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17:14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一百一)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
要在“裸奔之地”找点遗迹,遗址还真不容易,正应了那句话“前途光明偶看不见,道路曲折偶走不完”呐。
就拿“裸奔之地”的中心大不里士来说,现在的发展的那叫一个盲目,古时那么有名的一个城市现在楞给整成一个毫无生气的工业城市了,不卖地毯改卖地砖了。该拆的都拆了,不该拆的也给拆了,再加这地方时不时还震那么一下子(特别是公元858年,1041年和1721年的三次大的),不要说史前遗址了,就连现代遗址都成渣了。再说又隔了好几千年,沧海都变工厂了,遗址就更没法找了。
“中心”是这样,其他地方也没好哪去,偶尔找到个破罐烂瓦,对考古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找遗迹,遗址,困难还真不小,既然找遗迹,遗址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那在史料中找找或许会有发现也说不定。
在苏美尔的恩麦卡尔和卢加尔班达的史诗中,有一个王国引起了偶们的兴趣,它就是在扎格罗斯山那边,被苏美尔人称为“阿拉塔”(Aratra)的神奇王国。
阿拉塔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因为它的神秘,另一方面就是它跟苏美尔人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苏美尔史诗中,阿拉塔被描绘成一个富的淌油的黄金国度,并跟苏美尔人在美索建立的国家保持着贸易关系。现在的伊拉克用石油换食品,以前的苏美尔国家可是用食品换奢侈品。弄几头中亚野驴拉几辆大篷车载点谷物到阿拉塔晃那么一圈,能换回大把的矿石和次贵重宝石。
苏美尔人不光跟阿拉塔有经济上的往来,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也不含糊,MS两国还是同根生地,也就是说苏美尔人有很能就是从阿拉塔挪到美索的,不过没啥直接的证据,最多也就是个猜测。
除了阿拉塔,在“亚美尼亚”地区还有一个疑似文明值得注意,那就是差点用乱棍把老师傅亚述K死的乌拉尔图的前身,先前活动于米道扬阿卜平原(阿拉塔王国)也在这个平原,后来又集体拆迁到凡湖地区的几个部落。
不过这几个部落搞搞拦路抢劫这类没技术含量的粗活还行,要让他们孕育出真正文明或是文明的创始人就勉为其难了,所以这群文盲跟苏美尔人也不是一伙地。
晃悠了半天,还是没整明白苏美尔人的原产地,看来在远东地区找希望不大了,有个叫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美国哥们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既然美国哥们那么热心的要把偶们中土跟苏美尔人扯上关系,那偶们不妨就在偶们家里转转,看看能不能找点靠谱的证据,没有的话也没关系,常回家看看是很应该的。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一)
要说苏美尔人和偶们中国人的相似之处倒还能找出一些地,暂且不考虑那个美国哥们扯到的语言问题,因为苏美尔语怎么看怎么不象汉语,再说了光凭语言就把两者扯到一起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抛开语言,拿头发来说,苏美尔人自称是黑头人,偶们炎黄子孙头发的颜色那不用说了(少数民族暂且不论),不过暗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头发颜色都是黑的,而且苏美尔人是暗白种的可能性要大于黄种,所以用发色来拉关系显然不行。
除了发色,还有一个重量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医术。苏美尔的医术跟后来的巴比伦,亚述的跳大神医病完全是两码事,跟偶们的中医倒是十分的相似。
中医是属于偶们中国的,这一点除了哭着喊着要把中医申遗的泡菜们不承认之外,其他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就在4,5千年之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掌握了类似于中医的医术,这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巧合吗?
除了这两个相似之处,其他诸如出土文物之类的证据不管有没有,暂时都还没发现,所以说苏美尔人的原产地在中国的可能性有,不过不大,起码起“亚美尼亚”要小。
这么一来,苏美尔人的身世还是一个未解之迷,在没确凿的证据出现之前,偶们只能以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千纪末,前3千纪初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并创建文明来作为苏美尔历史的开端了。
美索早期的史事顺序误差是相当大的,用不同的计算法差几十甚至上百年那纯属正常,这就给偶们解读历史造成了困难,这还算好的了,要拿那个著名的《苏美尔王表》来做参考,那误差就海了去了。
在大洪水之前(不是那场灭世洪水,只是一场地域性的大洪水,基本就是伍利在乌尔发现淤泥层的那场),阿鲁利姆(在位28800年,埃利都),阿拉勒伽(在位36000年,埃利都),(恩)门鲁安那(在位43200年,巴得提比拉),(恩)门伽勒安那(在位28800年,巴得提比拉),牧人杜姆兹(神)(在位36000年,巴得提比拉),(恩西)帕吉安那(在位28800年。拉拉克),(恩)门杜尔安那(在位21000年,西帕尔),乌巴尔图图(在位18600年,淑鲁帕克),五城八王,总共统治了241200年。
暂且不论这八个一把手是否真实存在,就他们的统治的年数已经不在人力范围之内了,看来《圣经》里的人物活个几百岁已经很厚道了,不象苏美尔人动不动就活个几万年,生命力着实不弱。
既然苏美尔人的王表太不靠谱,那偶们要确定时间只能寄希望于那个在苏美尔人到达美索之前就存在的城市--埃利都了。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53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6 10:09: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一百三)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
埃利都(Eridu)的遗址现位于幼发拉底河西部,乌尔西南12英里处,大约建于公元前4500年,人口约有4000多,在当时属于超级大城,一般城市也就几百号人。
埃利都早先是个港口城市,后来因为波斯湾的潮起又潮落,外加幼发拉底河闲着没事就改改道,搞的埃利都时废时兴,没个安稳,最后波斯湾只顾着潮落,幼发拉底河也撒了欢的越流越远,埃利都这个苏美尔人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城”被彻底报废。
既然埃利都建于公元前4500年,那么苏美尔人到达美索的时间撑死了也就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紧跟着苏美尔人到达美索的是从叙利亚一路开过来的从事游牧行业的阿卡德人,他们是闪族的一支,长的跟现在的阿拉伯人差不多,长脸钩鼻,多须发,语言为阿卡德语。
阿卡德人到达美索的时候(公元前3千纪初),苏美尔人已经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城邦),实力不是一般的强,阿卡德人一见是这么个情况,自知自己实力不济,话也不多,喊着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跟苏美尔人和平共处了6,7个世纪。
除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以外,“和谐社会”的成员还有约在公元前2190年K掉阿卡德王朝的古提人,于公元前17世纪征服上美索不达米亚的胡里特人,当然还少不了建立古巴比伦王朝的亚摩利人和恐怖分子亚述人,因为当时的苏美尔人的强劲实力摆在那儿,其他民族也没怎么折腾,大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各忙各的,倒也相安无事。区别是苏美尔人忙掐架,其他民族则是忙发展。
苏美尔国家(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城市周围有若干个村镇。但规模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各国的王有的称“恩(EN),或“恩西”(ENSI),还有的称“卢伽尔”(LU.GAL)。
恩和恩西都是国家主神代理人的称号,职责为代神理财、管理神庙经济、主持修建公共工程等。此外,可能还拥有军权和司法权。卢伽尔原意为“大人”,后才有“主人”和“王”的意思。最初可能只是在发生战争等紧急情况时临时选举的“独裁官”,后来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而逐渐演变成常设职位。
卢伽尔和恩西的职位一般都是世袭的。相比之下,卢伽尔的权力更大一些,只有强大的国家的一把手,才有资格称卢伽尔。
这么多的国家一个挨一个的挤在两河流域南部的一方土地上,不出事那才怪呢,两口子过日子尚且不能避免吵架拌嘴,国家之间的掐架那就更避无可避了。
这些苏美尔国家都是武大郎开店--见不得高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不自在,老爱犯红眼病,见到别人地盘大,粮食多,房子造的漂亮,心里就不平衡--“七十斤的妈妈生出一个三百斤的大胖小子,虽然也高兴,总觉得像妖怪!”
刚开始还只是吵,立个“耻辱柱”什么的,后来一看光嚷嚷不管事,别人的人气照样噌噌往上串,脸也不要了,“排开两股一跃而上”,直接开打。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
现实总是跟理想有差距的,并不是谁挑起矛盾去K别人一定就能胜利的,别人老老实实的自力更生,又没造假,凭啥挨揍?先是挨揍方希望和谈,把矛盾扼杀在萌芽中,可“红眼方”不干,仗着自己有点实力,非得打,既然对方就是找茬来的,矛盾无法调和,再费口舌也毫无意义,那就掐吧,WHO怕WHO啊!
先是互掐,接着就是混战,哪天不不掐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掐着掐着就掐出了经验,各邦都筑起了城墙,家家备有武器,马甲无数,平时安居乐业,挑刺拍砖不亦乐乎,掐时披坚执锐,那叫一个猛。
掐架时利害一致的城邦还结成了攻守同盟,推出最强最强的国家为盟主,负责调节盟国之间的关系,其他国家紧紧的团结在盟主周围,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邦的拍砖掐架。
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乌尔比较强盛,但实力也只是超出其他城邦一点而已,乌尔虽强却并没有能力统一美索,最多做个和事佬,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其他城绑都会买乌尔的面子,所以各城邦日子照过,架照掐。
就这么掐掐停停,好好坏坏,霸主换了好几茬,直到公元前25世纪,拉格什王国出了一个军事天才--国王埃那吐姆(Eanatum)。这哥们长的虎背熊腰,骁勇过人,PK时左手提剑,右手拿盾,不是冲锋就是殿后,士兵们跟着他指哪打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拉格什王国的实力由此在苏美尔各城邦中脱颖而出。
公元前公元前2470年,乌玛国王乌什联合基什和阿克沙克,砸坏了公元前2600年,基什王麦西里姆以霸主身份出面调停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的边界争端时在两国边境立的界碑,入侵拉格什。
埃那吐姆可不是好惹的主,他不去揍别人已经是好事了,哪还人轮到别人揍他?他立马召开全民大会,经过一翻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率兵把三国联军K了个满头包,取得了拉格什保卫战的胜利,这还没完,埃那吐姆越K越来精神,又带兵上乌玛旅游观光了一回,揍的乌玛哭爹喊娘,最后乌玛不得不割地赔款,并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加发表道歉声明,这才使的乌玛避免了直接被拉格什给KO掉。
为了纪念这次大捷,埃那吐姆在边界竖起了一块高1.8m,宽1.3m的石碑,因碑上刻有飞翔的秃鹫叼走阵亡将士脑壳的场面,所以这块石碑就被称为了“埃那吐姆鹫碑”。
经此一战,埃那吐姆掐架上了瘾,带了小弟在美索横冲直撞,谁不谁就揍谁,其中包括了当时最强的两个城邦--南方的乌尔和北方的基什,渐渐使拉格什王国成为了美索的霸主。
就这样拉格什的好日子过了一百多年,卢伽尔安达(Lugalanda)(约公元前2384年~前2378年)坐上了拉格什一把手的位子,虽然当时的拉格什已成为地区性的强国,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人口也有15W,表面看上去很风光,国家内部却出现的致命的隐患。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54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6 10:09: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一百五)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
在讲拉格什国内隐患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一下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经济体制。
偶们已经知道,苏美尔城邦最高元首被称为“恩”或“恩西”和“卢伽尔”或是“丧佳”(sanga)(如乌玛的一把手),恩西和卢伽尔一般都是世袭的,不过后者的情况有点特殊,只有拥有绝对实力的国家一把手才能被称做卢伽尔,如果老子英雄儿混蛋,孙子,曾孙也是个草包,那对不起了您咧,卢伽尔这个光荣称号就被剥夺了,只能改称恩西了。
不过无论是恩西还是卢伽尔,都不是专制君主。这时的苏美尔各国还有其他两个权力机构,即长老(abba)会议和公民(gulu)大会。两者合称为城邦会议(苏美尔语为unken,阿卡德语为puhrum)。
长老会议由贵族组成,公民大会则由“成年男子”掺和,两会共同限制和制约着王权。
有个故事很能体现这一点,根据苏美尔传说《吉尔伽美什和阿伽》(不是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基什王阿伽派遣使者跑到乌鲁克,命令乌鲁克一把手吉尔伽美什派人为基什挖井修渠,并威胁说,若不从就PK。
吉尔伽美什虽是个半人半神的存在,但只有单挑的决定权,却没有群P的发言权,所以吉尔伽美什只能召开城市长老会议,以决定战与降,长老会议上一片投降投降论调。他又召开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则主张拒绝基什的要求,就算被K死也不能被吓死。吉尔伽美什最后遵循公民大会的决定。战事最后以和解结束(事件可能发生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
虽然在乌鲁克公民大会的作用比较大,但在其他苏美尔国家情况就不一定相同,比如拉格什就由长老会操纵大权。
在古时什么是最值钱,最可靠的财产?不是钱,不是财宝,而是土地。在苏美尔各国中,土地大致可分为三类:神庙土地、公社土地和私人土地。
神庙土地又分为祭田(由全体神棍耕种,收入归神庙),份地(分给神庙管理人员,手工业者和失去公民资格的依附者耕种,作为其职田或服役份地)和出租地(出租给个人耕种)。因为神庙不但拥有的土地多,而且还从事诸如手工业,畜牧业,渔业和商业,所以神庙经济在苏美尔城邦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说完土地再说说苏美尔城邦的居民构成,由上至下分为四种:(1)奴隶主贵族,包括以神庙高级祭司为代表的氏族贵族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新贵族,他们或者拥有大块地产,或者支配神庙地产,剥削失去公社份地的自由民和奴隶;(2)在公社中拥有土地的公社成员,他们拥有公民权,也负担相应的义务;(3)丧失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依附民,称为苏不路伽尔或古鲁什;(4)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
了解完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经济体制,偶们就开讲拉格什国内隐患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
因为苏美尔城邦的一把手的权力不是很大,更没有什么家国天下的概念,所以卢伽尔安达上台后使出了吃奶的劲捞钱,没有权能捞点钱也是很不错地嘛。
卢伽尔安达捞钱的第一个手段就是侵占公有土地,虽然卢伽尔安达一家子已经拥有好几百亩土地,高出了一般平民几十倍,但卢伽尔安达并不知足,本着“不捞白不捞,捞了不白捞”的宗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开始了他的“公地私有”活动。
卢伽尔安达还是很有脑子的,一开始并没有明目张胆直接对土地下手,而是先把公仓的粮食拉回了自家粮仓来观察一下社会各界的反应,结果另他很满意,除了几个知情人发了几句牢骚外,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试验成功,卢伽尔安达胆也肥了,是时候对土地下手了。
拉格什有两大神庙,主管务农和PK的主神宁吉尔苏神庙和他的老婆巴乌女神庙,卢伽尔安达先是把宁吉尔苏神庙的地产归入自己名下,接着又把巴乌女神庙地产划到了他老婆的名下,末了还替自己儿子侵占了宁吉尔苏神儿子神庙的地产,就这样卢伽尔安达一家三口侵吞了宁吉尔苏神一家三口的土地,对外还宣称是神对他的赏赐,这哥们还不是一般的会扯啊。
光拉粮食占土地并不能停下卢伽尔安达捞钱的步伐,这位欲求不满的哥们又想出了另一个损招--增税,这下字可捅了马蜂窝了,人民群众不答应,这情就难办了。
要说拉粮食吧,人民群众不知道,当然也不会有反应了,再说占神庙土地,因为跟广大人民群众关系不大,所以只是有些看不惯的筒子发发牢骚,骂骂娘,也没引起多大反应。增税就不一样了,涉及到了人民的基本利益,增税令一发布,全国一片沸腾,随处都能见着骂街的,有地方甚至出现了暴力抗税。
因为当然还有职业军人,卢伽尔安达手头只有一些贵族军队,要是有地方发生叛乱,不要说是镇压,能不被人K死就烧高香了,人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可把卢伽尔安达郁闷坏了,吃啥啥不香,干啥啥不灵,急的他班也不上了,整天在家满屋子乱窜,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到卢伽尔安达那个郁闷样,他的老婆伊拉苏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转移矛盾--把神棍们的负担转移到老百姓头上,这样老百姓就会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神棍们身上,当神棍和老百姓K起来,就没人会管卢伽尔安达的那些破事了。”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提高丧葬费。按照苏美尔人的丧葬习俗,死了人,就是砸锅卖铁,死者家属也得找神棍做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敬,原先只要给少量的食物和一些衣料就行,数量不定,有钱的多给点,没钱的少给点。丧葬改革法令一出台,每一次的费用变成了7大杯酒,320块面包,72容量谷物,一件衣服,一只正在长角的羊羔和一张床,而这些东西又都是付给神棍们的。
那时的人生的多,死的也早,新法令一出台,穷人家死一次人非得倾家荡产不可,对富裕家庭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时间民怨冲天,老百姓可不傻,知道是谁在搞鬼:“想转移矛盾,窗都没有,更别说门了”,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卢伽尔安达。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55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6 10:09: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六~一百七)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六)
因为卢伽尔安达是国家最高元首,能治的了他的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反应又慢了半拍,广大人民群众也懒得上访了,直接绕过“两会”,暗地里准备好了军火,准备在大祭主神宁吉尔苏日发动武装起义,用暴力手段推翻卢伽尔安达的统治。
虽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过毕竟不是专业的,对造反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工种经验毕竟不丰富,计划难免不被泄露,卢伽尔安达听到风声,着实吓了一跳,还好他反应不慢,立马召集了一帮马仔保护王宫,准备跟造反派好好干一架。
干架前总要准备一下的,不过卢伽尔安达这一准备可让拉伽什国内乱了套了,马仔们都被抽调去进行战前培训了,警察局被迫歇菜,小偷,强盗之类不安定分子乘机混水摸鱼,刑事案件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吓的普通老百姓天刚黑就把屋门关的死死的,也再没人敢晚上在大街上乱晃了。
反应慢一拍的贵族们这下子终于有点反应了:内战还没开打,国内就乱成这样,那还得了。要是卢伽尔安达和造反派真K起来,不管哪方得胜,自己都没好果子吃。卢伽尔安达一旦获胜,自己的利益就会遭受很大损失,比起这个,造反派K胜了后果更严重,不但利益没法保证,自己的特权也会玩完。
这对贵族阶层来说还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中立肯定是不行了,不过向两方中的任何一方靠拢也不合适,怎么办?开会呗!不管开会顶不顶用,起码对大多数领导人来说这是个好办法,即使最后没结果,联络联络感情也是好的嘛。
贵族们把开会地点选在了乌鲁卡吉那筒子的家里。这个乌鲁卡吉那来头可不小,出生名门(贵族阶级),要按辈分排的话,卢伽尔安达得管他叫“姑父”,不过这个“姑父”为人却很正派,疏财仗义,并且疾恶如仇,早就看不惯他那个不着调“大侄子”的所做所为,时不时会找“大侄子”聊聊天,谈谈心,规劝一下。
“大侄子”表面上还是很诚恳地,每当“姑父”找他谈心的时候总是鼻涕一把泪一把,赌咒发誓再也不干那些狗B倒灶的事了,可一转身就把誓言象抹布一样扔掉了,该怎么捞钱还怎么捞钱,气的正直的“老姑父”捂着胸口蹦着骂:“作孽啊!真TMD作孽啊!”
就因为这个原因,贵族大会决定弹劾“大侄子”并且要拱“老姑父”上台的时候,“老姑父”连客套都省了,当即答应,他对“大侄子”实在是太失望了,哀莫大于心死:“大侄子”干的不好,那就让“老姑父”来替你干吧。
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就该研究把“大侄子”赶下台的方法了,会议继续。
当即有好战分子提出:干脆以贵族的名义拉一支队伍反了得了。这个提议响应的人还真不少,这时候德高望重的元老沙穆西发话了:“筒子们,筒子们静一静(底下正在热火朝天的掐架事宜,乱成了一锅粥),偶们要文斗不要武斗!”
“虾米?”
看到自己的底下人对自己的发言有了反应,沙穆西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偶们要以德服人。以德服人知道不?就是以合法并且合乎道德规范的方法来达到偶们的目的。虽然掐架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一时管不了一世,再说了,要是掐起来,手足必定要相残,一旦结下仇怨,世代都是难消地,这事就大发了。偶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不知当讲否?”
