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种旧通胀理论的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1:11:30
           对两种旧通胀理论的批判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定义是什么?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地上升。按照我的理解,它的时间跨度应该是从现代货币制度诞生到目前,直至其消逝的那一天。

            在当今,盘踞在人们头脑中的是两种旧通货膨胀理论,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过去,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两种理论已经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彻底分析清楚了,实则不然。让我们先分析需求拉动型通胀理论。当我们认真研究此种理论的定义,就会发现其定义实质上是歪曲和偷换概念。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指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地上升,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则是指一个时期内,由于社会需求比前期旺盛,最后导致了更多的货币流入市场,造成价格水平上升。就此,我们可以该种理论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涌入市场的更多货币的来历为何?众所周知,不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人类的需求都是无限的,按我的意见,该理论的名称应该换成“有效需求上升时期的物价比前一次有效需求下降时期的物价要高一些的现象”;二,假设需求退回原位,物价水平能退回原位吗?如果我们对实行法币制度的国家进行长期观察,就会看到物价运动方向是棘轮效应,即越来越高的高点和低点。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说中国三十年前的猪肉价格为1元每市斤,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照该理论的解释,猪肉消费量的上升带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到目前已经达到10几元每市斤,可是反过来,如果说当中国遭遇了经济危机或者战争灾难,人民的猪肉消费量又回到三十年前的起始水平,该理论能让猪肉价格回到1元每市斤吗?

             再来看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在鄙人看来,该理论实质上是以“循环论证”的可笑伎俩愚弄世人。现在举一个简单的成本推动型理论的论证例子:猪肉价格上升——》工人吃肉花费增大,要求提高工资——》资本家不得已提高工业品价格以转移成本压力——》农民感到由于工业品价格上升给自己造成了损失,于是抬高了猪肉价格以弥补损失。这是一个连“级差”都抛开而炮制的概念啊(物价上涨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为什么上涨?闹了半天是因为物价上涨)。在这个闭合回路里,其中各项都互为因果。乍一看,还真能唬住没头脑的人,但是鄙人只需假设将其中一项冻结,再观察其他项的变化,就一目了然了。比如,我们设定工人的工资水平凝固不动,按照该理论就能做出通货膨胀不会产生的结论。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举一个实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作为中国广东省劳动力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就基本未有大的变动,可是在这期间广东省的物价水平是如何波动的呢?请那些将该理论奉为圭臬的专家们解释解释。另外在经济学课本中,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专家们广泛使用成本推动型通胀理论来解释,真是滑稽。每当鄙人看到此处,都不禁哑然失笑。事实是,不管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否联合起来涨油价,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都没有停下脚步,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石油输出国组织其实就是那个(为弥补工业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损失而被迫提高猪肉价格的)“农民”。

             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石”,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者们还定义了几种通货膨胀类型,即“赤字型通胀”、“输入型通胀”、“结构性通胀”。可是因为他们始终未能抓住要害,所以至今通货膨胀也未被制服。

             对于“赤字型通胀”,如果抛开胡折腾的政府(例如现津巴布韦政府)不论,当一个政府在责任心驱使下向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正常举债,然后生产公共产品(例如建设公共工程、抵御外敌入侵)为社会造福,此种行为实际上类似于企业为扩大生产向商业银行借贷,也可解释为政府以未来税收作抵押而进行的“超前消费”。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可以划入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之列(“偷换概念”的通胀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政府采取直接面向居民的存量资金发债的方式,那么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就算不上“赤字型通胀”了(等同于政府直接替居民花钱),因为那是以通货膨胀解释通货膨胀(还是避而不谈居民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钱),重复通货膨胀的概念。还有一点,要是政府后来实现了财政平衡,专家们又怎么解释物价为什么不回到原位呢?

            “输入型通胀”则是一种水平更低的偷换概念加循环论证,是一种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兼而有之的理论。在鄙人看来,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将其问倒:如果现在外国资金和中国人在海外赚到的利润全部从中国撤离,中国的物价水平能回到之前的水平吗?

             “结构型通胀”是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胀范围内的概念,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在鄙人《通货膨胀的缘起》出现之前,这几种招摇过市的通胀理论不过是可笑的偷换概念、循环论证加上重复定义,误人深矣。多少年来,世界经济总是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深刻而先进的通货膨胀理论作指导。经济学家们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模型,可结果呢,除了让人越来越糊涂之外,换来的只有愈加严重的贫富分化了。就拿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来说吧,方方面面的论著多矣,可在鄙人看来,不过是在一遍又一遍絮叨老掉牙的玩意儿而已。而真正有价值的明珠,却还深埋在淤泥之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如果世人还执迷不悟,继续深陷在这两种旧通货膨胀理论编织的迷魂阵中,后果只能是灭顶的灾难。人类啊,警醒吧!

