥、玉带河诸水注入长江。②漠漠:迷蒙、广阔貌。烟江:烟雾弥漫的江面。白鹇(xián):又称银雉,雄鸟冠部及下体纯蓝黑色,上体及两翼白色,故名。③闲:静。④不道:犹不顾,不管。⑤鸣金:敲锣,古代战争中收兵不战的信号;此处指帆船停泊的信号。鼓山:即铜鼓山,又名笠帽山,位于县城西北。据《铜陵县志》载:“铜鼓山,在天王山西,其顶状如铜鼓,亦似箬笠,俗名箬帽山。”
【作者简介】方正瑗(1735年前后在世),字引除,清代桐城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官至潼商道。工诗,著有《连理山人诗钞》。
【诗文疏解】前两句写景,江面烟雾迷蒙,白鹇翩翩。而背面山岭高峻,白云闲静。动静之间,勾画了铜陵河一带特别的景致。但这里与行船是不利的,所以帆船顾不得任务的急迫,在太阳挂在铜鼓山的时候便“鸣金收兵”,一定要停泊下来。或许,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借口,即使事务再繁忙,谁会错过眼前这奇妙的景象呢!
晓望铜官山〔清〕王士祯
空江①寒月夜,坐失九华峰②。
回头望秋浦③,何处九芙蓉。
晓日铜官上,泄云连五松④。
碧鸡⑤好毛羽,安得⑥一相从。
【语词简释】①空江:浩瀚寂静的江面。②坐:因。九华峰、九芙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代天宝年间,李白来游,见山容似画,云遮雾绕,感叹山美如出水芙蓉,“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又吟“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遂名“九华山”。芙蓉,莲花。③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银和铜的重要产地之一。④泄云:飘散的云雾。⑤碧鸡:传说中的神物。《文选·左思〈蜀都赋〉》云:“金马骋光而絶景,碧鸡儵忽而曜仪。”曜仪,闪耀光辉的仪容。又指一种会报更的林鸟。明人张佳胤《游太华山记》云:“每鼓林鸟叫号,互移栖所,夜凡五起,山僧视为更候。是夕,余不能寐,验之果尔。枕上口占四诗,内云:‘山中无玉漏,自有碧鸡啼。’盖谓是也。”此处指五松山上的五松。⑥安得:如何能得、怎能得。
【作者简介】王士祯(1634-1711年):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著名诗人。出生于世宦家庭,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代七子摹古余习。
【诗文疏解】从全诗看,写作经历了月夜到晓日的变化,而地点也经由秋浦到铜陵的转移。所记述的是诗人在这段时间与两地之间的所见所想。浩瀚寂静的江面,为冷冷的月光所笼罩,诗人离开九华山的失落的心情是可知的。但他仍然频频回首,朝秋浦河的方向望去,但茫茫江夜,哪里有美如出水芙蓉的九华山的影子呢?
好在天心酬情,体察赤诚。在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消沉之后,天光放亮,一轮晓日正从前方的铜官山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飘散的云雾一直弥漫到更北一点的五松山上。而此时的五松恰如一只曼妙的碧鸡,闪耀着光彩耀眼的仪容。于是诗人心驰神往,情不自禁地想,如果能与那一只碧鸡结伴为游,该是多美的事啊!