“当讲,当讲,您老就使劲讲吧。”
“既然筒子们都认可了,那偶就讲了,我的意见是这样地,偶们可以召开已经很久没开过的公民代表大会,按照祖制,公民大会有选举和弹劾一把手的权力,到时候偶们摆事实,讲道理,加那么一把火,‘大侄子’下台,‘老姑父’上台就都合天意,顺民意了。”
底下筒子一听这话,纷纷议论:“领导水平就是高啊,不掐架就能达到目的,而且还立了块“为国为民”的大牌坊,高,实在是高。”当场拍板,就这么着了,于是分头派人挨家挨户通知群众,让他们把跟“大侄子”PK的事先放一放,第二天清早到宁吉尔苏神庙前开个会,讨论一下再说。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七)
第二天,天还没亮,宁吉尔苏神庙前已经开始有人溜达了,按照国际惯例,开会嘛,一般离的远的都会先到,为啥?怕赶不上呗。这些天没亮就到会场的都是从大老远拖家带口的赶来的,一路死赶活赶,有的还自备干粮,日夜兼程,为的就是占个好位子。
因为这次会议事关重大,离的近的也不敢含糊了,虽没有摸黑前进,不过当太阳冉冉升起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已基本到齐,宁吉尔苏神庙前的空地上足足挤了3K多人,虽说是公民大会,但是贵族们还是有一定特权的,这个特权就是贵族可以站在台阶上,不用去跟普通群众挤着开会。
此次会议由长老沙穆西担任主席,会上,沙穆西进行了一翻慷慨激昂的演讲,痛斥了卢伽尔安达误国误民的一系列恶劣行经,认为卢伽尔安达已经不适合在拉伽什一把手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了,说到高潮处,声泪俱下,博取了大把同情。
煽情过后就该进入正题了,沙穆西朗读了由贵族们连夜拟订出的决议:“宁吉尔苏神将拉伽什的王位交给乌鲁卡吉那,并树立他在3600人中的权力。。。”
不出所料,决议顺利通过,“大侄子”卢伽尔安达被撸了下来,被迫搬出了王宫,移居郊外务农去了,“老姑父”乌鲁卡吉那正式接任拉伽什一把手。
乌鲁卡吉那(约公元前2378-2371年)新官上任,猛放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减税和反腐。特别是把差点引发内战的矛盾焦点--丧葬费,改为了3大杯酒,140块面包,1只羊,1张床。并明令禁止各级官员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老百姓财产。
第二把火:提高人(指自由民,奴隶在当时属于财产,不算是人)权。恢复失去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公民地位,并把轻装兵的口粮供应增加了一倍。
第三把火:进行国内建设。乌鲁卡吉那在平民的支持下修筑了两条河,一条是开凿的新河,另一条是疏浚的旧河。第二年,拉伽什国内的一些基建项目又在乌鲁卡吉那领导下陆续上马。
这三把大火再加一些小火,比如推行一夫一妻制,在史上被称做乌鲁卡吉那改革,记载这次改革的传世铭文《乌鲁卡吉那铭文》已被发现,分别记载于三块坨式泥版和由五块石片组成的椭圆形石板上,用苏美尔语写成。
拉伽什经过一系列改革,国力与日俱增,其他的城邦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红眼病又犯了,又是“极富正义感”的乌玛挑头,于乌鲁卡吉那执政的第四年向拉伽什发难,两国死掐了4年,公元前2371年,乌玛找了三个帮手乌鲁克,乌尔,扎巴拉,联手把拉伽什做了。
K倒拉伽什后,乌玛丧佳卢伽尔萨吉自信心暴棚,先跟战友乌鲁克翻脸,把乌鲁克照死里猛K了一顿,接着又把乌尔,拉尔萨,基什等国K了个下半身不能自理,并出兵占领的全苏美尔的宗教中心尼普尔,眼看着就要称霸苏美尔地区,这时,北部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城邦横空出事,把乌玛的一统梦毫不留情的击了个粉碎。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56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6 10:09: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八~一百九)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八)
这个北部新兴的奴隶制城邦的建立者就是几百年前跟苏美尔人共同建立“和谐社会”的阿卡德人。
虽说阿卡德人在北部建立城邦,不过这也是以苏美尔人的聚集地为坐标来说的,按照地理位置,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都在两河流域的南部活动。
当年苏美尔人风风火火的创立文明社会的时候,阿卡德人还没脱盲,文化水平低不说,人心还不齐,平时就靠给苏美尔人打打工,赚几个小钱混日子,所以常常被自身优越感极强的苏美尔人瞧不起,人前人后都被叫做“老冒”。
这些“老冒”虽然土点,但还是有理想地,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老冒”们积极参加扫盲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冒”们渐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建立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国家,比如基什,欧庇斯等。
“老冒”们虽然把国家象模象样的建成了,不过实力不咋地,苏美尔城邦互掐那会,“老冒”只能做做墙头草,哪边强就猛抱哪边大腿,所以被“误伤”是家常便饭,谁看不顺眼都能把“老冒”们提出来揍一顿,但就是这样,“老冒”们还是没统一,照样在各个苏美尔称邦的夹缝中混日子,直到公元前24世纪,“老冒”中一个传奇英雄的诞生,“老冒”们这种混吃等死的日子才告结束,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个传奇英雄就是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371~前2316年)。萨尔贡一世本名叫啥不知道,“萨尔贡”是他登上王位才给自己取的名字,阿卡德语为“沙鲁金”,意思是“真正的王”。
先前人们普遍认为“萨尔贡”仅仅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中用以表示“合法国王”的一个称号,但是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还是个猛人。不过萨尔贡筒子的出身不咋地,身世的传说版本也有好几个。
最通用的版本是萨尔贡是一高级女祭司的私生子,萨尔贡刚出生还没喝上一口甘甜的乳汁就被她老妈扔到了河里(可能是幼发拉底河),后被一个善良的汲水工收养,成为园丁,以后成为基什乌尔萨巴巴的近臣。
为什么说这个是通用版本呢?一是因为这个版本流传范围广,二就是这个版本跟希伯来先知摩西如出一辙,都是弃婴,后被人收养,再就是进宫,最后建立不世伟业。连遗弃方式和方法都极其相似,都是扔进河里任其自生自灭,当然萨尔贡要比摩西早生一千多年,要象也是摩西象萨尔贡,所以后世摩黑们在研究摩西生平的时候就认为摩西是生事是假托萨尔贡的,历史上没摩西这个人,虽然偶既不是摩黑也不是摩蜜,但对于历史是否有摩西其人还是持肯定态度地。
这个通用版本还有一个神话版:萨尔贡的老妈是处女,生下他以后,他妈就把他放在罐里,用沥青封口,然后放在河里漂走。他被河神阿齐救起养大,成为园丁,后来女神伊什塔尔(这个神猛,以后在讲美索神话的时候会重点介绍)使他成为国王。看吧,神话就是这么炼成地,主角不变,把原始版本中的其他人用神替换,这么一折腾,历史就变神话了。所以说大多数神话绝对不是YY,而是神化的历史。
但是通用版虽然传的广,知道的人多,可信度却不高,结合史料,偶们对萨尔贡筒子的生平有了一个不同于通用版的新的阐述。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九)
据有关史籍记载,萨尔贡“母卑,父不知所在”,也就说萨尔贡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老爸是谁,他是个私生子,这点倒跟通用版一致,不过“母卑”这两个字就跟通用版有矛盾了。
在古代美索地区,从事宗教行业的祭司的地位是不低的,虽然算不上贵族阶级,但起码不会用“卑”这个形容词,所以说通用版中的“母是高级祭司”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卑”这个字如果用来形容古代美索女同胞,有两种解释,一是身份卑贱,称呼奴隶就用“卑”,二就是从事的职业的低下,就女性来说,一般指的是“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一行在当时虽然合法同时也很低贱,所以萨尔贡的老妈最大的可能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女奴或是一个人见人骑的“小姐”。
萨尔贡出生在基什,他老妈在生下他之后,因为无力抚养或是有难言的苦衷,把小萨尔贡放在一个用芦苇编结的篮子里,并用松香糊住蓝口,遗弃在了幼发拉底河的河滩上。英雄了得的萨尔贡刚出生就得直面死亡,还真不是一般的衰。
一般英雄人物虽然童年命运坎坷,但就是再不堪也不会中途挂掉(那些英年早逝的少年英雄除外),萨尔贡筒子也不例外,第二天清晨就被一个贵族家的花匠拣回了家,虽然花匠自己并不富裕,家里孩子多又没什么余粮,可还是把萨尔贡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般,只要家里有吃的总少不了他的,就这样,萨尔贡在这个虽然清贫却很温馨的家庭慢慢长大。
童年的萨尔贡时常因为出身问题被同龄人嘲笑,每当遭受嘲笑,小萨尔贡并不反驳,而是用拳头说话,不管对方块头是大是小,冲上去就猛拍,不管揍的过还是揍不过,死不松手。依靠这种玩命的打法,渐渐的也就没人再敢嘲笑小萨尔贡了。
为了能补贴一些家用,养父把萨尔贡调教成了一名出色的花匠,接着又把他推荐到基什国王乌尔萨巴巴的充当园艺工和厨工,这类仆役在王室中有个专门称呼,叫做“献杯”或是“执杯者”。
进宫后,萨尔贡工作勤勤恳恳,因为花种的好,饭烧的香,得到了乌尔萨巴巴的赏识,被提拔为近身侍卫,由此,萨尔贡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宫中,萨尔贡不段积累着自己的政治经验,培植着自己的势力,等待着机会,等待一个能够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机会不久就降临了,本来基什在乌玛和拉伽什PK时恪守中立,本还指望着能混水里摸几条鱼,没想到乌玛在K死拉伽什后转脸就把基什猛拍了一顿,战败后的基什国内一片混乱,萨尔贡逮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武装政变,一举拿下了基什的王位。
不过萨尔贡并没有在基什呆多久就拉扯了一帮阿卡德“老冒”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王国,可惜的是这个阿卡德王国的都城阿卡德城的位置至今还没确定,据记载阿卡德城可能就在底格里斯河和迪亚拉河的交汇处。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57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7 12:4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一百十一)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
虽然萨尔贡带着阿卡德人自立门户,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但在名义上,他还是基什的一把手,自称为基什--阿卡德之王,所以萨尔贡并不能算是白手起家。
有了基什的武力和财力垫底,外加当时的苏美尔城邦互相掐的都只剩了半口气,萨尔贡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他的一统大业。
要打仗,首先得要有兵,在基什拉壮丁的难度太大,因为萨尔贡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基什国内不服他的大有人在,不造反已经要烧高香了,要征兵还不如抱个枕头做个梦来的实在,不过萨尔贡何许人也?活人还能给尿憋死?基什拉不到人阿卡德王国还能少的了人?
回到阿卡德王国,萨尔贡很快组建了一支由清一色阿卡德人组成的“萨家军”,人数为5400,做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军队,“萨家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是十分恐怖地,萨尔贡正是靠“萨家军”横扫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不世伟业。
“萨家军”的人数问题历来就备受争议,虽然大伙都认可“5400”这个数字,不过“5400”到底代表了多少实际的数字那就见仁见智了,而引起这一矛盾的“元凶”就是60进制。
“60进制”做为苏美尔人对人类历史做出伟大贡献之一至今偶们仍然在使用,一小时有60分钟,一个圆有360度等等,都是苏美尔人搞出来的,“老冒”阿卡德人肚子里那点墨水又都是从苏美尔人那鼓捣来的,所以“5400”这个数字到底代表多少实数还是值得研究一下地。
“5400”这个数字非常有意思,如果阿卡德人使用的是“60进制”,那么“5400”就代表一个整数加上它自身的一半,就如5400秒等于1个半小时一样,只要找出这个整数到底代表多少,那么“萨家军”的真实人数也就能确定了。
再结合苏美尔城邦当时的战争情况,两个城邦掐架,各自出动的兵力也就只有那么几百口子,与其说是战争还不如说是群P,一次战役,连将军带士兵也就是一千来人混战,有时甚至不足千人,所以这个整数最大可能就是“千”,也就是说“萨家军”实际人数为1000×1.5=1500。
从一个侧面也能说明“萨家军”人数不会太多,一块出土泥版文献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他的宫殿(直译:面前)吃饭”。如果每天真有5400人同时进餐的话,那个食堂得盖多大啊?就是1500人在一块吃饭,那规模也已经相当惊人了。
有了“萨家军”为后盾,萨尔贡底气足了不少,接下来就该找找乌玛一把手卢伽尔萨吉的晦气了。
那时的卢伽尔萨吉正蹦的挺欢,胜仗一个接一个,眼看着就要完成美索的一统,冷不防萨尔贡带着他的“萨家军”从斜刺里杀将出来,一个要南上,一个要北下,恰巧在平原地区碰到了。
两军相遇,一起联欢那是不可能了,反正都瞧着对方不顺眼,萨尔贡还是故意找茬,那就甭废话了,开打吧,此战也是“萨家军”在历史舞台上的处男(“萨家军”都是男地,木有女兵)之战。
萨尔贡方面有他的“萨家军”,实力超强,卢伽尔萨吉方面实力也不弱,号称“50国联军”,大大小小的城邦一把手到了50来个,虽说整体实力不如“萨家军”,不过人数上不但没落什么下风,而且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一)
“50国联军”虽然人多,但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跟萨尔贡的正规军没法比,联军还没摸到“萨家军”的衣角,就被一通乱箭射个半死,等到近身搏斗那就更不行了。
“萨家军”什么素质?一伙吃饱了就练,练累了就睡,睡醒了继续吃,吃完了还练,除了训练打仗不需要干其他活的主,肉搏还不是小菜一碟,直K得联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一看情况不对,转身就跑,先是小部分跑,接着就是大溃败。
联军总司令卢伽尔萨吉因为腿短跑的慢,当场被俘,接着又被萨尔贡象牲口一样牵回了阿卡德城,末了又被当作祭品献给了阿卡德大神恩利尔。
“萨家军”一战成名,萨尔贡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乌玛,之后又经过34次的胜利战争,萨尔贡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第一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
在此基础上,萨尔贡兵锋远指埃兰,略取苏萨、阿凡和巴拉西等城,还征服了苏巴尔图王国,占领埃勃拉和巴勒斯坦,领土“从日出处”(即东部埃兰)到“日落处”(即西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即地中海)到“下海”(即波斯湾)。从而把阿卡德王国建成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
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和民族不断被并入,萨尔贡对帝国的统治变的越来越无法控制,为了能有效的控制帝国,萨尔贡改革了政治,建起了两河流域第一个君主专制政权,明令“国家只能有一张嘴”,帝国只能有他一个人发号施令,其他人只有听令的份,各地方一把手全部由阿卡德人担任,直接听命于他,并且极度嚣张的称自己为“天下四方之王”。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力,还自称为“最高女神伊什塔尔所宠爱之人”,主神“恩利尔不许敌人统治的国家之王”。
此外,萨尔贡还对度量衡,文书,历法和档案方面做了统一,并且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乌尔城的月神南娜的女祭司,用以改善和苏美尔人的关系,不但宗教方面如此,对苏美尔人的文化,萨尔贡也一并继承。
萨尔贡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使自己建立的帝国能够千秋万代(偶们的秦老大跟他很象),不过因为国家大,民族实在太多太杂,各方面矛盾必然很多,萨尔贡处理矛盾的方法倒很干脆,就一个字--“杀”,处理起来毫不手软。
依靠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终究不是一个好办法,虽然当时可以唬住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和仇恨会越积越深,直至最后的爆发。
萨尔贡统治末期,矛盾终于被激发,苏美尔人和埃兰人因为不堪忍受被虐待,爆发了起义,刚开始萨尔贡没把这茬放在心上,没想到引发了帝国全境大起义--“全国各地都起来反对他”,义军差点就把萨尔贡的老窝阿卡德城给一锅端了。
这下子萨尔贡终于坐不住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亲自披挂上阵,带着自己的“萨家军”荡平了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
虽然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位传奇英雄最后一仗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子民,不知道当时萨尔贡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有些愤怒?有些感慨?亦或有些失落?或许最大的感受还是无奈和讽刺吧。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58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7 12:4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二~一百十三)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二)
公元前2316年,阿卡德大神恩利尔因为打牌三缺一,就把萨尔贡叫了去,这位美索历史上的传奇英雄由此结束了他的光辉岁月。
虽然萨尔贡生的不伟大,挂的也不光荣(不过是善终),但他作为美索历史上第一个一统者,被永久的载入了史册。作为一个先行者,为后世的美索历代杰出领导人树立的榜样。萨尔贡还是一位超人气偶像,以至于后来的亚述领导人萨尔贡二世都要抱他的大腿来聚集人气。
萨尔贡挂后,他的小儿子里姆什(Rimush,公元前2315~前2307)继位,这个阿卡德王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在位九年,其他事没干,就光忙“救火”了。
在萨尔贡还在世时,造反派就已经跟王室撕破脸猛K了,还差点把萨尔贡做了,因为萨尔贡实在太猛,最后功亏一篑。萨尔贡一挂,造反派又开始抛头露面了,这边反来那边和,造反逐渐成为了阿卡德公民的一项时髦活动。
“救火队员”里姆什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四处“灭火”,灭了九年也没灭出个所以然来,国内建设还被耽误了,经济没搞上去不说,版图扩张也被迫减缓,只在“灭火”的空隙带人去埃兰那边过了把瘾,顺带到波斯湾晒了把日光浴。
潇洒完了就该他倒霉了,公元前2307年,阿卡德王国发生政变,最于“政变”这种造反活动中最高级的项目,“救火队员”里姆什一点办法没有,不但没搞定,还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里姆什挂的那叫一个蹊跷,有一个神秘文本把他称为“被其仆用泥板文书杀死”的君主。里姆什又不是纸糊的,就是再硬的泥板也不能把他拍死,所以偶们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里姆什的死因。
那么神秘文本的这段话就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里姆什受不了舆论的讨伐,自己结果了自己,是自杀。二就是里姆什被他的文臣用夹圆筒印章的长别针给刺死了,是他杀。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反正里姆什死于非命。
运气不好的“救火队员”里姆什挂了之后,他的老哥玛尼什吐苏(Manishtushu,公元前2306~前2292年)决心把“救火事业”进行到底。
作为大哥,玛尼什吐苏比他的“救火队员”弟弟能力要高出一筹,虽苦虽累,但还是把国内的“反火”尽数扑灭,不过玛尼什吐苏对造反运动还是很后怕的,于是他颁布了一些法令,规定了各城邦还有一定独立性,国王不能随意把各城邦的土地据为己有,这样一来,国内矛盾有了一定缓和。国内的那些事儿暂且高定,腾出了手的玛尼什吐苏开始搞起了扩张运动。
和他弟弟一样,玛尼什吐苏也把目标锁定在了波斯湾,狠狠的把波斯湾沿岸的12国联军揍了顿。除了PK,玛尼什吐苏还热衷于商业活动,在他的领导下,发展了同阿卡德王国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帝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成了款哥后的玛尼什吐苏投身于地产业,“玛尼什吐苏方尖碑”就有记载:玛尼什吐苏曾向四个城市公社的居民点购买8项土地的地契,其中七项(一项数字缺漏)总计合3158公顷。
在他的带领下,阿卡德王国的地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私人土地交易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时,一般的土地卖主已经不再是公社,而变成了贵族家长,女筒子们也义无返顾的投身这一行。买主通常以银、铜、大麦和其他实物支付地价,有时也以奴隶支付。
玛尼什吐苏再能耐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该挂谁也拦不住(又有文本称他为“被其宫殿杀死的君主”,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战争狂人纳拉姆辛(Naram-sin,公元前2291~前2255年)继位,阿卡德王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纳拉姆辛做了36年一把手,同时也跟人掐了36年。
在这36年中,纳拉姆辛在西线攻占的一个城邦引起了偶们的注意,这个城邦就是早先他爷爷萨尔贡曾经占领过,后又趁乱闹了独立的古国--埃勃拉(Eybla或Ibra),一个神秘而伟大的国度。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三)
说它神秘是因为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不过大都语焉不详,刚开个头就没下文了,有的甚至只是一笔带过。说它伟大是因为埃勃拉曾经“阔过”,而且不是一般“阔”。
本来埃勃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存在,人们对它的兴趣并不大,也没人专门花时间研究它,更别说去找它的遗址了,不过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埃勃拉得以重见了天日,并且这一惊人发现引发了一场全球美所索不达米亚学术成就版块的强烈地震。不光这样,有人还把它喻为“上古世界第八奇迹”(“世界”这和词实在不恰当,说“环地中海”比较靠谱),有人甚至认为与“上古世界七大奇迹”相比,埃勃拉古国的“吨位”还要更重一些。
时间退回到公元1964年。
这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博士率领罗马大学考古队来到了叙利亚,保罗·马蒂尔既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又是叙利亚专家,他当时到叙利亚进行考古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丰富一下极其有限的古叙利亚人的活动资料,说白了就是想碰碰运气,能捡个“钱包”就算赚了,没想到“钱包”没捡到,却挖出了个“大金矿”。
其实保罗·马蒂尔并不是第一拨到叙利亚进行考古的人,早在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率先开始了对叙利亚大沙漠的考察活动。
作为先行者之一的戴沃盖,在他的那次短期考察中发现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筑物遗迹。这些建筑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墙较宽,殿堂较大,柱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戴沃盖的工作没能继续,他的发现也没招徕多少人气。
此后近百年间,叙利亚沙漠区再度被考古学家们选择性遗忘,几乎没人再往这个漫天黄沙,环境恶劣的地区跑,挖不到东西事小,把小命丢了那就事大了。
直到1964年,保罗·马蒂尔带着他的“公费旅游团”来到这里,埃勃拉才有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这一天,埃勃拉默默的等待了3000多年。
马蒂尔能开挖的地方有好几十个,因为在叙利亚到处都分布着好几百年都无人问津的土墩,并且叙利亚政府热衷于证实自己这个现代化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见到马蒂尔和他的“公费旅游团”,政府官员都笑的跟朵花一样,说什么考古断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马蒂尔一路大开绿灯:“哥哥你大胆的往下挖!”“想挖哪就挖哪!”
