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的“父母论”缺乏基本民主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11:29
倪萍的“父母论”缺乏基本民主常识作者:李铁2010年03月24日  来源:时代周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忠孝之辨”是个很重要的社会政治话题。在传统社会前期,“孝”是先于“忠”的,不仅孔子讲“父子相隐”,孟子也说得很明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直到魏晋南北朝,还是“以孝治天下”。

  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变化,宋直到清末的近千年里,随着君主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臣民始终处在弱势地位,忠的地位逐渐重于孝。《宋史·赵葵传》就讲“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忠”成了更本原的价值。宋人强调“气节”、“节操”,“忠”的含义日益固定为“死事一君”。

  这种演变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中国传统专制的逐渐加强,政治对社会伦理有了极强的干涉。“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最终是单向维护君主的统治,排斥的是美善的人性。

  对于这种排斥美善人性,维护君主独裁统治的意识形态,早在明清之际的启蒙运动中,就有了很多的批判,后来的老一辈革命家,都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认为这种腐朽的专制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格格不入。

  在此次两会期间,倪萍委员说:“在人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我爱国,我不添乱,从不反对或弃权”。甚至抛出了“父母论”,荒唐类比:“就像一个家里一样,特别知道自己父母不容易,也知道父母的难处,当然也知道父母的缺点,但是在难处、优点、缺点当中,你还得体谅父母,因为是跟着父母一块过来的,知道父母未来会把你抚养长大,但是得知道父母的难处,跟着父母一块走,一块克服困难,一块去解决问题。”

  我们尊重倪萍委员投票的权利,不管她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都是宪法赋予她的权利。但将投反对票与爱国甚至是“添乱”结合在一起,则太荒谬。这种思维方式与她的“父母论”,都表现了倪萍本人对基本的现代政治文明的无知,这种“移忠为孝”的政治理念,还停留在古代专制的时代,何以能在当今的民主政治中参政议政?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温总理刚刚表示,我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并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反观倪萍的“父母论”,完全颠倒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在民,民众不是孩子,政府也不是父母,政府只是民众依照契约产生的服务机构,民众与政府之间不是孩子跟着父母走,公仆必须听命于主人。不是政府抚养了公民,是公民作为纳税人雇佣了公仆,如果按倪萍的“父母论”,岂不是花钱雇了一个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