重建顺安楼①〔清〕汪文礼
极目迢遥②野色吞,东村胜致③入西村。
高低陇树④宜疏月,断续山岚⑤杂暮云。
万派流泉溪口合,千郊烟火望中分。
旧楼何在新楼作,古柏依然寄夕曛⑥。
【语词简释】①顺安楼:位于顺安镇西街。②迢遥:遥远的样子。③胜致:优美的景致。④陇树:陇山一带的树木;泛指边树。⑤山岚:山中的云雾。⑥夕曛(xūn):落日的余辉。指黄昏。
【作者简介】汪文礼,清铜陵朱村人,乾隆四年府贡,考授训导。
【诗文疏解】本诗写诗人怀着欣喜之情登上新楼的由近及远的种种感观。
诗歌层层写来,人的视野渐渐扩大。登上新楼,极目远眺及达很远,山野全在视野中。而平地不视线难及的村落,现在都尽收眼底,成了绝美的画面,东村的美景也巧妙地揉进了西村。而远处高高低低的陇树似乎点缀点疏月是很美妙的,山间断断续续的云雾又与天边暮云相融一起,像熏染了一般。由此诗人的视线再延伸向远方。以新楼为中心,万派流泉,千郊烟火,都融融洋洋,汇成了更浩大的画面。结末寄一点新不厌旧的余情。
咏狮子①山〔清〕徐名臣
猫儿旧案几春秋②,静听谈经欲点头③。
日月宛疑④吞吐内,风雷常向吻唇周⑤。
闲瞻两邑千村寂⑥,坐控三江⑦一吸收。
最喜南泉遗法窟⑧,无生重契有南州⑨。
【语词简释】①③狮子:佛教中的狮子可概分为两种:一种显现威武雄壮,起镇守护卫作用。另一种为屈尊温顺,具听经护法之貌。佛与菩萨及高僧演说决定之理,降伏一切外道异说,故称狮子吼。《五灯会元》卷九谓:“寂子说禅如师子吼,惊散狐狼野干之属。”②猫儿旧案:指禅宗公案“南泉斩猫”。据《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载,南泉禅师因东堂西堂众僧为一只猫起争执,将其斩杀,由此引起更大的纷争。当然该案的是是非非,可以继续讨论;但对于悟道者来说,则是一道绝好的考卷。④宛疑:好像。疑,类似,好像。⑤周:周围,周边。⑥两邑:指位于狮子山交界处的铜陵与南陵两地。寂:静。⑦三江: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各地皆有三江说。⑧南泉:即南泉山,在今铜陵市铜山镇南泉村。禅宗普愿禅师在此创建南泉禅院。普愿为洪州宗创始人马祖道一三大弟子之一,是洪州宗中坚人物。普愿创南泉禅院,使之成为当时禅宗两大主要力量,且培养了一大批禅门高僧。普愿在南泉山生活近四十年,禅法独特,在禅宗史上地位重要。其语录和公案在禅门广为流传,如“平常心是道”、“向异类行”等思想和“南泉斩猫”、“南泉牡丹”、“山下作一水牯牛”等公案,为长期热门议题。法窟:佛教语,佛涅槃后,弟子迦叶于迦兰陀竹园大石窟内结集三藏经典,称为“窟内上座部”;后因以“法窟”指佛寺。《梅村诗话》引清代圆鉴《过天宁寺见放马歌》:“法窟聊藏狮子花,空山为指金鞭影。”又,《大集经》卷一云:“过去世有一狮子王,在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兽中之王,力能机护一切诸兽。”⑨无生:佛教语,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没有生灭,不生不灭。重契:指注重契入生活,净化人心,以求情感佛法化,达到教化的功能。南州:泛指南方地区。姜亮夫校注《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曰:“南州犹南土也,此当指楚以南之地言。”
【作者简介】汪文礼,清铜陵朱村人,乾隆四年府贡,考授训导。
【诗文疏解】这首诗借佛教故事里的狮子特征来刻写狮子山,将其人格化,以神奇之笔,将其种种地理山川的特征,尤其是“昂首啸傲、气吞山河”的特征,尽情地展现了出来。
首联写禅宗经典案例引发狮子的“屈尊温顺,具听经护法之貌”的性格,它悟生活与生命的真谛,极具智慧。次联写出刚猛护法的狮子形象。它吞吐日月,气象万千;它呼吸之间,风雷激荡。天地之间,惟“狮子”独尊。一切妖魔怪异,无不慑服。第三联继续写狮子的威势。闲扫一眼而两邑千村皆安静,雄居大江而有随意吞并之能,显示了狮子山的独特的地理形势。最后一联照应首联,牵引出禅宗普愿禅师于南泉禅院讲法之事,幻现出另一个在南方大地上的律己持重、修身养性的真正的狮子王,并再度赋予其至高无上、不生不灭的,注重契入生活、净化人心,以情化佛的深刻的内在形象。