有了叙利亚政府的大力支持,马蒂尔的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啥都别说了,开挖!
马蒂尔选择的开挖点是距叙利亚阿勒颇以南约56km的马尔迪赫丘。
马蒂尔之所以选择马尔迪赫丘,一是因为它高出地面10米,并且占地面积约有57公顷,中央还有一块凸地,后来考古队把它命名为卫城。二是在1955年,叙利亚的一个农民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和一个圣盆,盆的周围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
虽然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不过马蒂尔却是有心人,半靠推断半靠蒙,马尔迪赫丘的挖掘工作开始了,一个惊世古城即将被发现。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59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7 12:4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四~一百十五)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四)
等待了好几千年的埃勃拉这会反倒不急了,它不急马蒂尔也不急,靠着每年仅有的6个星期的挖掘时间,马蒂尔就这么不紧不慢的挖到了1968年。
当然这段时间里马蒂尔也不是一无所获,考古队挖到了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几座神庙和一座纪念门,不过在中东那个地区,挖出3,4千年前的东西或是遗址之类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所以也就没引起外界的多大关注,马蒂尔可不管这些,反正有时间有后盾,挖就是了。
公元1968年,马蒂尔在卫城遗址(就是那块凸地)挖到了一个公元前2000年的无头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上刻着26段楔形文字铭文。
这也是马蒂尔他们首次挖掘出铭文,中有一段铭文特别引人注目,尽管马蒂尔很谦虚的说他对楔形文字是外行,不过他还是初步判断出这座雕像是“埃勃拉君主”的一个儿子献给女神伊什塔尔的还原品,原文是:“因为埃勃拉之王和伊什塔尔女神的缘故,将水槽献给大神庙。”
由此,马蒂尔认为铭文里提到的“埃勃拉”就是萨尔贡和纳拉姆辛在铭文中宣称的附属国,以及一些古埃及史料中提及的神秘城邦--埃勃拉。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马蒂尔找到了意大利学者--美索学家乔万尼·佩蒂纳托。
佩蒂纳托严格说来是个只顾埋头研究古代闪族语言和文字的专家,对现场考古并不在行。1969年,佩蒂纳托在罗马证实了马蒂尔对铭文的阐述,后者也不含糊,立马认命佩蒂纳托为考古队的碑铭专家,不过在其后的5年里佩蒂纳托却成了挂名专家,没有铭文出土,佩蒂纳托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眼巴巴的在意大利等了5年。
虽然佩蒂纳托空了5年,马蒂尔他们却没闲着,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发现了一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王宫废墟,经过对陶器碎片的判定,废墟的一个清晰破坏层的年代可上溯到阿卡德王朝时期,基本是萨尔贡和纳拉姆干的,此外,对与城市的规模,马蒂尔也有了惊人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埃勃拉的鼎盛时期,城内原住民大概有3W,这在当时的中东能算的上是大城了。
时间到了1974年的8月,无所事事的佩蒂纳托收到了一封发自叙利亚的电报,电报上说马蒂尔又有了惊人发现,他们在王宫区域的一间被发掘过的房间的地板上发现了40块泥板书,虽然王宫被烧的一塌糊涂,泥板却历经4000多年不坏,依然完好无损。
得知这一消息,佩蒂纳托激动的急忙飞往大马士革,并在凌晨2点到达了发掘现场,虽然到的时间不那么适当,考古队员们还是立刻拿出了泥版,两眼放光的佩蒂纳托也不废话,立即开始了解读工作。
希望很美好,但现实总是很残忍,观察完泥板的佩蒂纳托很光棍的对充满企盼的马蒂尔和他的队员说了句:“我一个字也看懂!”
叉的,原来是“天书”。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五)
显然,“天书”并不属于已经破译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埃兰语和古波斯语中的任何一种。
接下来的几天,佩蒂纳托废寝忘食,整天抱着泥版猛瞅,可瞅了半天也只辨认出了几个苏美尔动词形式,破译“天书”不但是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个体力活,“工地”上的条件显然不行,于是佩蒂纳托给泥版都拍了照,回罗马专心致志的研究去了。
公元1975年4月,辛苦了大半年的佩蒂纳托有了鉴定结论:“天书”中的大多数是用一种尚不为人知的闪米特语写成的,跟阿卡德语有关但并不相同。因为这种新发现的语言跟举世瞩目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后来的语言--希伯来语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佩蒂纳托把它命名为“古迦南语”。
佩蒂纳托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迟怀疑态度者居多,那些习惯定向思维的古板学者们怎么也不相信公元前2000年前的叙利亚土著会有自己的文字,不过真理一般都是站在少数人这边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把谎言重复再重复,直到把谎言忽悠成真理。这次也不例外,马蒂尔和他的队员们不久之后的发现给了佩蒂纳托强有力的支持。
不得不说马蒂尔筒子的运气实在是不错,不过运气一贯都是实力的一部分,就在下一个发掘季,马蒂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气是一部分,但马蒂尔的执着才是关键。
因为王宫废墟遗址的范围比较广,挖的时候是浅尝辄止到处碰运气还是执着的逮住一个点照死里挖,这是马蒂尔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谁都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挖出有价值的东西,“广种薄收”应该是个好办法,不过马蒂尔却不按常理出牌,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一次他又对了。
经过坚定不移的深挖,马蒂尔终于在因大火倒塌的泥砖墙中发现了近千块泥板书。
佩蒂纳托义的不容辞接过了破译泥板书的重任,再次从罗马飞到了叙利亚,这回跟上回可不一样,鸟枪换大炮了,不光是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有了飞跃,佩蒂纳托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他这次赶上的是近东考古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起先发现的泥板基本都是残本,佩蒂纳托难免有些失望,完整的要破译已经是高难度了,要破译残本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正当佩蒂纳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考古队的考古专家把他仅剩的一点残存的希望之火变成了熊熊烈火。
原来这位经过狂奔连气都顾不上喘的考古学家告诉佩蒂纳托的消息是:马蒂尔在毁坏的王宫廊柱下面发现了一个装有海量泥板书的房间。
这以惊世发现彻底激发了考古队筒子们的热情,虽然已经是晚上,大家都等不及到天亮,迫不及待的要佩蒂纳托对这一发现做出评价。
兴奋的佩蒂纳托毫不犹豫的点着了煤油灯亲自下到了那个房间,他回忆说:“我下到8米深的地方,小心翼翼的走进房间,开始浏览被数百年(实际上都埋了好几千年了)的尘土半掩着的,半露出地面的第一块泥板文书。”
这次那个差点令马蒂尔和他的队员们“当机”的声音(“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没有重现,佩蒂纳托能清楚的读懂它了。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0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7 12:4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六~一百十七)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六)
第一块泥版是一份城市的一览表,城市名虽多,熟知的却没几个,不过一个词的不断出现刺激了马蒂尔和佩蒂纳托的神经,这个词就是“恩埃勃拉”(意思就是埃勃拉一把手)。
这一重大发现就象给考古队打了一支兴奋剂,哥几个也顾不上进行“休息睡觉”这类浪费生命的活动了,拿起铲子奋战一个通宵,到次日凌晨终于让此次考古的最大发现重见了天日。
经过考证,这个房间被认定为埃勃拉王室的档案馆(又称“埃勃拉的图书馆”),里面存有近2W块泥板书和残片,甚至还发现了当初堆放这些泥板的木架痕迹。
档案馆的发现使得近一个世纪出土的公元前2150年之前的文本数量大大增加,接下来的10天,考古队不再跑其他地方乱挖了,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门心思的搞起了目录编纂,还对每块泥板书在发掘现场是位置做了详细记录。
目录编纂虽苦虽累总有个头,考古队把目录编好后,就轮到佩蒂纳托进行艰苦的抄录和高技术含量的破译工作了。
在众多的泥板书中,佩蒂纳托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人类创始以来,众王之中没有人夺取过阿尔马纳和埃勃拉,纳加尔之神为坚强的纳拉姆辛拓宽道路,赐予阿尔马纳和埃勃拉,又赐予纳那拉姆、杉树之山和大海。”纳拉姆辛就是阿卡德帝国奠基人萨尔贡一世的那个好战的孙子,大海指的就是“上海”(地中海)。
由此,考古队终于认定他们所挖到的就是消逝了数千年的埃勃拉王国的遗址。
埃勃拉城邦的主城“埃勃拉城”平面大致呈菱形,最宽处约1000米,辟有4个门,遗址总面积56万平方米,城址中央是近似圆形的卫城,直径约170米。在卫城中发现的王宫,宫墙高达15米,宫殿鳞次栉比,千门百户,结构复杂多变,阶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城墙和卫城之间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区。
虽然马蒂尔已经挖到了不少,不过埃勃拉城邦的确切边界仍无法最终确定,但有一个文本称,该城邦有26W人,其中大约有2.2W人住在城内。埃勃拉城邦有专业行政管理人员1.17W人,其中的4700人在4座巨大的宫殿内就职,其他人员则在边远地区和殖民地就业,这些公务员控制着以纺织品个金属的生产和出口为主体的先进的工业经济。
佩蒂纳托对埃勃拉泥板文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他认为,有些泥板文书至晚是写于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书是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2500年以前。
这些泥板书中大约有80%是用苏美尔语写成,剩下的约20%是用佩蒂纳托命名的“古迦南语”写成,为了引起其他专家的思维混乱,佩蒂纳托正式把“古迦南语”命名为埃勃拉语。
马蒂尔的幸运是人所共知的,佩蒂纳托的运气也着实不赖,在众多的泥板书中,他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翻译词典,这部词典把“埃勃拉语”的词汇译成对应的苏美尔语词汇。正是有了这部翻译词典,佩蒂纳托的破译工作才得以进行,不用撞哪算哪了。
工具书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埃勃拉文书”没有被破译,不过已破译的大量文本已经能大致勾勒出这个神秘国度的概况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七)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勃拉已经有了土著,这些土著是闪族的一支。
经过千八百年的艰苦创业,土著们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进入了奴隶制初期阶段,当时的国家一把手由选举产生,任期为7年,可以连选连任。
后来,人民的意志不再管用,一把手变成了世袭。为了表示国王是“天神之子”,国王在登基时要举行奇特的涂油礼,作为一国之主与众不同的特殊荣誉礼仪,这样给王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以“王权神授之说”来作为维持政权的精神支柱。
这时的国王成了有了无限权力的专制君主,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都由他一手掌控,他的意志高于一切。
国王为了自己享乐,不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役使战俘和本国劳动人民建造豪华的宫殿。即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也继续享受国家俸禄。有一块泥板书记载王宫内的饷金名单上有11700个人名。
埃勃拉王国经济方面的特点之一是王室奴隶制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王室庄园(包括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遍布于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有严密的管理体制,拥有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监督。另外的土地私有者是神庙和世袭贵族,神庙的土地财产主要归神庙僧侣所有,不能自由买卖。神庙拥有众多的奴隶,奴隶除了耕种神庙田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从事各项劳动。
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无地或少地的贫民不得不依附于神庙或贵族,或沦为佃农,或沦为雇农,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在埃勃拉王国晚期,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除了压榨奴隶提高GDP外,埃勃拉的商业也很猛,埃勃拉的货物曾经运抵近东的大多数城市,其中就有美索北部著名的大城市--亚述尔,有些商品甚至运到了北部的安纳托利亚和南部的巴勒斯坦,主要的海运货物也运达了黎巴嫩海岸的比布鲁斯,据推测,比布鲁斯可能还是一个中转站,货物由那还被出口到了埃及(在埃勃拉王宫的地板上曾经发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铭文)。
经济搞上去了,埃勃拉的军事也没落后。埃布拉长期实行募兵制,拥有一支兵种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常备军,国王凭借军事力量,对内加强统治,对外频频发动侵略战争。
泥板文书中有500多处提到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名叫马里(Mari)的城邦。马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埃勃拉统治之下的一个附属国。据说,埃勃拉国王曾将公元前2480年称为“征服马里之年”。
开战的原因是由于马里国王伊布鲁尔·伊尔(Iblulrl)没有按期向埃勃拉王国上贡,并且卡断了埃勃拉的商路,于是两国翻脸,战争爆发,埃勃拉国王派大将恩那达根讨伐马里,迫使其投降。
结果可想而知,马里城邦的实力可没它嘴上喊的那么强硬,恩那达根没费多大工夫就收拾了马里。
埃勃拉军队的强劲实力一方面是由于其军事体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胜后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拿战胜马里来说,埃勃拉总共获得了总值为2193米纳(古时巴比伦,希伯来,希腊等国的计量单位,有1-2磅不等)白银,134米纳和26谢克尔(古巴比伦或希伯来的衡量单位,为1米纳的很小一部分)黄金的战争赔款,其中的15%归打了胜仗的将军自行分配,剩下的归埃勃拉一把手。
随着军事侵略的胜利和王国版图的扩大,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流入埃勃拉国内,不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财富和军事实力导致了埃勃拉的覆灭。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1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7 12:4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八~一百十九)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八)
埃勃拉国家虽富但也不是全民皆富,“买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待遇只有“埃勃拉之子”才能享受到,也就是说拥有埃勃拉国籍的公民才有钱,才能享受到一切权利,旅居埃勃拉的外国人虽然是自由民,但享受权利这挡子事也就只能想想,好事怎么着也轮不上他们。
埃勃拉的富慢慢的引起了两河流域的强国阿卡德王国的注意,而埃勃拉的军事实力又是阿卡德最看不惯的,于是萨尔贡对埃勃拉发动了一场抢劫外加拔钉的战争。
埃勃拉可以不把马里放在眼里。想怎么揍就怎么揍,不过对手换成强大的阿卡德后,埃勃拉只有挨揍的份了,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后就宣布投降了。
由于埃勃拉表现良好(没激烈抵抗,选择投降),萨尔贡也没怎么为难,把能抢的全部抢走,外加埃勃拉领导层的给一大笔回扣,并没有对埃勃拉施行什么激烈的措施,埃勃拉城算是逃过了一劫,暂时保住了,不过这时的埃勃拉名义上已经是阿卡德王国的一部分了。
萨尔贡没难为埃勃拉不代表其他人也是这样,由于阿卡德对埃勃拉的一再压榨,当地居民被迫走上了“反阿复埃”的不归路。
公元前2275年,纳拉姆辛亲自带人扫平了埃勃拉,一翻打,砸,抢之后,纳拉姆辛下令纵火,埃勃拉城被焚毁殆尽,不过王室档案库中的大量泥板文书幸免于难,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研究西亚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烧完埃勃拉后,阿卡德军队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得意洋洋的班师回朝之后,坚强的埃勃拉人掩埋了亲人的尸体,擦干眼泪,在废墟上重建了家园,修筑了宏伟壮观的大神庙等建筑,古城一度恢复了昔曰的繁华和喧哗。
本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埃勃拉人怎么都没想到,安稳日子才过了两百多年,又遭大劫。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当时还在从事放牧工作的亚摩利人开到了埃勃拉,当年的悲惨一幕再次上演,亚摩利人抢完后也放了把火,埃勃拉又被烧了。
这回埃勃拉人有经验了,烧了就再建,动作比上一次麻利不少,不过由于被外强狠狠揍了两顿,埃勃拉虽然重建但国力已不复往日,挥金如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人民也就勉强能混个温饱,美索那边的大佬还时不时会到埃勃拉来个武装演习什么的,搞的埃勃拉人整天躭惊受怕,心脏病成了埃勃拉的国病。
半死不活的日子过了大约五百年,埃勃拉人终于迎来了彻底的解脱。
公元前15世纪中叶,来自小亚的剽悍的赫梯人彻底摧毁了埃勃拉,所用的方法依然是抢完放火,伴随着这场大火,埃勃拉人也突然人间蒸发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九)
埃勃拉人到底去哪了?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埃勃拉人融入了胡里特人,起其文化也被胡里特人继承,后来被巴勒斯坦诸民族继承下来。
不过这个推论有个缺陷,据考古发现,埃勃拉在第二次被烧后,重建了的埃勃拉文明已经不同于先前,而参与重建的可能就是胡里特人和迦南人。
也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埃勃拉人已经消失了,如果他们只是搬迁到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而并没有跟胡里特人,迦南人融合的话,那么胡里特人和迦南人就一典型一“借壳上市”,顶着埃勃拉的名头忽悠了五百多年,最后因为赫梯的介入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埃勃拉人的消失”。
不管怎么说,埃勃拉人在这样一个严重干旱,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沙漠地区,曾经建立过一个繁荣的国家,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明,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有份参与毁坏“奇迹”的纳拉姆辛不光在西线摆平了埃勃拉,还在南方波斯湾上又重征了马干,在东北山区与卢卢卑人互掐。北达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山脉,东至扎格罗斯山。此时的阿卡德已到达极盛。
纳拉姆辛和他的爷爷不同,他总是自命为神(萨尔贡最多称自己为“某某之王”),在他铭文中他的名字后面通常都是代表身的星状楔形文字符号,纳拉姆辛最喜爱的称呼就是“神纳拉姆辛,伟大的人,阿卡德之神,四极的君主。”
对于自命为神,除了纳拉姆辛自个得意之外,其他人都不感冒,阿卡德王国土崩瓦解之后几百年出版发行的长篇叙事诗《阿伽德的诅咒》就把纳拉姆辛狠狠涮了一把。
诗的开篇就大吹法螺,极力赞美阿伽德(就是阿卡德)的全盛时期,什么城市富庶又不缺乏智慧啦,人民过着富足,和平的生活啦,估计就是照着“伊甸园”的版本吹的。
接着就开始拿纳拉姆辛说事了,说他带着马仔在尼普尔跟人PK的时候得罪了神恩利勒(美索第二主神,地神),怂恿马仔砸神像,在“禁伐树木之门”砍树木,拆“和平门”,并把战利品运回首都。
纳拉姆辛这样干使得“阿伽德由智慧变的愚蠢”,恩利勒也迅速展开报复,从山上释放出“一个无法无天的民族”,直到“他们象蝗虫一样遍布大地”。
不久,阿卡德乱成了一锅粥,瘟疫,盗匪横行,国内“信使无法赶路,航海者无法行船”,为了平息领导(恩利勒)的怒气,一群低级别的神决定让整个阿卡德被黑锅,诅咒到:“阿伽德,你竟敢攻击埃库尔(神恩利勒在尼普尔的圣区),你藐视恩利勒,愿你的树木堆积如尘土,愿你屠宰自己的孩子顶替要屠宰的样,愿你的穷人被迫淹死自己的孩子。阿伽德,你那快乐中建成的宫殿,将化为令人沮丧的废墟。”
结果这些都“神奇般”的灵验了(事后诸葛亮嘛),虽说这首长诗有很浓重的神话色彩,但是剥除神话元素之后,展现在偶们面前的其实就是真实的历史。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2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8 17:08: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一)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
不过这段真实的历史还是稍微打了点折扣,象阿卡德内乱,王国被蛮族做了之类是不争的史实,而最大的争议就是纳拉姆辛到底有没有带人把埃库尔神庙给砸了?
