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2006年: 改变世界的五大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37:40
2006年: 改变世界的五大事件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人曾经问周恩来,法国革命有何长期影响,他的回答广为人知:“目前评价还为时太早。”如果你凑巧是一位中国革命领导人,那么这种玄妙的含糊就能为你赢得智慧超群的美名。不过,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采用类似的方法相当于自毁前途——这个职业就是要匆忙地做出判断。
因此,凭借这种精神,我写下2006年五大重要事件。它们分别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一月: 俄罗斯切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

 
 
俄罗斯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这两个邻国间能源供应中断仅持续了几天,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俄罗斯关闭通往乌克兰管道的决定标志着,从这个时候起,西欧人开始直接感受到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当政的俄罗斯内部进展所带来的威胁。此次中断暂时影响了对西欧的供应。这既凸现出欧盟(EU)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日益增强,又表明了俄罗斯将能源作为政治武器的意愿。
这一事件甚至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今年5月,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发表了一次演讲,人们认为这是一次措辞强硬、反俄罗斯的讲话。不过到了年底,他的言论听起来相当温和。俄罗斯对西方公司大力施压,要求对石油和天然气交易进行重新谈判,加之普京政府的批评者遭到谋杀,目前仍查不出结果,这些使得俄罗斯的声名在2006年底仍然在走下坡路。
二月: 伊拉克Samarra清真寺遭炸弹袭击
萨迈拉(Samarra)金色穹顶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在这场几乎毁掉阿斯卡里(Askariya)圣殿的爆炸中,并没有人丧生。阿斯卡里圣殿是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地之一。不过,此次爆炸也许标志着,在伊拉克发生的各种事件,出现了无可挽回的失控。在萨迈拉爆炸事件前,什叶派穆斯林对逊尼派恐怖主义有所克制的回应,还是让人们抱有希望的不多的原因之一。而在萨迈拉爆炸发生后,什叶派不再克制。数日内,上百人遭到报复性杀害,数十座逊尼派清真寺遭到袭击。在这一年中,穆克塔达•萨德尔(Muqtada al-Sadr)的什叶派民兵势力大涨,宗派主义暴力活动增多。在2006年,数千名伊拉克人遭到杀害,近800名美军士兵丧生,出现了多达100万难民。截至年底,美国公众舆论坚决转向了反战立场。
5月:《难以忽视的真相》上映
5月:《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在美国各影院上映。这标志着,在今年,全球变暖终于成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热门话题。
阿尔•戈尔(Al Gore)的这部影片于今年5月在纽约首映,随后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收入名列第三的记录片。到了7月,这部电影的原著高居《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榜首。这位美国前副总统还携这部电影进行全球巡演,在澳大利亚议会、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都安排了特别放映。
显然欧洲人还是比美国人更担心全球变暖。不过即便在美国,情况也在改变。
7月:黎巴嫩爆发战争
7月:黎巴嫩爆发战争。以色列为追击真主党(Hizbollah),入侵黎巴嫩南部,引发了一场血腥战争,造成平民大规模伤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实现了让人觉得不那么踏实的停火。这也证实了某些人对于全球局势的观点:以色列是中东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但黎巴嫩战争也支持了另一种解释——将伊朗的不断崛起视为该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以色列不能完全击垮伊朗在背后支持的真主党,这增强了伊朗的信心——由于美国在伊拉克面临的种种问题、油价的不断上涨,以及世界无力阻挠伊朗核计划的事实,已使伊朗的信心不断膨胀。在表达对伊朗问题的担忧方面,以色列和美国表现得最为激烈——特别是对于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反复强调的以色列将会灭亡的预言。但显而易见的是,由什叶派波斯人组成的不断崛起的伊朗,也非常关注它的各个逊尼派阿拉伯邻国。
截至年底,真主党一直在加大对黎巴嫩亲西方政府的压力,同时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德黑兰主持了否认二战大屠杀的会议。以色列或美国2007年轰炸伊朗核设施的机率正不断上升。
8月: 加洲通过《全球变暖对策法》
8月,加利福尼亚通过了《全球变暖对策法》(Global Warming Solutions Act),试图控制加州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东海岸其它一些州也推出了类似的举措。
当然,所有这些都不太可能阻止全球气候变暖。但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在治理全球变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1月:美国共和党失控参众两院
11月:美国举行中期选举。共和党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同时丧失了控制权,使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一夜之间变成了“跛鸭总统”。此次选举被视作对不受欢迎的伊拉克战争的一种批判。投票结束之后第二天,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辞去了美国国防部长的职务。
但从年底来看,那种选举必将导致新的对伊政策出台的想法,看来更不可靠。政策改变的催化剂,应该是贝克(Baker)伊拉克研究小组的报告。但当布什12月初接到报告时,他似乎不愿接受其中的主要建议:即与伊朗和叙利亚进行对话,并减少在伊美军数量。或许这是一个重大时刻,但在数年的时间来看,不太像是个转折点。
回头看看这个清单,有个明显的遗漏——亚洲。然而,中国和印度非凡的经济增长,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事件。
2006年,有一些事件能作为中国和印度崛起的象征。由印度移民运营的米塔尔钢铁(Mittal Steel),收购了欧洲最大的钢铁制造商阿塞洛(Arcelor);印度股市屡创新高;香港新股发行筹集的资金,超出了纽约或伦敦;而中国在研究支出方面已超越了日本。在11月的一周之内,中国政府还主办了由48个非洲领导人参加的中非论坛,以及东南亚政府首脑峰会。
上述所有事件,都没有出现中东战争那种戏剧性场面,也没有发生令美国总统在选举中蒙羞的那种局面。亚洲力量的不断崛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这一过程最终将指向何方?就此而言,目前评价确实为时尚早。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