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铜陵古诗释解(上) - 吴礼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9:02:06
部分铜陵古诗释解(上)
吴礼明 ╱注解
过铜陵南望 〔宋〕晁补之
过铜陵南望,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南,遽曰,此九华山也,问之,良是。
云端忽露碧孱颜①,如髻如簪②缥缈间。
惊骇舟中齐举首,不言知是九华山。
【语词简释】①孱(chán)颜:斑驳陆离貌,色彩斑斓绚丽;又指高峻的山岭。九华山山势雄奇,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四周群峰耸峙,海拔超过千米的高峰就有三十余座。②“如髻”句:九华山如天台峰、独秀峰、花台峰、滴翠峰等,形态各异,状物拟人皆栩栩如生,呈奇献秀。
【作者简介】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文学家。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诗文疏解】这首诗写的是北宋诗人晁补之过铜陵,猛然望见高出云端、奇秀万状的九华山而惊愕的情形。
本诗从观感写起。从前方云层里忽然显露出青绿色的、高峻的山峰,就像美人头上的发髻、玉簪一样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猛然显现的物象,让一船人都惊骇起来,一齐抬头仰望大自然所赐予的奇观。从诗的第三句可知,当时船上的大部分乘客也应该都是北方人,所以一船的惊骇声竟显得那么雄壮了。本诗尤其写出了一个北方人,一个山东巨野人,初到江南时的强烈感受。而诗人虽然没有到过江南,却脱口而出,“眼前的山,肯定是九华山!”那一种人与山之间的冥冥默契、心领神会在这里获得了崭然展示。
本诗从另一角度,也揭示了铜陵与长江、与九华山特殊的人文地缘关系。确实,“必须深入探讨铜陵在北倚长江、南谒九华佛国这样特殊地理环境下所演绎的史迹文脉”(李必胜《羊山矶探思》)。
过铜陵 〔元〕陶安

县治无城堵,坡陀①枕水滨。
铜坑容②凿矿,炭户晓担薪。
兵后姜牙少,岩深③箭竹新。
沙溪浮石子,嘎嘎履声频。

石塔深巢鸟,砖街曲类蛇。
平山立烽堠④,小港隐渔槎⑤。
田废多生荻⑥,池湮⑦不沤麻。
独存胡鬼殿⑧,未有县官衙。

季世⑨轻边备,奸臣岂将才。
妖金⑩声动地,炎火冷如灰。
营垒已陈迹,山川犹壮哉。
水流呜咽处,过客每兴哀。
【语词简释】①坡陀(tuó):倾斜不平。②容:可容纳的空间。③岩深:崖边水洼曲处。④烽堠(hòu):烽火台。⑤渔槎(chá):渔筏,也指简陋的渔船。⑥荻(dí):似芦苇类水生植物。⑦湮:淤塞,堵塞。⑧胡鬼殿:指元人统治时所建的社祠。⑨季世:末代,衰败时期。⑩妖金:指(打制)刀剑。典出《庄子·大宗师》(“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作者简介】陶安,元末明初安徽当涂人。
【诗文疏解】《过铜陵》为系列诗,共三首。
第一首,先写铜陵县城的位置与城建特点。没有城墙环绕,而是顺着山势一直牵延到水滨。次写采铜。这里的铜坑比较浅露,还有不少地方可供开采。而开采似乎也没有停息,因为每天早晨都能够看到卖炭的人家挑来炭薪。联系后面的诗句又可知,这是兵戈时期,所以开采还比较频繁。第三联点出了战乱荒芜的情形。战乱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少了,所以特色姜业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崖边水洼曲的地方,则到处都是新长出来的野生箭竹。最后一联,写视听觉。诗人看到溪流中还有漂浮的矿渣子,嘎嘎地发出如履磨地的声音,其空荡与荒寂不言自明。
第二首,先写景致。石塔里有筑巢的野鸟,砖石铺垫的街道像水蛇一样弯弯曲曲。远一点的,平顶山上的烽火台,还是那么孤兀地挺立着;而小港里隐藏着的,则是废弃的渔筏子。这几句虽是写景,却不见人的声息,隐隐一种荒凉,是可以感觉到的。这四句,构成了一幅巨大的背景。第三联直接写荒废的情形。良田里面生出了很多野荻芦,而本来是沤麻用的人工池,也已经淤塞。而唯独表示元人统治的社祠“胡鬼殿”还在,可是县衙里办公的人员,早已跑得不知踪影了。
第三首,先抒情兴叹,从元朝轻视边防,可知末世来临;而推究起来,一切都由于奸臣当道所致,他们岂有将帅之才,怎能有真正的守备意识呢。在诗人的行踪里,还可以看到,铜陵这里一片煅制刀具的声音,震天动地,是那么刺耳;而炼铜制铁的炎炎炉火,在诗人看来,却冰冷如死灰。面对各地造反与动乱的情形,这两句恰恰反映了诗人极为复杂的心绪。第三联又接着写景抒情。过去元人的军营及其堡垒,都成了旧迹了;而山川却没有改变,仍然显得那么雄壮,那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后一联景中兼情,表达诗人的末世情怀。那呜咽的水流声,每朝每代的末世都有,恰是每一个时代的见证者的悲哀之声。由此,诗人将诗歌的视角延伸得很远。
战乱冶炼、民生停滞。诗人在铜陵见证了一个末世的荒芜与悲咽,心头滚过的是面对战乱所致的荒凉与沉重。
游铜官山〔明〕刘涣

