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神的悲哀 一篇作文与一个人的前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58:17
 教育精神的悲哀  设置分类

一篇作文与一个人的前途

解玺璋

 

    报载,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27)班的学生李红豪因为一篇作文已被老师停课14个月了。事情还要从2009年4月23日的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说起。记者写道:考题要求根据一段文字材料作文,文字大意是:非洲有一种叫尖毛草的野草,别的草都在往上疯长时,它却一直往地下深处扎根,所以表面看起来长得很慢,但风雨一来,其它草都倒了,而尖毛草却岿然不动。出题者的意图和导向是很明显的,题目的寓意也不难分析,但李红豪却没有按照教育部门的既定要求去写这篇作文,他从中挖掘出“根深蒂固”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专制主义。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老师很生气,在他的作文上批了四个大字:自毁前程!并要求他改变思想,“不改变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上课”。如何才算“改变思想”呢?就是“再也不能写这些东西,再不能给学校挑刺,不能讽刺学校、老师、政策……”。我们先不讨论这个学生所写是否完全正确,这个老师的做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思想专制的影子。而这正是李红豪在作文中想要表达的感受,这位老师虽然在文字上否定了学生的作文,却用行为支持了这篇作文的观点。

 

    这使我想起发生在百余年前的一件往事。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同赴北京,参加会试,主考官有一位叫徐桐的,是顽固的保守派。这时的康有为,因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犹如台风和地震,在晚清思想学术界引起了惊天动地的反响,许多守旧之人对他恨之入骨。所以,考试之前,徐桐便嘱咐几位同考官,如果遇到广东省有才气的考卷一定勿取,此必为康有为无疑。后来遇到梁启超的考卷,以为就是康有为的,便弃置一旁不取。这是因思想不同而获罪的一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历来的专制统治者,没有人愿意容忍思想的异端。

 

    但思想自由是人类得以进步的前提。学生作文中提到的卢梭有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人类总是制造出物质的或精神的枷锁束缚自己,却又总是打碎这些枷锁,获得新的自由。人类就是这样,以其“否定之否定”的精神,一直走到今天。所以,鲁迅先生认为,“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敢于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那些“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明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清华大学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里所体现的恰恰是人类的自觉,也即教育的本质。事实上,人类要想充分地发展自身,必须首先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发现、发展、培育和保护这种独特性,使之可以自由的展现和表达。我们总爱讲人的实现,而人的实现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自由。人的自由的程度,也就是人类发展的尺度。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像李红豪同学一样意识到思想自由的可贵而不顾一切地追求这种自由。我们看到更多的其实是胡老师这样的人,宁肯相信黑格尔,也不肯相信马克思,把“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当成了绝对真理。据说,李红豪曾有过给清华大学校长写信的想法,多亏没写,如果真的写了,也许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失望。君不见,清华已非昔日之清华,不仅四大教授已乘黄鹤而去,就是校训本身,却也早被腰斩,只剩下前面的八个字了。清华校长又如之何,由不得不让人深深地叹息啊!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它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就是出人。教育而目中无人只有升学率是最可怕的。那么,这个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不应该是唯唯诺诺、低眉顺眼、低声下气、看别人脸色行事、没有任何创见和幻想的顺民或奴才,而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自由、不依附于权势和金钱的独立品质,不妥协的勇气以及坚持其信念的从容和凛然。应当承认,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中,能冒出像李红豪这样的一棵小苗,是十分难得的,我们不仅不该伤害他,还应该倾全力而接受他,保护他,使他茁壮成长。古今中外成大气候的学问家,哪一个不是在深刻中带着几分的偏激与片面呢?特别是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即使有一些偏激与片面,表现出一些不成熟,那也是很自然的,不能因此就将他置于死地,不给他生长的机会。我们总是感叹现在很少有大师的出现,孰不知,很多“大师”是被我们扼杀在摇篮中了。由此看来,李红豪的被停学,又不仅仅是李红豪的伤痛,更是中国教育精神的悲哀。它直接揭示出中国教育精神的某些缺失,原本是造就人的地方,怎么能异化为伤害人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