根据对尼普尔的考古发掘,发现埃库尔神庙并没有被砸过的痕迹,纳拉姆辛非但没砸反而重建了埃库尔神庙,这一点在乌尔第三王朝再一次重建埃库尔神庙的铭文中可以得到旁证,该铭文压根没提过纳拉姆辛砸庙那档子破事。
那为什么后世会给纳拉姆辛栽赃呢?
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后世无意识的讹传。纳拉姆辛重建神庙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推倒了重来。这一推就推出问题来了,知道的是“破而后立”,不知道就以为纳拉姆辛发狠把庙给砸了。
不过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不厚道的,把写《阿伽德的诅咒》的哥们的IQ忽悠的也太低了,虽然事青隔了好几百年,但“砸”跟“建”还能分不出来?砸完走人那才叫“砸”,“砸”完了再盖个新的怎么着也不  不能算是搞破坏吧?所以这一观点太离谱。
另一个观点就比较靠谱了,那就是后世有意识的造谣。
纳拉姆辛老是自命为神,把自己整成天上有地上无的。如果他光自己喊喊,过过嘴瘾也就罢了,反正自娱自乐别人也管不着,可他非得让别人发誓的时候都带上他的名字,把大神们都扔在了一边,大神们有没有意见不知道,反正祭司们的意见大了去了。
祭司们的传统是只拜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神,无缘无故的空降了一个看的见也摸的着还时不时指手画脚的“神”,祭司们就如同猛啃了一顿苍蝇,那叫一个恶心。
从纳拉姆辛自命为神的那一天起,纳黑也随之诞生,其主力就是祭司阶层。
阿卡德时期的纳黑们的不满还只是写在脸上,毕竟纳拉姆辛是个狠角色,得罪了他基本就只能去地狱旅游观光了,后世的纳黑们就无所顾及了,阿卡德都没了,还怕个毛,所以明目张胆的造谣,栽赃,于是就有了《阿伽德的诅咒》里的“纳拉姆辛狂砸大神庙”。
虽然纳拉姆辛后来被人栽了赃,但在当时他还是很滋润地,阿卡德人民不但不敢当面发表不满言论,反而大拍马屁,谁让纳拉姆辛是王国一把手呢?
还别说这马屁还真拍出花来了,正是因为对纳拉姆辛的歌功颂德,使得美索的艺术事业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一)
阿卡德的工匠们为了能活的更滋润,想着法的哄纳拉姆辛开心,这一时期私人艺术品已经没多大销量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颂扬君主的艺术品。
此类艺术品小到拇指般大小能挂在身上的印章,大的则有比真人还大的石雕。
印章开始的作用是表示某物的可靠性和归属性,表示某人参加了某项合法交易或是起防盗作用,实用性比较高,后来又有了非实用性的印章,用来表达心中的某些愿望或是颂扬君主,纳拉姆辛时期的印章大多是此类,这样的印章被称为“奉献印章”。
印章作为古代美索文明的象征性物件,其历史是非常悠久地。
大约在公元前7千纪出现了平印,即平面印章(stampseals)。公元前5千纪则出现了“滚印”(cy-linderseal)。后期还出现了“平滚印”(stamp-cylinderseal)。
“滚印”又分两种,一种是圆柱印章,另一种是圆筒印章,“柱”在前,“筒”在后,两者是同一物品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为了携带方面就把圆柱钻成了圆筒,这样一来印章的重量减轻了,某些赶时髦的女筒子就把圆筒印章做成了耳环,还别说,戴上怪好看的。
早期的印章只刻有图案,“盖”出来的也是图案,在一定的范围内起文字的作用(一般是平印),文字被发明后,印章才被刻上了文字,不过图案印章并没有因为文字的出现而消失,有些印章是纯图案,有些是纯文字,而有些则是既有图案又有文字。
印章上的图案或文字一般都是凹雕(凸雕也有,只是不常见),因为美索的印章都不用印泥,而是直接印在可塑性极强的软陶泥上,所以印迹就自然成为了浮雕或是凹雕,不加任何颜料已经很清晰了。
平印跟偶们现在的图章差不多,都是用盖地,一次只能盖一个图案或一组文字,“滚印”就猛了,不是用“盖”而是用滚地,一滚就是一组重复或部分重复的图案,重复部分一般都对称,十分美观。
虽然平印比“滚印”出现的要早的多,不过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延续性,也就是说“滚印”并不是由平印发展而来的,这一点跟圆柱印章和圆筒印章不一样,它们只是出现时间有早晚而平行发展的两种物品。
相比较而言,“滚印”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平印,因为“滚印”的出现是苏美尔人到达两河流域的重要标志。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3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8 17:08: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二~一百二十三)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二)
“滚印”不但是“标志”,另外还是身份的象征。
身上挂一个做工精致的“滚印”走在美索的大街上,乖乖,跟穿了顶级名牌差不多,还是那种限量版商标缝在外面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有钱就能忽悠来的,那叫一个爽,因为那是身份跟社会地位的象征,看谁不顺眼了,只要对方没挂“滚印”或是“滚印”没自个的好,上去拍两下包管没事。
把“滚印”往脖子上一套,那就一现成的护身符,至于能不能保平安那就是另外一会事了,就象上面说的被更有身份的人看不顺眼挨顿胖揍,那就不平安了。
但毕竟大马路上挨揍的事情非常罕见,总的来说有个“滚印”在身上还是很不错地,一来有实用性,二来能代表身份,所以“滚印”一般都属于传家宝,有的国王甚至把“滚印”作为玉玺,为的就是显示统治的合法性。
印章(特别是“滚印”)一般石制的比较多,其他材料也有,比如象牙,牛骨,金属等。陶泥做的也有,不过很少,辛辛苦苦做一个,一不小心磕坏了就太不划算了,所以印章大都取自坚硬的材料做成。
虽说石头用的多,不过并不是随便拿块石头就能刻成印章的,非名贵的一般不用,美索南部连盖房子的石头都难找,更别说找好石头刻章了,所以印章材料都要从其他地区进口。美索北部虽然产石头,不过种类太单调(基本都是砾岩),先前还能凑合着用用(中亚述和加喜特巴比伦就用砾石刻章),后来一看别人档次都上去了,自个还是那么老冒,不行,得换材料,于是就开始从诸如阿富汗之类地区进口好的石头(青金石,光玉髓等)用来刻章。
印章虽好,不过打造起来可不容易,这可是门技术活,要不谁都能做着玩就代表不了身份了,而且根据其制作工具和风格很容易就能给印章断代。
制作印章做早的工具是燧石,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章都是用燧石工具刻成的,之后出先了铜钻,阿卡德时期的印章基本都用铜钻刻成,再往后就是公元前18世纪后半页出现的切轮了,使用切轮后,刻章效率大幅度提高,印章能成批量的生产了,不过这么一来印章的价值也就大大缩水了。
印章虽然能代表身份,不过实用性(纯装饰性印章不算,歌功颂德的也算有实用价值)还是得放在第一位的,印章的实际用途就是“盖”章。
这些“盖”的章(也就是印记)一般出现在四种东西上:陶土球,陶器,泥板和泥板盒(装泥板书信的信封)。
被“盖”了章的陶土球可以封捆东西的绳子(封在绳结上),还可以封装东西的袋子,箱子,筐子,罐子,甚至还可以封门,不过用陶土球封门有没人搭理就另说了。
“盖”了章的陶土球和泥板盒跟现在的封条差不多,一拆就碎,所以现在发现的“盖”了章的陶土球和泥板盒基本都完成,不是缺一块就是已经成碎片了。而“盖”了章的泥板书倒是保存的很好,因为“盖”过章的泥板书通常都用火烤过,已经不再那么脆弱了。
印章虽有千般好,不过最后还是给楔形文明陪了葬,公元前4世纪,印章彻底消失。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三)
说完印章接着回到纳拉姆辛时期的艺术进步。
那时的阿卡德工匠们不但苦练技能(主要是凿石头),还不断更新风格,率先采用了以自然风景作为背景的手法。
在塑造人物的技艺方面也比他们的先辈提高了不少,不管在印章还是在石雕,凿出来的人物那叫一个生动,肌肉和面部五官都跟真的一样,为了既满足现实主义又满足创作对象的虚荣心,阿卡德工匠们创造出了一种把君主拔高和美化的全新风格。
这个拔高可不是嘴上说说的那种,而是实实在在的拔高,例如在纳拉姆辛石碑上,纳拉姆辛的个头要比一般人高出三分之一。美化就不用说了,就是整容嘛,从尼尼微遗址的垃圾堆中的一个约真人四分之三大小的空心青铜头像就把纳拉姆辛整成了一个帅哥,即使没了两颗宝石眼珠,鼻子又被打破,看上去还是那么地帅,不过真实的纳拉姆辛可不一定帅的那么离谱。
虽然纳拉姆辛把自个比做神,其他人也表面上吹捧几句,不过公元前2255年,作为一个人的纳拉姆辛还是没淘过自然规律,挂了,他的儿子沙尔卡利沙利(Sharkalisharri,公元前2254~前2230年)继位。
沙尔卡利沙利来以为坐上阿卡德一把手的位子是很风光的事,想想也是,在纳拉姆辛时期,阿卡德帝国不可一世,想K哪个K哪个,K完有不服的再K,国内虽然也有造反的,不过浪头都不大,拍两下就完了,可一到自己上台却发现理想跟现实还是脱节了。
纳拉姆辛一挂,阿卡德国内的造反派们又开始浪了,这回最浪的非闪族的胡里特人(印欧语系),这些胡里特人部分是早在萨尔贡时期就到阿卡德打工的民工后代,对阿卡德可说是相当的熟,所以浪起来还挺猛。
不光过内闹,国外也没好到哪去,来自西部的亚摩利人,扎格罗斯山区的卢卢比人和来自伊朗的游牧民族,也就是《阿伽德的诅咒》里提到的“从山上放出的无法无天的民族”--古提人还时不时骚扰一下阿卡德,搞得沙尔卡利沙利来脑袋发胀,两眼发黑,根本没办法治理阿卡德帝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由骚扰变成了进攻。
其实并不是沙尔卡利沙利来无能,而是敌人是在是太猛,沙尔卡利沙利执政时期,国土面积是一年比一年小,到最后就剩了个阿卡德城,由国王降为了城主,沙尔卡利沙利郁闷的不行,不过这还没完,让他更郁闷的事在公元前2230年发生了。
在一次宫廷政变中,沙尔卡利沙利被人做了,辛辛苦苦了25年,不但丢了绝大部分国土还把自个小命搭上了,这也真够沙尔卡利沙利窝囊的。
沙尔卡利沙利死后,阿卡德彻底乱了,乱的都不知道阿卡德帝国到底是什么时候灭亡的了。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4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8 17:08: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四~一百二十五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四)
现在常用的阿卡德王表有两个,一个是从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共传了五世。另一个是从公元前2371年~前2291年,共传了八世,那么到底哪一个可信度高一点呢?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沙尔卡利沙利的死上,他窝窝囊囊的挂了,留下了一团遭的阿卡德帝国,如果按照第一份王表,这时的阿卡德帝国已经灭亡,事实确实是这样,传统意义的阿卡德帝国已经崩盘,不过阿卡德城并没有被灭,阿卡德的政权也还存在(控制范围仅限于阿卡德城)。
第二份王表倒是加上了三世,分别是安那尔基(Anarchy,公元前2229年~前2227年),杜都(Dudu,公元前2226年~前2206年),苏都鲁尔(Shu-Durul,公元前2205年~前2191年),后面两个王倒没什么大问题,不过第一个问题就大了。
“Anarchy”有混乱或是无政府状态的意思,第二份王表记载的安那尔基在位的2~3年正好是阿卡德最混乱的时候,没那么巧局势混乱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名字也叫混乱的人做了一把手,再说沙尔卡利沙利是在政变的时候被人做了,“安那尔基”即使不是发动政变也该是趁乱捡了把漏的人。
但不管是亲自操刀还是捡漏,都不大会取个破名叫“混乱”或是“无政府”,那不是自个找抽吗?
根据美索传统,君王对王位的合法性是非常看中的,就拿阿卡德第一任元首萨尔贡来说,他就是靠政变上台的,一上台就把自个名字改为了“真正的王”,为的就是显示自己王位的合法性。
“安那尔基”可好,非但不掩饰还四处招摇他的王位来路不正,难道人真能不要脸到这地步?
所以说,“二表”中的“安那尔基”是后人的翻译失误,原作者想表达的是当时混乱的局势而不是特指某位君主。
那么在这段混乱时期阿卡德到底有没有领导人呢?问题的答案就在《苏美尔王表》里。
前面偶们曾经提到过《苏美尔王表》,《表》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特别是研究苏美尔人政治史的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表》共提到四个民族(苏美尔,阿卡德,古提和亚摩利),记载了从“王权天降”到伊新王朝(公元前1993年~前1730年)各阶段的王位更替情况。
记载《表》的泥板书大部分是伊新王朝后期的产物,不过其原版是在古提时期结束时,也就是乌鲁克王乌土图黑高时期编纂的,伊新王朝的属于再版。
虽然《表》把各时期的君主一个个挨着,码的整整齐齐,不过在苏美尔时期,城邦并立,君主中的一些其实并不是相连,而是处于同一时期。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五)
《苏美尔王表》虽说是重要历史文献,权威性也很高,不过还是具有神话性质。
就拿最早的那八个试与王八比命长的哥们来说,加起来在领导岗位上干了20来万年,是夸张了点,不过其中的大部分可信度还是很高地。
《表》中是这样描述沙尔卡利沙利死后阿卡德的情况的:
“谁是王?谁不是王?伊吉吉为王;南努为王;伊米为王;埃鲁鲁为王;他们四人为王,(仅)王三年。杜都王21年,杜都之子苏都鲁尔,王15年”
将《表》和先前的两份王表对照来看,阿卡德帝国最后的那段岁月基本展现出来了:
大约在公元前2230年,内忧外患的阿卡德帝国一把手沙尔卡利沙利被人谋杀,其后政局陷入混乱,有四个哥们分别上台过了把领导瘾,不过此时阿卡德帝国就剩下一个阿卡德城了,再后来又有父子两人分别上台做了30多年城主,大约在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彻底灭亡。
最终导致阿卡德灭亡的就是来自伊朗北部的流氓团伙--古提人。
古提(Gutium,又称库提,亚述语作Kuti)(其民族和语言下文再说),起初之阿卡德后期出现在楔形文字文献中的一个民族,后来也用它来特指底格里斯河下游东北部的山区。
这一流氓外加文盲团伙发源于扎格罗斯山,趁着阿卡德帝国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拼了老命提升自己的实力,终于在公元前2191年杀入了阿卡德城,给阿卡德补上了最后一刀。
不过干掉了阿卡德并不代表就能统治整个美索地区,那时的阿卡德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就剩一个城,实力又不咋地,碰到了这伙只会打,砸,抢的流氓还不立马玩完?所以古提人把阿卡德干掉也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流氓团伙的真正对手是美索地区的其他城帮邦,其中最强劲的是乌鲁克。
此时的乌鲁克被称作乌鲁克第四王朝(关于某某第几王朝的说法是由《苏美尔王表》引申出来的,《表》中关于王权更替的习惯性表达语句是“王权被带到某某地方”,某某地方被带到几次就被称为某某某某第几王朝,打个比方,第一次提到“王权被带到乌鲁克”,那么乌鲁克的这一时期就被称作乌鲁克第一王朝,第二次再说到就是乌鲁克第二王朝,以此类推),实力还不错,跟流氓团伙掐了30年(期间乌鲁克换了5个一把手,其他城邦已经陆续被干倒),最后终因实力不济,被流氓团伙揍倒。
大约在公元前2160年左右,流氓团伙统一了美索地区,成为了美索的临时主人。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5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19 10:48: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六~一百二十七)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六)
流氓团伙打架还行,但要让他们干点有技术含量的活还真不行。
因为人不多,又没什么文化,所以古提人对美索地区的统治很不着调,旗下城邦只要逢年过节送点红包就行,其他时候自便,要是实在没钱没MM了,就到富裕城邦抢一把,除了把美索搞乱外,其他啥有意义的事都没干。
流氓团伙不光对外统治薄弱,内部也够乱,在美索地区混了百八十年,一把手换了21个。最长的干了15年,最短的就干了40天,基本两三年就换一领导,至于流氓团伙为什么会频繁的更换领导,因为现在掌握的资料极少,21个一把手就发现了5个留下铭文,所以具体情况还很难说。
正是因为流氓集团少文化,从没把自己当成是美索地区的真正主人,只要有钱就好办事,所以约在公元前2140年左右,拉格什城邦的一把手古地亚(Gudea,意思是被神召唤到统治地位的人,约公元前2144年~前2124年在位)给流氓团伙送了点钱就获得了独立。
独立后的拉格什开始了强力复兴。
虽然拉格什在公元前2371年曾被乌玛等城邦揍了个不能自理,不过拉格什并没有由此自甘堕落,不管外部环境有多乱,拉格什从来没有放弃复兴和发展。
到了乌尔巴巴时期(约公元前2164年~前2144年),拉格什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美索大部分地区,几个著名的城邦,比如乌尔,埃利都,都承认拉格什的宗主权。
古地亚是个好筒子,虽然他曾在一篇铭文中自称“拉格什之神”,不过也是偶尔过过嘴瘾,古地亚还是很低调地,不太看重虚名,上台后提出的复兴计划是“重文轻武”,重点发展的是经济和城市建设而不是军事。
阿卡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古地亚基本都去过,不过他可不是去掐架而是去通商。
古地亚似乎没有在美索地区掐过架,美索以外去过安山(Anshan)和埃兰,但也只是威慑了一下,并没有派兵留守。
比起掐架,古地亚更喜欢搞搞城市建设和经商,他在被乌玛砸成废墟的吉尔苏城至少兴建或重建了15座神庙,不光在自己城邦,在乌尔,尼普尔,乌鲁克等城市,古地亚也建了神庙。
古地亚之所以有这么多钱大稿城市建设,主要是通商带来的巨额利润,从印度河到地中海,从波斯湾到小亚,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拉格什的贸易伙伴,古地亚派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不是军队,而是使臣和商人,目的就是洽谈通商问题。
不用掐架就有钱赚,这样的好事谁都乐意干,跟拉格什签定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拉格什也慢慢成为了美索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此时的拉格什又被称为拉格什第二王朝,俨然成为了阿卡德帝国在美索的正统接班人。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七)
这时的拉格什城邦的规模着实不小,面积大约16W公顷,包括17个大城,8个小城,这还不包括大量的村落,这些村落已知名字的就有40多个。
照理说作为恢复美索地区秩序的一号种子选手拉格什,K掉流氓团伙是早晚的事,不过后来真正K掉古提人的却是“打不死的小强”--乌鲁克。
作为出产了传奇英雄吉尔伽美什(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5位一把手)的城邦,乌鲁克跟流氓集团死磕30年后光荣就义,不过大约在公元前2120年又活了过来。
活过来的乌鲁克在一把手乌图黑加尔(乌图黑高,Utuhegal)的领导下实力暴涨,一跃成为PK流氓集团二号种子。
乌图黑加尔一上台就获得了乌尔的控制权,并亲自任命了他的弟弟乌尔纳姆(又有资料表明乌图黑加尔是乌尔纳姆的老泰山)为乌尔总督,乌鲁克实力进一步增强。
过了没几年,二号种子的实力已经强大到了足够K掉流氓团伙,乌图黑加尔瞅着一号种子拉格什只顾着做生意,压根没一点要跟流氓集团火拼的意思,也不等它了,联合了其他南部城市盟友正式向流氓集团开战。
在美索地区混吃混喝的流氓集团这回算是遭了难了,习惯混水摸鱼的古提人对真正的战争还是很菜,或许是只会进攻不懂防守,流氓集团被揍的很惨,连集团末代首脑梯里根(就是只干了40天一把手的那位)都被乌图黑加尔活捉了。
公元前1116年,流氓集团被英勇的乌鲁克彻底铲除,美索地区解放了。
铲除了流氓集团后,乌鲁克越做越大,大有统治美索地区之势,乌图黑加尔更是意气风发,英雄了得。谁知道高兴了没多久正做着一统美梦的乌图黑加尔突然挂了。
乌图黑加尔的死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到底是死于意外还是死于阴谋暂时无人知晓,但是不管是怎么死的,反正从他死中获益最大的是乌尔纳姆。
乌图黑加尔挂掉后,乌尔纳姆成为了乌鲁克的一把手,并在公元前1113年统一了美索南部,并建立了一个极度繁荣的苏美尔新国家--乌尔第三王朝。
因为王国的建立者和统治者都是苏美尔人,所以乌尔第三王朝又被称为“苏美尔的复兴”。
苏美尔人是复兴了,可被铲除的流氓团伙的残余分子呢?他们被彻底赶出美索地区后到底去了哪呢?后来又干了些什么事呢?
