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关于网瘾与教育问题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52:35

转一篇关于网瘾与教育问题的文章(较长)

一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人父母,每天累死累活,养家糊口,就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眼看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了,却变得叛逆,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还迷恋上了网游,打起游戏来昏天黑地,没完没了。考试成绩直线下降,怎么办?把学习放一边,这样下去身体也会出问题的啊!苦口婆心地劝,好话说尽,坏话也说尽,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了。连哄带吓唬都没用,孩子就是无动于衷,甚至可能做出过分的事情来。

跟别人聊聊天,没想到,其他孩子的家长先迫不及待地倾诉起来,一听,这不就跟自己家的事儿一样吗!于是大家都发愁,怎么办啊?孩子这不就毁了吗?看着花花绿绿的游戏画面,头皮直发麻,恨不得把电脑顺着窗户扔楼下去。

这时,一个个头不高不矮,一脸庄重的,60岁左右的男人站出来,振臂一呼:“全国有1700万网瘾孩子,怎么办?跟我走,我是专家!”他身边还有很多人一同响应,有的人现身说法,说自己家已经被他拯救了,孩子不玩游戏之后考上重点大学了。有人说自己以前玩游戏,现在觉醒了,要与不法游戏商斗争到底。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真实与感人。

要不要相信他呢?嗯,试试看吧,反正孩子已经快无药可救了,不信他还能信谁呢? 等等。

请您先等一下,在您做出这个会影响全家人的重大决定之前,可否拿出一点时间,读一读晚辈的这篇文章呢?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里面的一些东西,好像让人有点琢磨不透。

这个一脸庄重的老男人,在全国确实已经非常有名气了,还写了好几本书。支持他的人,认为他是当代的林则徐;而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是个江湖教主。所以,还是请您再慎重一点,先多了解一下这个人吧。

这个人,就是美籍华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自称“中国戒网瘾第一人”的陶宏开先生。

陶宏开教授的网瘾理论很有体系,而且讲起来通俗易懂,很多家长都相信他。后面的文章会大量提到教授的理论与方法,这里就先不说了。他也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看起来似乎很权威的样子。

但是,就在不久前,很庄重、很权威的陶宏开教授在节目里骂街了,骂得很难听。

2010年1月12日下午的北京,面对和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女作家陈岚,美籍华人陶宏开教授在节目录制现场数度怒吼道:“你女流氓、无耻、扯淡、一副流氓相、女作家都滥交、你父母没教养、狗改不了吃屎……”而起因,是陈岚反驳他“中国玩游戏的都有病”的论断,并要求他在镜头前向全中国游戏玩家道歉。

事后,陈岚在网络上发文,说她的父亲看到节目后非常难过。老父亲很难接受一个被《焦点访谈》专访过的权威教授,用如此下流的语言侮辱他最引以为豪的女儿。

另一方面,陶宏开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称陈岚为“流氓”、“垃圾”,并说“她是在利用我炒作她自己”。陶宏开的助手何维玉则在博客中称陈岚为“狗屎堆”、“神经病”、“半大妖婆”、“娼妓”、“乌龟王八蛋”……

而我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开始写这篇文章的。

请不要误会,我没有什么特别。在包括姚明、奥运火炬手金晶、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奥巴马的高级顾问凯文·韦巴赫,以及众多名人和成功人士在内的《魔兽世界》全球1200多万注册用户中,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80后”玩家。

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广大游戏玩家的,我知道你们对陶宏开的态度,你们想说的话一定比我还多,网上声援陈岚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但我并不支持意气用事的行为。相反,如果你是未成年人,我建议你反省一下自己,就像父母也需要反省他们自己一样,在爱心的旗帜下,没有人是绝对、永远正确的。

这篇文章也不是写给陶宏开的信徒们的,你们已经被洗脑了,你们的理论和逻辑已经自成体系,不是说一两句话、写篇文章、开个研讨会就能改变的。你们的固执与攻击性,已经开始对这个社会造成危害了。

我只是想,作为一个从小就非常喜爱游戏的年轻人,一个青春期时代同样令父母头疼的孩子,在长大chengren后,和现在的未成年人家长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并且,我会用自己浅薄的知识,认真分析陶宏开教授所提出的理论。毕竟,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爱心、有办法的人,而不是一些打着“爱心”旗号,却别有用心的人。

我们先把问题晒出来吧!

