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车改系列报道引全国媒体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52:20
本报车改系列报道引全国媒体关注
时间:2009-08-03 07:11来源:
有声朗读',1)">
《“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追踪
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愿参与车改联名提案
编者按
10天前,本报强势推出公车改革系列报道,以《“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试验》为开篇,推出了近10篇系列报道和评论。随着报道的推进,参与讨论的读者越来越多,更有不少政府官员、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为推动公车改革建言献策。
10天来,我们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肯定、质疑、批驳、建言……
本报独家推出的公车改革系列报道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聚焦:人民网在7月30日刊发深度报道《“另类厅官”叶青的另类“叶氏车改”》。《新京报》除原文刊发“叶氏车改”方案外,更推出了《“叶氏车改”对公车预算具有指标价值》、《“叶氏车改”的思路不妨一试》两篇评论。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法制晚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踪报道。
我们热切期盼,来自媒体、官员、网民思想的涓涓细流能汇成江海,最终成为推动公车改革的强大力量。
今天,本报刊登公车改革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关注车改的进展,读者有好的意见或建议,可继续发至邮箱ccdaily@163.com。
本报记者 吴晶晶
“我看到了近期长江商报关于车改的一些报道,报道很深入。”昨日,省政协委员赵映前对本报记者表示,“车改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希望更多委员参与其中。”武昌区政协委员陈道恒建言:希望更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车改的推进,大家联名提案,用集体的力量来推动这场改革。
车改 政协委员们“盯”很久了
赵映前说,“车改不但能节约行政成本,还将拉动内需,启动新一轮的汽车消费。”谈到具体怎么改,他认为,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 其实,在一些效益好、管理规范的企业里早已有现成的成功案例。
“我对车改也一直很关注。”昨日,武汉市政协委员施平告诉记者,他看了一部分报道,最近正在酝酿“端”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江汉区政协副主席马德骅已经“盯”了公车改革这个问题一年多,在他看来,“车改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早在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时,马德骅就提出要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消除“车轮上的腐败”,建议除保留公检法、救护、城管、环卫等单位特殊用途车辆外,取消厅级以下干部的公务用车。
陈道恒委员透露:去年12月,他也提过车改建议,例如将车改纳入职务消费改革体系、交通补贴间接货币化、加强监督。
联名提议案促政府解决
“不过,最近各地公布的各种车改方案,都是批评的声音居多,这也引起了我对自己提议的反思。”陈道恒表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最好是省级或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车改形成联名提案,这样不但关注度高,也能集思广益,形成最优方案。”
昨日,多位政协委员均表示:地方两会上很少能形成议案和联名提案,大部分建议案和提案是代表或者委员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难免带有一些片面性。
政协委员们认为,车改难度大,矛盾尖锐,仅靠单个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力量是很难推动的。他们建议:由10名以上代表或委员自愿联名提出建议或提案,希望本届政府解决。
叶青:破解“公车怪圈”要有大智慧
对车改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昨日特地撰写此文委托本报独家刊发
昨日,公布自己公车改革试验样本的“厅官”叶青也表示:“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提推进车改的建议,对如何提高财政分配的合理性做一点贡献。”
叶青还表示,经过媒体的讨论,最近几天,他对车改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昨日,他特地撰写《破解“公车怪圈”要有大智慧》一文,委托本报独家刊发。 在“杭州车改”提出之后,让大家继续关注并为车改出谋划策,是我抛出“叶氏车改”思路的目的。每一次记者的采访,都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最近几天,我对车改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期待走出“公车怪圈”,破解“世纪难题”。所谓的“公车怪圈”,是指越提节约支出、越提车改,公车的数量、公车的费用却越大。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最简单的公车问题,在中国却成为“世纪难题”。过高的公车开支,使我们要在财政上重新思考国家、民众与财政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车改理论上可以压缩目前三分之二的公车费用。采访中,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给公务员发车贴,不就是等于把公务员配专车费用合法化吗?是把“灰色”收入“白色化”。我可以肯定地说,公务员所得的车贴只能是现有公车费用中办公事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领导、司机办私事的两个不应该花的“三分之一”才能被遏制。
——行政部门可效仿国企事业单位搞车改。近日,我在一科技信息研究院了解到,这个有300多人的大单位,早在三年前就进行了车改,从职员到院长每月领取600到1300元的车补,没有一部公车,对办事效率没有丝毫的影响。其实,行政部门也是可以如此炮制的。
——不按职务发放车补,按什么标准发呢?很多人认为,车贴应该按照办事的多少来发,不应该按职位高低来发。但是,从公务员升职由低到高的过程来看,公务员的报酬由低到高是正常的。你不能说办事员的工资要高于一把手吧?
从公务员、民众到学者,目前对公车改革的意见短期内难以统一,所以,双轨制是必要的。但是,公车的巨额费用每天都在发生,时不我待。因此,我建议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提推进车改的建议,对如何提高财政分配的合理性做一点贡献。
◇媒体聚焦
本报报道引起各方讨论
“叶氏车改”成专有名词
自7月24日本报大版面刊登“叶氏车改”的内容以来,短短几天,各方的讨论很多,再一次引发了大家对公车改革问题的兴趣。叶青“晒”自己的车改方案,意在让大家听到关于车改的不同声音——一种来自公车享用者的声音。
媒体的关注自然是少不了的。《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北京法制晚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等在第一时间与叶青联系,连续刊登报道文章。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更是竞相链接与“叶氏车改”有关的报道。更有趣的是,网上的一个“互动·百科”很快把“叶氏车改”编成一个名词解释,进行了很简洁的归类,这让叶青感动不已。
◇网民热议
建议公车统一挂“公牌照”
很多热心读者在网络上发表了对本报系列报道的回应,以下是部分网友回帖:
网友回帖1:假如公务员们骑自行车上下班又成为一景,不知社会风气将恢复到一个怎样的状况?至少民众是拍手叫好的。
网友回帖2:公车统一挂“公牌照”,比如红色,以利于群众监督。如果公车停到家属院里,那一定是公车私用了。
网友回帖3:所有公车挂不同于私车的牌照,同时建立举报制度。所有公车贴上专用醒目统一的标志和监督电话,一旦公车出现在旅游景点、桑拿娱乐色情场所等,群众便可举报监督。
网友回帖4:公车全由车船公司统一管理,划拨管理费、油费、修理费、保险费经审计部门审计,哪个部门用车打电话去车管公司约,随约随用,公车只要不归单位、不归个人管理,公车私用就无市场。

车改不但能节约行政成本,还将拉动内需,启动新一轮的汽车消费。具体怎么改,我认为,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
——省政协委员赵映前
看了一部分报道,最近正在酝酿‘端’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武汉市政协委员施平
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消除‘车轮上的腐败’,建议除保留公检法、救护、城管、环卫等单位特殊用途车辆外,取消厅级以下干部的公务用车。
——江汉区政协副主席马德骅
最好是省级或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车改形成联名提案,这样不但关注度高,也能集思广益,形成最优方案。
——武昌区政协委员陈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