古提人的去向实在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6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25 09:45: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八~一百二十九)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八)
古提人的去向问题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有学者把他们跟楼兰联系了起来,具体是把古提人跟吐火罗人扯上了关系.
英国学者亨宁(W.B.Henning 1908-1967)在他的《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中提出:吐火罗人至少可以追溯到击败纳拉姆辛统治巴比伦约百年的古提人(这句描述有问题,古提人并没有击败过阿卡德的纳拉姆辛),他们于公元前三千纪末离开波斯西部来到中国,一部分定居下来,其他仍过着游牧生活,即后来中国史书中常见的月支("月氏").
至于古提人迁移到中国的原因是美索各民族容不下战败后的古提人,所以这个流氓集团的残部不得已,举家搬迁到了中国.
亨宁还用到了历史语言比较学,把一些古提语专有名词与吐火罗语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不得不说亨宁的这一观点猛一看还是很吸引人地,MS还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这点没什么疑问,不过古提语属于什么语系就是个问题了,就目前考古研究来看,古提语还没有被破解,古提人的起源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们起源于扎格罗斯山区,暂时还无法证明他们来自更遥远的地方,更没有证据证明作为假设的吐火罗人的先人的古提人说的是原始印欧语.
当然在原籍不说印欧语并不代表永远不说,或许在搬迁的路上跟某些原始印欧部落学了也说不定,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古提人统治美索时期,特别是后期,古提人已经"阿"化了,很多古提一把手都取了闪族的名字,而且许多铭文都是用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书写的,不过除了这些,当时的古提人还是文盲,他们并没有在美索地区留下任何正面的东西,比如,建筑,艺术品之类,这伙文盲在自己统治的地区都没好好脱盲难道会在搬迁路上跟人学语言和文化?
还有一个把古提人看作是印欧人的原因是"古提"这个词的定义问题.
前文已经说过,"古提"不光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还有地区的概念,而这个"古提地区"就在"库尔德斯坦".
库尔德斯坦是一个横跨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三国山区的地区,一直都是库尔德人(又称科尔多人)聚居的地方。库尔德人的祖先是半游牧民,扎格罗斯山是他们的家,库尔德语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因为古提人和库尔德人来自同一地区,并且库尔德的另一个称呼就是Gutium,所以难免会把古提人和库尔德人搞杂.
再说说这个流氓集团有没有流窜到西域的可能.
流氓集团虽然在美索犯了事,具体就是抢抢东西,杀杀人之类,干倒了流氓集团的乌图黑加尔有这样一则胜利铭文:古提人是"山中的蛇蝎,他们反对诸神,把苏美尔的王权转移到(外)国,使苏美尔充满恐怖.他们夺人妻子,抢劫儿童,在苏美尔挑起事端,发动叛乱."
不过结合考古发现,古提人统治时期,美索地区并没有受到实质的破坏,人们该干嘛还是干嘛,只是多了个收保护费的流氓集团罢了,乌图黑加尔的这则铭文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毕竟把自己打败的敌人描绘的越强大越凶狠越能给自己长脸不是?美索地区人民容不下古提人这一说法不能成立,最多是古提人因为自身素质太低在美索混不下去了,而不是美索人民不让他们回来继续混.
既然古提人集体搬迁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他们到底去哪了捏?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二十九)
答案其实很简单,哪来的就回哪去了.
流氓集团被乌鲁克放倒后就退回了原根据地--扎格罗斯山区,但并不是一去就不复返了,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们还会时不时的流窜出来干几票.
说完古提人的去向问题,偶们把视线转回乌尔,看一看被称为极度繁荣的苏美尔新国家-- 乌尔第三王朝发生些什么事.
乌尔在古提时代曾一度是拉格什的附属国,乌鲁克的乌图黑加尔放倒古提人后任命乌尔纳姆为乌尔的"沙基那"(Sagina),即"军事统帅"或"总督".本指望乌尔纳姆在这个位置上发点光和热,为乌鲁克的霸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没料到乌尔纳姆在乌图黑加尔还在世时就叛变自立了.
自立后的乌尔纳姆又在短时间内拿下了乌鲁克,继而取得了苏美尔地区的霸权,乌图黑加尔也在这时期蒙主召唤了(有证据表明乌图黑加尔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事故,至于事故是否人为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乌尔纳姆的乌尔王朝在历史上(《苏美尔王表》提供的历史)已经是"王权被第三次带到乌尔"了,所以被称为乌尔第三王朝.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苏美尔文明臻于极盛,青铜器已被普遍使用,由此,美索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
在乌尔第三王朝,有两个城享有特殊地位,但其中并不包括首都乌尔城,而是乌鲁克和尼普尔.
虽然乌尔纳姆在乌尔发了家,但他早期的行政关系还是隶属于乌鲁克的,造反这类事情可不能大肆宣扬,影响名誉嘛,所以乌尔纳姆家族极力证明他们与乌鲁克早期国王有血缘关系,为的就是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MS证明统治的合法性这档子事在美索地区还是很流行地.
不过他们攀的亲的时代有点早了,他们攀上了半仙吉尔伽美什一家,虽然隔的有点远,但要是认个几世孙之类的倒还凑合,可他们偏不,非得跟吉尔伽美什攀上兄弟关系,把吉尔伽美什的老爸卢加尔班达认做爹,吉尔伽美什的老妈宁笋认做娘,吉尔伽美什自然就成为了兄弟,而且还是集体认,为了认亲把自个家族都整成了平辈,那叫一个乱哦.
除了攀亲,乌鲁克在乌尔第三王朝还是王后居住和未来一把手试炼的地方,这时候的文献有提到"王后居住的地方"就是指乌鲁克,乌尔第三王朝第四个一把手舒辛(Shu-Sin,公元前2038年~前2030年)在还是王储的时候就是乌鲁克的总督.
另一个城市尼普尔在乌尔第三王朝虽然有自己的城主,但它从不用纳税,反而还能接受其他城邦的进贡,原因就是尼普尔历来就是美索地区的宗教中心,在美索众城市中的地位是相当高地,美索的统治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宗教中心从没换,所以尼普尔所受的待遇一向都很高.
作为乌尔第三王朝的创始人,乌尔纳姆(Ur-Nammu,公元前2113年~前2096年)最早被人熟知是因为一部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但是,《乌尔纳姆法典》真的是由乌尔纳姆颁布的吗?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7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27 16:15: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一百三十一)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
先前偶们曾说到过一部极其有名的上古法典--《汉摩拉比法典》,那部法典确实是由汉摩拉比颁布,不过现在这部《乌尔纳姆法典》的真正颁布者是乌尔纳姆的儿子舒吉,法典的名字改为《舒尔吉法典》  更为恰当。
不管颁布者到底是谁,现在的统一叫法还是《乌尔纳姆法典》,该法典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做为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有一部据说是公元前24世纪的《萨麦法典》,不过没啥证据,现在基本也没人提了。如果要找更早的,或许在埃勃拉的泥版屋里能找到),现在却不成文了,原版就不说了,还在世的可能性极小,现今保存下来的就只有几个古巴比伦时期的抄本残片,不过就是残了,其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偶们基本还是能领会地。
因为没发现原版,所以《乌尔纳姆法典》最初的载体只能靠猜,不过范围比较小,反正不会写在纸上,除了写在泥板就只能像《汉摩拉比法典》一样往石头上刻了。
在两河流域的宗教名城尼普尔出土的《乌尔纳姆法典》序言中这么说到:“...然后这位伟大的勇士,乌尔的君主,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君主乌尔纳姆在这个国度内建立了平等的秩序,消除了凌辱,暴力和冲突。孤儿不再交由富人处置;寡妇也不再交给有权势的人。”
序言不但提出了立法的目的和主题思想--(一把手自己公开申明)“全国实现公道”,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和社会成员的构成情况。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北部地区仍然主要住着阿卡德人,南方地区则主要是苏美尔人,虽有混居,但两个民族只是局部的融合,有文化的人除了自己的母语比较流利外,还会一门外语(当时苏美尔地区主要就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两种)。
不过从阿卡德王朝开始,阿卡德已经逐渐取代了苏美尔语,成为了官方通用语和民间流行语,不管苏美尔人还是阿卡德人,都以说一口标准流利的阿卡德语为荣,一开始苏美尔语还被用做记录商业活动和政府事务,后来只作为“古典语言而存在,用以传播苏美尔-阿卡德文明的古老传说。”。
法典除了序言外,还包括惩罚条款和后记两部分,主要涉及民法,刑法,婚姻法,诉讼法等多部门法,共29条,可以辨认的有22条:婚姻7条,女奴隶4条,伤害罪5条,农业3条,司法诉讼3条。
处罚内容包括:已婚妇女通奸,强奸妇女或处女(未成年女奴隶),离婚,伪告,奴隶逃跑,体伤,农业纠纷等。法典条文部分行文方式一律采用“如果...就...”的句式,这种句式也成为了古代两河流域和小亚后来立法者的流行语。
《乌尔纳姆法典》的惩罚手段除了判刑外还有“议罪银”制度,犯了事不再使用同态复仇或是血亲复仇那样的野蛮方式,有钱的只要交点钱就完事,大牢都免蹲了,比如甲砍掉乙一只脚,则需赔偿10西克勒  白银,砍掉鼻子则刑罚更高,要赔三分之二密拉也就是40西克勒白银。
西克勒(shekel)是古代两河流域(埃及,波斯等的古代文献里也时常提到)的常见的重量单位,也是基本单位,取自180粒小麦。苏美尔的重量单位一般采用60进位∶即1塔兰特(talent,约合30.1公斤)=60密拉,1密拉(mine,约合501.6克)=60西克勒,1西克勒(约合8.4克)=60塞昂;1塞昂(约合0.14克)=3塞,1塞合0.046克.
法典虽然表面上提倡公平,公正,不过实际维护的还是奴隶主阶级,特别是男奴隶主的权益,比如离婚女人没有财产;通奸男人无罪,女人则处死;强奸未成年女奴隶只需赔5西克勒白银的罚款等等。
司法审判方面,由市长兼任法院院长,并且大量使用神判。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一)
从《乌尔纳姆法典》可以看出这时的乌尔社会虽不和谐,但挺繁荣,在序言里法典还曾统一度量衡(舒尔吉所为),这一点比偶们的秦老大早了差不多有两千年。
虽然《乌尔纳姆法典》不关乌尔纳姆什么事,不过乌尔纳姆留下了另一个重要文献,就是所谓的“土地登记薄”。
“土地登记薄”是指一个划分行省界限的文件,涉及尼普尔北部的四个地区的划分,每部分的结尾都写到了乌尔纳姆为某某神确定了某某区域,这也秉承了苏美尔城邦被视为不同神的属地的一贯传统。
行省之间的界限很明确,有时以河或渠为界,有时以山为界,如果既没山又没水那也好办,直接整个神庙做为界限。虽然“土地登记薄”这么划分,不过其他其他城邦是否也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估计也差不多,方便嘛。
虽然乌尔纳姆上台可能不那么光明正大,不过他在治国方面成就是有目共睹地,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以评个先进,就是当个劳模也不为过。
除了带兵打仗,划分行省界限这类的国家大事乌尔纳姆要管,象劳动者日薪等级和国家控制的酿酒厂生产的啤酒浓度这类的小事他也要亲自过问。
劳模乌尔纳姆还是一个建设者,像乌尔,乌鲁克,尼普尔这样的两河历史名城都有他主持修建的建筑(城墙,运河,神庙之类),其中最著名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位于乌尔的奉献给月神南纳的南纳塔庙(Ziqqurrat)。
塔庙的雏形最早见于公元前4000纪中叶的埃利都,那是个建筑在高台上的神庙,只有一个较高的高台台基,到了乌尔纳姆时期,塔庙发展为三层高台,最上层的高台建有神庙,古文献里把建在高台上的神庙叫做“高庙”(Hochtempel),是神居住的地方。
与“高庙”相对的建在平地上的“低庙”(Tieftemple),是神显灵的地方。
站的高看的远是好事,不过建的高能被远着看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现如今美索的“高庙”一个都没留下,全玩完了,“低庙”倒是保存下来不少,看来高未必就好哦。
南纳塔庙就属于没了“高庙”的不幸者,但同时它又是幸运的,经历了四千年的风风雨雨,下面的算是保住了,不过到了公元1991年却遭了难,而且还是人为地。
海湾战争那会,伊拉克人瞅着塔庙不错,地方宽敞,就在塔庙地界里藏起了飞机,被山姆大叔逮着后猛炸了一气,把从塔东北面可以看到的通到塔庙第一塔层的百级中央阶梯给炸坏了,还好不严重,现在已经修复好了。
南纳塔庙是一座坚实的砖体,基底长64米,宽46米。塔里面用灰浆砖块建成,外面装饰有烘干的砖,虽然有了四千年的历史,还被炸过,不过现在看着还是挺精神地。(偶相册有图片)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8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6-12-30 09:26: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三)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二)
乌尔纳姆卖力的工作了18个年头,却没有亲眼见到乌尔第三王朝的颠峰时刻,公元前2096年,乌尔纳姆挂了。
乌尔纳姆的死对乌尔第三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这从一块记载他最后命运的泥板书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块已经损坏,写有6行字的泥板,记载了乌尔纳姆在任上的最后一年死于一场战斗,“像一艘被捣碎的船只那样给抛弃在战场上”。
这是已知的关于乌尔纳姆死因的唯一说法,不过对那场导致乌尔纳姆送命的战争的详情却只字未提,泥板书是以一首抗议众神让为民众恪尽职守的国王的毁灭的挽歌结束,这也反映了乌尔纳姆在普通民众中的威信和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乌尔纳姆之后,美索又出了个“大神”--舒尔吉(Shulgi,公元前2095年~前2048年)。
舒尔吉跟阿卡德的纳拉姆辛一个德性,骚包的很,嫌称王不过瘾,喜欢自命为神,称自己为“舒尔吉神”,从他开始,国王神化自己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一潮流也持续到了古巴比伦的汉摩拉比时代。
当然国王神化自己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希望走哪都受到崇拜,主要是为了充当国家的保护神,使国土直接受神保护,使王权更加巩固。
除了跟神站一队外,舒尔吉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以巩固王权,一把手的权力没有限制,想干嘛就干嘛,国王的权力高于一切,他任命官吏,统帅军队,控制法庭,集军、政和司法权力于一身,不过一把手在做决定时还是得参考一下“顾问”的意见和算上一卦。
实行中央集权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富了王家,苦了“诸侯”。
早先的美索地区,不管混战还是统一,每个城邦都享有高度的自制权。战乱时期,城邦一把手恩西谁都不服,带着小弟满处掐架。统一时期,恩西们除了逢年过节给王国政府塞几个红包外,其他时候都是自顾自,城邦的一切事务都是自个解决,跟上头没啥关系。
舒尔吉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王族直接控制了帝国所有部门的产业经济,其他人再要想从中捞钱就难了,城邦的恩西也有讲究了,这会恩西改叫总督了,直接由上头任命,一般不是国王的亲戚做不上那个位置,而且权力也没原先的那么大了,他与高级军官(该区司令员)共享权力,自己没决策权,重大决策都得听一把手的,直接向帝国一把手负责。
除了跟国王攀上亲戚关系做官比较容易外,其他有志跻身官场的筒子都得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埃杜巴”就是通往仕途的重要路径之一。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三)
“埃杜巴”是一种抄写学校,学员除了文书外,还包括大多数国家行政人员,舒尔吉本人就是从“埃杜巴”毕业的。
“埃杜巴”除了给学员们扫盲外,还开设了国家管理等课程,文书只要学会苏美语,用以记录商业活动和政府事务,其他学员除了语言外,其他课程也得过关,过不了的,语言要是学的好还能当个文书,要是语言也不行的话只能回家务农了。
不管是国王亲戚还是普通平民,能做到的最大的官叫做“大苏卡尔”(sukkal-mah)。
“大苏卡尔”的具体职能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不过他似乎可以干预法庭的决定,地位至少跟地方总督差不多,甚至还要高于总督。
在舒辛(Shu-Sin,公元前2047年~前2030年)和伊比辛(Ibbi-Sin,公元前2029年~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第四,五个一把手)时期,有个叫乌尔都南纳(Urdunanna)的“大苏卡尔”,其权限北自乌尔比鲁姆,南则到了波斯湾。
舒尔吉统治的前半期是乌尔第三王朝的颠峰期,《乌尔纳姆法典》就是在这一时期颁布的,不过到了其统治后半期,麻烦来了。
舒尔吉统治的第19年(一说是20年),乌尔第三王朝发生内乱,为了平乱,舒尔吉只得把平民组织起来跟造反派PK,所以,这一年被叫做“乌尔的公民被组织为持矛士兵的那一年”,大概K了两年,叛乱才被平息。
舒尔吉筒子有个“好习惯”,报喜不报忧,他的铭文只记载胜利,不记载失败,所以那次判乱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现在还不清楚,从后面的发展情况来看,损失应该不大,至少对舒尔吉的统治地位没造成实质的伤害。
内战完了外战又来了,因为铭文的记胜不记败,所以不清楚舒尔吉到底K了几场架,估计不会少哪去,因为据铭文记载(纪年),舒尔吉跟锡穆鲁姆王国就K了9次。
这个倒了八辈子霉的锡穆鲁姆王国被舒尔吉干倒了9次,第二十六年是“锡穆鲁姆被毁灭的那一年”,第二十七年是“锡穆鲁姆再次被毁灭的那一年”,到了第四十五年则是“锡穆鲁姆和卢卢布姆第九次被毁灭的那一年”。
可怜的锡穆鲁姆王国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然重建了8次,可惜的是年代表除了这几句简短的描述外再无其他详细的记载了,锡穆鲁姆王国在哪?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王国?为什么会被K倒9次?这些都成了未解之谜。
虽然组织严密的乌尔帝国看起来无懈可击,但随着天灾外加人祸,这个固若金汤的帝国开始撒欢的往死路上奔了。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69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1-04 13:49: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四~一百三十五)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四)
舒尔吉统治时期是乌尔帝国的最高峰,国力强盛,组织严密的乌尔第三王朝怎么着也不像快入土了,但就在这个时候,好死不死的幼发拉底河改道了。
美索地区并不流行什么“母亲河”之类的宣传口号,不过美索广大人民群众对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的感情是不言而喻地(不光是正面感情,反面也有),幼发拉底河这一改道,事情就大发了。
先不说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在家门口喝不到,多走几里还是能挑到水的,不过人能挪但城不能挪啊,原先的沿河城市变成了干燥的高原城市,沙漠和山区等边远地区不怎么富裕的人民群众也不再向往到这些昔日的繁华都市打工了。
没有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这些城市的经济逐渐衰退,连带着乌尔帝国的国力也跟着衰弱,这也给了其他民族一个机会,一个称霸美索的机会。
最先进行尝试的是马尔图人。
马尔图人这个名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他还有一名字说起来就熟悉多了,苏美尔人对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亚摩利人称呼就是马尔图人,如果有人还不知道亚摩利人是干什么地,那就再说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巴比伦人(主体)。
舒尔吉之后他的两个儿子阿马尔辛(Amar-Sin,公元前2047年~前2039年)和舒辛轮流做了9年的一把手,阿马尔辛执政的九年还算太平,但到了舒辛统治的第四年,亚摩利人行动了。
这时的亚摩利人比文盲还文盲,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是“不知五谷,房屋和城市为何物。”,这一评价还是算是比较温和的,亚摩利人的真实生活比评价更不堪。
亚摩利人的生活实在是粗陋,甚至连原先的流氓集团古提人都比不上,他们吃生肉,天当被来地当床,死了随便找个地方一扔就完事了(有点天葬的感觉),平时就靠打劫为生,整个就一强盗集团,这回,他们把目标对准了已半截入土的乌尔帝国。
虽然乌尔帝国的实力已经不行了,但舒辛并没有坐着等死,他在统治的第四年开始修“长城”(防御工事)来抵御强盗集团的进攻,这一年就被称做“建造马尔图城墙的那一年”。
“长城”有多长?不知道,因为至今还没挖到遗址,但具相关文献记载,它包含一系列彼此相连的堡垒,从底格里斯河一直延续到今巴格达西北的幼发拉底河沿岸,至少有80公里长,
“长城”虽猛但也只是延缓了一下乌尔第三王朝覆灭的时间而已,然而,并没有能挽救帝国最终灭亡的命运。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五)
“长城”暂时挡住了强盗集团,但另一伙猛人又盯上了乌尔帝国。
这伙猛人就是来自美索的东南部埃兰人,他们在舒辛统治后期找上了乌尔帝国的麻烦。
埃兰人不同于先前的流氓集团和现在的强盗集团,他们与美索地区长期交往,但也长期掐架,美索的优秀文化他们学到了不少,但揍也没少挨,这回算是逮着机会能报复了。
在亚摩利人和埃兰人的轮番冲击下,乌尔帝国乱了,地方政府纷纷闹起了独立,末代君主伊比辛就在这个时候从他老爹手里接过了这个日渐萎缩,贫困的帝国。
开头的两年,伊比辛还能撑一下,从他统治的第三年开始,乌尔帝国逐渐崩溃了。
先是迪亚拉地区的埃什努纳(Esnunna)宣布独立)(第三年),接着是埃兰人的正式宣战(第四年),再下来是拉格什,乌玛和尼普尔的相继独立(第五年以后),这些虽然很严重,但不足以致命,第七年,伊比辛最大的麻烦找上门来了。
在伊比辛统治的第七个年头,首都发生了饥荒,乌尔因此发生通货膨胀,粮价上涨了60倍,其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也有可能是强盗集团所为,万般无奈下的伊比辛命令尼普尔附近的伊新总督伊什比埃拉为他筹集粮食,这位总督没任何异议,当即就答应了。
伊比辛本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一个能为帝国出力的忠臣,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被这个老小子狠狠的阴了一把。
伊什比埃拉动作倒是很麻利,很快就弄到了72000古尔(大约相当于1400万升)粮食,不过他运送的方向好象出了点问题,目的地不是乌尔城而是伊新。
运完粮食后伊什比埃拉给伊比辛发了封快递,大意是:“不是我军无能,敌人实在是太猛,马尔图人已经杀到帝国中部了,粮食实在是运不过来。”他还以伊新和尼普尔受到亚摩利人为由,要求国王授权他保卫两地。
伊比辛眼瞅着自己被阴却没一点办法,只能无奈的答应伊什比埃拉的要求,但还做了最后一丝努力,让伊什比埃拉请求其他总督帮忙,这回伊什比埃拉不像上次那样绕圈子了,直接回答“NO!”
