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中国震撼世界(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0:45:08
中国震撼世界(四)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 金奇(James Kynge)
2006年4月26日 星期三


尔德钢厂海上之旅的终点,是长江边的一个大风侵蚀的小港,远在5600英里以外,位于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这里河面宽阔,水势较缓,水深几乎足以让最大的海轮靠泊。在离河岸几百米的内陆,工厂重新组装。我曾在照片上见过钢厂在德国的样子,因此一眼就认出了它。如今,钢厂四周满是白沙,灰白色天空有金属感,可能造成错觉,使钢厂看上去要干净些。
 
收购赫尔德钢厂的企业叫沙钢(Shagang),因其兴旺之处独特的自然环境而命名。1975年刚起步时,沙钢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办作坊。当时中国的钢产总量与多特蒙德一地的产量差不多。在此后的岁月里,业务开始腾飞。小作坊不断扩张,先是占了整个村子,接着又占了邻近的小镇。现在,当地人似乎都靠沙钢和厂主谋生。厂主叫沈文荣,以前是个农民,只受过基本教育,却把后院的炼钢炉变成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生产商之一。

 
 
 
沙钢招待所不远处,有一个钢镇招待所,我就在那里落脚。前台小姐告诉我,大家都感谢沈文荣。她说,没有沈文荣,就没有这里的一切。中国工业化的种种不和谐,这里四处可见。河边的芦苇荡里,正在兴建一座五星级酒店,外墙的壁画上,几位仙女霓裳飘动。当地人说,这家酒店的名字叫重工酒店(Heavy Industry Hotel)。不远处,是“甜水”餐厅,旁边的河道里,堆满腐烂垃圾,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小镇的另一端,修好了宽阔的新大道,就是缺少窨井盖,开车要不断急转弯,后果严重。一座体育馆前,立着一尊铁牛,是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门前那座铁牛原样大小的复制品。花岗岩底座,则刻着沈文荣写的诗:毋须扬鞭自奋蹄,一奔已是千万里。借问奔牛欲何往,过海越洋再称奇。
 
 
这座名叫锦丰的小镇,有一种临时营地的氛围。大多数居民是民工,有三万人。他们离开自己的村庄,涌来找工作,报酬大约是每小时40美分。天刚亮,民工们就排成长队,默默地走向钢铁厂、棉厂和玻璃厂。工厂承载着他们的未来,使他们不再被束缚在上千年的农田之中。日头西落时,民工们从厂内涌出,返回宿舍。这支黄昏时刻的沉闷大军,给当地经济烙上了他们的印记:上班道路两旁,商店一家接一家,出售安全帽、金属头靴子和绳子。此外,还有一家折扣服装店,吸引那些衣锦还乡前要打扮一番的人。一双时髦的方头皮鞋卖4美元,印图案的T恤衫卖10美分。
走远一点,我进了一家酒铺。店内,白酒酒瓶上的一些名字富有诗意,十分诱人。“一滴香”(90美分)、“凉河运”(75美分)、“东渡酒”(95美分)、“汤沟”(60美分)、“百年好合”(1.10美元)。最后看到的一种叫“家常酒”,价格20美分。我拿起一瓶,商店老板却对我说:“别喝那个。你受不了的。那是给民工喝的。”
午后,钢城招待所附近,一辆白色卡车在马路上缓缓开着,车顶的喇叭放着叮当声和录好的广告语:“锦丰影剧院,有精彩歌舞表演,下午5点开始,千万不要错过。”卡车副驾驶座位上,一年轻女子脸上抹着胭脂,双手叉在几乎赤裸的胸前,向路人“抛着媚眼”。路的另一侧,一辆载着铁矿石的卡车摇晃着停下来,车上的司机和乘客伸长脖子,好看得更清楚些。
作者金奇是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本文摘自他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China Shak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a Hungry Nation),此书于3月30日由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社出版。
(待续)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