二 “网瘾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陶宏开教授,以及其它一些“专家”,如山东临沂的%*%#@*!副院长、北京的陶然教授等看来,所谓“网瘾问题”,是个庞大的课题。

首先,人数就很多,如陶宏开教授、陶然教授所说,“全中国有1700万网瘾青少年”。虽然,我无法确认这么大个数字到底是经过怎样科学、严谨的计算才得出来的。反正他们现在逢人就说17000000,壹仟柒佰萬,总之多到足以毁灭祖国的下一代就是了。

其次,“网瘾问题”涉及范围很广。从陶宏开教授的观点,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道德问题,比如软件厂商为牟取巨额暴利,不去开发办公、学习软件,却搞游戏软件来赚昧心钱;

二,企业监管问题,比如游戏厂商千方百计骗取主管部门信任,把能通过审查的东西提交上去。却背地里搞暗箱操作,把不健康的内容偷偷加到游戏里;

三,政府体制改革问题,比如政府多头监管,导致执行不力,放任不良网游存在;

四,政府腐败问题,比如某些网吧与部分官员官商勾结,目无法纪,放任未成年人入内;

五,和平演变问题,某某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研制出网游,搞出网瘾来毁灭中国下一代。

等等等等。

好生复杂!

是啊,企业都黑了心了,政府也不作为了,帝国主义还在远方奸笑着……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呀?

如果您打心眼里认同上面的话,并一直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教育孩子,那么我替您的孩子感到遗憾。因为他们的运气不好,遇到了经常表达不满的父母。

诚然,社会中有很多事情都并不令人满意,除了上面那些,还有就业、治安、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您有不满的情绪,这很正常。

然而,如果您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经常对孩子传达负面感受,我建议您还是先反思一下自己:这种消极灌输,是不是已经影响到了孩子?总是表达出不满的父母,很容易养育出不积极的孩子,不积极的孩子就喜欢向虚拟世界逃避。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内心消极的父母所养育出的孩子,很容易迷恋游戏中不能自拔。原因很简单:游戏里的世界比父母潜移默化中传达给他的那个世界,看起来美好得多。

那么,上面所说的那些问题,无良厂商也好,官商勾结也罢,是不是存在呢?

它们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可能问题比上面列举的更多、更复杂。但这,和您家孩子的教育没有关系。

有些家长说:“如果没有网游,孩子就可以好好学习了,不学习时也能去做做家务”。其实,这实在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

在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是没有现在这种网络游戏的。那个时候,中小学生,尤其是男生,喜欢去大型游戏机厅玩“街霸”、“拳皇”、“跳舞机”什么的,很多孩子迷恋于此,影响了学业,耽误了前途。

2000年5月9日
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叫《电脑游戏是瞄准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那篇报道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直接引发了全国游戏行业的大整顿,几万家大型游戏机厅顷刻间灰飞烟灭,一个行业在中国就此不复存在。说实话,教授等人的杀伤力比这可差远了。
但问题解决了吗?没有。游戏机厅刚刚被铲除,2001年,一款叫《传奇》的网络游戏迅速红遍全国,网络游戏登上历史舞台,和游戏厅的时代几乎实现了完美的无缝对接。
事实上,由韩国一个三流游戏厂商制作的《传奇》,并不是一个多么优秀、好玩的游戏,内容单调,造型粗糙,甚至可以说有些枯燥和乏味。《传奇》也并不是第一款网络游戏,可为什么它火了呢?不仅如此,网吧,这个在几年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小行业,也随着《传奇》火了,并且一直火到了今天,成为众多家长的心腹大患。

《传奇》和网吧火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互联网的普及、游戏公司的策略等等。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拳皇”没了,《传奇》火了;游戏机厅没了,网吧火了。

所谓“网瘾问题”,不过是千百年来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延续而已,并非什么21世纪的新鲜产物。

自古以来,无论任何时代,都有孩子因为迷恋各种东西而影响学业、耽误前途。在我国古代,曾将围棋称为“木野狐”,因为孩子就像被野狐狸勾走了魂魄一样,迷恋下棋,不读书,脑子很好用,就是中不了科举。在刚刚有电视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做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看电视成瘾,孩子盯上电视就跟中了定身术一样,怎么叫都叫不动。让他回屋学习去,他装作上厕所,从厕所门缝里偷偷看,完全着魔了一样。

1988年10月,动画片《变形金刚》开始在我国电视台放映。1989年2月,《人民日报》就刊登了新华社的报道《20位人大常委建议停播变形金刚》。报道说:“这些委员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上发言,认为《变形金刚》的思想内容荒谬,主要是宣传好战,对下一代有毒害作用。……一套变形金刚(玩具)价格高达上千元,每一个玩具也要数十元到上百元,给许多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现在呢?陶宏开教授说,“电影、电视什么都是正常的娱乐,因为它们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十几、二十几年前,不知有多少家长会因为这句话把他老人家往死里骂。

您的孩子沉迷于某样事物,变得不听话,并且耽误学习,这固然会令您感到困惑、甚至束手无策,但其实,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您大10多岁的父母也曾遇到过这类问题,大100多岁的父母也是一样,您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

网络游戏也并不特殊,它不过是在这个时代里,继承了围棋、空竹、拉洋片、“靡靡之音”、电视机、变形金刚、大型游戏机,是孩子能接触到的最好玩的东西而已。

所以,当孩子沉溺于网游时,请把心态放平和,因为这是您、您爱人和您孩子之间,针对“学”和“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仅此而已。这个问题既然是在您家里产生的,请相信它在您家里就能得到解决。古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号称能断1700万家务事的所谓“专家”,会是真的吗?