铜官山畔试登临,古木丛篁一径①深。
惊鸟引雏飞别树,轻烟和雨过前林。
撩人好景从头记,遣兴新诗信口吟。
几度欲归犹缱绻②,更寻清涧涤烦襟③。

载酒登山兴未阑,俄惊石燕拂云端④。
仆夫急语催归路,宾客相看即据鞍⑤。
千载佳期应不偶⑥,一朝聚乐便为难。
遥知归到行台⑦后,吟向清风竹数竿。
【语词简释】①丛篁(huáng):丛生的竹子。一径:一条小路。②缱绻(qiǎn quǎn):纠缠萦绕;缠绵。③烦襟:烦闷的心怀。④“石燕”句:与前一首“惊鸟”句相照应。石燕:似燕之石,即一种似燕的化石,常在雷雨时从岩壁上剥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云:“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頡頏如真燕矣。”又,唐人许浑《金陵怀古》诗曰:“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拂云:(石燕掠雨穿云,)触及到云,极言其高。⑤据鞍:跨着马鞍。⑥佳期:美好的时光,多指同亲友重晤或故地重游之期。不偶:不遇;不合。⑦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行台: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又指客寓,旅馆。
【作者简介】刘涣,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
【诗文疏解】诗歌写了诗人与宾客们一次游玩铜官山而遇雨的经历与感受。这两首诗要连起来读。
第一首。诗人顺山径而上,沿途古木遮阴,竹篁丛簇,只有一条小路通往深邃的山上。由于山深路僻,诗人登山的举动,竟惊起了深居的飞鸟,它们母飞子随,转移到其它的树上去了。而此时山间烟霭弥漫,轻丝细雨飘然而起,眼看着就已经到达前面的树林了。这对于登山来说,确实非常不利。但一路上所见景致皆为美好,总能够撩拨起诗人的兴致,于是他诗兴大发,且走且吟,甚至信口占来。但山雨下大了,诗人几次想回身,却因流连而忘返,于是便继续前行。又寻得一处清溪,恰好可以洗一脸的劳累,涤一身的烦忧。
第二首。诗人带酒与客登山,其兴致不减。突然遇到飘来的山雨,于是游人一时混乱起来。仆夫说话急促,催促着赶紧回去。而宾客们则面面相觑,也随即跨鞍上马,掉转方向。诗人不由得感慨起来:这也许是上天不酬人意,千载难逢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在眼前消逝了;而一时亲友宾朋的故地重游,其群聚之乐竟是如此之难。但诗人不像他们,仍然留在山上。诗人推想他们回到旅馆之后的情形;而彼时彼刻,肯定云已收、雨已散,在那一溪清涧旁,面对清风和数竿佳竹,他又可以悠悠然吟咏玩味一番了。
五松胜游①〔明〕杨泰
铜官山水最清幽,太白当年乐胜游②。
诗美常君同啸咏③,饭惭荀媪独淹留④。
书堂高爽凌霄汉⑤,文采光芒射斗牛。
舞袖一回千岁后,五松拂尽水东流⑥。
【语词简释】①本诗为作者所作《铜陵八景》系列之一。胜游:快意游览,又指旅游胜地。②“铜官山”两句: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有“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等诗句。③“诗美”句:事见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常君:常建,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长仕官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时任南陵赞府(县丞)。④“饭惭”句:事见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⑤书堂:指五松山上太白书堂,传大诗人李白曾在此读书。高爽:高大轩敞。⑥“舞袖”两句:典事见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作者简介】杨泰,字国昌,宝庆府(今湖南邵阳)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任铜陵县教喻。