过五松山谒太白祠〔清〕王先成
神仙中人绝世姿①,下谪尘界恣游嬉②。
阅遍夜郎诸险巘③,爱向五松来赋诗。
诗篇浩浩④雄千古,遗像还留照江浒⑤。
须眉宛尔⑥见当年,拜荐渚萍⑦歌且舞。
【语词简释】①绝世:冠绝当时,举世无双。《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②“下谪”句:《唐才子传·李白》载,“(李白)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恣:肆意,尽情。游嬉:游玩。又据南陵地方史料载,“五松山、新酒坊皆其游乐之地”。③阅:经历。夜郎:中国古族及古国名,在今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部分地区。巘(yǎn):山峰。④浩浩:浩浩:广大无际,胸怀开阔坦荡貌。⑤江浒:江边。⑥须眉:胡子和眉毛,指李白画像。宛尔:明显,真切貌。⑦荐:进献,祭献。渚萍:水边的浮萍。古人常于祭祀前采萍来表达对远人的思念。
【作者简介】王先成,清朝乾隆年间铜陵人,庠生。
【诗文疏解】诗歌说,李白是神仙中人,因而拥有举世无双的风姿,他虽然被贬谪到人间,却没有任何罪感,而是尽情地游玩欢乐。这是赞美惊叹李白的话。然而,到了大诗人的晚年,却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险恶的山山水水,尝尽了人间的种种艰辛。怎奈大诗人的痴心不改,沉醉于铜陵五松山的五松,并赋诗予以高度赞美。所著诗篇因为胸怀开阔坦荡,而壮浪浑厚、大气凛然,雄视千古。至今在太白祠堂里还有他的遗像,仍然映照于大江之畔。从画像上还能分明而真切地想见他当年的风采。其炯炯双眼,银髯白发,飘然若仙的身影,仿佛仍然栩栩如生地再现于眼前。岁月的风尘,并没有驱拂他的精神与浩气。于是诗人恭敬地向大诗人举行拜祭,并献上水边的浮萍,既感慨大诗人浮萍式的人生,又感慨于大诗人虽经磨难而仍然深藏着一份无限的郁勃生机。生生不息,繁盛滋荣,由此,诗人又情不自禁地为大诗人翩翩起舞、动情歌唱了。
游大通慈尊①阁〔清〕陈三彝
精舍层层历②,幽闲别洞天③。
禅林依④翠竹,福地拥金莲⑤。
蓝水招堤⑥外,长龙古刹⑦边。
依栏频笑傲⑧,潇洒出尘缘⑨。
【语词简释】①慈尊:指弥勒菩萨。弥勒(梵语Maitreya),译作慈氏,著名的未来佛。尊,为敬称。我国的弥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带笑容,传说为五代时布袋和尚的化身。②精舍:本为讲学的处所,书斋。这里指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历:经过,游历。③幽闲:清静闲适。洞天:道教称神仙的居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常泛指风景胜地。④禅林:佛教寺院的别称。依:通“隐”,藏匿。⑤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处,道教有七十二福地之说;亦指幸福安乐的地方,旧时常以称道观寺院。金莲:金制的莲花,指莲座,呈莲花形的佛座。⑥蓝水:地点不详。招堤:当为“招提”,转译自梵语(Caturdesa),其义为“四方”,后为“寺院”别称。⑦长龙:即长龙山,在铜陵县大通镇。古刹:年代久远的寺庙,这里指慈尊阁。⑧依栏:身倚栏杆,靠着栏杆。笑傲:嬉笑游玩。⑨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尘缘:佛教、道教谓与尘世的因缘。
【作者简介】陈三彝,不详。
【诗文疏解】本诗通过慈尊阁的游观,感受到了佛门的清幽与自由。诗歌大意为,从僧人修炼的居所,一层一层地往上攀登,诗人感到慈尊阁的所在清静闲适,而别有一番天地。原来寺院藏匿在青翠的竹林里,而寺院又环抱着金莲佛座。再向外围看,在寺院的远处是蓝水河,近处则被长龙山盘绕着。靠着栏杆,可以尽情地嬉笑游玩,还可以不受拘束地超出尘世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