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中国人立身安命之本 经济改革应从房入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4:21:01
拿到这本《钱经》杂志的时候,你也许已经开始准备回家的行程。回家——这个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它意味着可以暂时告别一年的辛劳,与家人在一起分享团聚的时光,畅谈新年的计划。

  “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最初是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之上,后来就形成了带有利益共同体性质的圈子文化。“家”文化有其优越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国家强制力和社会道德律上,来保持农耕社会的秩序稳定。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契约社会商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这样的碰撞直到今天依然上演。2009年,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通过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和天量的信贷投放而成功“保八”,这样的奇迹令世人惊叹。甚至经济学界都开始宣扬所谓的“中国模式”,因为在危机面前,西方的自由市场理论似乎成了罪魁祸首,而中国强大的政府动用资源能力则变成了救世主。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全球著名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称中国楼市泡沫等于一千个迪拜的总和。著名经济学家、作家邓肯则认为,在多年的过热信贷增长后,中国恐怕无法避免算总账的一天,所有的泡沫都会破裂,中国不可能永远成为例外。邓肯曾准确的预言了次贷危机,并把这次危机的形成机理早早的呈现出来,而整个危机爆发过程就好像是他制造的一样。那么这次,他的预言也会成真吗?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始终不乏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这些声音的出现,显然与中国特殊的经济增长轨迹有关。当中国大力推动“国进民退”的时候,美国政府却连银行高管的薪酬问题都搞不定;当中国政府大笔一挥,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时,奥巴马还在为医疗改革焦头烂额;当央企疯狂拿地、垄断国企员工福利购房,从而唤起中国老百姓恐慌性购房热情时,美国老百姓面对房价跌跌不休,却依然不买账。可见,中国经济“奇迹”中的很多东西是西方学者无法理解的,这里面包含着文化、制度因素的差异。

  家长式的经济调控管理方式,能够集中调动资源,并通过行政命令迅速的执行经济决策。但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的人率先获得大量利益,越远离权力中心,既得利益就越少,这造成社会的不公。同时也扼杀民间的创造力,无法让企业通过“创造性破坏”来推动经济肌体自发的新陈代谢。

  中国的房地产业是命令式经济的典型代表,地方政府通过它获得财政收入,国家希望它创造就业,渐渐的房地产被推上支柱产业的地位,当经济出现困难时,它更显得至高无上。而一旦泡沫泛起,政府又不得不像管教孩子一样对其进行调控,下手轻重颇费思量。

  

房子是中国人立身安命之本 经济改革应从房入手


房地产的忽冷忽热,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走势,更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常问:房产泡沫会不会破?假如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货币泛滥无法控制、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实体经济持续恶化,那么房产泡沫可能还会撑很久。但这显然不是人们所乐见的,买房是为了找一个“家”,现在这个“家”却并不安定。我们需要的是在民主法制、信息透明社会下的健康房地产业,而不是掌控在一个小圈子手中的工具。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家”不能带来安全感,那么何谈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又何谈让中华文明兼济天下。

  最近,一部叫《阿凡达》的好莱坞大片席卷中国,而国产影片《孔子》则遭受冷落。前者反思、批判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导演卡梅隆曾因小布什总统的连任而拒绝美国国籍,但这部美国影片依然征服了全世界观众,大家都为纳威人击败地球人,成功捍卫自己的家园而欢欣鼓舞;后者力推中华文化,可这种方式看起来并不太被人接受。

  无论是何种文化,都有其优劣之处,这和经济制度是一样的。但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制度一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公平性。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证明了“家”文化的优秀,如今我们担心的是在经济建设中,这种文化变异成固步自封、利益圈子横行的状态。家国天下,根除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沉疴,建立民主法制下的市场经济,不妨就从我们的“家”——房子来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