【诗文疏解】诗人游玩五松山,一边感受山水的清幽,一边印证而遥想着当年诗仙盛游的景况,以及大诗人在铜生活的情形。他感受着大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与风骨,和大诗人淹留此地的艰难,以及其体察农家贫困景象而流露的内疚与谢意。于是诗人感到,这些才是最可珍惜的人文气象、仁爱情怀及高洁豪爽的遗风。由此,诗人感到,诗仙的书堂仍然高大轩敞,文采焕然,独立于山表,仍然显得那么气势非凡,直冲星空,光耀后世。在这座被大诗人的激情与痴情所笼罩的五松山上,诗人杨泰心中默诵着诗仙的诗句,浮想联翩,倾慕绵绵。但时光越过十个百年,而起舞千载的诗仙何在,也许只有眼前这株经受诗仙诗句沐浴的五松,还有那滔滔东去的江水,可以表达心中不尽的深情。
泊大通港〔清〕纪伯明
夜泊大通港,迢迢数驿程。
江流山欲动①,潮长月初生。
乱矿飞鸿影②,虚檐③警柝声。
此时双阙④下,儿女话登明⑤。
【语词简释】①“江流”句:对于这一异观成因,李必胜在《羊山矶探思》里说:“羊山矶,又称阳山矶、大通矶,由大小十三座山峦,连片而成,大、小矶峰似羊角耸立,绝壁危崖,临江雄峙。西承长江、夹江、青通三江来水,拢合集聚,吞波吐澜,顺势发力,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拐头北举,雄挥东去,在开合、挥举与吞吐之间显现出超凡的气度与势力。……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孕育,流入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其间,千度索踪,万里踏勘,历尽险阻,在两个地方的遭遇尤为壮烈,一个是上游的攀枝花地区,一个是中下游的铜陵羊山矶一带。前者使长江河道变得异常蜿蜒曲折,后者如喉锁大江,硬使长江改变了流向。羊山矶是长江冲掘的最后一道关隘,冲过此隘,长江便一泻千里,骤然开阔,再也没有什么阻隔。”又,羊山矶一带长江,5月至9月为丰水期。②乱矿:又本作“乱碛”,凌乱的沙石浅滩。飞鸿:飞行的鸿雁。③虚檐:凌空的房檐。④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借指京都。⑤登明:当作“燈(灯)明”。
【作者简介】纪伯明,清人,出生年月不详。
【诗文疏解】本诗是写行旅疲惫的诗人到达大通港的见闻与随想。经过漫漫的、数段驿程的奔波,诗人终于抵达大通港,并夜泊于其下。滔滔江流撞击着山岸,强劲的动量让人感到,山崖也似乎被撼动了。而眼前江潮涌动,一轮明月正随之而生长出来。大通港这一异常壮观的夜景,使诗人难以成眠。听着凌空的房檐下击柝的报警声,夜观月光下远方沙石浅滩上鸿雁飞行的身影,又不禁让诗人想起了在京都的家人来。思念像一根绵绵不断的线,他牵挂着,想象着,儿女们也一定没有睡觉,还在灯下悄声细语吧。
崇福寺①〔明〕佘敬中
几载乡关梦寝情,清风今送五松声②。
万竿修竹尘踪远,半壁斜阳刹影倾。
檐落诸天青霭③合,庭空双树紫烟生。
疏慵尽是头陀④味,到处丛林好结盟⑤。
【语词简释】
①崇福寺:据嘉靖《铜陵县志》载,寺在县治西,宋淳熙七年(1180年)建,明清均有增制与修缮。今已坍圮。②五松声: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里说,“爱听松风且高卧,飕飕吹尽炎氛过”,可见松风清爽。又,南宋诗人阜民《题太白五松书堂》,有“千年舞袖云崖冷,几度桃花春水深。犹有门前旧题句,松风万壑老龙吟”,犹见五松风势。③檐落:屋檐。落:屋檐上滴水装置。诸天:本指神界的众神位,后泛指天界,天空。青霭:指云气,因其色紫,故称。下句“紫烟”即因此。④疏慵:疏懒,懒散。头陀: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⑤结盟:结成同盟,这里指像云游僧人一样彼此结识。
【作者简介】佘敬中,铜陵人,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等。曾主持修纂《万历铜陵县志》。
【诗文疏解】本诗抒情写景,透露了涤尽世务、优游自在的禅意。从诗的内容看,本诗似乎是诗人居官在外,趁间回到家乡崇福寺游玩的观感。
首联抒情兼景。崇福寺系着诗人的乡关之思是非常分明的,何况现在又感受到了五松山吹送而来的清爽的松风,是何等的惬意呢。颔联、颈联具体描摹。崇福寺周遭,有万竿修竹环绕,给人以远离尘世之感。夕阳西下,余晖投射在寺壁上,拉长了佛刹斜斜的身影,又显得那么空虚寂寥。而此时殿宇外,天云相合,紫气氤氲,就见庭院内双树,竟然裹上了一层奇异的紫烟。这是一幅奇妙的佛国境界。在这里,一切的机关,一切的复杂人事,都涤荡净尽。在这里,满目所见的,都是毫无世味的僧人,整整一个慵懒的僧的世界。再看那竹林深处,到处也都是各处云游来此、相揖而修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