                          附录:《通货膨胀的缘起》
                                     (创作于2001年)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总是有一个巨大的魔影在我们周围徘徊,象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压在我们的心头,它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人类的危害何其深矣。那么它到底来自何处,又是谁赋予它那么巨大的威力呢?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各种答案。有人说这是不负责任的政府造成的,在历史和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政府。他们在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出于维持政权的需要,制造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让人民饱尝苦果。可是再想一想,在长期繁荣稳定的国家,为什么也存在通货膨胀呢?虽然其非常温和与缓慢,但长期积累下来,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经济学家说,这是由于实行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造成的。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行紧缩的政策时,通货膨胀也没有消失,只是强弱快慢有异。可见,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在本质上并不是因果关系。
  
   那么,它到底来自于何处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得一步一步研究。让我们先来研究货币。
  
   货币是干什么用的?想必大家都清楚:货币是用来买东西的。更确切地说,货币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被人们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那么它代表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从人民的创造与劳动中来的。如果离开人们的劳动与创造,货币就没有任何意义。
  
   人类的劳动与创造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劳动产品。从物理学角度来讲,物质是守恒的,产品不过是物质的一种不断变换的外在形式。人们创造了多少产品,就会得到多少收获,这些收获在市场交换中一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
  
   历史上,人们曾经长期使用金属货币来进行商品交换,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流通的规模日渐扩大,金属货币就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于是,人们就开始使用纸币以代替金属货币,这对社会的商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是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通货膨胀紧随而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就是一个旧产品不断消耗乃至消失、新产品又不断涌现的过程。无论是新产品抑或旧产品,都是人们的收获与创造,人们都曾因此在售后得到相应数量的货币。也就是说,每一件产品在交换中都曾有相应数量的货币来代表。然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消失了,而货币却留存下来。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货币消失的现象。比如,在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银号、钱庄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各样的银票。由于这些银票能在社会上流通,并具有购买力,可以被看作是货币。这种货币会随时跟随发行其的银号、钱庄的倒闭而退出流通。也就是说,这种货币会随时消失。而在现代货币制度下,这种情形却不存在了,货币一旦进入流通,就不会再消失了,只是它存在的形式会互相转换。
  
   但是,产品的消失却一直继续着。产品的消失有多种原因,一是自然损坏,如由风吹、日晒、地震、海啸等原因造成的产品消失;二是人类的正常消费,如粮食、汽油、服务等的消失;三是人为破坏,如由纵火、战争等引起的产品消失。
  
   这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产品的不断消失,货币显得越来越多,货币的增多又不断地推动新产品的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又迫使人们发行更多的货币。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成灾。
  
   当人们使用本身有价值的的金属货币时,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金属货币的原材料是金、银等稀缺物质,它们不可能被无止境地制造。虽然也有人类的持续发掘,但他们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人类生产的增长速度,使用其进行流通时,通货膨胀几乎不存在。而当人们使用纸币时,这一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纸币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它可以被无限地印制。虽然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商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它的数量可以无限膨胀,又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烦恼。难道这个难题人类就没有办法解决吗?
  
   这个难题要解决起来肯定相当困难,要不然直到今天还有金融危机出现呢?但是虽然困难,却并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而已。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通货膨胀的源头,事情就好办多了。沿着时间之轴向前或向后推移,我们发现通货膨胀有强有弱,有快有慢。它的强弱快慢取决于流通货币量与流通物品量的相互作用。它与流通货币量成正比,与流通物品量成反比。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流通货币量,二是增加流通物品量。
  
   综观历史,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并没有起到根本作用。因为在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时,人们只是把货币储存起来以减少投资与消费,表面上看降低了流通货币量的增长速度,但生产还在继续进行,货币也随着生产与流通的需要在不断地被制造出来,被暂时抑制了的通货膨胀,将被以后实行扩张的经济政策时更猛烈的通货膨胀所加倍补偿。取消纸币,完全回归金属货币更不可取,那只会使社会严重倒退。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种方法:增加流通物品量。有人也许会更加迷惑,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货膨胀也将更加厉害,怎么起到抑制作用呢?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物品并非都是指人造物品,也可以指自然物品,如土地;第二,在人工产品方面,我们可分析得知,产品的价值是由自然物质的价值和人工增殖两部分所组成(服务只有人工价值),人工增殖部分会消失,而自然物质却永远存在。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们为了生产机器设备,就需要大量的钢铁,于是人们就开采铁矿,挖出铁矿石,炼成钢铁,再制造机器设备。当机器设备被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报废消失,但是却还剩下一堆废钢铁。这堆废钢铁无论再被人们做成什么,这些物质也不会消失。相对于机器设备来说,它是持久稳定、永恒存在的,并且总是保持者一定的价值,在市场交易中总是占有着一定量的货币。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它的时候,自然界没有得到货币,。但是当其被人们用来交易时,却增加了市场上的流通物品量。于是人们手中多余的货币有一部分就有了相应的交换对象,通货膨胀从一定程度上被缓和了。
  