其实这会的亚摩利人压根没那么强悍,伊什比埃拉就是利用这个内忧外患的机会要挟伊比辛,他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象拉格什,乌玛那样获得独立,而是想取代伊比辛成为美索的霸主,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没过多久,伊什比埃拉就以伊新为根据地宣布独立,并对保皇派实施清剿,也由此,伊新开始使用自己的纪年,成为乌尔的大患。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0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1-08 10:5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六~一百三十七)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六)
虽然已是四面楚歌,但伊比辛还是没那个觉悟,对最后的翻盘还是抱有最后一丝幻想。
他在给一个总督的回函中这么说道:伊什比埃拉是“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他不是苏美尔人的后代”,至于马尔图人和埃兰人,众神会使他们两败俱伤...随着国家的中兴,帝国的力量将要震撼整个世界。
随后发生的事情跟伊比辛预料的完全相反,强盗集团和埃兰人继续着他们的进攻,十处打锣硬是九处都在的流氓集团--古提人也按耐不住加入了混战。
公元前2006年,埃兰军队包围并攻陷了乌尔城,伊比辛也别埃兰军队逮了回去,是蒸是煮就不知道了,反正最后是被蹂躏致死了,乌尔第三王朝灭亡。
不得不说埃兰军队的风格实在是剽悍,攻破乌尔城后,为了出自己胸中那口压抑了很久的恶气(被苏美尔人和阿卡得人轮番修理了好几百年,K又K不过,骂又不敢骂,那叫一个郁闷),进城后见人就杀,见建筑物就砸,以致后来的考古发掘显示当时的每座建筑都有遭到破坏的痕迹,乌尔城成了人间地狱。
一首苏美尔诗更是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城市的主道和小街上,以及曾经挤满舞蹈者的地方都高高的堆满了死者的尸体,尸体“就像太阳底下的脂肪一样”慢慢分解。
乌尔城毁了,毁的是那么的彻底,往日的荣耀已不复存在,至此,乌尔再也没有能成为政治中心。
在此,我们谨以一首乌尔城被毁不久后发表的一首不同凡响的苏美尔挽歌(针对该城保护神,南纳的配偶宁格尔的部分内容)来纪念这座历史名城。
“噢,正直的女人,你的城市已被毁,你将如何生存?你的城市已化为废墟,你不再是它的主人。你的人民被敌寇杀戮,你不再是他们的女王。你的眼泪已变的陌生,你的土地以不会流泪--就象一个被堵住嘴巴的人!你的城市已化为废墟,你将如何生存?你的家已被洗劫一空,不知你当时作何感想?乌尔圣地如今只有悲风回响!”
帝国被灭,都城被毁,这下苏美尔人亏大发了,在美索的统治历史被划上句号不说,随着巴比伦和亚述的崛起,苏美尔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苏美尔文明也渐渐被深深掩埋,直至最后被完全忘却。
苏美尔文明虽然已退却,但它接受亚摩利人的洗礼后蜕变成了一种新的事物--伟大的巴比伦文明,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虽然你已被毁,你的名字依然是城市”。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七)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美索地区又是一通混战,灭了乌尔的埃兰就像完成任务一般,在美索留下了一支军队后就匆匆撤退了。
伊什比埃拉建立的伊新王朝(建于公元前2017年)逐渐强盛了起来,它控制了乌尔(已一定程度的重建),乌鲁克,尼普尔等地区,伊新一把手采用了乌尔国王的称号(袭用神的称号),号称“天下四方之王”,政府机构,王室礼仪和法典也模仿乌尔帝国。
伊新王朝的一把手们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入了《苏美尔王表》,宣称伊新王朝符合天意,以显示伊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伊什比埃拉在他统治后期,把驻守在美索的埃兰军队赶回了老家,从而取得了通往南方的商路,虽然伊新地盘不小,实力不弱,但最终没有成为帝国,没有统一美索,因为这时的伊新王朝有好几个实力不错的对手。
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强盗集团亚摩利人在美索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拉尔萨王国,而这一美索时期混乱时期又被成为“伊新--拉尔萨时期”。
亚摩利人从他们的老家叙利亚和阿拉伯沙漠大规模移民到美索地区后,由于埃兰人的不占领政策,使他们乘机安定了下来。
亚摩利人虽然也使用闪语,但他们跟阿卡德人并不同宗,他们是闪族的另一支,即西支迦南人的一支,MS还跟希伯来人有亲戚关系,他们最先说的是早期迦南语,不过当他们到达美索南部时,语言已经转变为了古巴比伦语(阿卡语的巴比伦方言)。
公元前2025年,纳波拉努姆(Naplannum)建立了第一个在巴比伦尼统由亚摩利人统治的王国---拉尔萨。
拉尔萨王国刚建立的时候实力不咋地,对手倒是不少,在北部有埃什努那,马里和亚述,但最强的还是它的近邻伊新(拉尔萨和伊新都在南部),两者互掐了大概有两个世纪。
刚开始是伊新占上风,到了伊新第五个一把手李必特·伊丝达(Lipit-Ishtar,公元前1934年~前1924年)统治末期,拉尔萨的第五个一把手贡古努姆(Gungu-num)带人把李必特·伊丝达给做了,并占领了乌尔。
伊新倒下了(还没挂),马里又站起来了,混战还在继续。
马里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卡布尔河交汇处,控制着两河流域与小亚的商路,经济相当繁荣,文化与把比伦尼亚基本相近,拉尔萨要想吃掉这么一个要文化有文化,要经济有经济的国家还真得长上一副好牙。
正当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国家谁都不服谁,掐得正欢的时候,一个新兴的王国正在悄悄崛起,而这个王国日后不但统一了美索,而且还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国之一,它的辉煌将为世人所赞叹,他的名字也将被后世永远铭记。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1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1-09 15:57: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八~一百三十九)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八)
这个王国就是在公元前1894年,也就是拉尔萨王苏姆-埃尔统治的第一个年头,由亚摩利人苏姆-阿布姆(Sumu-abum,公元前1894年~前1881年)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又称巴比伦第一王朝。
苏姆-阿布姆选择了位于基什以西几英里,幼法拉底河左岸一个都市做为都城,这个城市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巴比伦城。
巴比伦的苏美尔语名字为KA·DINGIR·RA,阿卡德语的名字为Bel-ilim,两者的含义都是“神之门”,而现在的名称巴比伦(Babylon)则源于希腊人的称呼。
现在大多数人一听到古巴比伦就会立马想到“空中花园”,其实这个概念有点偏差,就算“空中花园”是那个反恐精英尼布甲尼撒二世(他的名字在巴比伦语的意思是“皇冠的保护和继承者尼布”,或“保卫边疆者尼布”)所造(关于“空中花园”的历史前文有介绍),那么也该称之为“新巴比伦空中花园”。虽然拗口,但事实就是这样,那玩意根本不关古巴比伦啥事,一古一新都差了上千年呢。
不光“空中花园”不能带“古”字,就是现在所发现的巴比伦城的遗址也不能带“古”字,古巴比伦城在公元前689年已经被恐怖分子亚述的头子辛那赫里布带人夷为了平地。还是那个反恐精英尼布甲尼撒重建了巴比伦城,不过格局,建筑之类已经跟原版的大不一样了。要探寻古巴比伦城的历史原貌,只能从跟古巴比伦城同一时期的其他古城遗址,比如马里,尼普尔遗址推测一下了。
古巴比伦建国之初,还是一个小小的城市国家,这是没办法的事,底子薄嘛,强盗刚转行成良民,一来缺少文化,二来还是外来人员,能在美索地区建个国家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当时的外部条件对古巴比伦还是相当有利的,几个大国都忙着群欧,谁都没在意这个新崛起的小国,于是古巴比伦得到了平静发展的机会。
古巴比伦前五个一把手大约花了60年左右的时间来发展自己,逐渐地控制了整个阿卡德地区,但此时的古巴比伦在美索地区仍算不上是顶级。
就在古巴比伦建立和埋头发展的时候,拉尔萨和伊新已经掐的昏天黑地了,拉尔萨先是控制了南部地区,把乌尔,埃利都,拉格什等城收入了囊中,两家又为圣城尼普尔K了三次,虽然伊新勉强从拉尔萨手中夺回了尼普尔,但它的衰败已无可避免。
当古巴比伦把势力拓展到苏美尔地区的门户尼普尔的时候,遭到了强敌拉尔萨王国的一顿猛拍(拉尔萨曾控制尼普尔六年),巴比伦联盟(古巴比伦和伊新结盟)也被打残了,不过拉尔萨并没有把古巴比伦往死里逼,因为它的目标是伊新,对古巴比伦的攻击也只是防御性质。
公元前1794年,拉尔萨里姆-辛(Rim-Sin)带人终于把给伊新做了,从而彻底结束了两国长达两个世纪的互掐,伊新第一王朝覆灭,拉尔萨统一了苏美尔地区。
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第六个一把手汉谟拉比出现了,美索的局势开始变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偶们在前面提到过汉谟拉比,就那个喜欢断案的哥们,也是《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者,但他最大的成就并不在法律上,而是在政治和军事上,因为没有强权做保证,再完善的法律都只是摆设。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三十九)
汉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根据译音规则,MU译成穆比馍更为合理,所以在此更正)从他老爸辛穆巴里特手中接过的只是大约80英里长、20英里宽的小国,周围又有几个惹不起的大佬,所以汉穆拉比最先考虑的还是巩固内部和发展经济。
这一时期的汉穆拉比象他的5个前辈那样,大多数时间都在自立更生,把精力都放在了修神庙,筑防御,挖水渠上了,根本没一点要跟大佬们动粗的意思,所以大佬们也没有把古巴比伦当回事,一个小国能起什么大浪?认为它是无害的,放任其发展,不过事实真是那样吗?古巴比伦有害无害马上就见分晓了。
埋头苦干了三十年,古巴比伦终于上来了,意气风发的汉穆拉比在美索不达米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
实力暴涨的汉穆拉比并没有盲目的发动的进攻,30年的蛰伏让他深刻的认清了美索地区的形势,以一敌N,虽然壮烈但没任何意义,汉穆拉比要的是结果,过程精彩?那只是失败者安慰自己的借口,没有结果再精彩的过程的也是白搭,所以汉穆拉比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汉穆拉比先承认了苏巴突(阿卡德语中称亚述为苏巴突)的统治,该做孙子还是得做。接着又与马里(已臣服于亚述)和拉尔萨了结盟。
马里是古巴比伦的老盟友了,两国一把手汉穆拉比和济姆里利姆是多年的朋友,两人时常通信交换一下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彼此关系是非常铁地。
古巴比伦能跟拉尔萨能够结盟并不是由于汉穆拉比的个人魅力,而是拜埃兰所赐。
事情的起因是埃兰人进攻了距巴比伦城东北100英里的埃什努那城,汉穆拉比和萨里姆-辛通过互派使者和谈判,结成了防御同盟。
有了盟友的支持,汉穆拉比底气足了不少,他选定的第一个目标是以前不可一世,现在被拉尔萨打的半残的伊新。
半残的伊新对上强劲的古巴比伦,结果可想而知,半残成了全残,伊新被并入了古巴比伦的版图。
收拾完伊新后,汉穆拉比继续着他的进攻,先后打下了乌鲁克,乌尔等城市,但随着他的节节胜利,古巴比伦和拉尔萨同盟出现了裂痕。
在底格里斯河岸边的一个巴比伦城市欧庇斯遭到攻击的时候,萨里姆-辛忽悠了汉穆拉比一把,他没有履行作为盟友的义务派兵去支援,这一点让汉穆拉比非常的窝火,不过还没完,此后萨里姆-辛又派人袭击了古巴比伦的领土并把当地群众都逮去做了战俘,汉穆拉比彻底被激怒了。
既然同盟做不成,又有矛盾,那就啥都不说了,开打吧。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2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1-11 13:02: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一百四十一)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
这时的拉尔萨实力还是很强地,古巴比伦要想单挑基本没戏,既然单挑不行,那就群欧吧。
汉穆拉比找到了他的老朋友,马里的一把手济姆里利姆。汉穆拉比深知要拉济姆里利姆下水,光凭交情是绝对不行的,所以送上了两份大礼。
第一份,汉穆拉比帮助马里摆脱了亚述的控制。第二份,公元前1764年,汉穆拉比带人把马里的劲敌,经常揍马里的埃什努那做了(没有征服)。
收到这两份大礼的济姆里利姆笑成了一朵花,满口答应带人支援,马里下水了。
公元前1763年,汉穆拉比断绝了与拉尔萨外交关系,并把矛头指向了拉尔萨第二大城市麦西肯-沙匹尔。
出征前,汉穆拉比亲自检阅了他的“汉家军”。
跟萨尔贡一世的“萨家军”一样,汉穆拉比也有一支常备军(步兵),士兵被称为“列杜”、“柏以鲁”。他们从国家领得服役份地(包括田园、房屋和牲畜)。
列杜、柏以鲁被俘或死后,只要他的儿子接替他服役,就可以继承这种份地,但不得买卖。如果被俘者的儿子还小,得保留三分之一土地,让被俘者的妻子抚养孩子。如果被俘者回来了仍可领回原来的份地。政府规定:军官不得侵占士兵财产,犯者处以死刑。一般人如买了战士的田园、房屋和牲畜,不仅要如数归还,并且不得索取买时花去的银子。
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称将军(VGVLA.MARTU),由国王任命。阿摩利人是其军队的核心。汉穆拉比亲自掌管军队大权,他可以任意调拨军队。
“汉家军”除了有完善的军属体制,还拥有精良的装备。
士兵们有的使用战斧;有的使用长矛和镶有金属的皮质盾牌;还有的使用两磅重的扁斧。肉搏时,士兵们使用铜制或青铜制的匕首和捆在木杆上的利刃。
检阅完这支实力强大,素质过硬的“汉家军”后,汉穆拉比又虔诚的算了一卦。
他向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杜克和美索的太阳神夏马西祈祷。祈祷完,专业神棍(祭司)开始解读卦象,具体来说就是看那个被献祭的动物内脏有啥预示,结果是大吉。
阅完兵,算完卦,时辰也到了,该上路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一)
也许了受了吉卦的影响,汉穆拉比没有使用美索战争的传统方式:直接踏平某城。而是采用围城来攻克麦西肯-沙匹尔。
因为麦西肯-沙匹尔不是拉尔萨的主城,防御不是很强,所以被围着围着就没辙了,既然打不过那就投降吧。
汉穆拉比拿下麦西肯-沙匹尔后,收编了其军队。加入了生力军后,“汉家军”士气越发高涨,下一个目标,拉尔萨。
打拉尔萨,汉穆拉比用的也是围,不过围的时间比先前的麦西肯-沙匹尔长多了,整整花了汉穆拉比半年,拉尔萨才被最终攻克。
击倒了美索最大对手拉尔萨后,汉穆拉比很高兴,济姆里利姆也很高兴,毕竟盟军的胜利大家都出力了嘛,本指望着能在战后捞点好处的济姆里利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汉穆拉比的老拳。
汉穆拉比和济姆里利姆翻脸并不是因为分赃不均或是有什么矛盾,而是汉穆拉比深刻认识到只有统一了美索才能跟一旁虎视耽耽的埃兰人抗衡,所以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再亲密的盟国,该拿下的还是得毫不犹豫的拿下。
公元前1761年,挨了好一顿揍的马里实在撑不住了,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定了一个称为“友好条约”的协议,不过济姆里利姆打心眼里从没服过。
口服心不服的济姆里利姆给汉穆拉比捣了两年乱,也就是这两年磨去了汉穆拉比所有的耐性,先前攻打马里的时候,可能是顾及往日的朋友之情或是战略需要,汉穆拉比没把济姆里利姆往死里整,可心里极度不平衡的济姆里利姆总是在后方搞小动作,弄的在前线带兵打仗的汉穆拉比极不塌实,是时候彻底解决问题了。
这回汉穆拉比干的还真是彻底。
公元前1759年,汉穆拉比撕毁了“友好条约”,派兵踏平了马里城,昔日繁荣的马里城转眼变成了遗址,城内居民四处逃散,马里就此OVER。
解决完后方问题后,汉穆拉比的劲敌就只剩下了埃什努那和亚述。在他统治的第36年到38年,汉穆拉比多次干倒了亚述极其联军,并把北部好些个城市都扒拉到了古巴比伦的版图之内,并将亚述和尼尼微都置于古巴比伦的影响之下(但并未征服)在他统治的第38年,汉穆拉比灭亡了埃什努那。
至此,美索完成了统一,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帝国之一古巴比伦帝国成型了,汉穆拉比霸业已成。
古巴比伦帝国的版图从波斯湾直至地中海,汉穆拉比自称“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全国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及世界四方之王”。
从打响征服的第一枪到公元前1755年完成统一,汉穆拉比花了仅仅十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了霸业后,汉穆拉比把他的心思从军事转移到了政治和外交方面。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3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1-16 15:3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二~一百四十三)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二)
从军事转到政治,外交的汉穆拉比充分挖掘了自己的劳模潜力。
不说先前提到的他号断案这口,上至发布法令,下至两口子吵架,只要被他撞见,他都要管,虽说这点显示了他的劳模风范,但从侧面来说,汉穆拉比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的同时占有欲也相当的强。
汉穆拉比上台之后就着手建立一个庞大和完善的官僚机制,他不仅设置中央政府机构,总揽全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并亲自领导各个部门,就连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城市,除了任命一把手,比如管辖大城市的总督“沙卡那库”和管辖小城市的官员“拉比亚努姆”外,他还要派遣王室成员或私人代表过去视察。用以保持对各地方政权的直接控制。
汉穆拉比建立的官僚机制虽然庞大但效率很高,各级官员由国王本人亲自任免,并通过信件和特派员下基层指导官员们的日常工作。
古巴比伦时期的大量书信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情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的重要史料之一。
古巴比伦时期的信件可分为官方信件和私人信件(都是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书),官方信件包括汉穆拉比写给下级官员的信件和官员之间的通信。私人信件包括各公社成员和家庭成员间的通信。
信件格式固定,一般都遵循这样的格式:“致某某人,某某人人如是说”,下面就是书信正文的内容,私人信件除了遵循这样的格式外,通常还要加上一句“愿沙马什(太阳,正义之神)和马都克(古巴比伦保护神因为我的缘故保佑你身体永远健康。”
有一个叫欣-伊迪奈姆(又译为伊丁拉姆)的官员被派去为军队征用给养,汉穆拉比就派了个审计员去审核伊迪奈姆征来的牛群,为的就是防止这小子贪污“公牛”。还有一次,还是这个伊迪奈姆,又被派去拉壮丁,遭到壮丁们的普遍抵制,汉穆拉比直接写了封信,告戒伊迪奈姆不准强征极不情愿的人入伍,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汉穆拉比和伊迪奈姆的通信达到了55封,不知道老是被汉穆拉比盯着的伊迪奈姆在开展工作时是何感想。
汉穆拉比不光给下级官员写信,还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给他写信,这可比上访方便多了。有一个叫夏马齐-卡奇卡的他的私人代表,因为时常被群众投诉,遭到了汉穆拉比的严厉训斥,并要求卡奇卡“立即满足他们(人民群众)的要求”“别让他们再回到我面前申诉”。
象此类书信还有很多,不光行政官员受汉穆拉比的直接控制,军事官员同样如此,他在封写给某官员的信件(昭文)中写到:“去年,我派拉克市的弓箭手到你那里,已经过了八个月,而你还没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你不尽快满足他们的要求...那么你就不要混了(你将得不到宽恕)。”
虽然各方面的限制很多,但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殊优待。
官员们所受的优待也惠及到了其家人。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任性儿子在写给他母亲的一封信里就表现了这一状况。
这位还在上学的少年在信中不断抱怨他的母亲不让他追求时尚,给他的穿的衣服也跟宠臣之子的身份不相符,这封信的结尾处的怨忿之词非常耐人寻味:“你,你根本就不爱我!”这跟现代西方子女对父母的抱怨如出一辙。
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希腊?不全是吧。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三)