三 孩子到底着了什么魔?

很多家长眼下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他正在玩的游戏。而一旦采取强制措施,孩子就可能逃到网吧里去,连家都不回了。没钱上网的时候甚至会犯罪。

这听上去确实令人感到惊愕。作为家长,恨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孩子了,那游戏怎么就能比家里更吸引孩子呢?只有一种解释:孩子这是着魔了,一定是游戏里那些打打杀杀搞的,要不然就是色情,总之一定是游戏的错!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很多,所以我必须先澄清一个问题,不说清楚的话,后面的事情很难讲明白。

要澄清的内容是:在目前主流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世界》、《劲舞团》中,并不存在暴力、色情、赌博的因素。玩游戏的人不可能在这些游戏里看到LT的角色,也不存在模拟赌场等任何含有赌博性质的程序。有关这一点,您可以向单位里或者邻居家的年轻人求证。打小怪兽的场面是有的,但那个场面绝不会比您家楼下菜市场王屠户切大肉更血腥。

但眼下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和家比起来,孩子确实更喜欢游戏了。如果不是孩子着魔了,又是因为什么呢?

原因也并不复杂,是因为孩子在家感觉到不舒服了,并且是很不舒服很不舒服,不舒服到他宁可去一个脏兮兮的地方玩电脑,也不愿意回来了。有游戏厅的时候是游戏厅,有网吧的时候是网吧,没有网吧了还会去别的什么地方,比如台球厅(男生)或者酒吧(女生)。

而这个让孩子“很不舒服很不舒服”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比如说,您要求孩子“听话”,并且经常责备他不如小的时候听话。这种责备在您看来似乎无可厚非,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让他听我的话?但对孩子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人成长到青春期,必然会开始叛逆,回避不掉的。这个时候,孩子会经历一个阶段,在心理学被称为“心理断奶”,通过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成长出独立的人格来,完成从孩子到大人的过渡。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实质上是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过程是长大成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经历。如果没有完整经历这个过程,孩子在成人之后会出现非常多的心理问题,足以影响他的交友、工作、婚姻和将来的发展。

作为父母,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不能横加指责、时常干涉,也不可完全放任不管,需要在关键的时候加以关键的引导。青春期过后,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一个自信、孝顺,令人尊敬的成年人。

而如果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听话”,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那么,不论您的要求听起来多么合理、多么正确,孩子都只会把它当做压缩自己独立空间的压力,从而拒绝、逃避掉。

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青春期孩子逃避家庭之后的第一目的地并不是网吧、台球厅等娱乐场所,而是学校。但眼下,学校除了要求学生用功读书外,很少会提供足够的课余空间,如自习室、活动室或图书馆,操场又太挤。孩子在学校也找不到独立空间,他只好逃到网络里去。

网络上有他的空间,也有他的朋友,他可以自由安排他在网络里的一切。如果您偏执地禁止他接触网络,他就会彻底失去“来之不易”的独立空间,失去朋友,失去自己能安排的一切。他就会感到绝望,甚至跟您拼命。无数惨剧就是这么发生的。

心理学有一句名言,叫“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当您一味要求孩子听话,甚至要求孩子把隐私不加保留地告诉您时,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爱”无关了吗?您意识到那是一种会伤害到孩子的控制欲,是一种自私了吗?

在很多未成年人杀害父母的案例中,被害的家长并不是犯了多大的错误,在旁人看来也大都是老实巴交的人。但他们要么就是从不跟孩子讲道理,要么就是太喜欢给孩子灌输道理,目的都是一味让孩子听话,听话,再听话,从而引发了孩子的仇恨,最终酿成惨剧。

孩子犯罪后,人们说:看,就是因为他打网游才跟父母吵架的吧!一切责任就都又推给网游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叛逆的孩子通常生命力旺盛,但如果孩子真的一直都特别听话,反而可能潜伏着更大的隐患。因为“过分听话”违背了人的天性。太乖的孩子,有一部分会演变为抑郁症,另一些则不同,一旦发现了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空间,他们往往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投入,更加痴迷,更加叛逆。有些家庭的女儿,小时候特别乖特别淑女,长大后忽然变得特别轻浮,判若两人。因为对她们来说,男人的床也是一个完全不受父母支配的独立空间。

说到底,在上网成瘾这件事上,孩子到底是着了谁的魔呢?是虚拟世界的魔法?还是父母不正当教育带来的心魔呢?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