   以上所述的例子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如土地的无数交易等。事实上,正是这些自然物品(土地)的流通极大地缓和了我们的通货膨胀。如果没有土地被投进市场,通货膨胀的剧烈程度将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让我们回头认真研究一下货币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货币在人类生活中行使三种职能:一是交易职能,二是价值尺度,三是贮藏职能。由此可以看出,货币可分为交易系统货币和储蓄系统货币,二者紧密相连。并且交易系统货币又可细分为产品交易系统货币和储蓄系统货币。如果我们控制住了产品交易系统的货币量,就能够遏制通货膨胀。
  
   在产品交易系统中,货币是人们进行产品交换的媒介,而不是目的。举例来说,在市场的一个静态画面中,甲农民出售十斤米,得到十元钱,然后甲用此钱买来乙农民的一只鸡,乙农民又用此钱在市场上买来十斤米。这样,甲农民得到一只鸡,而乙农民得到十斤米,十元钱只是一个媒介。假如甲农民卖出十斤米或者乙农民卖出一只鸡得到的不是十元钱,而是一枚金元宝或是一亿元钞票,皆不会影响交易结果。所以产品交易的过程不是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可是,储蓄系统的运行与通货膨胀的形成却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得到货币后,并不是立即全部将其用于购买需要的产品,而是将一部分货币放置在储蓄系统。人们贮藏货币的目的是用于将来购买产品。但是这些货币并不是凝固不动的,而是在不断流动着的。当管理这些货币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向外投资或贷款时,就会对产品交易系统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建立一个粗浅的等式:
  
   M通胀= M净流出 - M产增 - M地增
  
   其中,M通胀表示使产品交易系统价格水平上升所需要的货币量, M 净流出表示从储蓄系统流出的货币量减去流入的货币量的差额,M产增表示新产品总量减去消失产品总量所得差额的交易(按某一不变价格)所需要的货币量,而 M地增表示土地交易总量的上升需要的货币增量。
  
   在通常情况下,M净流出为正值,这是因为流出量(贷款等)必定大于流入量(净存款等)。比如由于信贷体制的原因,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数量往往数倍于存款余额。当其为负值时,则是社会消费和投资急剧下降、经济一蹶不振的时候。
  
   而M产增在通常情况下为负值。这很容易理解,贪污产品都会消失,产量越大,消失的量越大。无论现在生产多少新产品,其总量也不会超过历史上所消失的产品总量。
  
   M地增却总是为正值。这是因为土地不会消失,而且随着货币量的增加,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其交易所需货币量也会增加,这就分流了产品交易系统的货币。
  
   让我们继续分析会对通货膨胀产生较大影响的几个因素:
  
   一,资本市场。我们认为,股票等各种金融产品也是人类产品,有出现也有消失。当整个行情上升时,由于交易总量上升,M产增也会上升;而当整个行情下降时,交易总量将减少, M产增下降。但是由于其不被列入物价指数内,所以其上升对平衡物价指数有利,其下降对平衡物价指数不利。
  
   二,对外贸易。产品出口使M 产增下降,资金流入相当于增加M敬流出,不利于平衡物价指数;反之,则有利于平衡物价指数。
  
   三,经济政策。扩张政策会使M净流出上升,M产增下降,造成通货膨胀率上升。扩张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这个限度,恶性通货膨胀就会毁掉经济。而紧缩政策将会使M净流出下降,M产增上升,造成通货膨胀率下降。但是紧缩政策虽然能遏制通货膨胀,却会限制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让经济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又能快速发展,只有利用M地增了。有人会说,土地一直存在着,怎么没能控制通货膨胀呢?我认为,土地是一个平衡器,而且它是大自然无偿赐予人类的。从目前来看,土地的交易没能控制住通货膨胀也是事实。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用来交易的土地数量实在太少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只有地球上的土地能用来交易,这未免太保守了。事实上,自然界的土地是无限的,它们都可以进行市场交易,即 M地增为无穷大。比如,我们可以逐步地把宇宙中的行星及其卫星的态度利用起来。虽然人类暂时还无法开发它们,但是现在却可以立即利用它们来遏制通货膨胀。从理论上讲,无论 M净流出有多大, M产增下降有多快,只要投进足够数量的土地,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即M通胀为零。
  
   至于那么多的新土地被投进人们的市场进行交易还有何其他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