除了政治,军事上的专制,汉穆拉比对经济和司法的控制也不含糊。
统一美索地区后,汉穆拉比便效仿其前辈,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在前文曾经提到过,虽说《法典》主要说是的司法上的那些事,不过透过那些纷繁的司法条例,《法典》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经济和社会等级情况。
古巴比伦社会内部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人分三级,阿维鲁(Awilum),穆什根努(Mu kēnum)和奴隶(男奴为Wardum,女奴为Amatum)。
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阿维鲁中有各级的奴隶主,诸如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和大商人(商业高利贷)者,但占多数的还是占多数的受压迫的自由民,包括自耕农、佃农、独立的手工业者以及各行各业的雇工等等。阿维鲁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拥有土地,没有土地,阿维鲁就自动丧失了公民权。
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还有“纳贡人”极其后代。穆什根努一般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给人打工为生。穆什根努中也有部分是拥有土地的,包括小商人和分到土地的长备军人,虽然他们拥有土地,但社会地位还是低于阿维鲁。
这两个等级中有一类人很特别,这就是商人,如果能做上给王室扯到关系的生意,并且做的比较大,那就是上层人事(阿维鲁),如果只是做做小生意或是依附于其他商人的,那就只能被列入穆什根努了。
上层商人习惯上被叫做“大商人”( AB.GAL)达木卡(Tamkārum),下层被叫做“小商人”( AB.TUR)沙马鲁( arnall m)。
达木卡主要从事商业贸易,高利贷,贩卖奴隶,为国家征收租税等活动,达木卡因此享有王室份地。沙马鲁既是塔木卡的代理人(助手),也是其商业伙伴,他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有的是达木卡推销商品,领取工资;有的则是和达木卡合伙经营,参加分成。沙马鲁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虽比不上塔木卡,但也可能比较富有,基本是独立的私商,而不是王室官员。
商人除了从事农产品的交易之外,还从事手工业产品的交易。
汉穆拉比时期,手工业发展迅猛,当时的当时手工业已有二三十种之多,《法典》就提到了其中的十多种,比如制砖,制陶,织麻,刻石,珠宝,冶金,木器,皮革,织筐,建筑,造船等。
商人从巴比伦输出谷物、油类、枣子、织物、皮革以及陶罐等,交换回来的是金、银、铜、石头、木料、盐、奴隶、香料、染料以及供国王和贵族享用的各种奢侈品。有时也经营金属、染料等转口贸易,随着商业的发展,银和铜越来越成为一般交换的媒介物,但铸币仍未出现。
社会成员除了前两类阿维鲁,穆什根努外,垫底的就是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4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1-17 14:04: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四~一百四十五)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四)
汉穆拉比统一美索之前,各城邦或是国家的奴隶来源主要是掐架,一场架掐下来,除了被K死的军人外,战俘也算做是为国捐躯了,等待他们将是沦为奴隶,如无意外(逃跑成功之类,不过几率太小)他们这辈子是翻不了身了,而且还要祸及子孙(奴隶后代亦为奴隶)。
要是一方被另一方破城,那就不只军人遭殃了,广大人民群众也跟着倒霉,机灵点的拖家带口先跑掉那还好点,剩下的就看运气了,指不定就被逮去做奴隶了。
除了掐架,奴隶的来源还有买卖,到了汉穆拉比时代,美索统一了,掐架,PK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奴隶的需求量不减反增,战俘少了,买卖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一种以前存在但不是主流的奴隶来源得到了空前发展,那就是债务奴隶。
债务奴隶在苏美尔城邦时期就已经出现,本指望奔小康的依附民,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处境恶化,生存出现问题,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卖身为奴。同时也放弃了做人的尊严,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东西。
但做了奴隶生存状态未必得到改善,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的日子是论天过的,一次劳作就可能失去生命,不过境遇还是要比战俘奴隶好点。
到了汉穆拉比时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与高利贷急剧发展,债奴越来越多,《法典》对利率和债奴服役年限有明文规定,《法典》第八十九条规定:每一库鲁谷的利息为一百卡(1库鲁=300卡,每卡合4/10至8/10公升),每一西克勒银利息为六分之一西克勒又六塞,也就是说谷利约为33.3%,银利为20%。但几乎没人遵从,该抬高还是抬高,根本不管债务人的死活。
《法典》第八十九条规定: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奴,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家服役应为三年,至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不管债有没有还请,都得放人)。这条也挺悬乎,一方面三年内保住性命已是万幸了,另一方面要奴隶主放弃自己是私有材产,难那!
奴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农业、手工业和家务劳动方面都加以使用,王室和神庙拥有的奴隶最多,其次就是官吏,大商人,自由民富裕的也拥有奴隶,数量在三到五个左右,最多也就十来个。有些大的公共工程可能还使用由国家支配的公共奴隶。
据《法典》,奴隶当时的价格一般在20西克勒银,跟一头牛差不多价钱,但实际买卖时因奴而异,价格会有很大浮动。男奴最高可以卖到90西克勒,最低6~10西克勒;女奴最高可卖到84西克勒,最低三又六分之五西克勒。
奴隶价格跟牛差不多,所受待遇也差不多,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转让、交换、租借和赠送奴隶。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奴隶可以通过婚姻,收养,支付赎金来获得自由,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拐带,窝藏或是帮助奴隶逃跑都是死罪,奴隶有特殊的发式或文身,如果理发师没通知奴隶的主人,擅自把奴隶的标识剃去,那么该理发师就要被断指(断几个不知道),如果有人(自由民)假冒奴隶主悠忽理发师,理发师把奴隶的标识剃了,那么忽悠人的那哥们被逮到后就会被处死,尸体则必须埋在自家屋内,理发师只要发个誓:“我是被忽悠的啊!(我非有意剃之)”就能免责。(第二二六,二二七条)
《法典》还规定,杀奴隶只要赔钱就行,不用偿命。但如果奴隶胆敢揍自由民或是不承认自己的主人就要被割掉耳朵。(第二零五、二八二条)
债奴表面待遇要比一般奴隶稍微好点,《法典》第一一六条规定:人质因遭殴打或虐待,死于家里取之为质者之家,则人质之主人应检举达木卡之罪;倘“被取之为质者”为自由民之子,则应杀其子,倘为自由民之奴隶,则彼应赔偿银三分之一密拉(也就是20西克勒),并丧失其全部贷款。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五)
这条法典读起来挺拗口,解释一下。
某自由民去找商人借贷,抵押品为奴隶,如果这个奴隶在商人家挂了,那么这个自由民就应该检举商人。如果那个被作为抵押品的奴隶是自由民,也就是债奴,那么这个商人就要被判处死刑,如果只是一般的奴隶,那么只要赔20西克勒银就可以了,不过商人放出去的贷款是要不回来了。
这也就是说杀债奴得偿命,不过《法典》第一一五条规定,只要是债奴“自然死亡”(以命运而死)那就没关系,不用偿命也不用赔偿,死了也白死。
之所以要在这个“自然死亡”打引号是因为只要没有证据,债奴都会被划入自然死亡行列,奴隶主可以很轻易,很从容的逃脱惩罚。
这些严酷的刑法,目的就在于防止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阶级利益。虽然奴隶的地位低下,任人宰割,但他们为古巴比伦的经济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是古巴比伦的基石,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繁荣的古巴比伦。
汉穆拉比时代,原先的强盗集团已经安定下来,不再从事打家劫舍这类风险工种,转而往农业发面发展,不过由于强盗集团的冲击,美索原有的土地制度和神庙经济遭到重创,口粮配给制没了,大量土地转入亚摩利王室(王室占有全国可耕地一半以上),官员,军官,士兵或公社之手。
因为乌尔第三王朝那种王室直接经营的奴隶制大经济难以管理,又容易造成奴隶反抗,所以古巴比伦王室把土地分三类:
第一类是王室直接享用的土地(eqlutekallim或eqlumsaresekallimukallu),包括王室庄园和皇家牧场、花园等。
第二类是分配给为王室服务的人员的土地,称为“服役田”(ilkum—land)或“供养田”(eqlumKurumatum或sukūsum)。
这类土地的服役人员有祭司、商人、军人、官吏和各种以技能为王室服务之人,如书吏、占卜者、歌手、金银细工、碑铭刻工、宝石工、木工、石工、纺织工、轿夫、渔人、牧人和厨师等。
这类土地的所有权归王室,服役人员具有使用权和支配权,他们领取与义务相当的土地作为报酬,一般说来,服役的内容和期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享有土地的份额,均有明确规定。只要坚持负担义务,服役者可长期享用其份地,有的甚至长达20年或40年。
这类土地又分为两种,可转让,买卖和不可转让买卖。除了士兵的土地(指份地,自个买的不算)不可买卖外,其他人的土地都可转让或买卖,前提是购买者必须继承对王室的义务。
第三类为出租地(eqelbiltim)。
王室把这类土地出租出去,以收取租税,这是王室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领取和租种这类土地的人就是前文提到的跟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纳贡人(nāibiltim)。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5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1-18 13:13: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六~一百四十七)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六)
出租地是王室土地,除王室成员外不得转让和买卖,也不能由子女继承,当然王室成员也不会闲着没事把土地卖了,毕竟土地是人们在古时最大的资本嘛。
一般纳贡人要将所租种土地收成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交给王室,如果租种果园则要付出收成的三分之二,剩下的才能归自己。这类土地直接归王室管理,王室负责组织和安排这类土地的耕种。
这类土地又引出了古巴比伦时期盛行的另两个制度,租赁制和雇佣制。
租赁关系分两种,一种是租用生产工具,比如牛啊,船啊,车啊什么的,租房子也属于这种,另一种就是租佃。
租地租田的绝大多数是普通的自由民,为的是生存,也有些有钱有田的款哥,他们也租田,不过种田那么辛苦的事他们是不会干地,他们把租来的土地分包给穷人耕种,美其名曰:“共同富裕”,其实也就是变着法子剥削。
租王室田和租私人田又有区别。租王田是以向王室交税(收成)为条件的,王室可以随意改变税率,所以王室的口号是:“忽悠没商量!”;租私田相对要好点,是契约为基础,预先敲定细则,双方不能反悔。
租田除了被忽悠还有其他风险吗?答案是:YES。要是碰到天灾人祸歉收咋办?答案是:凉拌。
《法典》有明文规定,如遇天灾人祸而导致歉收的,损失由承租者满包(第四十二~四十七条)。看这倒霉催的法律,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吗?就算第四十七条有规定:第一年耕种者未获利可以先欠着,下一年继续种,以图补偿,看着好象挺好,不过仔细一琢磨,问题大发了,第二年的收成得把第一年和第二年两年的全交了,如果只交两个三分之一还好点,要交两个二分之一的话那就没活路了,这也直接导致了破产者越来越多,大量自由民沦为了债奴。
雇佣制顾名思义就是干活拿工钱,关于各工种从业人员的报酬和应尽责任和义务《法典》也有规定(第二百十五~二百四十条),但这些报酬实在是太微薄了,最高的离低保标准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能糊口就不错了,要想奔小康?还不如做梦来的实在。
《法典》中还有大量规范家庭事务的法律,比如领养,过继啦,娶媳妇要订契约啦,结婚,离婚,续弦,纳小之类的都有。
领养是被广泛认可和保护地,领养的孩子是不能被亲生父母主动认回的,但如果是领养人主动送回老家的,那就没问题了。过继跟领养有点区别,过继的孩子如果在继父家学到了手艺,那么亲身父母就无权领回;如果啥都没学到,亲身父母就可以认回,继子也可以主动回家。
对妇女和儿童施行性侵犯的人,《法典》的处罚是很严厉的,特别是乱伦,那就离死不远了。与自己女儿乱伦的,流放;扒灰的,捆起来丢到河里喂鱼;与自己母亲乱伦的,两个一块被微波。
如果《汉穆拉比法典》要在日本施行,那小日本得死绝一片,这可比山姆大叔当年扔的两颗虾米原子弹威力强很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七)
汉穆拉比不但颁布《汉穆拉比法典》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发展农业,他大力兴修水利。按汉谟拉比的年代记,在他统治的第八、九、二十四和三十三年,都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之年。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长足发展,青铜工具已广泛使用,农具除巴狄勒犁和淑金犁以外,还有修整土地的窄斧、镐及平整土地的耙等。灌溉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农民们还根据长期积累的积累的经验编写了一部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农人历书。
各方面都有作为的汉穆拉比在建筑方面肯定也有不俗表现,可惜的是古巴比伦已经毁完又彻底重建了,连渣都没剩下,不过与汉穆拉比的古巴比伦城同期的乌尔,尼普尔,麦西肯-沙匹尔却因为所在地区气候干燥,遗址被幸运的保存了下,这也为我们探寻古巴比伦城的真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先前曾经讲到过伍利筒子对乌尔的考古,但那时主要停留在苏美尔考古层面上,现在偶们要探寻的是古巴比伦考古层面。
之所以要选择乌尔做为突破点,一方面是因为乌尔曾经被埃兰人摧毁,在古巴比伦时期又得到重建,作为和古巴比伦城同期建立的城市,而且相距又不算远,风格难免相近;另一方面,重建后的乌尔大约在公元前1740年左右又被汉穆拉比的儿子萨姆苏伊鲁纳烧了一回,反倒使这座城市连同一些泥板文献成为了时间胶囊,被相对较好的保存了下来。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时间胶囊,开启这段尘封的历史。
乌尔毕竟是被烤过的,不象庞贝被火山灰完整的埋没,所以除了一些泥板书能完整保存下来之外,泥砖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特别是房屋,考古界的争论不小。
许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古乌尔的房屋只有一层,而乌尔的发现者伍利筒子则认为古乌尔人通常住在抹过灰泥,并被刷成白色的两层的小别墅里。
在房屋的底层,没有窗户面对狭窄,崎岖的街道,一栋房屋通常围绕一个中央庭院而建,并且由于建房土地大小,形状的不同,建出的房子也各不相同。
以其中的一栋房屋为例,在房子里,门厅连着建在浴室上方的楼梯,楼梯通向二楼或是屋顶。浴室很狭窄,地面抹有灰泥,并有一个排污孔。
伍利猜测,一楼大概是接待客人和仆人睡觉的地方,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则在楼上,要是没有二层,全家人就住屋顶,当然前提是气温足够温暖,这样的房子的屋顶都平缓的朝庭院倾斜,屋顶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檐槽。将雨水导向沏着砖块的地面中央的一个排水沟,而排水沟则同一个出水口相连。
伍利推测住这样豪华别墅的都是款哥或是高官,不过屋中发现的泥板书表明这些房屋的主人都是店主,小商人,书吏等中产阶级。
说到把比伦时期的乌尔,特别是乌尔的房子,就不能不提一位历史名人,或许这里有他的故居也说不定哦。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6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2-01 14:38: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八~一百四十九)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八)
这位历史名人就是“传说”中的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基督徒和穆斯林对他也是倍加推崇。
据《圣经旧约》记载,亚伯兰(亚伯拉罕原先的名字)跟他老爸他拉一块从迦勒底的乌尔出发去往那个“奶蜜乱淌”的迦南地,中途定居在了西北边境上的哈兰(Haran,位于叙利亚北部)。
在圣经中,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做迦勒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创世纪》中关于亚伯拉罕描述的写作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7世纪,因为迦勒底人在公元前7世纪才在美索展露头角,之后干掉恐怖分子使他们一举奠定了在美索的统治地位,那时的美索才称之为迦勒底。
根据希伯来传说,亚伯拉罕在哈兰背弃了他老爸的宗教,砸掉了他老爸制作的宗教偶像(他老爸以制做宗教偶像为生),当然反抗手段不止砸偶像一种,有兴趣的筒子可以去看下《大创世纪》,抗争完了亚伯拉罕就带着老婆侄子,仆人财物往“应许之地”奔了。
亚伯拉罕是否真有其人?神学界没什么问题,肯定是有的;史学界的争论就大了,有说宗教典籍不可信,亚伯拉罕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用以代表《旧约》时代早期的一些传统事件,而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历史上却有其人。
美国考古学家W.F.奥尔布赖特通过仔细分析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并依照《创世纪》中的环境背景,断定亚伯拉罕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
伍利就是根据奥尔布赖特的时间表向世人暗示他发掘的乌尔遗址(古巴比伦考古层)也许就是亚伯拉罕童年生活的城市。
伍利的观点赞同的有不少,但反对声也不小,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反对者们注意到《旧约》中的亚伯拉罕是一个住帐篷的游牧部落的牧人,而不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大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圣经》中提到亚伯拉罕搬迁时赶着一个驼队,但骆驼是在奥尔布赖特确立的时间框架之后的几百年之后才被大量驯养的。
其实《旧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亚伯拉罕是一个纯粹的牧人,最多算个半游牧,并且如果用天狼星年代表(后文会详细介绍),现在的晚期断代都得往后推好几百年,这样的话骆驼问题也就不能称之为问题了。
总的来说,亚伯拉罕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还在继续,学术性的问题允许有争论,但如果象某些学者无视神话背后的历史,一棒子把《旧约》的历史性敲死,这样学者的言论,不听也罢。
在乌尔,偶们看到了古巴比伦时期的城市的建筑样式,在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城市麦西肯-沙匹尔,偶们能看到当时城市的布局。
麦西肯-沙匹尔鼎盛时期的面积跟乌尔基本相当,想许多美索城市一样,麦西肯-沙匹尔被一个运河网(运河水来自底格里斯)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宗教区,行政区,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林阴路和横跨运河的桥梁将各城区连接在一起。水道和港口还将城市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
从乌尔和麦西肯-沙匹尔的遗址偶们大致能推测出古巴比伦的城市面貌,但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只能期待以后的文献考古发现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四十九)
汉穆拉比时期的古巴比伦很强盛,打遍美索无敌手,美索之外也敢用脚踹,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汉穆拉比的强权基础上地,社会内部还是很不稳定地。
公元前1750年,强劲地,“天神安努与地神恩利尔所宠爱之人”,“恩利尔所任命的牧者”,“战神萨巴巴的堂兄弟”及“众神之王”--汉穆拉比筒子,挂了,他的儿子萨姆苏伊鲁纳(公元前1749~前1712年)继位,王国由此陷入了混乱。
在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早期,“萨里姆-辛”筒子在埃兰边界地区发动起义,打响了反巴的第一枪,口号为“反巴复拉”。
这个带引号的萨里姆-辛九成九不是拉尔萨的末代王,跟他同一时期而且出道晚又特别能活的汉穆拉比筒子都挂了,深受灭国这一沉重打击的萨里姆-辛怎么看不象是还能坚挺到这一时候的主,就算很争气的活到了这时候,但还能有精力带马仔闹事就太不合常理了。
但这个自称萨里姆-辛的筒子带人跟古巴比伦掐了两年,最后还是实力不济,被无情镇压了。
虽然“萨里姆-辛”坚持了两年,但这对造反派来说只是热身罢了,公元前1740年左右,一位名叫伊鲁玛-伊鲁的人又在苏美尔地区造了起了反。
伊鲁玛-伊鲁自称是伊新王朝的王室后裔,造反口号“反巴复伊”。伊鲁玛-伊鲁实力还是很强地,没多久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史称“伊新第二王朝”又或是“巴比伦第二王朝”,又因为伊鲁玛-伊鲁是在波斯湾的滨海土地上起的家,所以他建立的政权又被称为“(第一)海国王朝”或是“海土王朝”。
海国王朝听名字感觉还不错,其实所谓的滨海土地说白了就是沼泽地,但就是这个“沼泽王朝”前后总共撑了四百多年,共十二个一把手。
“沼泽王朝”虽然划走了部分古巴比伦的部分地盘,但对其统治根基的威胁并不是很大,对其威胁最大的是另一个内患--加喜特人。
加喜特人老家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他们可能源自伊朗,也可能是亚美尼亚,或是更遥远的高加索,或是同时来自这些地方,但他们集体往美索地区移民的基地可以确定,就在扎格罗斯山区。
虽然同是来自扎格罗斯山区,加喜特人跟流氓团伙古提人可不是一路的,他们早期的语言可能属于印欧语系,但已知的加喜特人语言并不是印欧语,可能他们在公元前两千纪就已经到达美索并丢弃了自己原有的语言并吸纳了阿卡德语。
公元前1740年左右,也就是汉穆拉比挂后的第九年,古巴比伦正处于内乱的时候,古巴比抡文献中第一次有了关于加喜特人的记载,这时候他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移民,虽然他们用的是和平渗入的方式,但实际情况并不怎么乐观。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7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2-02 10:30: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一百五十一)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
加喜特人现在所干的事就是亚摩利人的翻版,亚摩利人焉能不知加喜特人打了什么小算盘,想要移民美索地区?叉的,做梦。
半牧半农的加喜特人本想趁着古巴比伦国门不严的时候到美索捞点好处,可惜运气不好,古巴比伦人时刻提防着他们,有事没事还给他们来那么两下子,那叫一个惨啊。
慢慢的加喜特人学乖了,硬的不行咱就来软的,没事到巴比伦种种田,打打工,或者直接加入雇佣军,为古巴比伦的混乱事业添砖加瓦。他们试着与当地人和平相处,不过要想拖家带口移民,当地土著还是不干地,所以掐架事件还是时不时的发生。
这边的加喜特人要进来,那边的不部分巴比伦人想的则是出去(发起抗租暴动),一来一去,把古巴比伦王国整成了一围城,搞的萨姆苏伊鲁纳焦头烂额,面对混乱,他不得不宣布豁免移居者到期应付的实物租,毁掉军曹、穆什根努和柏以鲁欠债的泥版,这就是所谓的“米沙鲁姆”法令(miarum),也就是所谓的“巴比伦解负令”。
“解负令”刚开始还有点用,越到后来作用越来越小,大伙都不吃这一套了,反你没商量,顺带着各城邦也开始了互掐,古巴比伦彻底乱了。
大约在公元前1729年,加喜特的开国君主卡什提利什一世趁乱,在仅距巴比伦城200英里远的幼发拉底河畔的哈纳建立了定居点,至此,加喜特人算是在美索扎下根了。
在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末年,他老爸所开拓的疆土已丧失殆尽,王国的领土又缩回到汉穆拉比以前的疆域,即仅限于阿卡德地区。
萨姆苏伊鲁纳在内忧外患中含恨离世,他的儿子阿比舒(Abieshu公元前1711~前1684年)上台,帝国继续衰落。
这一时期的加喜特人逐渐在美索展露头角,有城邦掐起来,他们会被拉过去做调停人,有时甚至做有名无实的傀儡,不过他们并不是什么好鸟,对古巴比伦中央政府的进攻还在继续,虽然被打退,但骚扰从没停止。
阿比舒还是想干一番事业地,“解负令”颁布了无数,妄图缓和人民内部矛盾,可惜没用;跟海国王朝也干过架,可惜也没用。
无所作为的阿比舒挂后,他的三个继任者阿米迪塔纳(Ammiditana公元前1683~前1647年),阿米萨杜卡(Ammisaduqa公元前1646~前1626年)和萨姆苏迪塔那(Samsuditana公元前1625~前1595年)倒是干了一些事。
他们把海国王朝赶到了一边,并把从西北不断涌入的加喜特人结结实实的揍了几顿,中央政府的这些举动也使各城邦城主们的那些颗怿动的心平静了不少,情况似乎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可惜天不佑古巴比伦,灭顶之灾来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一)
这个灭顶之灾就是赫梯人的入侵,又一个被遗忘的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发出了自己光和热。
赫梯作为一个新兴的王国在当时名气不大,虽然时常到美索地区干些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勾当,但谁都没把它干回事,不过经公元前1595年一役,赫梯出名出大发了。
公元前1595年,驾着战车的赫梯人突然袭击古巴比伦,把本来已经能自理的古巴比伦很干脆的送上了黄泉路,古巴比伦灭国。
灭掉了古巴比伦的赫梯人在美索饱抢了一番后,特别是古巴比伦城,连主神马都克两口子的雕像都被作为战利品掳走了,赫梯人本还打算建个政权,控制一下美索地区,没想到自家后院突然起了火,后宫发生叛乱,赫梯人以比来时还快的速度风风火火的赶回去救火,之后也没回美索。
赫梯人的撤退就象一块大馅饼,啪的一下砸在了加喜特人的脑壳上,捡了个大漏的加喜特人填补了赫梯人在美索留下的权力真空,建立了加喜特王朝,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巴比伦第三王朝,一般称之为加喜特巴比伦。
虽然加喜特王朝是在古巴比伦的基础上建立的王国,不过它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巴比伦了,占统治地位的民族都换了,此后带“巴比伦”名字的各王国都不能看成是古巴比伦的延续,包括新新比伦,一个辉煌的帝国仅仅三百年就玩完了,从此再无巴比伦。
取得了统治权的加喜特人不段的吞并着原先古巴比伦王国的地盘,到大约公元前1460年的时候,古巴比伦王国的大部分土地都已处于加喜特人的控制之下。
加喜特人致力于建立了一个统一政权,加喜特国王第一次使用了“巴比伦尼亚之王”的头衔,说明他们对城邦制度已经不感冒了,他们要的绝对的统一,而不是松散的联盟。
双轮战车军队为加喜特人的统治提供了坚强后盾,但加喜特巴比伦时期战事还是比较少的,人民生活还算安稳。
没多少文化的加喜特人基本照搬古巴比伦人的统治模式,并信奉古巴比伦的神,加喜特贵族迅速巴比伦化,都以起苏美尔语或阿卡得语的名字为荣,王室铭文一样,各种建筑也是古巴比伦式的。
加喜特人还重修了一些历史名城和神庙,并开凿了新的灌溉渠道,不过这些可不是加喜特突然掌握了什么新技术,而是依靠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人力资源。
在经济方面,制度跟古巴比伦的差不多,阶级方面也基本一样,不过当加喜特王室把自己的部分土地和在土地上服役的劳工赏赐给官员,并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徭役时,产生了一个新的统治阶级。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8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2-03 11:42: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二~一百五十三)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二)
加喜特巴比伦时期出现的“库都路”就是这一新统治阶级出现的凭证。
“库都路”(意为边界)就是俗称的界石,这些界石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石柱,上面刻有神像,其铭文为国王赏赐给自己军官和官吏以土地的记录,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文件。
“库都路”一般记录了所赐地块的准确界线,赏赐条件和受赏赐的原因,一般认为界石都立于地块的边界上,但目前所发现的界石都搁在了神庙里,有说是田里的界石因为年代长了所以没了,不过这观点不大说的通,在田里锄头都能挖到石头就挖不到了?“库都路”极有可能并不是什么界石,而是放在神庙里表明土地从属关系的一种经济文件。
新统治阶级有了土地之后就跟旧统治阶级相互勾结,使出吃奶劲剥削老百姓,人民生活水平立马往下掉了好几个档次,不过觊觎统治阶级强大的军队,老百姓虽然心里有怨言,倒也没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最多只是骂骂街发泄一下。
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约公元前1450年),加喜特巴比伦灭掉了海国王朝,巴比伦尼亚重新统一,加喜特人在巴林建了城堡,重新控制了当地的贸易。
加喜特巴比伦用从阿富汗获得的青金石换取大量的埃及黄金,由此黄金也第一次在巴比伦尼亚成为货币。加喜特巴比伦和埃及生意做的不错,王室的关系也相当不错,加喜特一把手和埃及法老时常称兄道第,两国还互通婚姻,当然,按照传统,埃及是只进不出的,法老娶了加喜特公主为妃,加喜特一把手却娶不到埃及公主。为此,加喜特一把手还给埃及法老写信抱怨过,不过回复还是NO,此事没的商量。
也就是在公元前15世纪,美索又乱了,赫梯因为离的相对远了一点,所以掺和的也没那么勤快,不过经常到美索晃悠的埃兰又坐不住了,特别是新崛起的亚述,给加喜特巴比伦带来了很大威胁。
加喜特巴比伦和埃兰的掐架互有胜负,加喜特在公元前15世纪末曾经占领埃兰全境,埃兰也曾经入侵过乌鲁克,抢走了加喜特新塑的马都克神像和另外一件美索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东西,而这一件东西直到现在也再没有回到过美索。
加喜特巴比伦和邻居亚述的纠缠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详情见前文的亚述史),约公元前1157年,埃兰人掳走了加喜特的末代国王恩里尔那丁-阿基,加喜特巴比伦宣告灭亡。
加喜特人玩完后,巴比伦尼亚先后出现了一些地方王朝,比如伊新第二王朝(约公元前1156年~前1025年)和海国第二王朝(越公元前1024年~前1004年)。
这里说到的伊新第二王朝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同名王朝不是一码事,前面的那个因为个头小,时间短,所以知道的人不多,在历史上难免被人有意无意的阉割掉,但如果要按时间排的话,被人熟知的这个伊新第二王朝应该称为伊新第三王朝。
伊新第三王朝被人熟知的一个最大原因是它出了一个杰出的一把手,他就是那布卡杜里舒尔一世(约公元前1124年~前1103年)。
什么?这名字没听说过?那就说他另外一个名字--尼布甲尼撒一世,新巴比伦那个反恐精英尼布甲尼撒二世就是托了他的名。
尼布甲尼撒一世曾率人攻入埃兰,抢回了马都克神像,不过另一件被抢走的东西却没能夺回。伊新第三王朝也曾经揍倒过亚述,但直到公元前729年被亚述拍死也没能够建立统一的国家。
之后美索发生的事前文已经说过了,恐怖分子亚述建立霸权,之后又被米底个新巴比伦联手做了,完了波斯又把新巴比伦干掉,传统意义上的美索历史也就此结束。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三)
前面说的美索历史基本都是战争史和政治史,但真正创造美索历史并不是那些达官贵族和所谓的神明,而是广大的美索人民,现在偶们放松一下心情,来了解一下美索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怎么生活地。
生活嘛,不外物质和精神两类,物质生活是基础,吃不饱穿不暖还哪来的精神生活?美索不达米亚人可不是大仙或是半仙,不玩辟谷那档子时髦玩意,所以首先要说的是美索人的吃。
谷类是人类已知的最早种植的庄稼,耐寒的谷类很适合美索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谷物一但种下就不需要花多大力气去照料,又省力又便于保存和运输,而且产量还不错,美索人就此拍板,就那么地了,咱以后的主要食物就是谷物了。
美索地区种植的庄稼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大米和高粱。
美索人主食是粥和面包,麦类和大米,高粱都能煮粥喝。人们把大麦磨成粉,和点水,揉成团,然后放在350~400℃的炉里烧烤,未发酵的面包就这么成了,这种面包的外观不咋地,就象一种扁薄的馍饼。之后才用到酵粉制成真正的面包。
亚述一把手亚述巴尼拨的手下大将贝尔-伊波尼(Bel-ibni)曾讲到面包的制作过程:“...他们磨碎谷物(hasalu),过滤面粉,揉成面团,...烤(basalu)。他们吃这种面包,并住下来。”
这种面包的缺点是不易保存,必须当天制作,除了面包,人们还吃糕点和软饼,一般是在面粉中加入蜂蜜(aka,dispiha),酥油(akal,himeti),芝麻油(akal,samni),盐(akal,tabti),牛奶或各种水果混合制成,整就一西餐配制嘛。
当然光吃主食任谁都不干,美索人还吃蔬菜,肉类,水果等。
美索人把蔬菜叫做“绿色的东西”(ni-ba-tu,ar-qu或SUM),当有人饿了,常说的是他肚里的绿色东西太少了。美索地区最常见的蔬菜是洋葱,豆类也被广泛食用,包括小扁豆,鹰嘴豆,蚕豆,豌豆等。
豆类一般都用于烧汤,因为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所以对于买不起肉吃的穷人来说,豆类是肉类非常好的替代品。
其他的诸如黄瓜和各种葫芦科蔬菜,卷心菜,莴苣和从棕榈中提得的一种类似芹菜的食物都是美索人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索人实用的肉类的品种很多,从苏美尔时期到古巴比伦时期,吃的最多的是鱼,羊肉和不常见的牛肉(因为缺乏适当的牧场,所以牛的数量相对不多)要在过节时才能吃。苏美尔时期,猪是很常见地,被成群的饲养,古巴比伦时期的肥猪肉还是一种高档实物,不过到了中亚述时期,因为亚述人嫌猪脏,立法禁食了猪肉,所以猪肉的市场越来越小,直至最后完全萎缩。
除了鱼肉,牛,羊,猪肉,美索人还吃马肉。禽类的饲养在美索历史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养了是吃肉用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母鸡才被饲养,蛋类由此也成为了美索人的食物之一。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
79楼  楼主:有_的_人 [文集] [传呼] [相册] [编辑] [举报] [回复] [发帖] [管理回复]
发表时间:2007-02-04 16:34:00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四~一百五十五)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四)
主食有了,荤菜,蔬菜都有了,好象还少了点什么?都是熟食嘛,没调料怎么行捏?
在美索最常见的调料是盐和芥末,通常这两样是混在一起的,巴比伦人的餐桌上一般放俩调料盒,一个放盐,一个放芥末。芥末还跟甘松混在一起使用。美索人喜欢把面包就着芥末吃,也不知道是啥滋味,有机会得试一下。
其他调料还有:肉桂,八角茴香,香菜,马郁兰,郁金香,生姜,大蒜,甘松香,百里香,茴香,枯茗等,品种还是相当丰富地。
美索人平时还会吃点水果,主要有苹果,石榴,海枣,无花果,榅荸,欧楂果,杏,枣,葡萄等。海枣还是糖的重要来源.
水果不但能直接吃,还能酿酒。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前2900年)葡萄就已经被酿成酒,但现在并没有证据证明葡萄酒是苏美尔人的首创,葡萄酒的酿制技术可能来自美索附近的高原地区。
在美索,葡萄酒称为Karanu,属于高档饮品,那是款哥款姐们的专利,但那些有钱人有那么好的酒却不好好喝,跟现在的一些人一样,非得掺点什么在里面喝了才舒坦,现代人往红酒里掺雪碧,美其名曰“红粉知己”,上古时候没雪碧,美索人就往里头掺水,古今都一德性,糟蹋好东西。
海枣也能酿酒。海枣酒用水和麦曲子(IM.GV.EN.NA)混合或用无花果和葡萄干混合而成,有时候还加蜂蜜,已知的有红果子酒和白果子酒两种。
如果说葡萄酒是贵族饮品,那么啤酒就是大众饮品,不光价格便宜量又足,而且又有营养,现代人认为啤酒是液体面包,其实,美索人早就知道了,啤酒也是美索人的主食之一。
美索人酿制啤酒的历史相当地长,据说公元前7000年美索人(苏美尔人文明之前)的酿酒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他们能把酿化和发酵结合成复式发酵法,用含麦芽糖的谷物,比如大麦,小麦,黑麦发酵制成酒类饮料。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一直在为大麦和小麦首先被驯化到底主要是用于烤面包还是酿啤酒这个问题掐个不停,虽说早期美索人只靠喝啤酒度日听起来好象很玄乎,但实际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最起码在早期美索地区,这两种主食的发展是齐头并进地。
虽然早期美索人的酿酒技术不错,不过他们酿出来的啤酒还是有一很大的不足,就是杂质太多,而且这些杂质又很难沉淀或去除,所以早期的美索人喝起啤酒来很不爽,还是苏美尔人聪明,发明了一种起过滤作用的饮酒管。
这种饮酒管跟现在我们用的吸管的个头差的不是一点两点,一般都有半人高,喝酒的时候先得搬个凳子,把酒坛搁地上之后,坐下,把着饮酒管一通猛吸,感觉很不错哦。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五十五)
啤酒在美索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块公元前3000年的泥板书上的一首饮酒歌中这样写道:“畅饮啤酒,快乐无愁,舒肝乐心忘尔忧。”酿酒业还是唯一一种置于神祇保护下的行业,并且保护神还是俩女神,因为苏美尔女筒子既酿造啤酒,又开啤酒吧,在啤酒也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找俩女保护神正合适。
汉穆拉比法典中特意提到过以开设酒吧为职业的女筒子,称为SAL.KAS.TIM.NA(sabitun),酒吧称为E‘.KAS.TIM.NA(bitsikari),酒吧的规模一般都不大,通常有5张床,10把椅子,3张桌子。
啤酒不光是美索人的主食或是饮料,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用酒帮着治病,一块公元前3000纪末的泥板上刻着15个医方,其中的第四,六~十二,十五条医方里都提到将啤酒与某种植物或东西调在一起就能把病治好。
除了酒,美索人还喝其他饮料,诸如用石榴制成的一种不含酒精的甜饮料,虽然属于绿色饮品,纯天然不含防腐剂,但销量却不咋地,一直都没流行起来。
美索人还喝奶的蜂蜜。奶主要从山羊,绵羊和奶牛获得,但作为饮品喝的不多,做成奶制品食用相对多一点,奶和啤酒一样,也能入药。蜂蜜价格高又不常见,为了制作甜食和酿酒,经常需要进口。
美索人一般把蔬菜类,特别是豆科植物晒干了保存,水果类是压扁了保存,鱼和肉类则是放盐和香料并弄干来保存。
美索人的主要餐具有单尖的骨叉,骨刀,沥青或骨制的调羹,赤陶长饼勺子,当然还有喝啤酒专用的长吸管。盛食物的容器在各个时期各个王国有所不同,但主要有陶,木,石或金属(铜,青铜,铁制的都有)制成的大浅盘,碗和杯子。
食物和餐具都有了,那么下面就该开吃了。
一般的工薪阶层,平均每天也就摄取2西拉(“西拉”是苏美尔语读音,阿卡德语读作“库”,西拉是苏美尔和阿卡德容量单位中的“升”,等于0.404公升)的主食,外加一些饮料和附加物,但这只是男筒子的标准,女筒子和小孩只给较小的分额(食物配给制),一般情况下,美索人一日两餐,早,晚各吃一顿,没中饭。
款哥款姐吃的就要好很多了,谁让他们有钱呢,主食敞开供应,还得喝点小酒,吃点肉(一般是鱼),再来点水果,有时还能吃到野味道。一块泥板书记录了一个有钱人家的饭菜内容:面包,发酵的饮料,点心,鱼,以及牺牲用的羊,牛肉。
穷人爱吃蔬菜和水果,但并不是因为有营养,而是买不起主食所以用蔬菜和水果代替。肉类不光穷人吃的少,富人也不长吃,因为肉一般在特别场合才吃(祭祀后),但美索人肉食的兴趣极大,一般的工薪阶层会把吃肉写进工作合同,即主人除了提供正常的饭外,还要另加一份肉。有钱人要吃肉就好办一点,如果肉类供应紧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他们就会雇职业猎手出去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能逮来炸着或烤着吃。
吃说完了,下面该说穿了。
点击进入本文原创频道地址
http://book.mop.com/moplz/user/story_2647,5.html
更多精彩作品,请点击进入原创频道
http://book.mo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